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 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在不同时期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不同时期的高血压性脑出血,分析其CT表现.结果 CT可清晰、直观地显示不同时期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血肿均为高密度,CT值55~90Hu,多为肾形,其次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周边可见低密度水肿,占位明显.吸收期:高密度血肿向心性缩小至等密度或低密度,边缘模糊,水肿及占位逐渐减轻.囊变期:6例血肿愈合,30例残留囊腔,呈脑脊液样密度,无水肿及占位表现.结论 CT可直接做出定位、定性、定量诊断,并能动态观察其演变过程,为临床提供科学依据,使治疗方案的制订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术前影像学分型以及手术治疗。方法 自2008年1月至2014年3月收治CSDH患者246例,根据术前头颅CT、MRI特征分为5型:低密度型、等密度型、高密度型、混杂密度型及分隔型,并依据分型采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结果 本组效果良好(Markwalder分级Ⅰ~Ⅱ级)率为93.5%,总并发症发生率为6.5%。低密度型术后5例血肿复发,等密度型1例复发,高密度型1例复发,混杂密度型3例复发;分割型发生癫痫1例。结论 根据CSDH患者术前影像学分型,选择合理的手术策略,并予以个体化治疗,对于治疗CSDH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患者术前CT和MRI图像对术中所见血肿液化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9年3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69例CSDH患者(83侧)为研究对象, 患者术前均行颅脑CT和(或)MRI检查。根据CT图像中血肿密度将血肿分为高、等和低密度3种, 根据MRI图像中血肿信号均匀部分的比例将血肿分为均匀和不均匀2种。比较不同密度、信号均匀和不均匀血肿患者术中所见血肿液化程度的差异, 总结特殊形态血肿患者术中所见血肿液化程度。结果共计58例CSDH患者(69侧)完成术前CT检查, CT图像中不同血肿密度患者术中血肿液化程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CT图像中等密度血肿患者术中血肿液化程度优于低密度血肿、高密度血肿(平均秩次分别为40.71、34.67、25.27)。共有50例CSDH患者(63侧)术前进行了MRI检查, MRI图像中血肿信号均匀患者术中血肿液化程度优于血肿信号不均匀患者(平均秩次分别为46.53、17.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CT或MRI图像中表现为肥皂泡征的血肿术中均以血块为...  相似文献   

4.
例1 女,20岁。右耳鸣,头晕一年。视物不清、左偏头痛、恶心、呕吐2个月。体检:全身皮肤无色素痣。视力:左侧10cm指数,右0.02。双眼底视乳头水肿,左眼底有散在出血。CT检查:右桥小脑角区3×4×3cm一椭圆形高密度影,密度均一,CT值61Hu,后方有一小裂隙状低密度区,CT值19Hu。边缘整齐,周围无水肿带。局部岩骨  相似文献   

5.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2002年3月至2008年1月,我科采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共155例,男147例,女8例;年龄41~76岁,平均63.2岁;均行头颅CT检查确诊,CT扫描血肿为低密度、等密度、高密度或混杂密度,患者表现为颅高压症状、精神症状、偏瘫、意识障碍等.  相似文献   

6.
锥颅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1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象与方法我院自2003年7月~2004年8月在CT下定位.应用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14例,其中男11例,女3例;年龄7~79岁,平均54岁。有明确外伤史10例;头痛、呕吐11例,精神异常、智能障碍6例,偏瘫9例,言语障碍2例.抽搐2例。CT示血肿位于一侧额颞顶部11例,双侧额颞顶枕部3例:血肿量40~180ml,平均70ml:低密度9例,等密度4例,混杂密度1例。病程20d~3个月。  相似文献   

7.
依据不同病程,可将脑梗塞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及陈旧性.一、急性梗塞可分为白、红色梗塞(一) 白色梗塞或瘀点状出血性梗塞:是瘀点状出血与低密度梗塞的重叠,病变组织的平均密度近于脑组织的正常密度或与深部的及皮质的灰质呈相同的高密度,此时灰质可以在低密度周围及内部,呈一正常密度或低密度区,此时不用造影剂的CT(以下简称未增强CT)未能见到高密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口服氨甲环酸对混杂密度慢性硬膜下血肿保守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就诊于我院的混杂密度慢性硬膜下血肿22例,全组病例均行头颅CT平扫确诊。所有患者均口服氨甲环酸250mg每日3次,治疗1~3月,随访4~6个月。比较患者用药前后血肿量的变化,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观察头颅CT的演变过程。结果有效16例(72.7%),无效4例(18.2%),失访2例(9.1%)。16例(72.7%)在治疗1个月后,头疼、肢体乏力等临床症状均有改善,3个月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头颅CT示血肿明显吸收。3例因口服药物3~4周后临床症状加重收住院行手术治疗,术后继续口服氨甲环酸,随访6个月无1例复发。1例在服药1个月后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血肿大部分呈低密度影,血肿吸收减少,后因消化道不适停止服药。2例分别在服药8周及12周后失访。结论口服氨甲环酸保守治疗混杂密度慢性硬膜下血肿安全有效,同时可减少混杂密度CSDH钻孔引流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影响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术后复发的因素。方法回顾我科自2006年3月至2010年9月手术治疗243例CSDH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手术方法及术后处理,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复发相关因素。结果术后复发37例,复发率为15.23%。复发的37例患者平均年龄70岁。其中因凝血功能障碍复发者28例;头颅CT血肿为高密度者复发6例,等密度者复发14例,低密度者复发4例,混杂密度者复发13例;因术后大量颅内积气复发者3例;血肿位于单侧复发19例,双侧复发18例。结论患者的年龄,凝血功能障碍,血肿的性质、部位,术后颅内积气和引流量的多少影响CSDH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CT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总结了近5年来经CT诊断和住院手术治疗的慢性硬脑膜下血肿39例,CT表现多为颅骨内板下脑外有一新月形或半月形的高密度、混合密度、等密度和低密度影像,占位效应明显,对不同密度和时间关系,对强化扫描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了讨论。关于治疗通常作钻颅引流术。当血肿机化时应作开颅术清除血肿。39例均治愈。  相似文献   

11.
<正>1对象与方法2004年7月~2008年7月,我科在神经内镜辅助下行颅骨钻孔治疗分隔状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64例,其中男49例,女15例;年龄41~89岁,平均65.1岁。头颅CT显示:血肿均位于单侧并呈分隔状,等密度14例,低密度21例,混杂密度29例;中线移位5mm15例,≥5mm49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室型颅内压监测指导下钻孔引流对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指导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患者资料。发病24 h内行血肿腔钻孔置管引流,同侧侧脑室植入脑室型颅内压监测导管并指导术中操作及术后治疗。计算术后24 h内及拔管前血肿清除率,统计手术时间、颅内压值变化及甘露醇使用病例数。术后6个月依据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评估预后。结果术后24内血肿清除率平均61.87%。拔管时血肿清除率:80%(40例),60%~80%(6例),无血肿再扩大病例。手术操作平均33 min。初始颅内压值:20 mm Hg(6例),≥20~30 mm Hg(32例),30 mm Hg(8例)。术后颅内压值持续20 mm Hg(41例),≥20 mm Hg(5例),使用甘露醇(5例)。术后6个月ADL评分:Ⅰ级:(3例),Ⅱ级:(30例),Ⅲ级:(11例),Ⅳ级:(1例),Ⅴ级:(1例)。结论脑室型颅内压监测指导下钻孔引流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有利于精确调控术中血肿抽吸及指导术后治疗,可改善预后。符合目前精准化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3.
一、临床资料脑内微型肉芽肿38例,男性26例,女12例,年龄8~66岁,平均26岁。本组病人入院前1-2个月内有感冒发烧者12例,中耳炎4例,额窦炎2例,皮肤疖肿及头部外伤各1例,其余病人无明显病因。CT及MRI表现:CT平扫38例,22例行增强扫描。平扫可见脑实质内小型低密度病灶,周围呈片状或环形低密度水肿区,低密度区内可见环状或结节状高密度病灶,其密度可不均匀,多位于额、颞、顶、枕灰质区或灰白质交界区,多无占位效应,其水肿严重者可见轻度占位效应。病灶内偶见钙化。增强扫描后可见病灶呈环状强化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对慢性扩张性脑内血肿(CEICH)病例的总结,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 将本组37例CEICH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复习进行总结分析,提出诊断此病的主要依据和有效治疗方法 .结果 本病可发生于脑内任何部位,多为单发,多发少见;本组术前24例误诊(65%),37例均经手术治疗,13例术后病理报告为血管畸形,随访结果 29例正常工作生活,7例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1例死于对侧半球脑出血.结论 诊断CEICH的主要依据:(1)缓慢进展的颅内压增高症状和(或)临床体征;(2)影像学提示脑实质内混杂密度、低密度、高密度或等密度的囊性或液性占位病变;(3)有环状圆形或类圆形不规则强化.具备上述中的两点即应考虑CEICH的可能,三点都具备可诊断CEICH.手术清除血肿和切除包膜是有效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双侧慢性硬脑膜下血肿(CSDH)的临床特点和诊治经验.方法 对30例双侧CSDH的临床特点、影像学检查结果、治疗方法和结果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30例中男性22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66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精神症状和肢体无力.CT扫描上血肿表现为高密度4例,等密度5例,低密度16例,混合密度5例;中线结构移位21例.经双侧单孔引流治疗后,平均术后11天出院.出院时GOS评分5分29例,4分1例.23例随访半年以上,未见复发.结论 双侧CSDH以老年人多见,双下肢无力是主要体征之一.早期诊断后双侧单孔引流冲洗,可以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6.
单孔冲洗不置引流管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107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107例,其中男90例,女17例,年龄23~91岁。均有头部外伤史,病程3周~4月。头痛、恶心、呕吐或头晕71例,肢体不同程度偏瘫83例,智能障碍和精神异常89例,感觉障碍16例。CT示血肿位于右侧53例,左侧39例,双侧15例;呈低密度43例,等密度8例,混杂密度56例;血肿量40~120ml,107例血肿均为非分隔型。1.2 治疗方法及预后 根据CT层面,以血肿最厚部位为靶点,局麻下切开头皮钻孔,切开硬膜和血肿外包膜,缓慢释放血肿,将8~10号质软导尿管置入血肿腔四周,通过导尿管注入生理盐水冲洗至清亮后取出,再向腔内注满生理盐水,排出气体,骨孔填上明胶海绵,缝合切口。本组全部进行了CT复查随访,术后复发5例,再行本法治愈;并发硬膜外血肿1例,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后治愈;并发脑内血肿1例,死亡。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头颅CT对于瘤样炎性脱髓鞘病(TIDD)与脑胶质瘤及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鉴别意义.方法 对20例TIDD患者[男性10例,女性10例;发病年龄6~51岁,平均年龄(35.6±14.0)岁]与32例脑胶质瘤[男性16例,女性16例;发病年龄12~75岁,平均年龄(42.0±19.8)岁]及6例PCNSL[男性3例,女性3例;发病年龄32~68岁,平均年龄(53.8±11.8)岁]的头颅CT特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38例脑肿瘤患者中19例(50.0%)头颅CT显示病灶呈高密度(其中胶质瘤14例,PCNSL 5例),10例(26.3%)呈等密度(其中胶质瘤9例,PCNSL 1例),9例(23.7%)呈低密度(均为胶质瘤);而TIDD组病灶均为低密度.(2)所有PCNSL及90%高级别胶质瘤(胶质瘤WHO分级Ⅲ、Ⅳ级)均有头颅CT病灶呈高或等密度特点,而Ⅱ级者仅占41.7%.(3)19例头颅CT显示高密度病灶的脑肿瘤患者中,7例呈不均匀点片状高密度影(其中胶质瘤6例,PCNSL 1例),呈均匀大片状高密度影(其中胶质瘤1例,PCNSL 3例)、周边高密度环(均为胶质瘤)及弥漫性高密度影(其中胶质瘤3例,PCNSL 1例)者各4例.另外,脑肿瘤组仅4例PCNSL行增强CT检查,均有增强(平扫高密度者3例,等密度1例),而TIDD组7例行增强CT仅3例可见轻度强化.(4)经Spearman's rho相关分析发现,胶质瘤组头颅CT病灶呈高或等密度与WHO分级密切相关(r=0.435,P=0.013),即胶质瘤WHO分级Ⅲ、Ⅳ级患者和PCNSL患者头颅CT病灶呈高或等密度的出现概率较高,而胶质瘤WHO分级Ⅱ级者则较少出现.结论 头颅CT对脑胶质瘤及PCNSL与TIDD的诊断及鉴别意义显著,该检查简单、经济、实用,是对于头颅MRI、磁共振波谱等影像技术的必要补充,若CT显示占位病变为高密度和(或)显著强化,可基本除外TIDD.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我院自85年5月到86年10月所诊治的306例急性自发性脑出血(均作CT检查),结合临床资料,分析讨论CT测量血肿量与临床症状及预后的关系。一般资料:本组男207例,女99例。年龄7—89岁,平均61.4岁,61岁以上183例(59.8%)。血压:收缩压100—260mmHg,平均170.6mmHg,舒张压70—130mmHg,平均100.4mmHg。一、出血部位及分型:左:右1.3∶1,基底节区双侧出血2例。基底节区出血182例(59.5%),血肿局限于基底节区者为局限型140例;血肿越出基底节区或进入脑室者为扩大型42例,其中破入脑室者34例。丘脑出血66例(21.6%),血肿局限于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187例CSDH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手术方法、手术结果及其与复发的关系。本组187例CSDH患者中,179例行钻孔引流术治疗,8例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入院时和出院时按Bender分级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结果出院时Bender分级0~Ⅰ级168例(89.8%),Ⅱ~Ⅳ级19例(10.2%);入院时0~Ⅰ级98例(52.4%),Ⅱ~Ⅳ级89例(47.6%),入院时与出院时Bender0~Ⅰ级和Ⅱ~Ⅳ级患者百分率均差异显著(P<0.05)。本组术后6个月内硬膜下血肿复发32例(17.1%),并发症发率为56.1%。血肿复发者的术前凝血功能障碍率、CT图像上血肿混杂密度的发生率和脑中线移位≥10mm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无血肿复发者(P<0.05)。结论本文提示,与慢性硬膜下血肿复发有关的因素包括术前凝血功能障碍、CT图像上血肿呈现混杂密度和脑中线移位≥10mm。综合治疗可减少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颅内淋巴瘤(附1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1972年10月至1990年10月收治原发性颅内恶性淋巴瘤10例。病人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除有中枢神经系统的表现外,无全身淋巴瘤的证据。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男4例,女6例。年龄7~59岁,平均42岁。入院前病程为9天~3年.6个月以内者占7例,平均病程7.3个月。 临床表现 颅内高压8例,轻偏瘫4例,精神失常2例,失语、癫痫及共济失调各1例。 辅助检查(1)CT扫描7例,其中高密度影、边界清楚、周围轻度低密度水肿带5例;等密度1例、混杂密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