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患者男 ,3 2岁。因两鼻塞并出血 3年于 2 0 0 1年 10月就诊。查体 :双中鼻道见暗红色、光滑肿块 ,与鼻中隔黏连 ,不易分开 ,质地较脆 ,易出血。CT扫描和MRI检查可见 :肿瘤主要位于鼻腔、鼻咽部及蝶窦内 ,鞍底、蝶骨被破坏。术中所见 :肿块位于鼻腔、鼻咽部、蝶窦及鞍底中央 ,硬脑膜上移 ,未受侵犯 ,肿物向前破坏鼻中隔 ,伴较多出血和囊性变。病理检查 :送检灰红色软组织一堆 ,总体积 6 0cm× 4 0cm× 1 2cm ,内含少量碎骨片。镜下观察 :肿瘤细胞呈片、巢状分布 ,细胞巢间血窦丰富 ,瘤细胞胞质多嗜酸性 ,细胞界限不清 ,核圆形 ,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蝶窦垂体腺瘤(sphenoid sinus pituitary adenoma,SSPA)的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对蝶窦垂体腺瘤的认识和病理诊断水平.方法 对12例SSPA进行临床、组织病理学和SP法免疫组化染色(PRL、hGH、ACTH、LH、TSH、FSH等).结果 12例SSPA,男5例,女7例,年龄39~66岁,平均48.4岁,中位年龄55.5岁.其中原发于蝶窦和原发于垂体窝侵至蝶窦者各6例,原发于蝶窦者年龄较原发于垂体窝者偏大.临床症状多样.镜下,原发于蝶窦的垂体腺瘤的形态学与蝶鞍垂体腺瘤相同;SSPA可伴有较明显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2/12,16.67%).10例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结果,瘤细胞PRL阳性6例;瘤细胞各项标记物均阴性2例;瘤细胞ACTH阳性、hGH阳性各1例.结论原发于蝶窦的垂体腺瘤比较少见,主要根据光镜及免疫组化确诊,应注意与慢性蝶窦炎和浆细胞瘤鉴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垂体腺瘤切除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对45例垂体腺瘤患者采用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切除6例微腺瘤及39例大腺瘤,其中泌乳素(PRL)腺瘤18例,生长激素(GH)腺瘤8例,混合性(PRL GH或PRL ACTH)腺瘤12例,无功能性腺瘤7例。结果显微镜下全切除43例,次全切除2例。术后一过性尿崩症28例,经治疗1周左右恢复。无手术死亡、脑脊液鼻漏、术区出血及脑膜炎等并发症。术后平均住院8 d,全组病例术中未输血;随访1~5年,1例复发。结论单鼻孔经蝶窦入路较传统经蝶入路具有安全、简便、微创、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效果满意等优点,是鞍内肿瘤切除的良好径路。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 ,2 8岁 ,停经 7个月入院。无视力障碍 ,无多饮多食。开颅手术鞍区切口 1 5cm× 1cm ,在垂体部位见一肿瘤 ,黄白色 ,质韧呈胶皮样 ,刮圈不能刮除。其中央部分质软、粉红色 ,瘤组织向两侧扩展 ,紧靠海绵窦 ,约 1 0cm×0 8cm ,部分囊性变。病理检查 送检物为灰白灰红色破碎组织一堆 ,总体积1cm× 1cm× 0 6cm ,质软、韧。镜检 :包括肿瘤与少量正常脑垂体组织 ,肿瘤细胞排列成团块 ,其间有血窦。瘤细胞近圆形或多边形 ,胞质中等 ,嫌色性或透明 ,核圆 ,大小一致 ,核染色质细粒状。有些瘤细胞团块与血窦间具有粉红色 ,边界清楚、大小不… 相似文献
5.
大脑异位侵袭性垂体腺瘤1例李振武卢华莉张玲患者男,14岁。1993年9月,因阵发性头晕、头痛、双眼视力下降1年就诊。体检:神志清,双侧视神经乳头水肿,左下肢巴宾斯基征阳性。头颅CT示右颞顶叶占位。术中见肿瘤位于右颞顶部,边界清,血供丰富。术后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6.
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垂体腺瘤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总结采用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垂体腺瘤的手术经验,探讨适应证选择、技术要点。方法:采用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垂体腺瘤治疗患者27例。结果:肿瘤全切15例,次全切除7例,大部切除5例。无手术死亡病例。术中并发脑脊液漏3例、鞍内出血1例,术后并发一过性尿崩症4例,均治愈。无一例并发颅内感染。12例术后2~3个月复查MR I,未见肿瘤复发。结论:经单鼻蝶窦入路显微切除垂体腺瘤,具有手术创伤小、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是治疗垂体腺瘤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经鼻腔-蝶窦入路神经内镜下手术治疗垂体大腺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经神经内镜下手术治疗垂体大腺瘤患者58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36例;年龄32~69岁,平均年龄45.3岁。所有患者均使用神经内镜经鼻腔-蝶窦入路切除肿瘤。术后进行随访评估,包括神经影像、内分泌及视力检查。统计分析内镜治疗垂体腺瘤的视力改善率及内分泌治愈率,观察分析其肿瘤切除情况、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随访时间1~32个月,平均随访15.3个月。58例患者中,内镜手术全切48例(82.8%),次全切8例(13.8%),部分切除2例(3.4%)。术后患者视力改善率91.2%(31/34),内分泌治愈率35.7%(10/28)。术后短暂脑脊液鼻漏4例,无永久性脑脊液鼻漏。短暂性尿崩症10例,无永久性尿崩症。无死亡或者植物生存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经鼻腔-蝶窦入路神经内镜下切除垂体大腺瘤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神经内镜下经单鼻孔蝶窦人路切除垂体腺瘤的经验及体会。方法:采用内镜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治疗患者39例,其中微腺瘤13例,大腺瘤20例,巨大腺瘤6例。术后接受放疗28例。结果:肿瘤全切除20例(51.3%),次全切除8例(20.5%),大部切除5例(12.8%),部分切除6例(15.4%)。术后出现一过性尿崩症4例,脑脊液鼻漏合并颅内感染1例,双目失明1例。随访3个月~3a,视力视野改善31例,肿瘤复发5例。结论:内镜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手术治疗垂体腺瘤,具有创伤小、深部照明好、术野清晰、操作方便、并发症少等优点,手术疗效好,患者恢复快。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通过三维CT观察,探讨垂体腺瘤患者蝶窦解剖结构改变及其经鼻蝶手术意义。 方法 选择东风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51例垂体腺瘤患者影像学资料。术前行鼻窦CT扫描,将CT扫描图像输入计算机,应用Mimics 15.0软件重建蝶窦分隔,观察并记录其数目、形态、偏向,术中所见与之对比;观察蝶窦的气化类型、颈内动脉隆突及裂隙和Onodi气房的出现率。 结果 本组51例患者中,蝶窦呈鞍前型3例,半鞍型12例,蝶鞍型18例,鞍枕型18例。蝶窦内无分隔1例,1纵隔36例,2纵隔11例,3纵隔2例;肿瘤充满窦腔、分隔数目无法判断者1例;横隔2例,斜型隔1例。分隔的前缘居中19例,偏左14例,偏右16例,分隔前缘遭肿瘤破坏,无法判断者1例。有5例共7侧蝶窦分隔的后缘附着于颈内动脉隆突。观察到颈内动脉隆突双侧12例,单侧2例;颈内动脉隆突裂隙5例。5例9侧存在Onodi气房。所有患者术中所见蝶窦内骨性分隔与术前三维重建图像一致,在蝶窦分隔的导引下均快速、准确地实现了鞍底的定位。 结论 CT三维重建技术能良好显示蝶窦内骨性分隔及蝶窦侧壁的隆突,有利于指导经鼻蝶手术中快速、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乳腺乳头腺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苏州市立医院本部病理科2008年1月~2018年8月诊断的乳腺乳头腺瘤4例,调阅病理切片,并查阅相关文献总结其临床病理学特征。结果 4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9~49岁,平均37岁。患者表现为乳头出血、溢液、疼痛、肿胀。无明确病因,均为左侧发病,4例患者中3例有肉眼可见的乳头病变,1例为体检发现病变。肿瘤镜下呈边界相对局限的腺体增生,呈乳腺腺病样和(或)乳头状瘤样生长方式,增生的腺体从集合管发出,并推挤集合管,使之囊性扩张,其中2例上皮普通型增生,1例腔内有中央性坏死。乳头腺瘤的腺体有肌上皮包绕,有些腺体周围间质胶原化,使腺体扭曲、挤压、变形,形成假浸润的形态。有3例肿瘤的腺上皮蔓延至乳头皮肤且取代皮肤鳞状上皮,外观似糜烂的乳头,易被误诊为Paget病。该肿瘤免疫组化标记与乳腺腺病相似,ER、PR标记上皮呈斑驳状阳性,增生的腺上皮CK5/6、CK14均阳性,周围肌上皮p63、Calponin、Myosin、SMA阳性。结论乳头腺瘤是较少见的乳腺病变,临床和病理均容易误诊为癌,各年龄段女性均可发生,偶见发生于婴儿和男性。该肿瘤是良性肿瘤,理想的治疗方法是完整切除病变,切除不完整者易复发。 相似文献
12.
正患者女性,58岁。因无明显诱因出现鼻塞、鼻根部疼痛和视力障碍入院,垂体增强扫描示:蝶鞍明显扩大,蝶鞍及斜坡骨质破坏,鞍内及鞍上区见不规则软组织信号块形成,呈等T1略高混杂T2信号,肿块上部及后部见斑片状、条状短T1长T2信号影,较大截面的体积为4.6 cm×4.5 cm×5.4 cm(图1),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病灶侵犯蝶窦、筛窦后部,向上突向鞍上池,向下突破鞍底,呈结节状突向鼻咽腔及后鼻孔区,部分包绕双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垂体信号 相似文献
13.
1994年1月~1995年12月对54例垂体瘤行伽玛刀治疗后随访,随访时间由3~18月,对资料分析讨论。 1 资料与方法 男22例,女32例。年龄10~63岁,病程1~16年,平均3.8年.诊断依据:①临床以头痛,视力视野损害和(或)内分泌功能障碍症状为主。②影像学检查:常规蝶鞍平片、CT及MR检查。③有关内分泌检查。④12例手术病理确诊,根据MR定位片确定肿瘤大小从6~52.8mm,平均26.2mm。 采用Leksell B型伽玛刀治疗,应用KULA程序进行剂量计算,尽量使肿瘤边缘达到满意覆盖,而到达视神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原发性垂体炎的临床病理学和免疫表型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7例原发性垂体炎行HE和免疫组化、PAS和抗酸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7例均为女性,年龄23~63岁,患者多不同程度表现为头痛头晕、视野缺损或视物模糊和内分泌紊乱症状; MRI或CT示鞍区占位。镜检:淋巴细胞性垂体炎(例1、2)见多量淋巴浆细胞浸润破坏垂体腺组织,呈不规则岛状或小簇状伴嗜酸性变;肉芽肿性垂体炎(例3~6)示上皮样组织细胞聚集形成明显肉芽肿结节,其中例3和例4可见非干酪样坏死;黄色瘤性垂体炎(例7)可见多量泡沫样及上皮样组织细胞伴出血、坏死及胆固醇结晶。7例见残存垂体腺泡组织及炎性纤维增生。免疫组化染色炎性浸润区示B细胞和T细胞混杂,腺泡间以T细胞为主伴灶性Ig G阳性细胞及稀疏的Ig G4阳性细胞,缺乏轻链限制性表达。组织细胞及肉芽肿结构CD68和CD163多阳性,S-100和CD1a阴性。残存垂体腺泡组织示多种垂体激素标记阳性。PAS和抗酸染色均阴性。结论原发性垂体炎临床较罕见,女性好发,缺乏特征性的临床、生化及影像学表现,依靠病理检查可确诊。病理形态分为3种组织学亚型,尽管可有重叠或移行状态,然而其分型依然有助于与不同形态的相似肿瘤和疾病鉴别。 相似文献
15.
脾窦岸细胞血管瘤1例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脾窦岸细胞瘤是1991年Falk首先提出的一种仅发生于脾脏的良性肿瘤Ⅲ。文献报道较少,国内迄今报道2例,国外已经报道44例,病人的发病年龄1~74岁,平均50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笔者于2002年10月遇到1例,现报道并复习文献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angiomatoid fibrous histiocytoma,AFH)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对1例AFH进行组织学及免疫组化观察和文献复习.结果 AFH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多见于四肢,其次为躯干,头颈部.组织学显示组织样细胞、肌样细胞、上皮样细胞多结节状增生;假血管瘤样腔隙;厚的纤维性假包膜及包膜内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显示vimentin、CD68在上皮样细胞及梭形细胞中呈弥漫阳性表达,desmin散在阳性表达,CD34、HMB-45、Ckpan、lysozyme及FⅧRag一致阴性.肿瘤彻底切除,随访半年未发现复发及转移.结论 AFH是一种罕见的中间型恶性肿瘤.根据典型的组织学形态特征、免疫组化及基因重排检测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局部适当扩大切除,术后密切随访是主要处理原则.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胸骨异位胸腺瘤的临床和病理特征,以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和结果:复习异位胸腺瘤相关的临床和病理文献。手术治疗并经术后病理确诊胸骨异位胸腺瘤1例,术后随访30个月,无局部复发和转移。结论:异位胸腺瘤发生于胸骨非常罕见,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有文献报道;一旦确诊即应手术切除,预后取决于病理分型和分期。 相似文献
18.
19.
5 cases of pituitary adenomas associated with Cushing's disease or Nelson's syndrome were studied with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immunoelectron microscopy by using protein A--gold complex. Diversified ultrastructure was displayed in these tumors, among which 4 revealed presence of ACTH positive secretory granules. These granules were round or polyhedric in shape, varied in number, size and electronic density. Bundles of microfilaments could be seen in the tumor cells frequently, which were of the highest diagnostic value.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found in ultrastructure and immunocytochemical reaction of adenomas in Cushing's disease and Nelson's syndrome. 相似文献
20.
相关解剖定位标志在经单鼻孔-蝶窦垂体腺瘤显微外科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相关解剖定位标志在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垂体腺瘤显微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方法:62例垂体腺瘤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手术,术中根据蝶嵴、蝶窦开口、蝶窦中隔、鞍底隆凸等解剖标志进行定位。结果:蝶嵴是术中确认手术入路中线的可靠标志,蝶窦开口是蝶窦前壁的重要标志,鞍底隆凸可作为蝶窦腔内鞍底定位标志。62例术中依靠相关解剖标志,均准确定位蝶窦及鞍底,未出现偏差。肿瘤全切除52例,次全切除5例,大部分切除4例。1例部分切除,无死亡病例。结论:熟悉相关解剖标志,有助于该术式的准确定位,从而安全实施手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