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吴超琼  胡茫  汤林 《国际眼科杂志》2009,9(11):2222-2223
目的:观察有晶状体眼Verisyse前房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治高度近视术后的视力、屈光状态以及相关并发症,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自2006-07/2008-07接受Verisyse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32例48眼,术前平均球镜当量-15.65±3.41D。统计术后6mo;1a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内皮细胞计数,分析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裸眼视力:0.4~1.0,平均0.75±0.34。术前最佳矫正视力:0.3~1.0,平均0.58±0.27,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64±0.30。达到术前矫正42眼(87.5%),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14眼(29.2%),随访6mo;1a,无明显变化。术前屈光平均球镜当量-15.65±3.41D;术后屈光度数平均球镜当量-1.58±2.47D。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术前(3108±265)个/mm2,术后6mo为(3054±317)个/m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未见威胁视力的并发症。结论:有晶状体眼前房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治超高度近视安全有效,术后屈光效果令人满意。对眼内的长期影响需要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正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12例(17眼)-6.25~-18.75D之间的高度近视患者表面麻醉下在前房内植入phakic6H120型人工晶状体,随访半年以上,进行临床总结.结果 术后半年,12例(17眼)术后裸眼视力(平均4.75±0.15)与术前矫正视力(平均4.72±0.21)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平均矫正视力为4.83±0.14,高于术前的4.72±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平均散光度数为-0.82±0.64,低于术前的-1.49±0.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眼内压无明显变化.术前平均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为(3 078.35±363.71)个/mm2,高于术后的(2 745.88±373.95)个/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例单眼术后眼压高、前房反应较重,术后1年查角膜内皮计数较术前损失50﹪;1例(双眼)瞳孔略呈椭圆形;1例(双眼)人工晶状体轻微旋转,人工晶状体上襻缘端滑入虹膜根切孔,所有患者未发生晶状体混浊及眼底并发症.结论 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高度近视有一定优势,不适宜做准分子激光的高度近视者可谨慎选择该手术,但其远期疗效尚不明确,仍需大样本病例进一步观察.(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7,7:366-368)  相似文献   

3.
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高度近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高度近视眼患者11例共20眼,近视度数-7.00~-30.00DS,行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期限1~3个月,检测术后视力、屈光状态、眼压、角膜内皮计数,裂隙灯观察眼前节(包括虹膜与透明晶状体)和眼底镜观察眼底情况并与术前进行对比.结果 20眼均成功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视力迅速达到最佳矫正视力,术后屈光度明显降低,随访期内眼压、角膜内皮计数与术前无明显改变,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手术操作简单,具有良好的屈光状态,可预测性、可逆性,术后3个月内无严重并发症,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对比研究高度近视患眼,植入虹膜夹持型前房型人工晶状体(Verisyse)手术前后的角膜内皮细胞数以及视功能的变化,以期评价该术式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高度近视患者16例28只眼行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监测术后远近视力、屈光度、调节幅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眼压及眼前节的情况,比较手术前后以上指标的变化.结果 随访12~28个月(平均16个月).(1)患者术后均无明显主观不适感,晶状体位置亦无明显偏心.(2)所有患者裸眼远视力均有所提高,近视力无显著差异,调节幅度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3.18±0.89)D,术后12月:(5.34±0.78)D;P<0.05.(3)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术前:(3275.52±331.16)个/mm2,术后12月(2889.03±352.64)个/mm2;P>0.05;和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术前:(0.51±0.05)%,术后12月:(0.53±0.07)%;P>0.05;术前及术后相比差异尤统计学意义.(3)术后12个月平均屈光度为(-0.59±0.28)D.结论 虹膜夹持型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正高度近视在术后随访中安全有效,无明显并发症,尤其是角膜内皮细胞数无显著衰减,但更长期的随访监测实属必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植入术矫治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接受ICL植入的高度近视患者82例(160只眼),术前平均屈光度球镜(-13.65±4.25)D,柱镜(-2.65±0.75)D。观察术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内皮细胞计数等情况,分析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裸眼视力:0.5~1.0,平均0.78±0.32。术前最佳矫正视力:0.3~1.0,平均0.59±0.36,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79±0.30。达到术前矫正视力92只眼(57.5%),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68只眼(42.5%),随访6个月至2年,无明显变化。术后屈光度数平均球镜(-0.75±0.65)D,柱镜(-0.55±0.25)D。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术前(3126±260)个/mm2,术后6个月为(3069±308)个/m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植入矫治高度近视及超高度近视安全有效,是高度近视患者的理想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TICL)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高度近视8例(15只眼),平均年龄(25.56±3.2)岁,经术前检查后符合入选标准,屈光状态稳定1年以上。14只眼矫正视力≥0.8,1只限0.6。11只眼行ICL植入,4只眼行TICL植入。结果15只眼中14只眼术后裸眼远视力等于或大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93.33%),术后1d裸眼远视力≥1.0者10只眼(66。7%),0.5—0.8者4只眼(26.7%),0.4者1只眼(6.67%);随访6个月时矫正视力,12只眼≥1.0,2只眼为0.8,1只眼为0.6。4只眼TICL经随访6个月,散光轴偏差均〈10°。本组病例未发现前囊下晶状体局限性混浊。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及前房深度未见明显变化。结论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预测性好,视力恢复迅速,无回退,无严重并发症,适用屈光度范围广,特别适用于不适合准分子激光手术的高度近视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稳定性.方法 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患者26例(40只眼),随访术前及术后1天、1周及1、6、12个月,随访内容包括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数、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压、角膜内皮计数、Pentacam、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等,观察屈光状态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所有手术均顺利进行,所有患者裸眼视力均有明显提高,40只眼术前裸眼视力和最好矫正视力分别为0.05+0.02,0.61+0.28;术后分别提高为0.62±0.17,0.62±0.31,术后裸眼视力均明显好于术前(P<0.05).术前平均屈光度为(-18.95±4.73)D,术后1个月平均屈光度为(-0.76±0.75)D.术前角膜内皮细胞数(2917.42+208.36)个/mm2,术后1个月角膜内皮细胞为(2797.03+ 210.25)个/mm2.术前平均眼压为(16.65±4.75) mm Hg,术后第一天眼压为(15.47±4.36) mm Hg.通过Pentacam观察术前前房深度(3.25+0.27) mm,而术后1月复查减少到(2.97+0.19) mm,两者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以后随访中前房深度没有明显差异.40只眼均未发生瞳孔阻滞性青光眼、晶状体前囊下混浊等并发症.结论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高度近视的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具有有效性、稳定性及矫正效果好等优点,但需要有更长时间的随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2种不同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治高度近视术后波阵面像差及成像质量的差异。方法 使用WASCA波阵面像差仪,在瞳孔直径5 mm时,测量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治高度近视患者36例63眼(虹膜夹型33眼;房角支撑型30眼),并选择年龄匹配的近视患者21例30眼,排除眼病疾患作为对照组。获得整体像差、各分阶像差的均方根(RMS),及Z6-Z14项系数。结果 ①实验组两亚组总高阶像差(RMSh)和3-7阶各阶均方根均比对照组大,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房角支撑型RMS5、Z13大于虹膜夹型,而Z10、Z12项小于虹膜夹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③实验组术后整体高阶像差(RMSh)的均方根与术前等效球镜屈光度均呈显著正相关。(R=0.826,P〈0.05 R=0.754,P〈0.05)。结论 实验组眼的视网膜成像质量较自然晶状体眼差。二种人工晶状体眼高阶像差差异性不大,房角支撑型视网膜成像质量可能优于虹膜夹型。实验组术前近视度数越高的眼,术后视网膜成像质量越差。  相似文献   

9.
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超高度近视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Bi HS  Ma XH  Cai WT  Liu DM  Ji P 《中华眼科杂志》2006,42(2):145-149
目的探讨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PAC-IOL)植入术矫正超高度近视眼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预测性。方法15例(29只眼)超高度近视眼患者植入Phakic 6H2型PAC—IOL。术后观察患者的视力、屈光度数、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晶状体位置、对比敏感度、眩光敏感度、手术并发症及视觉不良症状。结果术后3个月时患者裸眼视力≥0.5者占79.3%(23/29),6个月时占82.6%(24/29);术后3个月时患者最佳矫正视力≥0.8者占69.0%(20/29),6个月时占69.0%(20/29),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患者裸眼视力较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提高两行及两行以上者占70.0%(20/29),6个月时占72.4%(21/29)。术后3、6个月时屈光度中位数均为-1.00D,较术前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3、6个月时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与术前相比,3个月与6个月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AC—IOL与角膜内皮和晶状体均保持了有效的安全距离,且弹性襻均位于前房角。术后6个月时,各频段对比敏感度和眩光敏感度较术前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3只眼,6个月时2只眼均可见PAC—IOL表面炎性反应物沉积;1只眼瞳孔呈轻度椭圆形;8只眼发生PAC-IOL旋转。3例(5只眼)主诉夜间出现眩光症状,其他患者均无明显不适。满意程度较高。结论PAC—IOL植入术矫正超高度近视眼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预测性,是补充角膜屈光手术不足的有效眼内屈光手术,但其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0.
有晶状体眼前房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正超高度近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有晶状体眼前房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正超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11例18眼近视度数-11.00-30.00D(平均-21.25D)的超高度近视患者在表麻下前房内植入Phakic-6H-125型人工晶状体,随 访6-12个月(平均9.7月),结果:18眼术后裸眼视力均≥术前矫正视力,2者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散光明显减轻,与术前相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手术前后眼压比较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3眼轻微瞳孔变形,1例2眼出现眩光感。结论:初步观察有晶状体眼前房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正超高度近视具有安全,稳定及可预测性,是一种颇具前途的矫正超高度近视的手术,不适宜作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的超高度近视患者可谨慎选择该手术。  相似文献   

11.
观察分析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ICL)治疗超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分析我院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行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超高度近视患者14例(25只眼)。术前常规检查视力、最佳矫正视力,进行各项检查后,行单眼或者双眼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观察视力、眼压及内皮细胞计数变化情况。结果术后视力0.3-1.0。术后2例(3只眼)出现早期眼压升高,经降眼压治疗,3-4 d后眼压正常。结论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超高度近视及散光疗效确切,患者满意度好,预测性好,手术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虹膜夹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ICPIOL)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安全性、有效性及稳定性。方法对37例(61只眼)高度近视患者行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前及术后分别检查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眼内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前房深度以及满意度调查,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ICPIOL术后裸眼视力在术后各个时间点均提高,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术后各个时间点的残余屈光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术后1年时,8只眼裸眼视力≥5.0(13.11%),36只眼≥4.7(59.02%);61只眼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均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满意度调查,不满意、满意、非常满意三项比例分别为1.6%、14.8%、83.6%。结论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后房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及散光的安全性和疗效性.方法 后房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人术治疗高度近视及散光22例39只眼.术前屈光度(等效球镜)为-7.0~-24.0D,平均(-14.50D±3.50)0;散光-0.50~-4.50D,平均(-2.25±1.32)D.术后检查视力、眼压、裂隙...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 Phakic posterior chamber intraocular lens)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高度近视63例(117眼).球面等效屈光度-6.25~-19.00D,矫正视力≥0.8者101眼,0.5~0.6者15眼,1眼<0.3.术前检查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超声生物显微镜、眼压、散瞳前后屈光度、角膜曲率、轴长、前房深度、角膜厚度及角膜水平经线直径(WTW).屈光度取较平均的值进行计算,计算公式为Starr公司专用公式;根据角膜水平直径加0.5 mm选择人工晶状体的长径;人工晶状体为美国Starr公司产品,以胶原异分子聚合物为材料,双凹单片式.术前行钇铝石榴石晶体(YAG)激光虹膜周边切除术,每眼2点,相隔90°,手术选择表面麻醉,经颞侧透明角膜隧道切口,植入折叠式人工晶状体,置于透明晶状体与虹膜之间,吸除黏弹剂,缩瞳,充盈前房.术后检查屈光度、角膜、前房、眼压、人工晶状体等情况.结果 117眼均成功,术后视力提高,屈光度明显降低且稳定,随访无回退,前房深度无改变,术后无持续眼压升高,人工晶状体相容性好,2例(2眼)前囊下晶状体局限性浑浊.结论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预测性好,视力恢复迅速,无严重并发症,适用屈光度范围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我们应用眼前节全景分析仪(Pentacam)测量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植入术手术前后前节形态指标,评价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安全性及稳定性。

方法:选取行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的高度近视患者48例90眼,术后随访6mo。Pentacam眼前节全景分析仪测量各时间点的中央前房深度(ACD)、3:00位前房角(ICA)、角膜像差(CA)、角膜曲率(K)和角膜厚度(CCT)等指标。使用SPSS 19.0统计软件,描述术前术后各指标的分布特征,采用配对t检验对各指标进行手术前后的差异性比较。

结果:所有观察指标各时间点均呈正态分布。ACD、3:00位ICA较术前降低(P<0.05)。CA中,总像差(CTA)及低阶像差(CLOA)较术前无统计差异(P>0.05),高阶像差(CHOA)则较术前有所增加(P<0.05); K略有减小(P<0.05)。CCT较术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于术后有统计学意义变化的指标,均在术后1mo时即达到稳定状态。

结论:应用眼前节全景分析仪(Pentacam)观察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眼前节形态的变化主要有ICA变窄,ACD变小,CHOA增加,K减小,尚在安全范围内,6mo随访中各值均保持稳定,未出现并发症,但远期效果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6.
背景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矫正晶状体(ICL)植入术是矫正高度近视的手术方法之一,与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不同的是,该术式保留了角膜与晶状体像差固有的匹配关系,但术后视觉质量是患者和医师较为关注的问题。目的探讨ICL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术后视觉质量的变化。方法对高度近视患者42例84眼行ICL植入术,于术后1d、1个月和6个月复查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BCVA)、屈光状态、波前像差、对比敏感度以及调节力并与术前进行比较。结果采用前瞻性病例观察试验设计。本组患者术前视力均〈0.3,术后各随访时问点裸眼视力和BCVA均〉0.3,明显好于术前。术后各时间点间视力增加的眼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70,P〉0.05)。本组患者术前平均等效球径屈光度为(-15.384-1.03)D,术后1d平均等效球镜屈光度为(+0.55±0.06)D,术后1个月平均等效球镜屈光度为(-1.22±0.09)D,术后6个月平均等效球镜屈光度为(-0.68±0.06)D,各时间点比较等效球镜屈光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559.90,P〈0.01);术眼术前平均波前总像差为11.00±0.25,术后6个月平均总像差为2.21±0.56,其中术前和术后6个月高阶像差分别为0.43±0.05和0.47±0.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5,P=0.10)。明视和暗视状态下术后各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和眩光敏感度与术前比较均有增高,手术前后各时间点的对比敏感度和眩光敏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和6个月时屈光度〈-16D组术眼调节力较术前明显增加(术前:2.75±1.20,术后1个月:5.75±1.44;术后6个月:6.00±1.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597.70,P〈0.05);而屈光度〉-16D组手术前后调节力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67,P〉0.05)。结论ICL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后患者的视觉质量较术前明显改善,但远期疗效及安全性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7.
背景矫正近视的手术可分为激光矫治术和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高度近视患者角膜比正常人薄,不适合激光矫治手术,宜考虑IOL植入术。目的对比观察两种有晶状体眼IOL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的视觉质量。方法选取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解放军第91中心医院行前房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Verisyse PIOL)植入术的高度近视患者19例34眼随机分为两种手术组,其中10例17眼为PIOL组,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植入术者9例17眼为ICL组。两种手术均由同一高年资医师完成。随访期为6个月,观察患者术后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对比敏感度(CS)和波前像差,对2组的检测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术后6个月2组间患者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489,P〉0.05;t=0.853,P〉0.05);2组患者间无眩光时在3、6、12、18c/d空间频率下c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906,P〉0.05;t=0.103,P〉0.05;t=0.694,P〉0.05;t=1.583,P〉0.05);3、6、12、18c/d空间频率下2组间患者的眩光敏感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323,P〉0.05;t=0.041,P〉0.05;t=0.024,P〉0.05;t=0.363,P〉0.05)。PIOL组三阶彗差(RMS3)、四阶球差(RMS4)、总高阶像差(RMSh)均高于ICL组,其中RMS3、RMSh明显高于IC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400,P〈0.05;t=11.350,P〈0.05),2组间RMS4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40,P〉0.05)。结论虹膜夹型IOL与ICL植入矫正高度近视均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术后视力相当,但虹膜夹型IOL的视觉质量稍逊于ICL,远期效果还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有晶状体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anterior chamberintraocular lens,ACL)治疗高度近视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局限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对比同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60眼和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anterior chamber intraocular lens,ACL)59眼术后视力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的接近度(以视力表的行为标准)、同一手术后不同时期残余屈光度、两种手术后半年残余屈光度(<1D)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术后半年以上的满意度。结果ACL术后6个月达到和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的比例是93.2%,而LASIK是66.7%;同一手术后不同时期残余屈光度比较:ACL组P值均>0.05,LASIK组均为P<0.01;手术后6个月残余屈光度在1D以内的百分比,LASIK为95%,ACL为73%;术后一过性高眼压发生率:ACL为20%,LASIK为3%;ACL其他手术并发症:瞳孔变形占7%,人工晶状体移位或偏转占3.5%,切口闭合不良占5%;满意度:ACL手术患者抱怨眩光及暗视力下降的比例为1%,而LASIK为2%。结论ACL用于矫正超高度近视、远视以及角膜相对较薄的近视有其明显的优越性,是非常有效和安全的。局限性是不能较精确地矫正散光,存在眼内手术的风险,应规范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