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腔隙梗塞的临床、CT与MRI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CT 问世以来,腔隙梗塞已有大量报告。现将我院1989年10月至1990年3月,治疗的20例腔隙梗塞的临床与 CT、MRI 对比分析结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年龄与性别:20例均为男性。年龄47~80岁。其中50岁以下1例,50~59岁6例,60~69岁居多。二、既往史:与腔隙梗塞发病关系最密切的是高血压伴动脉硬化9例。伴糖尿病2例。病因不明22例。TIA 5例,可逆性脑缺发作(RIND)2例。三、临床表现:以有症状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7例(35%)最多。多表现椎基底动脉系  相似文献   

2.
<正> 资料和方法 1.病例:选取发病在24小时内的脑梗塞患者,(有巴金森氏病史或锥体外系症状者除外),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治疗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47~73岁,平均58.1岁,其中<50岁12例,50~60岁9例,60~69岁16例,>70岁3例;均有偏瘫,有运动性失语者23例,按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重型(31~45分)4例,中型(16~30分)25例,轻型(0~15分)11例。伴高血压25例,糖尿病6例。头颅CT平扫:多发性脑梗塞9例,脑梗塞16例,腔隙性梗塞15例。对照组: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  相似文献   

3.
作者查阅了7年(1978~1985)的血管造影记录,发现经股动脉插管脑血管造影证实大脑后动脉(PCA)狭窄的有15例,其中仅6例有相应的症状,作者分析了这6例症状性PCAs病人的临床、血管造影特征及CT。血管造影发现:5例为单侧PCAs,1例为双侧狭窄;狭窄处多在PCA的近端;狭窄部位1处者4例,多处者2例;狭窄处长度2~5mm;狭窄的程度50~80%。全部病例顺行血流均可通过狭窄处,无血液动力学影响。血管腔内未发现血栓或远端血管的栓塞。CT扫描显示了距状裂梗塞有PCA症状者2例,无PCA症状者1例,小脑梗塞1例,丘脑腔隙梗塞1例,双侧内囊腔隙梗塞1例。临床特征,6例中5男,1女,年龄63~79岁。  相似文献   

4.
自发性脑叶出血10例的CT与临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叶出血是指皮质下发生的出血。我院自1986年8月至1987年4月经CT扫描诊断为脑叶出血的共10例,现就其临床表现和CT表现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本组10例中,男性6例,女性4例,男女之比为1.5∶1。年龄为16~77岁,其中16~30岁4例,57~77岁者6例,发病至CT扫描时间1天者4例,2~5天者4例,10~13天者2例。发病诱因有日常活动中起病者8例,睡眠中起病者1例,排便时起病者1例。 2.临床表现:入院时血压高者(>140/90mmHg)7例,其中3例有高血压病史,其年龄均在57岁以上。余4例既往无高血压病史,年龄在30  相似文献   

5.
过去认为腔隙状态是由于脑深部小穿支动脉梗塞所致。本文作者从174例脑出血患者中查出19例符合腔隙综合征的诊断,认为脑深部小灶性出血也是腔隙综合征的重要成因之一,并对有关鉴别诊断提出了新的见解。 174例脑出血病人均经CT证实和详尽的神经科检查,19例表现为腔隙综合征,其中男性10例,女性9例,年龄38~81岁,平均60.6岁。19例中4例为纯运动轻偏瘫,5例为共济失调轻偏瘫,3例为构音不良一手笨拙综合征,7例为感觉运动性卒中,无单纯感觉性卒中。入院时17例血压高于160/95mmHy,发病时仅有2例表现为头痛,1例恶心呕吐,均无颈项强直。急骤起病16例,逐渐起病2例,起病时症状  相似文献   

6.
腔隙梗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腔隙梗塞又称腔隙卒中或"穿通支梗塞",是指脑深部小梗塞后,由大吞噬细胞将梗塞处脑组织移走,而遗留的小腔或筛孔腔隙的大小一般为2mm左右(0.2~20mm).其好发于脑的深部,特别是基底节、丘脑及桥脑.而皮质灰质、大脑半球的大部分白质、视放射、胼胝体及脊髓等处几乎不发生.这种严格的选择性分布尚无法解释.本病于1843年Durand-Farde首先报告.1901年Marie分析50例内囊梗塞时采用了"腔隙"这个名词.1902年Ferrand发现  相似文献   

7.
临床资料:(1)一般情况:10例病人中,男7例,女3例;年龄57~79岁,平均64.3岁;4例有高血压病,2例患糖尿病。原发病:脑动脉硬化症4例,脑血栓4例,腔隙梗塞2例。全部病人均为突然起病,其中4例安静中、6例活动中发病。左侧偏身舞蹈6例,右侧4例,4例伴有不同程度的头晕及病侧肢体无力。(2)临床表现:全部病人均为一侧肢体的不自主、无目的、大幅度、无规律的舞蹈样动作,以上肢为重,头面  相似文献   

8.
腔隙梗塞患者的临床特征与CT两者的关系已有大量的病例组报道,对于腔隙梗塞的诊断,EEG不再被认为是必须的,因为全部报告为正常或表现为非特异性所见,而未注意到那些细微不对称α和μ节律及用计算机分析较小的缺血损害患者的轻微EEG异常。本文研究年龄在39~85岁的三组病人,每组12例。第一组平均年龄67岁,是近期临床腔隙梗塞综合征患者。7例患者系单纯运动性轻偏瘫,3例感觉运动性卒中及2例共济失调性轻偏瘫(同侧锥体束和小脑体征)。这些病人未显示皮层机能障碍,视野缺损及临床脑干体征。此12例的CT显示内囊、基底节和放射冠相应的腔隙梗塞。第二组,平均年龄67岁,有皮层梗塞的近期临床和放射线特征的病人。  相似文献   

9.
腔隙梗塞始初指由大脑动脉穿枝的动脉粥样硬化或栓塞引起的小梗塞。随后研究表明,还可见于炎性动脉病,脑小出血,脱髓鞘疾病及占位病变。CT 普及应用以来,发现囊虫病可伴有腔隙性梗塞。作者在352例脑虫的病人中发现7例(占2%)。7例中,4男,3女,年龄18~49岁,(平均33岁)。1例有绦虫病史,2例有脑囊虫史,1例服用吡喹酮,没有一例病人有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6例为突然发作,1例逐渐进展超过三天。神经系统检查,7例都符合腔隙梗塞综合征:1例具有共济失调性轻偏瘫,2例有单纯运动性轻偏瘫,4例系感觉运动性卒中。CT 扫描显示了腔隙梗塞与临床相符。7例梗塞灶5例在内囊后肢,2例在辐射冠,内囊梗塞中1例同时有外侧壳梗塞;7例中4例脑腔隙  相似文献   

10.
370例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我院1975年8月~1997年5月共收治疑诊为格林巴利综合征(GBS)患者408例。按《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1],其中临床确诊的GBS者370例,现分析总结如下。1 资料11 一般资料:370例患者中男243例,女127例,男女比例约为19∶1。其中急性358例,慢性12例。年龄为6个月~67岁,其中14岁以下者148例(40%),15~40岁165例(45%),40岁以上57例(15%)。12 临床流行病学特征:本组病例从6个月~67岁各个年龄均有发病,其中3~6岁(73例)和13~30岁(140例)两年龄段患者较多。本组男女比例约为19∶1。12岁以下者男女比例约为16∶1,13~30岁者约为23…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儿童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和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10年收治的21例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年龄5月~11岁,平均7.2岁;伤后6~7d开始逐渐恢复。16例痊愈出院,5例出院时肢体仍有轻瘫(2例原有面瘫患儿仍有轻度面瘫),随访3~5个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结论儿童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与其生理发育特点有关,早期诊断和合适的治疗、护理,绝大多数可获治愈。  相似文献   

12.
腔隙性脑梗塞发病因素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腔隙性脑梗塞发病因素分析袁国祥龚自强我院自1994年6月至1996年6月间收治腔隙性脑梗塞(下称腔梗)38例,现将其发病因素分析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男29例,女9例,年龄48~76岁,平均56岁,其中55岁以上者32例。诊断均符合第二届全...  相似文献   

13.
作者从168例住院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中除去59例椎基底动脉系统梗塞、心源性脑栓塞、一年以上的梗塞以及难以定位和定性的梗塞,因此其余仅指大脑半球有腔隙性卒中(LS)55例和非腔隙性卒中(NLS)54例.除NLS组更常见到吸烟者外(P<0.01),两组在年龄、性别、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发病率等临床特点上无显著差异.经颈动脉双重超声检查,颅外颈动脉狭窄(CS)≥50%时,LS组CS的发生率在病变同侧为13%(7/55),对侧4%(2/55),NLS组CS病  相似文献   

14.
腔隙性脑梗塞约占缺血性中风的20%,具有独特的临床及病理特征,但相关的危险因素却很少有人论及。作者对1985~1992年203例腔隙性脑梗塞的危险因素进行了探讨。 患者203例,年龄20~85岁,平均63.7岁,其中13%的患者4次住院。5种主要临床综合征者占48%,其中纯运动性卒中108例(53%),讷吃手拙笨综合征22例(11%),共济失调轻偏瘫21例(10%),感觉运动性卒中39例(19%),纯感觉性卒中8例(4%);其它类型者5例(2%)。在早期的CT扫描中,梗塞的部位确定者占27.8%,10.1%无临床相应的  相似文献   

15.
脑腔隙梗塞性偏侧不自主运动:32例临床与C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腔隙梗塞性偏侧不目主运动在临床上并不少见.本文将报告我科自1984年1月~1993年12月收治的32例脑梗塞病人中遴选的32例腔隙梗塞在偏侧不自主运动的临床与CT科,并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6.
出血性腔隙综合征的临床与CT(附38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陆续报告小量脑出血 (小于 1.5ml)也可引起腔隙综合征 ,称为出血性腔隙综合征 ,其症状类似腔隙性梗死。现将 1999年 1月~ 2 0 0 1年 12月住院的脑血管病患者中的 38例本病患者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中男 2 7例 ,女 11例 ;年龄 39~6 7岁 ,平均 (5 4± 3.6 9)岁。有高血压病史者 32例 ,糖尿病史者 16例 ,冠心病史者 11例 ;活动中发病 33例 ,安静状态下发病 5例。1.2 临床表现  38例患者发病时神志清楚 ,仅有轻微头痛2 3例 ,头晕头胀 13例 ,发病时血压升高 33例。表现为腔隙综合征类型有纯运动性…  相似文献   

17.
中动脉梗塞的发病率高,约占脑梗塞的66%,中动脉主干梗塞约占中动脉梗塞(不包括腔隙性脑梗塞)的80%左右。我科从1988年~1990年间收治中动脉梗塞102例,其中中动脉主干梗塞84例,有6例危重病人进行了手术治疗。一般资料 6例病人均为男性,其年龄为:39岁1例40岁1例,53岁1例,57岁2例,61岁1例。  相似文献   

18.
一些测定急生缺血性卒中患者血小板体积的研究所得结果不一致,究其原因可能与高度选择患者或测定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的方法不同有关。本文作者使用较精确的MPV测定方法研究了58例急性缺血卒中患者。 58例均为连续住院的急性缺血性大脑半球卒中患者,年龄65—93岁,平均79岁,男19例,女39例。对照组为年龄、性别相应的50例非脑血管病患者。58例患者均是在发病48h内接受研究,存活者在发病后6—16个月(平均10个月)再行追踪研究。全部卒中患者分为三个亚组:(1)大脑中动脉循环完全梗塞;(2)大脑中动脉循环部分梗塞;(3)腔隙性梗塞。  相似文献   

19.
477例腔隙性脑梗塞的临床与CT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477例腔隙性脑梗塞临床与CT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男383例,女94例,平均年龄58.4岁。急性发病62.5%,进展型37.5%。66.88%有高血压病史。126例中51.59%有高血脂,35.71%有高血糖。91例中50.55%的血粘稠度高。临床以纯运动型和感觉-运动型多见。CT共检出750个腔隙灶,底节、放射冠和内囊是好发部位。腔隙大小以直径6~10mm者最常见。单发290例,多发187例,后者多为2~3个腔隙灶。本文还对腔隙梗塞的病因进行了探讨,认为“四高”和心功能减退、颈动脉病变是其主要危险因素。在治疗和预防上强调了控制“四高”,解除血液高粘滞、高凝集状态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一年来,我科收治5例因情感、智能障碍急诊入院的病人,因既往有高血压及中风史,进行 CT 扫描,发现有脑萎缩及多灶性腔隙样梗塞,其中3例尚有大片梗塞灶,其临床症状及 CT 表现符合多发性梗塞性痴呆(MID)的诊断。现将其临床资料与 CT 表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临床资料:共5例。1例女性,4例男性,年龄43~75岁,平均62.2岁.5例患者均以情绪不稳,易激怒,智能障碍等精神症状为突出表现而急诊入院。1例兴奋多语,易激惹,说话颠三倒四,系75岁男性病人。门诊以“老年躁狂”收入院。后发现有智能障碍与中风史,治疗过程中又再次卒中,致右侧中枢性轻偏瘫,(?)CT 扫描后,发现脑萎缩及多灶性腔隙梗塞合并左颞深部大片梗塞,更正诊断为MID。2例合并有吞咽困难,构音障碍等假性球麻痹症状.2例有左侧中枢性轻偏瘫,左侧锥体束征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