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循经感传是最常见的一种经络现象,系指使用针刺、艾灸或其它方法刺激穴位时产生的“得气“感从受刺激的穴位开始沿中医古典经脉路线传导的现象,循经感传的出现与经络实质有关.……  相似文献   

2.
循经感传现象在我国历代医籍中均有记载,是古人创立经络学说的一个重要依据,因而也是我们今天研究经络学说,探讨经络实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十多年来,国内许多研究单位对循经感传现象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以许多确凿的实验结果深入论证了循经感传的一些重要特征,记录到感传过程中循环出现的一些机能反应。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肯定了循经感传与针刺镇痛作用和临床疗效的密切关系,并初步掌握了一些激发感传,促进气至病所的手段。激发感传的成功和隐性感传的发现说明循经感传是在人群之中比较普遍存在的一种经络现象,这一现象以已知的医学和生物学知识尚难作出恰当的解释,有其固有的生理学基础。在充分肯定现象的基础上,目前,不少单位正在研究如何进一步掌握它的规律,提高针刺疗效,并对循经感传形成的机理和反映循经感传的指标进行了探讨。实践证明,感传研究确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重要问题,对于进一步提高针刺临床疗效,闹明针灸针麻原理和经络实质都有直接的意义,有待继续深入。  相似文献   

3.
胡勇  杨传标 《世界中医药》2010,5(5):349-350
循经感传现象是指在针刺治疗过程中,针刺“得气”之后,其“气”可以向远位传导,且传导路线与传统之十二经脉循行路线基本一致的现象^[1]。循经感传发生时,其感觉是主观的,但感传发生的原因是客观的。我们认为循经感传这一经络现象实质上是循经络路线的一种感觉传导。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传统循经感传及热敏感传相关文献的研习,分析传统循经感传、热敏感传与针灸"气至"的相关性。热敏感传是一种特殊的循经感传,传统循经感传和热敏感传均属针灸"气至"甚或"气至病所"的表现,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具有动态特性,传统循经感传和热敏感传都会随经络的变化而变化。针灸(包括针刺、艾灸等治疗方法)治疗疾病取得显效的要领是"气至";经络具有动态特性,重视动态腧穴、动态经络是达到"气至",提高针灸临床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循经感传是经络学说的一个重要依据,针刺激发感传,使气至病所。神经冲动传导是一种电化学过程,在针刺过程中,各种针刺信号通过相应的神经传导通路发挥作用。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阅读相关文献,从中枢神经、周围神经及实验研究等方面对两者相关性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探讨和总结,为进一步研究经络的循经感传现象及本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经络研究已由肯定现象、掌握规律,到目前的提高临床疗效阶段.激发循经感传对机体生理机能影响的观察,激发感传气至病所的临床研究,为提高临床疗效的关系,我们选循经感传治疗冠心病对血液免疫影响为题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脑电地形图技术,观察针刺合谷穴对脑电β节律成分活动的影响。观察结果表明,针刺得气后留针或是用行气法运针激发循经感传,都可在受试者身上观察到β节律成分活动的加强。β1β2节律成分能量呈现具有统计学意义增加的脑区,均以针刺的同侧半球皮层为主,对侧半球受到影响的程度和范围较同侧小得多;激发循经感传组受试者脑电β节律成分增加的范围,比留针组更为广泛,尤其在β2节律成分的差別,尤为突出。这个结果不但显示激发循经感传和不激发循经感传的组间差别,提示循经感传过程中枢神经系统高级部位出现深刻的兴奋性变化,而且还为巨刺法提供了实验观察的论据。  相似文献   

8.
得气在针灸临床中始终受到高度重视,但得气与临床疗效间的关系尚未得到阐明。为进一步了解得气对临床疗效的影响特点,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针刺得气文献的研读,认为得气与否、得气迟速、得气强弱、不同类型得气感及循经感传均能影响针刺临床疗效。建议开展多学科联合研究,系统全面地揭示得气对疗效影响的规律,为进一步开展得气的机制研究奠定临床基础。  相似文献   

9.
循经感传在经络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是古人创立经络理论的重要依据,是针灸发展史上关键的一步。因此,本研究收集了近些年有关于循经感传的文献,通过对循经感传研究进展的总结分析,分别从循经感传的机制研究(肥大细胞论、电生理系统论、筋膜结缔组织论、容积传输理论等)、激发方法(刺法和灸法)、临床研究(针刺镇痛以及针刺麻醉等)方面进行简单客观的介绍,旨在为以后的临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了了解循经感传在经络敏感人生命过程中的长期表现 ,笔者选择 6例体、鼻、耳针等均具有十四经感传的显著型经络敏感人 ,从1 983年开始作长期跟踪测试。在 1 7年的观察中发现经络敏感人在不同健康状态下循经感传的程度有强弱变化现象。1 方法采用激发方式针刺 ,缓慢提插捻转运针 ,感传循行后 ,接 BT70 1电麻仪 ,频率 2~ 4次 /秒 ,强度以受试者能忍受并维持感传循行为度 ,无关电极置于同侧小腿部。根据 6例显著型经络敏感人 1 983年的循经感传表现为基础 ,每次观察感传有或无 ;感传完成时间减少或增加 ;如为单经感传 ,是全程或部份 ;如为…  相似文献   

11.
王梅 《现代中医》1995,8(3):161-163
通过阐述针刺镇痛的机理及对经络感传现象的认识,说明两者都是神经系统的功能活动,从而说明循经感传在针刺镇痛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循经感传现象的观察和研究,对探讨中医经络实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运用针刺体穴(井穴、原穴、督脉穴、背俞穴等)以及手针、耳针等出现了循经感传现象。但是至今尚未有针刺眼穴产生循经感传的报导。本人在眼针临床中,发现三例针刺眼穴产生循经感传的病人,进行了重点测试观察,现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3.
我国经络理论研究中循感经传是当前的重点,经过全国的努力现已肯定了循经感传现象的客观存在,并确立了肯定现象、掌握规律,提高疗效、阐明本质这样的研究程序。研究中心已由肯定现象的第一阶段过渡到掌握规律的第二阶段,因此我们认为研究循经感传的规律性是当前循经感传研究的关键。只有掌握了它的规律,应用它来提高临床疗效,这才能使我们对循经感传现象的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水平上来,为阐明本质创造条件,打下基础。经络现象的肯定和规律的应用使我国的经络研究在国际上保持了领先的地位。1976年我们在2107例25284条经的研究中,首次提出循经感传具  相似文献   

14.
付艾妮  朱书秀 《河南中医》2009,29(9):909-910
针刺效果常常与针感的传导直接相关,因此进针时,医患双方进行精神交流,在针刺之前给病人以暗示,在行针之时给予启发,可以引导强化病人的针感传导意识,患者体验得气后会产生循经感传,更好地配合治疗,也容易接受暗示,有助于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5.
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36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颜少敏  颜亚红 《陕西中医》1995,16(6):273-273
取足少阳或足太阳经穴位,针刺得气后产生循经感传,治疗坐骨神经痛368例,总有效率96%。提示循经感传达Ⅰ级者治愈率高,反之则低。  相似文献   

16.
循经感传与针灸效应关系十分密切,历代医家在针灸治病过程中极为重视沿经的针感传导,运用针刺等方法以激发和促进感传,即“气至病所”,对于提高针灸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围绕古代文献有关循经感传现象的载述;循经感传与针灸效应的研究,论述了感传与针灸效应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循经感传指的是刺激人体经穴时,受试者产生一种特殊感觉,(麻胀热等),从接受刺激的穴位开始,向一定方向循行传导,其循行经过的路线与所记载经络循行路线基本一致。阐明循经感传现象。对揭示经络实质,提高针效与针刺镇痛作用有  相似文献   

18.
调神意守针法是将针法守神法和道家意守法结合起来,促使针刺得气后循经感传甚至气至病所,激发患者潜在的调整功能。杨运宽教授常运用此针法治疗某些痛证、神经系统疾病及慢性难治性疾病,可获得较一般针法更好的疗效。本文详细介绍了这一针法的操作方法和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中医针灸“循经取穴”的原则,在辨证的基础上,循经选取肘膝关节以下的远端穴位,治疗156例头面、颈部和躯干的各种痛症病人。对循经感传的显著程度与针刺镇痛效果的关系,以及头面、颈部和躯干部痛症患者的循经感传显著程度的差异与针刺镇痛效果关系观察对于探讨经络实质,提高针刺临床镇痛效果,都有一定的意义。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1976年我们根据自己研究的结果,首次提出循经感传的“激发”方法,我们把“激发”作为我们提出的八项循经感传规律中之一项,简称之为激发感传。激发感传可以显著提高循经感传的阳性率及其显著程度。我们认为通过激发可使感传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短到长从不至病所到可至病所。隐性感传通过激发可以转化为显性感传。激发感传概念的提出为进一步研究经络从方法上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