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近年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分子学发病机制逐渐被阐明,其治疗经历了蒽环类药物为主的联合化疗、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亚砷酸(ATO)治疗3个阶段。ATRA的应用使得诱导完全缓解(CR)率从单纯蒽环类为主化疗的50%〔1〕提  相似文献   

2.
长期生存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微小残留病变的测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PML-RARα融合基因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中微小残留病变(MRD)监测的作用。方法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APL患者中MRD特异标志的PML-RARα融合基因。结果10例APL患者生存期已达77~107个月的RT-PCR检测MRD的结果均为阴性。结论RT-PCR检测MRD阴性结果与APL患者长期生存间关系肯定。  相似文献   

3.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特征性细胞遗传学异常t(15;17)染色体的易位形成PML/RARα融合基因。三氧化二砷(As2O3)治疗复发、难治APL缓解率达52%~92%,初治患者可达57%~88%[1~3]。复方黄黛片(曾用名:复方青黛片)含有效成分雄黄及青黛,治疗APL患者缓解率达98.3%[4]。我们应用三氧化二砷或复方黄黛片与化疗方案联合治疗初治APL患者共2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我院2003年1月~2005年12月共入组初治APL患者20例(男12,女8),年龄14~69岁,中位年龄27.5岁,所有病例外周血象及骨髓象均符合文献[5]的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4.
复方黄黛片是黄世林教授创制的中药复方制剂,其君药雄黄,主要成份为二硫化二砷,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有特异疗效,完全缓解(CR)率达100%,其中78.8%患者在用药44.3(31~60)d后获CR以上,而复方黄黛片联合化疗进行序贯治疗,复发率12.9%,3年生存率为88.52%,5、7、10年生存率均为86.88%。砷剂有剧毒,具有很大毒性,因此复方黄黛片的疗效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复方黄黛片及其与化疗交替序贯应用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PML/RARα融合基因的影响.方法采用复方黄黛片及其与化疗序贯治疗42例APL患者,并采用RT-PCR技术监测PML/RARα融合基因.结果①CR后1个月内融合基因转阴率达92.3%(12/13),12个月内达100%(34/34);②长期监测表明86%(31/36)的患者处于持续阴性状态.③治疗过程中融合基因转为阳性的患者加强治疗可再度转为阴性,处于持续的血液学和分子学缓解状态.结论复方黄黛片治疗APL有很高的分子学缓解率,联合化疗可使86%以上患者处于持续血液学和分子学缓解状态.  相似文献   

6.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特征性细胞遗传学异常t(15;17)染色体的易位形成PML/RARα融合基因.三氧化二砷(As2O3)治疗复发、难治APL缓解率达52%~92%,初治患者可达57%~88%[1~3].复方黄黛片(曾用名:复方青黛片)含有效成分雄黄及青黛,治疗APL患者缓解率达98.3%[4].我们应用三氧化二砷或复方黄黛片与化疗方案联合治疗初治APL患者共2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复方黄黛片及其与化疗交替序贯应用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PML/RARα融合基因的影响。方法:采用复方黄黛片及其与化疗序贯治疗42例APL患者,并采用RT-PCR技术监测PML/RARα融合基因。结果:①CR后1个月内融合基因转阴率达92.3%(12/13),12个月内达100%(34/34);②长期监测表明86%(31/36)的患者处于持续阴性状态。③治疗过程中融合基因转为阳性的患者加强治疗可再度转为阴性,处于持续的血液学和分子学缓解状态。结论:复方黄黛片治疗APL有很高的分子学缓解率,联合化疗可使86%以上患者处于持续血液学和分子学缓解状态。  相似文献   

8.
复方黄黛片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疗效分析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4  
目的:探讨复方黄黛片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18例APL患者接受了系统的复方黄黛片治疗。结果:完全缓解率100%,获CR所需的中位时间42.5d。疗程中不出现严重的感染,出血及DIC。结论:复方黄黛片对APL具有特异性缓解作用,且无严重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9.
急性白血病长期生存的预后因素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急性白血病是血液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不治疗大多数人短期内死亡。70年代前,急性髓性白血病(AML)和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的完全缓解(CR)率均<50%,70年代后联合化疗的应用,使CR率提高,成人AMLCR率60/~70%,ALL的CR率80%左右;现在儿童AML的CR率70%~80%  相似文献   

10.
徐健  蔡浩彦 《山东医药》2000,40(6):43-44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因起病急、病情凶险、易出血 ,伴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 ,传统化疗效果差 ,其早期病死率极高。自 80年代中期全反式维甲酸 (ATRA)应用于临床治疗 APL后 ,其缓解率明显提高 ,病死率降低 ,尤其是近年来砷制剂的应用 ,更使APL患者的生存率增加。 APL的治疗有以下几个方面。1.诱导缓解1.1 ATRA 为目前治疗 APL的首选药物。其优点为缓解率高 ,不抑制骨髓 ,副反应少 ,使用方便。现已证实 ,ATRA可诱导早幼粒细胞分化成熟 ,使大多数患者异常的染色体 t(15,17)核型消失 ,PML - RARα融合基因分化。AT…  相似文献   

11.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缓解后治疗的生存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Li X  Zhao YZ  Li ZJ  Yang RC  Han MZ  Qiu LG 《中华内科杂志》2006,45(9):741-743
目的比较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缓解后采用不同治疗方案对长期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采用缓解后不同治疗方案的111例 APL 患者的长期生存情况。第1组:全反式维甲酸(ATRA)、三氧化二砷(As_2O_3)、化疗序贯治疗组40例;第2组:ATRA、化疗交替治疗组30例;第3组:As_2O_3、化疗交替治疗组26例;第4组:单纯化疗组15例。随访中位时间32(6~185)个月。结果随访截止时,有85例患者无病生存,18例死亡,8例失访。4组存活分别为(36/40、23/30、21/26、5/15)例;死亡(3/40、5/30、5/26、5/15)例;4组存活≥3年者分别为(16/40、12/30、11/26、1/15)例。111例患者预计5年总体生存率(OS)为(78.3±4.9)%,5年无复发生存率(RFS)为(76.9±5.1)%。治疗中有21例复发。结论 APL 患者缓解后接受联合治疗比单纯化疗具有更好的 OS 和RFS。ATRA、As_2O_3、化疗的序贯治疗方案对长期生存最有利。  相似文献   

12.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伴噬血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和贫血患者噬血细胞(Hem)变化,以阐明Hem在部分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出现的临床意义。方法:观察223例骨髓Hem,其中51例M3,72例其它AL及100例贫血患者。结果:M3患者Hem阳性12例(23.5%)较其它AL组(4.2%)和贫血组(5.0%)明显增多(均为P〈0.01)。M3患者的平均每片Hem数为29.4只,也明显多于其它AL组(2.8只)和贫血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三氧化二砷(As2O3)治疗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对联合应用ATRA和As2O3治疗的55例APL患者的完全缓解(CR)率、达CR所需时间、早期病死率和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并与单独应用ATRA组31例和As2O3组26例进行比较。联合用药组治疗方法为ATRA25mg·m-2.d-1,As2O30.16mg·kg-1.d-1直至CR,根据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不良反应调整ATRA和As2O3的剂量。结果:联合用药组与单独应用ATRA、As2O3组相比,CR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96.3%、83.9%、84.6%,均P>0.05);联合用药组获得CR所需的时间短于单独用药组(平均时间分别为25d、47d、41d,均P<0.05),早期死亡率亦低于单独用药组(分别为3.6%、12.9%、11.5%,均P<0.05),与单独用药组相比,联合用药组的不良反应并未增加。结论:联合用药诱导初发APL缓解的疗效优于单用药组,不良反应少,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用三氧化二砷(As2O3)及全反式维甲酸(RA)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75例,进行临床疗效的对比分析。方法随机分APL患者37例及38例两组,临床观察三氧化二砷,全反式维甲酸对APL的缓解率,无病生存期及其毒副作用。结果As2O3组、RA组的完全缓解(CR)率分别为864%及842%(P>005);两组缓解期及无病生存期亦无显著差异,且As2O3治疗剂量的毒副作用小,均为可逆性。结论As2O3能诱导细胞凋亡,与RA无交叉耐药性,是疗效可靠、应用安全的又一种新的诱导分化剂。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阿利新蓝染色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白血病细胞柴捆状Auer小体的显示情况.方法:随机选取23份APL患者骨髓涂片标本及23份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非M3型骨髓涂片标本进行阿利新蓝染色,以瑞-吉染色为对照.结果:阿利新蓝染色检测APL柴捆状Auer小体阳性细胞的百分率显著高于瑞-吉染色(P<0.05),且形态上更易辨认.阿利新蓝染色对非APL的Auer小体不能显示.结论:阿利新蓝染色对APL患者骨髓涂片柴捆状Auer小体的显示优于瑞-吉染色,有助于为APL的诊断提供可靠形态学依据.阿利新蓝染色对非APL的Auer小体不能显示,有助于避免误诊APL.  相似文献   

16.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止凝血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用全反维甲酸(ATRA)和砷剂(AS2O3)治疗期间细胞组织因子(TF)表达及血浆止凝血分子标志物含量变化。方法 用ELISA法检测血浆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AP)、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PAR)和细胞裂解液TF含量;RT-PCR法检测细胞TFmRNA转录水平。结果 治疗前,患者血浆TF[(98.3±19.8)ng/L、(89.6±15.2)ng/L]、TFPI[(94.4±37.0)mg/L、(93.5±36.4)mg/L]、TAT[(21.9±9.6)μg/L、(18.2±9.7)μg/L]、PAP[(0.73±0.26)mg/L、(0.63±0.33)mg/L]、u-PA[(0.63±0.23)μg/L、(0.57±0.01)μg/L]、u-PAR[(0.41±0.14)μg/L、(0.47±0.16)μg/L]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为高,差异有显著性或极显著意义(P<0.05~0.01)。骨髓分离的单个核细胞TFmRNA转录、裂解液TF水平[(680.24±456.61)pg/10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评价去甲氧柔红霉素(IDA)在老年性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初治患者治疗中的远期疗效。方法:应用IDA加阿糖胞苷(Arac)治疗老年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初治患者27例(治疗组),并与柔红霉素加Arac治疗方案(对照组)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完全缓解(CR)率分别为66.7%和52.1%,部分缓解(PR)率分别为14.8%和1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获得CR后维持CR时间为(46.44±31.54)个月,较对照组(22.40±14.95)个月明显延长(P<0.01),所有CR患者中治疗组与对照组3年无病存活率分别为61.1%和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年无病存活率分别为33.3%和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DA加Arac作为老年性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初治患者的诱导缓解方案能明显延长患者的CR期,有较好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9.
20.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513例临床及实验室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近20年来诊治的513例APL患者的资料,包括患者年龄、性别、治疗前血象、疗效及随访等临床特征和APL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MICM)实验室资料.结果 APL中位发病年龄为33岁,男女比例为1.21:1.初诊中位白细胞数为4.3×109/L,外周血涂片分类异常早幼粒细胞检出率为85.8%;免疫表型与除APL外急性髓系白血病相比较,CDⅢ、CD34、HLA-DR、CD7、CD14及CD19的表达率低(P<0.01).CD2、CD33及MPO表达则高于其他急性髓系白血病组(P<0.01).细胞遗传学检查结果显示t(15;17)特异性染色体异常者占91.7%,其中t(15;17)标准易位占75.9%,t(15;17)伴附加染色体异常占15.8%,正常核型占7.5%,简单易位及复杂易位分别占0.4%.PML/RARα基因检出率为99.6%.APL患者完全缓解(CR)率为84.7%,DIC发生率13.4%.长期随访患者中,持续CR占75.9%,5年生存率为30.7%.CD34、CD2表达及细胞遗传学类型未缓解及CR二组无区别(P>0.05).未缓解组中位白细胞数高于CR组(P<0.01).结论 MICM综合分析对APL的诊断及判断预后均具有重要意义.外周血高白细胞数患者CR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