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目的探讨利用酶联免疫斑点(Elispot)法检测胸水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IFN-γ在诊断结核性胸膜炎的价值。方法对147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结核性胸膜炎组)、69例非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对照组)胸水单个核细胞结核菌抗原特异性IFN-γ分泌水平进行检测,对比两者的检测差异。结果结核性胸膜炎组患者胸水IFN-γ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利用酶联免疫斑点技术检测胸液标本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IFN-γ可用于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检测脑脊液中结核抗原特异性的INF-γ分泌细胞数量,研究其在结核性脑膜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04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和40例非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进行脑脊液与血的ELISPOT检测,并与脑脊液抗酸染色涂片、结核菌培养、荧光定量PCR、结核抗体检测进行敏感度和特异性的比较。结果脑脊液ELISPOT检测的敏感度为67.3%、特异性为89.2%,PV+值94.3%优于其他检测方法,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脊液ELISPOT检测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Kappa=0.856,P0.001)。结论脑脊液ELISPOT检测对结核性脑膜炎诊断的敏感度及特异度高,有望成为快速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3.
结核分枝杆菌IFN-γ酶联免疫斑点检测的建立和初步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IFN-γ酶联免疫斑点(Elispot)检测技术,初步评价其在诊断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采用以早期分泌抗原靶6kDa蛋白(ESAT-6)抗原为主的重组蛋白库、多肽库为抗原,建立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IFN-γElispot检测技术(简称Elispot);应用该技术对32例肺结核病患者、205例健康对照者和18例肺部其他疾病对照的外周血结核菌特异性IFN-γ水平进行检测;结核病人和部分健康对照同时采用全血干扰素试剂(Quantiferon-TB-Gold,QFT-G)进行平行检测。结果采用Elispot检测,结核患者的阳性率最高(75.0%),显著高于健康对照(7.3%)和其他肺部疾病患者(11.1%),结核患者反应水平与其他两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采用QFT-G在结核病人中的IFN-γ应答阳性率为78.1%,与Elispot检测结果进行配对比较无显著性差别(χ2=1.6,P>0.05)。 结论建立了结核菌特异性IFN-γ Elispot检测技术,该技术在诊断结核菌感染的初步应用显示出较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但仍需进一步扩大样本数观察。  相似文献   

4.
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TBM)占结核病的10%~20%,是常见严重的肺外结核病,其预后与早期诊断及治疗密切相关.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T-SPOT-TB)试验是利用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检测感染者的特异性T细胞来诊断结核病的一种新方法,利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存在结核感染特异性T细胞,这些T细胞在受到致病性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抗原刺激后分泌IFN-γ而设计的试验.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IFN-γ免疫酶联斑点法(ELISPOT)和传统的结核菌素皮试(PPD皮试)对深圳市高校学生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现状进行筛查,并比较两种方法的差异。方法采用自主研制的Elispot试剂盒(简称Elispot)和PPD皮试,对133例健康志愿者进行平行检测。结果A高校99例志愿者中PPD皮试有49例阳性(49.5%),Elispot检测有20例阳性(20.2%);B高校34例志愿者中PPD皮试有27例阳性(79.4%),Elispot检测有2例阳性(5.9%)。对两种方法进行平行比较分析,结果有统计学差异(X^2=41.31,P〈0.005);在PPD(卅)组中Elispot阳性率最高为28.57%;在(廾)-(-)组中分别为22.2%、12.5%及12.28%。结论结核菌特异性IFN-γ Elispot试剂盒在健康人群中检测阳性率比传统的PPD皮试要低,在诊断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的价值优于PPD皮试,在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早期诊断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显微镜观察药物敏感度检测技术(MODS)对肺外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24孔细胞培养板液体培养方法建立MODS.收集74份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的胸腔积液、63份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和18份非结核病患者胸腔积液和脑脊液标本,分别采用抗酸染色法、改良罗氏培养法和MODS进行结核分枝杆菌检测,对改良罗氏培养法和MODS培养获得的分枝杆菌采用免疫层析法鉴定,数据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MODS、改良罗氏培养法和抗酸染色法 检测结核性胸膜炎的阳性率分别为58.1%(43/74)、18.9%(14/74)和6.8%(5/74);检测结核性脑膜炎的阳性率分别为54.0%(34/63)、20.6%(13/63)和4.8%(3/63).MODS检测结核性胸膜炎和结核性脑膜炎的阳性率均高于改良罗氏培养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4.00,P<0.01;x2=14.97,P<0.01).所有改良罗氏培养法和MODS检测获得的分枝杆菌均为结核分枝杆菌.三种方法检测18份非结核病患者胸腔积液和脑脊液结果均为阴性.MODS检测脑脊液和胸腔积液标本的阳性检出中位时间分别为9d和14d,明显短于改良罗氏培养法所需的31d.结论 MODS与传统 病原学检测方法相比,具有敏感性好、检出时间短的优势,适用于肺外结核病的临床快速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用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pot assay,ELISPOT)评价检测CFP21蛋白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中的诊断效果,同时,比较CFP21、CFP10和ESAT6的应用价值。方法取28例临床确诊结核患者和26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用CFP21、CFP10和ESAT6蛋白刺激,定量检测PBMC分泌的特异性γ干扰素(IFN-γ)水平,判断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情况。用ELISA检测血清抗结核抗体。结果 ELISA检测结核病患者血清结核抗体阳性率为57.1%;以CFP21、CFP10和ESAT6为抗原,用ELISPOT方法检测结核病患者IFN-γ阳性率分别为25.0%、39.3%和32.1%。结论应用CFP21蛋白作为抗原建立的ELISPOT方法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但CFP21作为抗原用于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诊断的敏感性低于CFP10和ESAT6。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三种结核分枝杆菌抗原刺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后γ干扰素(IFN-γ)释放反应对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及结核病的诊断意义。并与结核菌素皮试(TST)进行比较。方法 研究对象共分三组,活动性结核组(57例),健康对照组(27例),肿瘤组(29例),分别用结核分枝杆菌纯蛋白衍生物(PPD),早期分泌抗原靶6kDa蛋白(early secretary antigenic target 6kDa protein ESAT-6),38kDa抗原与PBMC共同培养5天,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培养上清液中IFN-γ的浓度。结果 ①健康组:TST与BCG接种史及排菌病人密切接触程度呈正相关(B=0.047和P=0.041),ESAT-6为抗原的IFN-γ释放水平与结核病接触程度密切相关(P=0.005),而与BCG接种史无明显相关。②当阴阳性界定值定为1000pg/ml时。38kDa抗原刺激后的IFN-γ浓度对于结核病诊断的敏感性为64.9%,特异性为89.3%.结论 ESAT-6刺激后的IFN-γ释放反应对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的诊断意义可能优于TST。38kDa抗原刺激后的IFN-γ释放反应可能有结核病的辅助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结核菌特异性γ-干扰素(interferon-gamma,IFN-γ)酶联免疫斑点(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spot,ELISPOT)检测对结核性心包积液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结核菌特异性IFN-γ ELISPOT技术同时检测20例结核性心包积液患者(TP组)和14例非结核性心包积液患者(Non-TP组)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及心包积液单核细胞(pleural effusion mononuclear cells,PEMC)中结核菌特异性IFN-γ水平.结果 TP组PBMC和PEMC结核菌特异性IFN-γ水平均显著高于Non-T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TP组心包积液中结核菌特异性IFN-y水平显著高于外周血IFN-γ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PBMC ELISPOT检测结核性心包积液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0.0%和85.7%;而PEMC ELISPOT敏感性和特异性为90.0%和85.7%.结论 结核菌特异性IFN-γELISPOT技术对结核性心包积液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很好的辅助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利用酶联免疫斑点(Elispot)法检测外周血结核抗原特异性γ干扰素(IFN-γ)应答反应在诊断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的价值。方法将150例健康者按结核暴露程度分成4级,采用Elispot技术检测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结核菌抗原特异性IFN-γ分泌水平;其中111例进行结核菌素皮试(PPD皮试);39例采用全血干扰素试剂(Quantiferon—TB—Gold,QFT—G)进行IFN-γ分泌水平的平行检测。结果采用Elispot检测结果显示体外IFN-γ应答反应水平与结核菌暴露程度成正相关(r=0.4155,P〈0.0001),不同暴露程度分级的IFN-γ应答阳性率分别是:4级(55.6%)、3级(33.3%)、2级(16.7%)、1级(6.8%)。不同暴露程度分级与PPD皮试结果的相关性没有统计学意义(r=0.1206,P=0.2073);不同暴露程度分级的PPD皮试反应阳性率分别为4级(33.3%)、3级(27.8%)、2级(11.1%)、1级(22.0%)。对Elispot检测结果与QTF—G检测结果进行平行比较分析,两种方法检测结果没有统计学差异(χ^2=0.125,P=0.7237)。结论外周血结核抗原特异性γ干扰素(IFN-γ)应答反应水平与结核菌暴露程度成正相关,Elispot检测体外IFN-γ应答反应在诊断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的价值优于PPD皮试,可以用于对潜伏感染者的筛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酶联免疫斑点技术(Elispot)检测外周血结核杆菌抗原特异性r干扰素(IFN-r)水平在结核性脑膜脑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73例结核性脑膜脑炎患者及16例非结核性脑膜脑炎患者外周血Elispot结果,同时分析脑脊液腺苷脱氨酶(ADA)水平、TB-DNA(PCR)结果,比较三种技术在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作用。结果 Elispot在诊断结核性脑膜脑炎中的敏感性及准确性高于脑脊液ADA、TB-DNA(PCR)检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特异性比较三者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Elispot技术在结核性脑膜脑炎中具有良好的辅助诊断价值,其诊断价值优于脑脊液ADA、TB-DNA(PCR)检测。  相似文献   

12.
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 )通过酶联免疫斑点技术(ELISPOT )检测外周血中经结核菌特异性抗原刺激后释放γ干扰素的T细胞,诊断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本文主要针对我院收治的高度怀疑结核性心包积液患者的外周血液行ELISPOT检测,探讨该方法对结核性心包积液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卡介苗对结核分枝杆菌IFN-γ酶联免疫斑点检测法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卡介苗(BCG)对结核分枝杆菌IFN-γ酶联免疫斑点(简称Elispot)检测影响,评价Elispot检测在诊断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的价值。方法对98例某高校学生同时进行Elispot检测和PPD皮试,其中27例PPD皮试结果和Elis-pot检测均为阴性的受试者进行卡介苗接种。结果 98例受试者中,48例PPD皮试阳性,13例Elispot检测阳性,两种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上述27例受试者接种BCG后PPD皮试结果全转为阳性,Elispot检测仍为阴性。在BCG接种前后,ESAT-6和PoolA作用下IFN-γ分泌水平均无差异;但在BCG作用下,BCG接种后IFN-γ分泌水平显著高于接种前。结论 Elis-pot检测体外IFN-γ应答反应不受卡介苗接种影响,在诊断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的价值优于PPD皮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全血IFN-γ释放试验对结核性胸腔积液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全血中可溶性IFN-γ的酶联免疫吸附(QFT-GIT)试验对60例胸腔积液患者进行检测.包括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44例和非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16例.检测受测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受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抗原刺激后所释放的IFN-γ,所使用的结核分枝杆菌抗原为6×103早期分泌靶抗原蛋白(ESAT-6)、培养滤液蛋白10(CFP-10)和TB7.7.两组IFN-γ释放量比较采用非参数Mann- Whitmey检验.结果 结核性胸腔积液组QFT-GIT试验阳性率为95.5%,非结核性胸腔积液组阳性率为12.5%.QFT-GIT试验诊断结核性胸腔积液的敏感度为95.6%,特异度为87.5%,阳性预测值为95.6%,阴性预测值为87.5%.结核性胸腔积液组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应答明显高于非结核性胸腔积液组患者(P<0.01).结论 QFT-GIT试验用于诊断结核性胸腔积液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在我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IFN-γ酶联免疫斑点(Elispot)检测技术对老年人肺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6例老年肺结核、85例中青年肺结核、22例老年非肺结核、97例健康对照,进行Elispot检测并分析该技术诊断老年肺结核的可靠性。结果老年和中青年肺结核Elispot检测的敏感度分别为76.19%和87.5%,特异度分别为84.47%和85.29%。中青年和老年肺结核组Elispot检测阳性率显著高于其它两组(P<0.05)。结论 Elispot检测技术在诊断老年肺结核中显示出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阳性率高,可用作老年肺结核的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结核菌特异性IFN-γElispot检测技术,了解痰涂阳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中结核潜伏感染情况。方法应用Elispot技术对1052例痰涂阳性肺结核患者的密切接触者进行外周血结核菌特异性IFN-γ水平检测,同时进行PPD皮试。结果在密切接触者的家庭成员和同事中Elispot的阳性率分别是29.4%和22.1%,PPD强阳性结果是30.5%和8.9%;两者阳性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14例确诊为肺结核患者,发病率为1.3%。结论 Elispot诊断结核感染的特异性高于PPD,用Elispot筛查结核密切接触者,有利于早期发现结核病人。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酶联免疫斑点技术(Elispot)检测外周血结核杆菌抗原特异性r干扰素(IFN-r)水平在结核脑膜脑炎及Ⅲ型肺结核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Elispot技术分别对383例结核病人(包括73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310例Ⅲ型肺结核患者)、97例健康人外周血结核杆菌抗原特异性r干扰素(IFN-r)水平进行定量检测。结果Elispot技术在结核病中诊断敏感性为81.46%,特异性为85.57%;结核脑膜脑炎组Elispot阳性率为61.64%;Ⅲ型肺结核患者组Elispot阳性率为86.13%;健康对照组Elispot阳性率为10。31%;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lispot技术在结核病诊断中具有良好的辅助诊断价值,在Ⅲ型肺结核中的诊断价值优于结核性脑膜脑炎。  相似文献   

18.
陶波山 《临床肺科杂志》2011,16(8):1289-1290
目的探讨腺苷脱氨酶(ADA),结核蛋白芯片,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酶联免疫斑点技术(ELISPOT)三种方法在结核性胸膜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2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的胸腔积液、血清和48例非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的胸腔积液、血清分别用ADA、结核蛋白芯片和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ELISPOT三种方法进行检测。结果胸液中的ADA、结核蛋白芯片和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ELISPOT的灵敏性分别是84.3%、52.9%、97.1%,特异性分别是85.4%、89.6%、97.9%;血清中的ADA、结核蛋白芯片和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ELISPOT的灵敏性分别是31.4%、74.5%、91.2%,特异性分别为75.0%、93.8%、95.8%。结论胸水的ADA检测,血清的结核蛋白芯片检测,胸水与血清的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ELISPOT检测对结核性胸膜炎有较高的灵敏性与特异性,对结核性胸膜炎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早期建立的结核菌特异性IFN-γ Elispot检测在活动性结核病和结核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Elispot技术对1 154例结核病患者,52例非结核病肺部疾病对照,384例新发痰菌阳性结核患者的密切接触者,422例健康对照进行外周血结核菌特异性IFN-γ水平检测。对健康对照和密切接触者同时还进行平行的PPD皮试。结果结核患者Elispot检测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人群及结核病密切接触者。其中,血行播散性结核、继发性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和其他肺外结核患者Elispot阳性率分别为91.3%,81.7%,86.5%,66.2%,89.8%。非结核病肺部疾病对照、健康对照和新发结核病人密切接触者Elispot阳性率分别为13.5%,15.4%和35.4%。在密切接触者筛查中,发现活动性结核病人17例,其中Elispot阳性14例(82.4%),PPD强阳性5人(29.4%);两者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结合结核病史、结核病接触史以及临床表现的基础上,结核菌特异性IFN-γ的检测对活动性结核病诊断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通过检测结核高危人群结核菌特异性IFN-γ的水平,对早期发现活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ADA活性、IFN-γ含量和结核分枝杆菌抗体联合检测对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价值。方法检测56例已经经组织病理学或病原学明确诊断的结核性胸膜炎患者,20例经细胞学或组织病理学明确诊断的恶性胸腔积液患者,以及12例其他渗出性胸腔积液患者的胸液和血清中的ADA活性和IFN-γ含量以及抗结核分枝杆菌抗体阳性率,经统计学处理后,评价各项指标对结核性胸膜炎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及临床诊断符合率。结果结核性胸液中ADA活性、IFN-γ含量分别为(50.98±13.07)U/L、(139.46±70.43)pg/ml,结核分枝杆菌抗体阳性率60.7%,与恶性胸液组和其他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45U/L为临界值,ADA对结核性胸膜炎诊断的灵敏度为80.4%,特异度96.9%,临床诊断符合率为86.4%;IFN-γ以100pg/ml为临界值对结核性胸膜炎诊断的灵敏度为83.9%,特异度93.8%,临床诊断符合率为87.5%;胸液中结核分枝杆菌抗体检测对结核性胸膜炎诊断的灵敏度为 60.7%,特异度为87.5%,临床诊断符合率为70.5%。以3项指标联合检测任何2项阳性对结核性胸膜炎诊断的灵敏度为 92.9%,特异度100%,临床诊断符合率为95.5%。结论ADA活性、IFN-γ含量和结核分枝杆菌抗体联合检测可极大地提高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