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7 毫秒
1.
人巨细胞病毒感染与先天性畸形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Lu Y  Weng X  Gu Z 《中华妇产科杂志》1998,33(3):132-135,I004
探讨人巨细胞病毒宫内感染与先天性畸形的关系,并确定巨细胞病毒感染组织细胞细胞。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近8年来我院尸检畸形儿41例同期尸检非畸形儿19例进行了主要脏器的HCMV检测,对部分PCR阳性的组织本,用原位杂交技术确定HCMV易感组织细胞类型。  相似文献   

2.
新生儿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的诊断及治疗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新生儿先天性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主要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效果.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定量检测血清CMV抗体,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尿CMV-DNA,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共确诊新生儿先天性CMV感染145例,其中的101例症状性感染患儿采用更昔洛韦治疗,观察其疗效及副作用.各指标改善情况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结果 症状性CMV感染主要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异常为:病理性黄疸、肝脾肿大、间质性肺炎、皮肤瘀点、吸吮力差、血小板下降、血清谷丙转氨酶增高等.尿CMV-DNA阳性87例(60.0%),血清CMV-IgM阳性43例(29.7%),生后2周内血清IgG增高4倍21例(14.5%);13例(9.0%)患儿尿CMV-DNA阳性或血清CMV-IgM阳性,其血清IgG也比母亲高1倍以上.更昔洛韦治疗后,CMV感染的相关症状及体征和实验室指标得到明显改善.治疗期间副作用较少,主要有粒细胞减少、血小板下降,但未见肝肾功能损害. 结论 新生儿先天性CMV感染可造成多器官系统损害,临床表现多样;实验室依据包括尿CMV-DNA阳性,检测阳性率高;其他依次为血清CMV-IgM阳性及CMV-IgG4倍增高;患儿CMV-IgG比母亲增高1倍以上可能是诊断CMV感染实验室依据之一;更昔洛韦治疗症状性CMV感染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套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NT-PCR)加限制酶分析在孕妇与胎儿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NT-PCR及限制酶分析、病毒分离、电镜观察和特异性抗体测定,对各孕期孕妇367例的外周血、部分孕妇脐血及死胎组织进行HCMV检测。结果孕早、中、晚期HCMV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6%、1.6%及7.0%,NT-PCR检出率(4.9%)高于病毒分离(3.0%,P<0.025)。6份HCMVDNA阳性母血中,3份配对脐血HCMVDNA也阳性。其中2对NT-PCR、病毒分离及特异性IgM、IgA均阳性,1对NT-PCR、病毒分离、特异性IgA阳性,而IgM阴性。28例死胎组织中,发现1例死胎肺组织HCMVDNA阳性。结论NT-PCR能提高诊断HCMV感染的特异性与敏感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围产期要儿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感染的相关因素,以及围产期CMV感染对婴儿健康的影响. 方法 对围产期婴儿CMV感染进行多中心队列研究.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非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婴儿在12周龄时进行尿CMV DNA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将婴儿分为围产期CMV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对两组婴儿的新生儿期状况、12周龄时的体格发育和临床情况进行比较,对影响围产期CMV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 结果 518例婴儿中12周龄时尿CMV DNA阳性105例(感染组),阴性413例(非感染组),围产期CMV感染率20.27%.感染组中黄疸持续3个月者2例,曾患间质性肺炎者2例,但与非感染组(分别为2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184).围产期CMV感染影响因素的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有妇科病史为独立危险因素(OR=2.275,95%CI:1.137~4.551,P=0.020),非母乳喂养(混合喂养:OR=0.392,95%CI:0.185~0.830;人工喂养:OR=0.101,95 0ACI:0.013~0.769)和人均居住面积大(0R=0.948,95%CI:0.917~0.980)为保护性因素. 结论 母乳喂养是围产期CMV感染的重要影响因素;围产期CMV感染对足月儿和近足月儿近期健康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套式聚合酶链反应 (PCR)加限制性酶切分析方法检测人巨细胞病毒(HCMV )。 方法 在 HCMV直接早期蛋白 Eco RIJ DNA片段内 ,自行设计两对引物 ,建立套式PCR检测 HCMV DNA ,同时结合病毒分离检测 2 3例新生儿肝炎综合征患儿和 5 8例妊娠早期妇女血标本。 结果  2 3例新生儿中 ,10例病毒分离及套式 PCR均阳性 ;1例病毒分离阴性 ,但套式 PCR阳性。5 8例孕妇套式 PCR阳性率为 8.6 % ,病毒分离阳性率为 6 .9%。 结论 套式 PCR加限制性酶切分析是一种临床检测 HCMV的快速有效手段 ,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通过比较不同指标在新生儿败血症诊断中的价值,探讨临床医生如何综合利用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进行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快速诊断.方法 对2007年9月至2008年2月间所有入住新生儿病房的患儿,常规监测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指标,详细记录患儿围产期情况、感染发生时间、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根据诊断分为败血症组(13例)、非败血症感染组(12例)和非感染对照组(12例).资料统计整理后,对各组数据应用灵敏度、特异度、误诊率、漏诊率、正确率、正确诊断指数(Youden指数)、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ROC曲线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结果对于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1)临床表现中反应异常诊断价值最佳,正确诊断指数67.9%.(2)SIRS标准特异性高达95.8%,对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3)常规实验室检查白细胞(WBC)、血小板(PLT)、血糖(GLU),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不理想;I/T比有较高的特异性,但存在相当大的观察者差异.(4)C反应蛋白(CPR)、降钙素原(PCT)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4、0.878,最佳临界值分别为15 mg/L、0.81 ng/ml,P值分别为0.020、0.000,有统计学意义;正确诊断指数分别为45.5%、75.0%.结论 对临床表现的细心观察和重视,可有效发现感染败血症的患儿.对有临床表现异常的患儿,尽快完善SIRS标准评估,特异性高.常规实验室指标WBC、I/T、PLT,可作为对高危患儿经济简便的监测指标.CRP、PCT对新生儿败血症诊断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7.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检测了孕妇、羊水及脐血中巨细胞病毒(CMV)DNA。结果表明,186例中正常孕妇98例血清中CMVDNA阳性2例。阳性率为2%,异常妊娠(死胎、胎儿畸形及产前咨询)孕妇88例血清中CMVDNA阳性14例,阳性率为15.9%,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提示孕妇CMV感染与死胎、胎儿畸形及异常妊娠史有关。通过检测羊水和脐血中CMVDNA,发现9例胎儿CMV感染,其中3例畸形,2例死胎,1例自然流产,3例足月分娩。  相似文献   

8.
应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诊断人巨细胞病毒宫内感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对妊娠早、中期各30例及妊娠晚期31例孕妇进行母血、脐血及胎盘人巨细胞病毒(HCMV)DNA测定。结果:早期妊娠妇女中,20例HCMV阳性,其中8例发生宫内传播(绒毛组织中HCMV-DNA阳性);妊娠中期妇女中,21例HCMV阳性,其中7例发生宫内传播(胎盘、脐血HCMV-DNA阳性);妊娠晚期妇女中,23例HCMV阳性,其中18例发生宫内传播。提示:套式P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TTV阳性产妇所产婴儿TTV感染的发生率和感染途径。方法 :选择定期复查并坚持母乳喂养且血清TTV阳性产妇 31例 ,应用巢式 -PCR法检查分娩及随访 6个月时的血清、乳汁、脐血 (婴儿血清 )中的TTV。结果 :31例血清TTV阳性的产妇中 ,乳汁阳性率为 54.84 % (17 31) ,脐血均为阴性 ;产后 6个月时 ,母血阳性率为 2 5.8%(8 31) ,母乳阳性率为 87.1% (2 7 31) ,婴儿血清TTV阳性率为 19.35% (6 31)。结论 :孕妇血清TTV阳性率较正常人群高 ,乳汁及血清之间的TTV感染无严格的对应关系。乳腺有蓄积TTV的作用。母乳可能不是TTV在母儿间传播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CD64在新生儿感染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外周血白细胞表面CD64分子表达水平变化在新生儿感染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120例感染和非感染新生儿外周血白细胞表面CD64分子表达变化,并与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及血培养进行比较。结果(1)足月儿感染组(41例)CD64为(6056·92±1255·58)M/U(分子/单位),明显高于足月儿非感染组(12例)的(2112·60±757·21)M/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早产儿感染组(51例)CD64为(4619·67±1395·99)M/U,明显高于早产儿非感染组(16例)的(2907·45±1247·16)M/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2)全身感染组包括败血症确诊组(22例)和败血症临床诊断组(27例),CD64分别为(7845·25±1790·07)M/U和(6162·82±944·11)M/U,均明显高于局部感染组(43例)的(4003·86±790·07)M/U(P=0·00);通过绘制ROC曲线确定CD64阳性标准为≥3000M/U。(3)CD64诊断新生儿感染的灵敏度90·2%,阳性预测值93·3%,阴性预测值71·0%,约登指数76%,均高于CRP。(4)在新生儿败血症中,CD64检测阳性率为91%,灵敏度为92%,明显高于血培养及CRP。结论CD64表达增高与感染的严重程度有关,以CD64≥3000M/U作为诊断新生儿感染指标,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有望成为一项新的临床诊断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