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蚓激酶对高黏血症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蚓激酶对高黏血症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高黏血症患40例,给予蚓激酶每次2拉.3次/d,连续15d。结果治疗后血浆比黏度.凝血因子1和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显著下降(P<0.01)。结论蚓激酶是治疗早期高黏血症较好的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液流变学结果与精神病的关系。方法使用全自动血液流变学仪器测定236精神病患者和62例健康对照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经过统计分析。结果全血液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中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红细胞刚性指数、卡松黏度高切、卡松黏度中切、卡松黏度低切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比容与健康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精神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增高与用药、活动和生活环境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低清蛋白血症是引起住院患者出现并发症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本研究探讨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与低清蛋白血症患者的相互关系,了解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在低清蛋白血症中的预警作用。方法研究低清蛋白血症住院患者71例,平均年龄(61.75±15.24)岁;男42例;女29例。通过统计比率描述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与低清蛋白血症住院患者的相互关系。结果全血黏度高切低于正常水平(男73.8%,女79.3%),全血黏度中切(100/S)(男73.8%,女75.9%),血沉高于正常水平(男76.2%,女72.4%)。结论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中切(100/s)出现往低于正常范围下限水平发展同时血沉往高于正常范围上限水平发展,对低清蛋白血症发生的早期有预警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辨证分型针刺治疗血液流变学异常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方法 162例血液流变学异常偏头痛患者辨证分为5型取穴针刺治疗,分别于针刺治疗前后进行症状学和检验学总评分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测定。结果临床总有效率93.2%;针刺治疗前后症状学积分分别为(13.23±3.25)分和(9.12±2.48)分,检验学积分分别为(6.57±3.89)分和(4.93±3.17)分,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比黏度、血浆纤维蛋白原治疗后比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辨证分型针刺治疗血液流变学异常偏头痛疗效确切,且针刺治疗能改善血液流变学的多项指标,提示偏头痛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可能为偏头痛病理改变的构成因素。  相似文献   

5.
牟方政  李荣亨 《中国药房》2012,(23):2190-2192
目的:观察芪参胶囊治疗高黏血症的疗效。方法:113例高黏血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8例口服芪参胶囊,对照组55例口服血府逐瘀胶囊。用药8周后,观察2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并评价中医症候疗效与安全性。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全血黏度(低、高切)、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显著降低,红细胞电泳时间显著缩短(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治疗组血浆黏度显著降低,中医症候总有效率显著提高(P<0.05)。2组安全性观察均为正常。结论:芪参胶囊能显著降低血液黏度,改善高黏血症患者中医症候,疗效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液流变学、血脂与高血压的关系。方法:对50例高血压病患者和20例正常人的血液流变学、血脂进行了检测。结果:高血压病组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血浆比粘度、红细胞压积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呈不同程度的增加,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高血压组TC、TG、LDL-G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HDL-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高粘血症、高血脂在高血压病理生理变化及并发症发生发展中占有重要作用,对高血压病患者的治疗在积极降压的同时还应采用改善红细胞变形能力和聚集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养血清脑颗粒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血液流变学和血浆内皮素(ET-1)的作用。方法:将25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常规治疗(对照)组120例和养血清脑颗粒(治疗)组135例。对照组静脉滴注甘露醇、胞二磷胆碱、维脑路通及口服脑复康、阿司匹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从首日加服养血清脑颗粒(每袋4g,每次1袋,每日3次),连用8周。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及血液流变学和ET-1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对照组为93%,2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治疗组总显效率(64%)显著高于对照组(30%)(P<0.01)。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无明显变化;凝血因子-Ⅰ在用药后均明显下降,但2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2组治疗8周后,血细胞比容、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均有明显改善,但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组血浆ET-1水平下降(P<0.01),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治疗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后的总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可能与养血清脑颗粒能降低血细胞比容和全血黏度有关,调控血管活性物质可能是其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汤治疗糖尿病并血液黏度增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4例糖尿病并血液黏度增高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并对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本组患者治疗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沉、还原黏度及纤维蛋白原检测值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府逐瘀汤治疗糖尿病并血液黏度增高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硬化腹水患者体内前炎症细胞因子TNF-a、IL-6的水平及改变的原因。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94例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腹水、血液标本中TNF-a、IL-6水平,同时应用鲎试剂三肽显色基质偶氮法检测标本内毒素水平,研究以上指标的相互关系及临床意义。结果①肝炎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组、无菌性腹水(SA)组血浆内毒素、TNF-a、IL-6浓度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值均(0.001);②SBP组腹水内毒素、TNF-a、IL-6浓度均显著高于SA组(P值均(0.001);③肝硬化腹水患者血浆内毒素与TNF-a、IL-6水平正相关(P值均〈0.001)。结论①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存在细胞因子血症。②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TNF-a,IL-6水平升高与体内内毒素水平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检测指标进行分析,探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方法对127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组和130例健康对照组的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和红细胞沉降率方程K值均有显著增高(P<0.01),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聚集和刚性指数有不同程度升高(P<0.05),而红细胞变形和电泳指数有明显降低(P<0.05)。结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有明显的血液流变学异常和微循环障碍,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血液流变学检测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它可以反映病情严重程度及监测病情变化,并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不同配比赤芍-桃仁乙醇提取物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血流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赤芍-桃仁(1∶0,0∶1,1∶1,1∶2,2∶1)配伍提取物,灌胃给予急性血瘀模型大鼠,通过测定全血黏度(WBV)、血浆黏度(PV)、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沉降率(ESR),考察赤芍-桃仁不同配伍比例对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通过测...  相似文献   

12.
姜琼  何俊华  刘秀琼 《贵州医药》2001,25(5):408-409
目的观察肝硬化患者血浆一氧化氮 (NO)和内毒素的水平 ,并分析其相关性。方法测定 42例肝硬化患者及 2 7例正常人的血浆一氧化氮及内毒素水平。结果肝硬化组血浆NO及内毒素水平高于正常组 (P <0 0 5 ,0 0 1) ,且随肝功能Child -Pugh分级增加而升高 ;血浆NO水平与内毒素水平呈正相关 (r=0 712 ,P <0 0 1)。结论肝硬化时 ,NO合成增加与内毒素诱导有关 ,同时与肝硬化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心肺转流术用不同胶体预充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比较不同胶体预充对心肺转流术(CPB)下心脏直视手术病人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36例CPB下心脏直视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2例。分别以人血白蛋白(A组)、琥珀酰明胶(G组)和6%羟乙基淀粉(H组)预充,于麻醉前(T0)、转流中(T1)、转流毕(T2)、术后6小时(T3)、术后24小时(T4)抽静脉血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全血还原粘度、ESR、血沉方程K值、HCT、RBC刚性指数和RBC电泳指数)。结果(1)三组T1、T2时的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HCT均低于T0时(P<0.05或P<0.01);A组和H组T4时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仍未恢复(P<0.05或P<0.01)。三组T1时RBC电泳指数均大于T0时(P<0.01或P<0.05),且A组和H组T2和T4时仍大于T0时(P<0.01或P<0.05);G组RBC刚性指数在T1时大于T0时(P<0.05)且直至T4时仍未恢复(P<0.05)。(2)T1时A组和H组的血浆粘度大于G组(P<0.05);G组的RBC刚性指数大于A组(P<0.05)。T3时H组的全血粘度仍大于G组和A组(P<0.05或P<0.01)。结论 琥珀酰明胶预充在改善血液流变学的性质方面优于白蛋白和羟乙基淀粉。  相似文献   

14.
甘糖酯与脂必妥治疗高脂血症并高粘血症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观察甘搪酯降低血脂和血粘度的临床疗效,156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服甘糖酯者90例为沿疗组.服脂必妥者66例为对照组。服药前分别查血脂4资指标即: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以及血粘6项指标即:全血粘度高切值(ηh)、全血粘度低切值(ηh)、血浆粘度(ηh)、红细胞刚性指数(IR)、红细胞压积(HCT)和纤维蛋白原(Fib)。服药1mo后,分别复查上述各项指标,两组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治疗组TC、TG和LDL3项指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HDL则显著升高(P值均小于0.01);同时,治疗组6项血粘指标较对照组都显著降低(P值均小于0.01)。观察疗效表明,甘糖酯治疗高脂血症并高血粘症的疗最明显优于脂必妥。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多种肝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及其不同时期内机体微循环的变化。方法 检测 90例慢性肝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肝功能、乙型肝炎 (乙肝 )DNA、输血传播病毒 (TTVDNA) ,并做出相关分析。结果 乙型肝炎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全血低切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有明显升高 (P <0 .0 5 ) ;乙肝HBVDNA与血液流变学指标间差别无显著性 (P >0 .0 5 ) ;肝硬化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失代偿期组红细胞压积、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明显降低 (P <0 .0 5 ) ;代偿期组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明显升高(P <0 .0 5 ) ;TTV阳性组与正常对照组 :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明显升高 (P <0 .0 5 )。结论 乙肝患者体内有微循环障碍 ,肝硬化患者代偿期机体内呈高凝状态 ,失代偿期呈低凝状态。TTV阳性患者体内有微循环障碍 ,TTV对机体有一定的致病作用。血液流变学应作为肝病患者检查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硬化病人血清内毒素水平,并分析其与Child- pugh分级关系。方法:对33例肝硬化病人(其中Child- Pugh分级B级2 0例、C级13例)和16例健康者采用改良鲎实验法测外周血内毒素。结果:肝硬化病人的血浆内毒素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 <0 .0 0 1) ,并且肝功能Child- Pugh C级组患者明显高于B级组,两组之间差异显著(P <0 .0 5 )。结论:肝硬化病人存在内毒素血症,并与肝功能分级的严重程度相一致。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三七总皂苷(PNS)和红花总黄酮(ECT)配伍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大鼠按分组分别ig给予PNS 50 mg.kg-1、ECT 200 mg.kg-1、PNS+ECT及阿司匹林100mg.kg-1。每日早晚ig给药各1次,共7次。第5次给药后,sc给予肾上腺素加冰浴造成急性血瘀模型。锥板法测定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微量毛细管法测定血细胞比容(Hct);光电比浊法测定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光电电磁法测定凝血参数。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升高,红细胞聚集指数和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显著增加,Hct显著升高,纤维蛋白原(Fib)含量显著增加,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PT)均显著缩短(P<0.01)。与模型组相比,单独应用PNS和ECT均能显著降低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明显降低Hct、红细胞聚集指数和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显著延长PT,其中PNS还能显著降低Fib含量,延长TT。与单独应用PNS或ECT相比,PNS+ECT配伍能进一步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在降低Hct上优于单用PNS(P<0.05),对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的抑制作用则优于单用PNS或ECT(P<0.05)。与阳性对照阿司匹林相比,单用PNS或ECT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不及阿司匹林,但PNS降低Fib的作用较好;PNS+ECT配伍对血液流变学的改善作用与阿司匹林相似,但在抑制红细胞聚集和血小板聚集,降低Fib含量,延长TT和PT等指标上无统计学差异,但有优于阿司匹林的趋势。结论 PNS和ECT单用能显著改善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异常,且二者配伍后能增强对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本文主要探讨微生态调节剂双歧三联活菌对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血浆内毒素以及其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肝硬化失代偿期8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予以常规保肝、营养支持、利尿和对症等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双歧三联活菌制剂。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肠道菌群菌落计数变化,并对治疗前后各组血浆内毒素、天门冬氨酸转移酶(AST)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IJT)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实验前肠道菌群、血浆内毒素、肝功能(ALT、AS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无明显变化(P〉0.05),实验组患者的肠球菌、双歧杆菌、乳杆菌以及酵母样真菌的菌落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内毒素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肝功能AIJ和AST有所降低但不显著(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血浆内毒素、肝功能(ALT、AST)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结论口服双歧三联活菌制剂可以促进肝硬化患者肠道正常菌群的恢复、降低血浆内毒素水平,改善其肝功能,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凝血功能以及血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降钙素原(PCT)、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河南大学淮河医院诊治的9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7例。入院后所有患者均根据自身情况给予综合治疗,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治疗前和治疗14 d后对两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凝血功能以及血清ox-LDL、PCT、MCP-1、IGF-1水平进行检测和比较。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之间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全血黏度(WBV)、血浆黏度(PV)、红细胞聚集指数(EAI)、红细胞变形指数(EDI)、红细胞比容(Hct)水平和凝血功能相关指标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水平以及血清ox-LDL、PCT、MCP-1水平均显著降低,IGF-1水平显著升高,与同组治疗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之间水平也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在综合内科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不仅可以更加明显地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而且能够降低患者血清ox-LDL、PCT、MCP-1水平,提高IGF-1水平,值得临床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108例高粘血症患者随机分为蝮蛇抗栓酶组54例(男36例,女18例;年龄63±10a)和藻酸双酯钠(PSS)组54例(男37例,女17例;年龄64±10a)治疗。蝮蛇抗栓酶0.5U/次,PSS 0.1-0.2g/次,均加入5%葡萄糖500mL中静滴,qd,10-14d为一个疗程。结果:2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明显下降(P<0.01或0.05)。蝮蛇抗栓酶组降血浆比粘度优于PSS组(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