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和阿托品眼用凝胶在儿童验光检查中的应用效果及其相关性。 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就诊儿童151例(302只眼)的资料。其中,男性68例(136只眼),女性83例(166只眼);年龄3~10岁,平均年龄(6.0±1.5)岁。根据屈光状态将患儿分为远视眼组、混合散光组及近视眼组。各组患儿均先后进行复方托吡卡胺和阿托品散瞳,而后检查并记录患儿的球镜值、柱镜值、轴向值及最佳矫正视力。所有指标经Kolmogorov-Smirnov正态性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时,以中位数和四分位数描述。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秩和检验。不同年龄患儿两种药物散瞳验光结果中球镜差值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秩和检验。患儿两种药物散瞳验光结果中球镜值间的关系,采用一元线性回归进行分析。 结果远视眼组、混合散光组及近视眼组患儿分别有63例(126只眼)、41例(82只眼)和47例(94只眼)。三组患儿性别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1,P>0.05);三组患儿年龄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99,P>0.05)。远视眼组患儿复方托吡卡胺散瞳验光结果中的球镜值、柱镜值、轴向值及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2.50(1.00,5.31)D、1.00(0.50,1.75)D、90(85,100)°及0.10(0.00,0.20);阿托品散瞳验光结果中的球镜值、柱镜值、轴向值及矫正视力分别为3.50(2.00,6.31)D、1.00(0.50,1.75)D、90(85,95)°及0.10(0.00,0.20)。经配对样本秩和检验,各组患儿球镜值、柱镜值及最佳矫正视力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9.692,-2.726,-2.483;P<0.05);但轴向值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73,P>0.05)。混合散光组患儿复方托吡卡胺散瞳验光结果中的球镜值、柱镜值、轴向值及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1.00(-2.00,-0.75)D、3.00(2.00,4.00)D、90(85,95)°及0.10(0.00,0.20);阿托品散瞳验光结果中的球镜值、柱镜值、轴向值及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50(-1.25,0.00)D、3.00(2.00,4.00)D、90(85,95)°及0.10(0.00,0.20)。经配对样本秩和检验,各组患儿球镜值和最佳矫正视力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778,-2.826;P<0.05);但柱镜值和轴向值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98 ,-0.653;P>0.05)。近视眼组患儿复方托吡卡胺散瞳验光结果中的球镜值、柱镜值、轴向值及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3.50(-6.00,-1.25)D、-1.38(-2.50,-0.50)D、90(85,95)°及0.00(0.00,0.20);阿托品散瞳验光结果中的球镜值、柱镜值、轴向值及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3.13(-5.25,-1.00)D、-1.50(-2.50,-0.50)D、90(85,95)°及0.10(0.00,0.20)。经配对样本秩和检验,各组患儿球镜值和最佳矫正视力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388,-2.744;P<0.05);但柱镜值和轴向值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11,-1.735;P>0.05)。远视眼组、混合散光组及近视眼组患儿两种药物散瞳验光结果中的球镜值函数关系分别为y阿托品=1.068+0.976x复方托吡卡胺、y阿托品=0.775+0.999x复方托吡卡胺及y阿托品=0.248+0.949x复方托吡卡胺。远视眼组、混合散光组及近视眼组<6岁患儿的球镜差值分别为1.00(0.75,1.44)D、1.00(0.50,1.25)D及0.50(0.25,0.75)D;≥6岁患儿的球镜差值分别为0.75(0.50,1.00)D、0.50(0.25,0.75)D及0.25(0.00,0.50)D;经独立样本秩和检验,组内两者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61,-4.160,-2.360;P<0.05)。 结论各组两种药物散瞳后,年龄越小者验光结果差异越大。远视眼和混合散光患儿应采用阿托品散瞳验光,在特殊情况下对混合散光和年龄≤6岁的近视眼患儿可在复方托吡卡胺散瞳验光结果的基础上,再根据两者的函数关系修正为阿托品的验光结果,6岁以上近视眼患儿建议采用复方托品卡胺散瞳验光。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托吡卡胺与阿托品眼液对青少年远视散瞳验光的结果。方法用托吡卡胺与阿托品眼液对143眼青少年远视进行散瞳视网膜检影验光。结果143眼远视球镜度数两次验光结果相同和相差≤0.50D者93眼、相差0.75D以上者50眼、远视球镜度数符合率为65.0%,78眼复性远视柱镜度数2次验光结果相同和相差≤0.50D者为71眼、相差0.75D以上者7眼、复性远视柱镜度数符合率为91.0%,散光轴向符合率为82.1%。本组资料2种不同散瞳剂散瞳验光结果对比远视球镜或复性远视柱镜度数相差0.75D以上者均为托吡卡胺低于阿托品散瞳验光的度数。结论青少年远视患者睫状肌调节力大,对青少年远视患者应用托吡卡胺散瞳验光仍可存留部分调节的隐性远视的屈光度数。阿托品眼液用于青少年远视散瞳验光麻痹睫状肌彻底,可暴露全部的远视度数。对青少年远视仍以阿托品眼液散瞳验光为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复方托吡卡胺眼水快速散曈验光在儿童屈光测量中的应用范围。方法用复方托吡卡胺眼水和1%阿托品眼用凝胶先后分别对202例(382只眼)眼位正常屈光不正儿童散瞳后进行视网膜检影验光,采用自身配对t检验对两种药物散瞳检影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4~7岁组远视、近视和8~11岁组远视两种药物散瞳检影验光所得结果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8~11岁组近视、12~15岁组远视、近视两种药物散瞳检影验光所得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托吡卡胺快速散瞳验光方法适用于眼位正常的8岁及以上近视儿童和12岁及以上远视儿童。  相似文献   

4.
22例学龄儿童调节痉挛临床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儿童调节痉挛的临床表现,探讨诊疗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2名调节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诊治经验。结果22名患儿44只眼初诊平均裸眼视力0.27±0.07,小瞳电脑验光结果均表现近视,等效球镜均值-2.75±0.35D;经0.5%托吡卡胺快速散瞳后检影验光等效球镜均值+0.68±0.64D,平均矫正视力0.47±0.05;经1%硫酸阿托品凝胶点眼,2次/天,连续5天后检影验光,中度远视者23眼、低度远视者17眼,轻度近视者4眼,44眼散光值均不超过1.0D,等效球镜均值+2.96±0.93D,矫正视力均可达到0.8以上。结论学龄儿童过强的调节力可导致部分远视患者表现为假性近视状态;对于远视导致调节痉挛的儿童宜使用阿托品散瞳验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进展程度及不同年龄的近视患者选择小瞳验光、复方托吡卡胺散瞳后验光及阿托品散瞳后验光的时机。方法 将年龄7~18岁的304例近视患者按复诊的戴镜视力或初诊的裸眼视力分为3组:0.1~0.3组、0.4~0.6组、0.7~0.9组。所有患者根据不同年龄段(7~9岁、10~12岁、13~15岁、16~18岁)分别进行小瞳验光、复方托吡卡胺散瞳后验光及阿托品散瞳后验光,记录各组患者屈光度。结果 视力下降至0.1~0.3时,不同年龄段患者三种验光方式所得屈光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各年龄段近视患者采用小瞳验光、复方托吡卡胺散瞳后验光、阿托品散瞳后验光的屈光度变化不明显。视力下降至0.4~0.6时,7~12岁近视患者复方托吡卡胺散瞳后验光、阿托品散瞳后验光都比小瞳验光所得屈光度低,而阿托品散瞳后验光所得屈光度降低更显著;13~18岁近视患者复方托吡卡胺散瞳后验光、阿托品散瞳后验光所得屈光度均低于小瞳验光所得屈光度,但其降低的差异随着年龄增长更加不明显。视力下降至0.7~0.9时,各年龄段近视患者小瞳验光、复方托吡卡胺散瞳后验光、阿托品散瞳后验光所得屈光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各年龄段近视患者小瞳验光、复方托吡卡胺散瞳后验光、阿托品散瞳后验光所得屈光度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为P<0.05)。结果显示与小瞳验光所得结果相比,复方托吡卡胺散瞳后验光和阿托品散瞳后验光所得屈光度均降低,而阿托品散瞳后验光结果降低更显著。结论 视力下降至0.1~0.3的不同年龄患者可采用小瞳验光。视力下降至0.4~0.6的12岁以上近视患者可采用复方托吡卡胺散瞳后验光。视力下降至0.4~0.6的12岁以下近视患者和视力下降至0.7~0.9的各年龄段患者均需采用阿托品散瞳后验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盐酸环喷托酯、复方托吡卡胺与阿托品对不同年龄、屈光状态及调节性内斜视儿童的睫 状肌麻痹效果。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对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就诊 的3~12岁屈光不正儿童283例(566眼)行睫状肌麻痹验光。所有患儿均先使用1%阿托品眼用凝胶 点眼后电脑验光,并随机分为A组和B组。2组均按年龄分为3~<6岁组和6~<12岁组,3~<6岁组 和6~<12岁组再分为无内斜近视组、无内斜远视组和伴内斜视组3个亚组。5周后,瞳孔大小及对光 反射恢复正常,A组使用1%盐酸环喷托酯滴眼液点眼后电脑验光,B组使用0.5%复方托吡卡胺滴眼 液点眼后电脑验光。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对1%阿托品睫状肌麻痹前后电脑验光等效球镜度 (SE)差值、不同药物睫状肌麻痹后电脑验光差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阿托品散瞳后SE较散瞳 前偏正,SE差值为1.75(1.00~2.7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62,P<0.001)。差异在3~<6岁 儿童、无内斜远视儿童及伴内斜视儿童中更明显(P<0.001)。A组使用1%阿托品散瞳后SE较使用 1%盐酸环喷托酯后偏正,SE差值为0.25(0.13~0.50)D(Z=-11.49,P<0.001)。3~<6岁组使用1% 阿托品后和使用1%盐酸环喷托酯后的SE差值在无内斜近视组、无内斜远视组和伴内斜视组分别为 0.25(0.25~0.25)D、0.38(0.25~0.50)D、0.50(0.38~0.75)D(Z=-3.34、-7.36、-4.95,均 P<0.001)。6~<12岁组的SE差值在3组为0(0~0.12)D、0.25(0.12~0.25)D、0.44(0.28~0.69)D (Z=-0.83,P=0.405;Z=-5.30,P<0.001;Z=-3.53,P<0.001)。B组使用1%阿托品散瞳后SE较使用0.5% 复方托吡卡胺后偏正,SE差值为0.25(0.13~0.50)D(Z=-15.46,P<0.001)。3~<6岁组使用1%阿 托品后和使用0.5%复方托吡卡胺后的SE差值在无内斜近视组、无内斜远视组和伴内斜视组分别为 0.25(0.19~0.25)D、0.38(0.25~0.75)D、0.69(0.30~1.03)D(Z=-3.15,P=0.002,Z=-9.89, P<0.001,Z=-4.79,P<0.001)。6~<12岁组的SE差值在3组分别为0(0~0.12)D、0.32(0.13~0.38)D、 0.50(0.41~0.50)D(Z=-1.37,P=0.171;Z=-7.15,P<0.001;Z=-4.37,P<0.001)。结论:1%盐酸环 喷托酯滴眼液或0.5%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点眼后散瞳验光SE与1%阿托品眼用凝胶点眼后散瞳验光 的SE在6~<12岁无内斜视的近视儿童中相近,在3~<6岁和6~<12岁远视及伴内斜视儿童中存在 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阿托品凝胶、盐酸环喷托酯和复方托吡卡胺在近视中小学生睫状肌麻痹验光中的效果,为科学验光和准确矫正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选取2017-07/08在我院经小瞳验光诊断为近视的中小学生420例818眼,按年龄分为3组,分别采用阿托品凝胶、盐酸环喷托酯和复方托吡卡胺进行睫状肌麻痹验光(散瞳验光)及小瞳复光。

结果:阿托品组、盐酸环喷托酯组、复方托吡卡胺组睫状肌麻痹验光与小瞳复光等效球镜符合率分别是:81.0%、81.3%和79.4%; 睫状肌麻痹验光与小瞳复光等效球镜之差阿托品组为-0.113±0.22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63,P<0.001); 盐酸环喷托酯组为-0.025±0.192D,复方托吡卡胺组为-0.026±0.193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665,P=0.099; t=1.760,P=0.080)。

结论:对>8岁的近视中小学生,首次睫状肌麻痹验光可采用快速散瞳,以减少对学习生活的影响; 快速散瞳者复光配镜时可按小瞳结果直接给予处方,阿托品散瞳者小瞳复光近视屈光度高于散瞳时,配镜时需参考散瞳结果,选择最佳矫正视力的最低负镜度,避免近视过矫。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成年人近视眼患者复方托吡卡胺散瞳前后的电脑验光结果的差异性。方法:应用TOPCON8000型电脑验光仪记录72例144眼18~30岁长时间近距离用眼的成年人近视患者复方托吡卡胺散瞳前后的电脑验光数据,并对记录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长时间近距离用眼的成年人近视患者复方托吡卡胺散瞳前后电脑验光结果具有显著差异性(P<0.01)。结论:对于新时期有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工作史的成年近视患者,复方托吡卡胺散瞳验光仍有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托吡卡胺在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散瞳验光中的适用范围。方法 对 14 1例 (2 82只眼 )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前后用两种药物 (托吡卡胺与阿托品眼液 )散瞳验光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远视患儿中两种药物散瞳验光符合率为 2 7.5 5 % ,近视患儿中符合率为 82 .5 6 %。结论 托吡卡胺不能用于远视 ,特别是远视合并内斜弱视患儿的散瞳验光 ;但它是较大近视性弱视儿童散瞳验光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10.
托吡卡胺与阿托品扩瞳验光结果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5g/L托吡卡胺滴眼液与10g/L阿托品眼膏扩瞳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验光结果的影响。方法:对212例疑屈光不正儿童先用5g/L托吡卡胺滴眼液扩瞳验光;待瞳孔恢复,再用10g/L阿托品眼膏扩瞳验光,比较两种扩瞳方法的结果。结果:远视组:球镜:相同5.6%,差异≥0.25DS者94.4%,柱镜:相同32.2%,差异≥0.25DC者67.8%,球、柱镜均以10g/L阿托品眼膏扩瞳高于5g/L托吡卡胺滴眼液扩瞳验光结果;各年龄组之间两两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P<0.01);近视组:球镜:相同者为10.7%,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占89.3%;柱镜:相同者为26.7%,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占73.3%,球、柱镜均以5g/L托吡卡胺滴眼液扩瞳高于10g/L阿托品眼膏扩瞳验光结果;混合散光组:球镜:33眼中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占100.0%,以差异最大值为1.25DS,柱镜:33眼中两种扩瞳方法结果相同者40.0%,差异0.25~0.5DC者60.0%。结论:为确保验光结果的准确性,远视和混合散光12岁以内的儿童必须用10g/L阿托品眼膏扩瞳验光。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低度远视性弱视儿童波前像差的特点,探讨高阶像差在远视性弱视形成中的可能作用。方法把经过1%阿托品散瞳检影验光确诊的37例(57眼)低度远视儿童分为两组:弱视组16例(26眼),最佳矫正视力≤4.9:非弱视组21例(31眼)。行Zywave像差仪检查,比较两组各类高阶像差的分布,分析弱视程度与高阶像差的关系。采用X2检验、t检验和双变量相关分析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低度远视性弱视儿童的最佳矫正视力与高阶像差均方根值(root mean square,RMS)呈正相关(,=0.477,P〈0.05),与等效球镜没有相关性(r=-0.26,P〉0.051;等效球镜和高阶像差、彗差、球差及5阶像差均无相关性(r=0、0.01、0.18、-0.29,P〉0.05)。弱视组的球差和高阶像差RMS值均小于非弱视组(P〈0.05)。结论低度远视儿童,弱视眼高阶像差越小,弱视程度越重:球差和高阶像差的表现是弱视眼小于非弱视眼。球差和高阶像差的改变对儿童远视性弱视的形成可能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瞳孔直径对角膜塑形镜近视控制作用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7-14岁低中度青少年近视患者49例(49眼),分别进行综合验光、瞳孔直径以及眼轴等检查,并按照角膜塑形镜的验配程序予以配戴,并测量戴镜前和2年后患者的眼轴长度及瞳孔直径。将瞳孔直径的均值作为分割点将患者分为2组:瞳孔直径低于均值组(26例)和瞳孔直径高于均值组(23例)。采用配对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以及Pearson相关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配戴角膜塑形镜2年内,眼轴显著增长(F=67.182,P〈0.01)。瞳孔直径低于均值组与瞳孔直径高于均值组的眼轴增长分别为(O.43±0.28)mm、(O.24±0.2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79,P〈0.05),瞳孔直径高于均值组的眼轴增长量仅为瞳孔直径低于均值组的55.81%。初始瞳孔直径与2年眼轴增长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361,P〈0.05)。且得出瞳孔直径与眼轴增长之间的回归方程为:眼轴增长=-0.161×瞳孔直径+0.987(F=7.048,P〈0.05)。瞳孔直径高于均值组2年后的瞳孔直径为(3.72±0.53)mm,而瞳孔直径低于均值组的为(3.511,0.37)mm,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543,P〉0.05)。结论配戴角膜塑形镜后,瞳孔直径大的青少年近视患者可以获得更好的近视控制效果。这可能是由于大的瞳孔可以增强近视周边屈光对眼轴控制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测量近视儿童的对比度视力,研究近视儿童对比度下降对视敏度的变化规律,了解其内在差异,探讨相关的影响因索 方法 横断面研究,76名9-16岁的近视儿童全矫后,以多功能视力测试仪MFVA -100测量4种对比度下的(100%、25%、10%、5%)视力.人选的近视儿童的近视范围-1.12~-6.00 D,对比度视力使用logMAR视标设计和记录,分析4种对比度下视力的分布规律,以及不同年龄、屈光度、散光对视敏度表达的影响,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索方差分析 结果 ①近视儿童在100%、25%、10%、5%对比度下的平均logMAR视力为- 1.007、0.067、0.303、0.558隧着对比度的下降,其logMAR 值逐渐增大(F=321,P<0.01).对比度视力在在低对比度区间 呈线性下降②根据4个对比度视力指标,将近视儿童分为两个类别,对比度视力较低的儿童占 30.3%.这类儿童同其余儿童在年龄、屈光度和散光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各年龄组、屈光度组及散光组间的对比度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近视儿童的对比度视力在低对比度区间呈线性下降.对比度视力不受年龄、低中度近视和散光的影响 其存在的内部差异,推测与近视进展的易感性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测量8~10岁矫正视力正常儿童黄斑区脉络膜厚度(CT)值,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横断面研究.选取75例(150眼)8~10岁矫正视力正常儿童志愿者,根据不同的屈光度分为远视组、正视组和近视组;采用三分位法根据眼轴长度分为20.35~22.42 mm组(D1组),>22.42~24.49 mm组(D2组),>24.49~26.56 mm组(D3组);运用EDI SD-OCT对受检者后极部黄斑中心凹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进行扫描;收集黄斑中心凹下(SF)距中心凹1 mm和3 mm处鼻侧(N)颞侧(T)上方(S)下方(Ⅰ)的CT值,分别记为SF、N1、T1、S1、I1,N3、T3、S3、I3.分析受检者不同方位及性别、眼别、屈光度组、眼轴组CT值变化情况,运用直线相关分析影响因素与CT值的相关性.结果 受检者SFCT值为(297.44±55.32)μm,各方位中仅N1、N3、I3与其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受检者SFCT值高于男性(t=-3.00,P<0.01).女性远视组与正视、近视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视、近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男性近视、正视、远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所有受检者屈光度与SFCT值呈正相关(r=0.435,P<0.05),眼轴与SFCT值呈负相关(r=-0.542,P<0.05);直线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受检者SFCT值随眼轴增长而下降,眼轴每增加1 mm,SFCT值下降23.58 μm(Y=848.82-23.58X).结论 8~10岁视力正常儿童SFCT值为(297.44±55.32)μm,眼轴是其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规范验光配镜处方,观察远视引起的双眼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治疗效果。方法:在规范的验光条件下配镜,矫正处方分渐变镜组、欠矫组、全矫组,戴镜治疗弱视。收入随访期满24mo,资料完整病例270例540眼。观察低度远视、中度远视、高度远视引起的双眼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治愈率与平均治愈时间。结果:低度远视引起的弱视,三种矫正方法2a治愈率无统计学意义。三种矫正方法平均治愈时间分别为渐变镜组(7.33±2.11mo); 欠矫组(9.0±3.71mo); 全矫组(12.5±5.17mo)。三组样本经t检验显示:渐变镜组与欠矫组(t=1.66,P〉0.05)无统计学意义; 渐变镜组与全矫组(t=3.92,P〈0.01)有统计学意义; 欠矫组与全矫组(t=2.33,P〈0.05)有统计学意义。中度远视引起的弱视,三种矫正方法2a治愈率,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5; P〈0.05),渐变镜组与欠矫组,渐变镜组与全矫组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P〈0.01; χ2=8.1,P〈0.05)。三种矫正方法的疗效治愈时间分别为渐变镜组(14.0±4.87mo); 欠矫组(16.93±4.58mo); 全矫组(17.93±4.42mo)。经t检验显示:渐变镜组与欠矫组(t=2.88,P〈0.01)﹑渐变镜组与全矫组(t=3.9,P〈0.01)有统计学意义,欠矫组与全矫组(t=1.01,P〉0.05)无统计学意义。高度远视引起的弱视,三种矫正方法2a治愈率无统计学意义(χ2=2.43,P〉0.05)。三组治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9,P〉0.05; t=1.46,P〉0.05; t=1.11,P〉0.05)。结论:在规范的验光条件下,渐变多焦镜的应用,为弱视患儿的治疗,提供了一种全新有效的治疗方式,弥补了全矫与欠矫在临床治疗上的不足。  相似文献   

16.
儿童混合性散光的屈光演变规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儿童混合性散光的屈光演变规律。方法 选择4~9岁混合性散光儿童38例66眼,每年予1%阿托品扩瞳检影验光1次,连续4年,记录屈光状态,分析其等效球镜、远视、近视屈光度及散光度的动态变化。结果 儿童混合性散光绝大多数为顺规散光,经扩瞳检影、配镜可获得较好的矫正视力,视力〉0.6。随访4年,患儿等效球镜及远视主径线的屈光度逐年降低(P〈0.01),近视主径线的屈光度逐年加深(P〈0.01),散光度及轴位基本保持稳定不变(P〉0.05)。结论 儿童混合性散光可能是儿童屈光系统发育过程中的一个特定阶段,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多可演变为近视散光,在儿童期,应密切随访,及时、正确地配镜矫正,以提高乖改善儿童视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眼肌调节训练联合综合疗法治疗儿童高度远视性弱视的疗效以及对远视屈光度的影响。方法选择高度远视性弱视儿童101例(202眼),其中使用眼肌调节训练联合综合治疗的研究组49例(98眼),常规综合治疗的对照组52例(104眼)。两组分别治疗1年以上,治疗结果采用方差分析及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的矫正视力为0.75±0.22,基本治愈率为62.24%(61/98),与对照组的0.54±0.20及23.07%(24/104)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两组3—4岁、5—6岁、〉6岁各年龄层进行分别比较后,发现6岁以下两组治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远视等效球镜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眼肌调节训练联合综合疗法治疗高度远视性弱视能有效降低远视屈光度,提高弱视疗效,需要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测量比较儿童远视和近视眼睫状肌麻痹前后各屈光成分的变化,探讨调节对其屈光成分的影响。方法对520例3~12岁儿童使用1%阿托品散瞳验光,睫状肌麻痹前后均采用光学相干生物测量仪(Zeiss IOL Master)测量眼轴长度、角膜屈光力(K1、K2)、前房深度。对其中远视646眼、近视221眼的睫状肌麻痹前后各屈光成分测量值进行统计对照分析。结果①儿童远视眼睫状肌麻痹后眼轴变短(P=0.01),角膜屈光力变小(K1P=0.01;K2P=0.04),前房深度加深(P=0.00)。②儿童近视眼睫状肌麻痹后前房深度加深(P=0.00),眼轴长度、角膜屈光力无变化。结论儿童远视眼睫状肌麻痹后眼轴变短,角膜屈光力变小,前房加深;儿童近视眼睫状肌麻痹后前房加深,而眼轴长度、角膜屈光力无变化。  相似文献   

19.
刘新婷  张芳  吕帆 《眼科研究》2012,30(4):353-357
背景 为获得准确的屈光不正度数,需要对初诊的屈光不正儿童进行充分的睫状肌麻痹验光,但是如何选择睫状肌麻痹剂存在争议. 目的 观察环戊通和阿托品对屈光不正低龄儿童睫状肌麻痹效果是否存在差异,为研究临床上环戊通是否可以替代阿托品进行部分低龄儿童的睫状肌麻痹验光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采用自身配对设计的方法,在检查对象监护人的知情同意和配合下,对80例160眼、年龄4~9周岁的屈光不正儿童进行睫状肌麻痹验光,先使用质量分数1%硫酸环戊通滴眼液点眼,每5分钟1次,共3次,末次点眼45 min后行验光检查;3d后再使用质量分数1%硫酸阿托品眼用凝胶点眼,每天点眼3次,连续3d,于第4天复查验光;比较两种药物散瞳后电脑验光、检影验光及残余调节的屈光度值差异.结果 散瞳前和应用1%硫酸阿托品眼用凝胶后的电脑验光值分别为(0.55±3.52)D和(2.22±3.52)D,差值为(1.66±1.6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02,P=0.00);应用1%硫酸环戊通滴眼液后电脑验光值为(1.74±3.46)D,与应用1%阿托品后的电脑验光值相比差值为(0.48±0.4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08,P=0.00).两种药物散瞳后的电脑验光值之间呈明显的阳性相关(R2=0.98,P=0.00).利用红外线验光仪测量残余调节,1%环戊通滴眼液和1%阿托品凝胶散瞳后测量的残余调节值分别为(0.32±0.44)D和(0.05±0.41)D,差值为(0.27±0.5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6,P=0.00).按屈光类型分为近视组、低中度远视组和高度远视组,两种药物散瞳后电脑验光的差值近视组为(0.31±0.37)D,低中度远视组为(0.56±0.48)D,高度远视组为(0.59±0.50)D;近视组明显低于低中度远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4,P=0.00).4~6岁组两种药物散瞳后电脑验光的差值为(0.61±0.53)D,7~9岁组差值为(0.49±0.39)D,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1,P=0.23).因“调节”隐藏的屈光度值与两种药物散瞳后电脑验光的差值呈弱相关(r=0.43,P=0.00). 结论 1%硫酸环戊通滴眼液点眼和1%硫酸阿托品眼用凝胶点眼对低龄儿童均能起到使调节放松的作用,两种药物的差值主要表现在远视儿童中.因此临床上对于远视儿童的散瞳验光最好应用1%硫酸阿托品眼用凝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