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2.
3.
笔者曾于《医古文知识》上登一短文,提出个人对“何所”一词使用的看法。随后,在2004年2期的《医古文知识》上,傅海燕女士表达不同意见。看后,感觉对这一问题确实需要做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5.
1999年度职称晋升的《医古文》统一考试业已结束。对本次考试,普遍反映良好。大多认为试题虽然分布面广,题量也较多,但并无偏题、怪题,而是严格按照考试大纲,出题难易适中。从本次考试的准备情况来看,大多数应试者非常努力,平时注意复习,考前挑灯夜战,因而考试成绩较为理想。更有一些同志跳出应试框框,以新的视角审视医古文学习,觉得受益匪浅,来人来函,畅谈体会,这种情况也是前所未有的。为让已试者温故回味,给来年应试者提供借鉴,本文拟对这次考试作一评析。本次考试的参考用书为《新编医古文》(段逸山、孙文钟编著)… 相似文献
6.
《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一语为中医界所广泛引用,而究其原意,似有巫术之嫌,与后世所赋予之意相差甚远,即使如此,也有夸大正气作用,将正气绝对化的偏向。反复不恰当地引用此言,势必扭曲正邪斗争的关系,加重其片面性,不利于正确指导医疗实践。故正确对待此言,客观审视邪正关系,方有利于防病治病。 相似文献
7.
8.
“何幸如之”出自明·张介宾的《类经·序》。段逸山先生主编的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医古文》,在“基础知识”部分讲述虚词“之”时,把“有幸如之”作为例句列入语气助词,笔者认为有失于斟酌。所谓语气助词,诚如该书所说,是“补足一个音节或表示一个语音停顿,无义”。如此理解,“何幸 相似文献
9.
10.
中医书刊中,对书名号使用不当的现象,是较为普遍的,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医古文》中,对部分书名号的使用,也有欠妥之处,现举典型例句如下。1.钟会《菊有五美赞》云按:“菊有五美赞”,不是文章篇名(据教材注释,此系钟会著《菊花赋》中有“夫菊有五美焉”云云),不应使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高等中医药院校《医古文》统编五版教材及其教学参考书,在明宋濂《赠医师葛某序》篇,编者注释第40款“张嗣伯”条目时,称“古代名医未见张嗣伯其名,疑为徐嗣伯之误”。笔者就此复习了有关典籍史料,确未发现“张嗣伯”的记载,但草率地将“张嗣伯”疑为“徐嗣伯”,不免牵强附会,令笔者不能苟同。 相似文献
15.
16.
目前我国已全面进入“十四五”新发展阶段,分析发展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具有的现实意义,以及在《“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背景提出下,分析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的发展趋势,根据已有文献总结出当前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完善服务体系、人才队伍培养、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提出发展建议,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在“十四五”规划下更平稳有序执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转眼间,《中医药文化》(原《医古文知识》)已经创刊30年了。我和她缘分不浅,我们从相识至今天也有近30年。上世纪八十年代我读研究生的时候,我的导师钱超尘先生就让我们看《医古文知识》,以后几乎每期必看。记得我的第一篇论文就是发表在《医古文知识》上。那是1988年,我写了一篇习作《也谈古今字与通假字》,发表在那年的第2期。那篇习作,现在看来还很稚嫩,但那时看到自己写的第一篇所谓论文印成了铅字,发表在专业刊物上,还是很兴奋的。 相似文献
18.
岁月的流逝犹如白驹过隙,转眼间,从《医古文知识》到《中医药文化》,度过了30年从探索、发展到日臻成熟的历程。30年间,杂志融合百家精华,不断出现精品力作,在中华文化的恢宏画卷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中医药文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分享成功带给人们喜悦的时候,我们深深怀念任应秋老师和金寿山老院长等老一辈专家给予杂志的支持和辅佐,十分感谢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古文老师的无私奉献,编辑部历任正副主编、编辑的默默耕耘,以及热爱《医古文知识》《中医药文化》的广大作者、读者的助力推进! 相似文献
19.
经过长期的筹划,原《医古文知识》从2006年起更名为《中医药文化》。围绕中医药文化主题,本刊在原栏目基础上作适当增补调整。现将已开出的和准备开出的栏目作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