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胃十二指肠穿孔手术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2年10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胃十二指肠穿孔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22例慢性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行胃大部切除手术;5例外伤所致胃穿孔者行单纯穿孔缝合术;3例恶性肿瘤所致的胃穿孔,2例行姑息性胃次全切术,1例行穿孔修补、大网膜覆盖术。结果经处理后,恶性肿瘤患者死亡,其他患者均痊愈。结论胃十二指肠穿孔手术治疗需要针对不同的患者,采取不同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55岁,因"上腹痛4d"入院,不伴黄疸,无消化道出血史,否认胰腺炎病史.入院时体检:上腹部深压痛,无明显反跳痛及肌紧张.彩超和上腹部增强CT提示胰头占位,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CA19-9等肿瘤标志物、肝功能、血淀粉酶等检查均正常.初步诊断为:胰头占位,肿瘤?;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中见胰头部5cm×4cm×3cm大小包块,边界清楚,包膜完整,与十二指肠有间隙,周围未见肿大淋巴结,胆囊内扪及结石,腹盆腔其余器官未见异常.先切取部分组织送术中快速冷冻活检,报告"胰头梭形细胞肿瘤,提示胃肠外间质瘤可能".遂行包含肿瘤的胰头切除、胰肠Roux-en-Y吻合术,胆囊切除术.术后病检证实胰头部的胃肠道外间质肿瘤(extra-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E-GIST),免疫组化显示CD117(+)、CD34(+)、DOG1(+).术后恢复顺利,第7天康复出院.由于经济原因未能服用格列卫,至今已随访半年无复发.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和分析单纯修补术在急性胃穿孔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于2008年3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25例急性胃穿孔患者作为研究组,给予单纯修补术进行治疗,以同期收治的15例急性胃穿孔患者作为对照组,给予胃部分切除术进行治疗,观察和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临床治疗有效率较对照组高;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活动时间及排气时间均较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两组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急性胃穿孔患者单纯修补术进行治疗,不仅能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同时能够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排气时间及活动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值得在临床实践治疗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食管肿瘤切除胃代食管术后胸胃穿孔是一种少见而严重的并发症。1995年1月-2008年6月,我们共收治此类患者16例。现将诊治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28岁,因头晕、心悸伴黑便15 d,门诊以"上消化道出血"收入院,患者出现周身乏力倦怠,近一周体重下降近5 kg,有贫血,糖尿病吏2年,未孕.患者入院前在外院做过胃镜及活检,胃镜结果提示胃小弯侧见一直径约4cm的肿物,活检结果:(胃体)梭形细胞及上皮样细胞肿瘤.我院CT结果为胃内占位性病变-平滑肌瘤?浆膜下肌瘤?建议做相关检查.随后行胃次全切术,术中见肿物位于胃小弯前壁,向胃壁外突出生长,约6.0 cm×6.0 cm×5.0 cm,表面光滑界清.大体病理:肿物位于胃黏膜下,凸向浆膜面生长,切面灰白灰黄,实性,质韧.  相似文献   

6.
食管胃颈部吻合术后胸胃穿孔6例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管癌切除、食管胃颈部吻合术术后由于种种原因可引起胸胃部分坏死穿孔,我们1981~2003年收治6例食管胃颈部吻合术胸胃穿孔患者,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1990年 5月至 2 0 0 1年 5月 ,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 90例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男 74例 ,女 2 6例 ;年龄 18~ 72岁。肠梗阻发生于术后 10天至 1年。手术术式为阑尾切除 2 9例 ,胃大部切除 15例 ,胃穿孔修补 15例 ,胆囊切除 3例 ,胆总  相似文献   

8.
<正>Castleman病(castleman disease, CD)是一种罕见的巨大淋巴结增生或血管滤泡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1],通过病例分析1例肺内CD,提高对CD的认识,以及探讨该病的临床表现、鉴别诊断、病理特征及治疗方法。本文报道了一例以右肺门占位为突出表现的年轻患者,外科胸腔镜术后活检病理诊断CD(透明血管型),患者术后症状缓解,病情稳定出院。本病例报告可为右肺门占位的诊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对不明原因的右肺门占位患者,  相似文献   

9.
董经光  宋伟  江昆  马俊杰 《山东医药》2010,50(26):68-69
目的观察肺癌患者围术期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50例肺癌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7、14、21天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并与20例肺良性肿瘤患者和12例对照者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作比较。结果肺癌患者术前CD3^+、CD4+、CD4+/CD8^+低于肺良性肿瘤患者和对照者,而CD8^+高于肺良性肿瘤患者和对照者(P均〈0.05)。肺癌患者术后第1天的CD3^+、CD4+、CD4+/CD8^+较术前降低,而CD8^+升高(P均〈0.05);术后第7-14天,上述各项指标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P〉0.05);术后第21天,CD3^+、CD4+、CD4+/CD8^+均较术前升高,而CD8^+显著降低(P〈0.05)。结论肺癌患者围术期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呈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0.
<正>一、病历摘要患者男,44岁,因"反复上腹疼痛1月余,加重2天"入院。患者于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疼痛,以中上腹胀痛为主,不向他处放射,伴恶心、呕吐,两天前腹痛加重,到我院消化门诊就诊,胃镜检查示:胃内1巨大结石约10×4×3cm。阻塞胃体/胃底,整个胃黏膜充血水肿(如图1所示)。入院后  相似文献   

11.
李燕  俞景奎 《山东医药》2005,45(17):12-14
目的探讨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术后早期经胃造瘘管套入的空肠营养管行肠内营养的效果.方法将需手术治疗的60例SAP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及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肠内营养方法,研究组对传统治疗方法进行改进,将空肠造瘘管改为经胃造瘘管套入一空肠营养管入空肠,其头端距幽门约100cm以上.术后4~6天待肠功能恢复后,经空肠营养管持续滴入肠内营养乳剂-瑞高.结果术后14天研究组IgA、CD4 、CD4/CD8高于对照组(P均<0.05),CD8低于对照组(P<0.05);IL-6、TNF-α低于对照组(P均<0.01);血、尿淀粉酶低于对照组(P均<0.05);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 SAP术后经胃造瘘管套入的空肠营养管早期滴注瑞高不仅能提供营养,还可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减少肠细菌移位,提高免疫功能;可降低病死率,缩短住院时间;不需行空肠造瘘,可减少手术步骤及时间,减少术后肠粘连的机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老年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80例患者,按年龄分为老年组(≥60岁)与中青年组(60岁)。测定并分析2组术前及术后第1、3、7天外周血白细胞、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数量。[结果]中青年组术后第1天表现出CD3、CD4T淋巴细胞数量下降的趋势,术后第3天恢复正常;而老年组在术后第3天表现出CD3和CD4T淋巴细胞数量下降,术后第7天恢复到术前水平。[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不同年龄患者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存在差异。老年患者由于自身免疫系统机能的减退,较易出现"反应延迟"现象。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胃大部切除术、单纯修补术在治疗急性胃穿孔方面的疗效,并对比分析两者的治疗效果。方法以我院2016年4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50例急性胃穿孔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每组各25例分为两组,即修补组和切除组。修补组进行单纯修补术,切除组实行胃大部切除术。最终对患者手术过程中的治疗情况(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手术后的疗效情况(1~12个月的复发率)进行跟踪对比。结果手术过程中,切除组在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并发症方面均高于修补组;手术过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修补组的复发率明显高于切除组。两项研究的各个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大部切除术和单纯修补术都能够很好的治疗急性胃穿孔,但其效果各有千秋,胃大部切除术相较单纯修补术,在手术中的疗效略有欠缺,但其术后极少复发。单纯修补术虽说在手术过程中略胜一筹,但是手术后容易复发。因此,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临床上,要结合患者自身条件,多方面考虑,最终选择更好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 ,45岁。 2 0 0 1年 8月 1 4日因“左上腹痛、发热 2d”在当地县医院诊断为“胃穿孔”行急诊手术 ,术中发现腹腔内有脓液 ,脾脏占位性病变破裂 ,行脾脏切除术。切除脾脏切片送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会诊提示 :“脾脏转移性高分化腺癌 ,伴有脾脏梗死及出血、纤维脂肪瘤组织内高分化腺癌浸润伴急慢性炎症及脓肿形成”。术后患者恢复尚可 ,但未发现原发病灶。于 2 0 0 2年 2月 2 6日因“黑便 1周”来我院就诊。  体检 :生命体征平稳 ;双侧眼睑结膜、口唇、甲床中度苍白 ;心肺未查及异常 ,左上腹轻压痛。入院后做胃镜提示“胃底体交界处…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观察肝功能Child-Pugh A和B级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手术前后血清促/抗炎细胞因子和CD4+/CD25+百分比动态变化,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手术前后免疫功能变化特点及脾切除对其的影响。方法:将2007年9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36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依据肝功能分为Child-Pugh A级组和Child-Pugh B级组。在术前、术后7天、术后14天、术后1月、术后3月5个时间点动态观察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IL)-6、IL-10、IL-4及CD4+/CD25+百分比等相关指标的变化,并观察术前术后患者免疫功能变化特点及脾切除对它们的影响。结果:随着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加重,患者的手术时间延长,输血量增加,感染发生机会增多。术前患者肝功能越差,TNF-α和IL-6水平越低(P<0.05)。两组患者TNF-α和IL-6水平存在着一致性,此两项指标在术后7天增长到顶峰,随后逐渐下降;此两项指标在术后3个月时与术后1个月时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前肝功能越差,IL-10和IL-4水平越低(P<0.05),两组患者IL-10和IL-4水平均在术后14天增长到顶峰,随后逐渐下降,在术后3月Child-Pugh B级组患者的IL-10、IL-4维持在较高水平(P<0.05)。两组患者CD4+/CD25+百分比水平均在术后14天增长到顶峰,随后逐渐下降,术后3月Child-Pugh B级组维持在较高水平(P<0.05)。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处于免疫抑制状态,肝功能越差免疫水平越低;脾切除可以改善Child-Pugh B级患者的免疫状态。  相似文献   

16.
病历摘要患者男,46岁。2年前曾患急性黄疸型肝炎,治疗50天临床痊愈出院。出院后时有肝功能轻度异常,用保肝药治疗,未出现腹水及浮肿等。1984年5月16日患急性胃穿孔并发急性腹膜炎行单纯胃修补术,住院12天,伤口一期愈合出院。术前术后查肝功能正常。出院后约半月腹部膨隆,且逐日加重,伴发热、四肢乏力、周身不适、尿少、纳差,于1984年6月10日以  相似文献   

17.
西咪替丁对围手术期胃肠癌患者T细胞亚群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目的研究西咪替丁对围手术期胃肠癌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胃肠癌患者49例,以围手术期是否应用Cim(400mg,3次/d,po,术前7 d~10 d;600mg,2次/d,至术后10 d)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于入院时,手术前、手术后2,10 d各抽取外周血1次,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T细胞亚群(鼠抗人CD3,CD4,CD8单抗)的变化.结果与正常人相比,治疗组与对照组中的胃肠癌患者外周血CD3+,CD4+细胞数明显减少(P<0.01),CD8+细胞数明显增多(P<0.05),CD4+/CD8+比值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入院时两者间各指标无显著性差别(P>0.05),术前1 d,术后2,10 d的CD3+,CD4+,CD4+/CD8+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与术前相比,治疗组和对照组细胞免疫功能均下降,表现为CD3+,CD4+,CD4+/CD8+降低,CD8+升高(P<0.05),但治疗组免疫功能下降的幅度低于对照组.结论胃肠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下降,手术使其细胞免疫功能进一步下调;Cim能增强患者细胞免疫功能,降低手术对机体免疫损害的程度.  相似文献   

18.
迟小伟  刘杰 《山东医药》2010,50(35):33-34
目的 观察胃癌患者外周血中CD+28、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CD152)+T细胞和癌组织细胞表面B7表达水平,以进一步探讨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方法 研究对象包括同期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胃癌组)36例、胃炎及胃溃疡患者10例(胃良性疾病组)、健康查体者26例(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三组外周血中CD+3、CD+4、CD+8、CD+28、CTLA-4(CD152)+T细胞水平,检测前两组胃组织细胞B7分子表达水平.结果 胃癌组外周血CD+28T细胞水平显著低于其余两组(P<0.01)、CTLA-4(CD152)+T细胞水平显著高于其余两组(P<0.01);胃组织细胞B7-1(CD80)、B7-2(CD86)表达水平胃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胃癌患者存在B7-CD28/CTLA-4共刺激通路异常,此可能为影响T细胞有效清除肿瘤细胞、从而使肿瘤逃避机体免疫监视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早期复发与炎症反应的关系。方法选择2008年10月至2009年7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导管消融治疗的房颤患者28例,分别测定并比较消融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3天血浆高敏感性C反应蛋白(hs-CRP)和白介素-6(IL-6)水平,并对房颤消融术后早期复发与未复发患者间不同时间点的炎症因子水平进行比较。结果房颤患者消融术后3天血浆hs-CRP和IL-6水平均显著高于术前和术后即刻水平(P0.001)。6例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房颤患者术后3天血浆IL-6水平显著高于未复发组(0.57×10-12mmol/L比0.25×10-12mmol/L,P=0.014),而hs-CRP水平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血浆hs-CRP和IL-6水平术后3天和术前差值均显著高于未复发组(4.11×10-3mmol/L比1.75×10-3mmol/L,P=0.044;0.38×10-12mmol/L比0.08×10-12mmol/L,P=0.004)。复发组血浆hs-CRP和IL-6术后3天水平较术前水平增加的倍数也显著高于未复发组(5.80比0.98,P=0.019;2.80比0.92,P=0.016)。结论房颤导管消融术后3天开始出现明显炎症反应,房颤早期复发患者术后3天血浆IL-6水平显著高于未复发患者,且复发患者血浆hs-CRP和IL-6水平术后3天较术前上升的幅度及增加的倍数显著高于未复发患者,这对消融术后早期房颤复发可能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0.
<正>一、临床资料患者郑某,男性,50岁。因"高热、咳嗽20天"于2013年5月23日入院。患者20天前受凉后出现发热,体温最高40℃,伴咳嗽,咳脓痰,痰中带血,消瘦。2013年5月13日于当地医院行血常规检查:WBC22.33×109/L,NEU%90.6%;痰液抗酸染色阴性,PSA染色阴性;胸部CT:肺内占位性病变,肺脓肿可能性大;纤维支气管镜提示:肺内占位性病变,病理:支气管粘膜重度慢性炎症,伴糜烂,部分上皮鳞状化生,间质内多量淋巴细胞、浆细胞,中等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局灶小脓肿形成。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