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经系统查阅文献,综述中药黄独在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和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黄独鲜块根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利用硅胶柱色谱、凝胶Sephadex LH-20、ODS柱色谱等方法,对鲜黄独块茎Dioscorea bulbifera的95%乙醇提取物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运用波谱学技术手段对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从鲜黄独药材分离鉴定了18个化合物,依次为6-羟基-2,10,10-三甲氧基-9-蒽酮(1)、薯蓣皂苷元(2)、豆甾醇(3)、3,7-二甲氧基-5,3,4-三羟基黄酮(4)、2,7-二羟基-3,4-二甲氧基菲(5)、3,7-二羟基-2,4-二甲氧基菲(6)、2,7-二羟基-4-甲氧基菲(7)、2,7-二羟基-3,4-二甲氧基-9,10-二氢菲(8)、壬二酸(9)、8-表黄独素E(10)、1,7-双-(4-羟基苯基)-4E,6E-庚二烯-3-酮(11)、黄独素B(12)、二十五烷酸-α-单甘油酯(13)、2,7-二羟基-4-甲氧基-9,10-二氢菲(14)、1,7-双-(4-羟基苯基)-1E,4E,6E-庚三烯-3-酮(15)、6-乙氧基-1H-嘧啶-2,4-二酮(16)、3,5,4'-三羟基联苄(17)、黄独素F(18)。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7,9,13,16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黄独中的黄酮和蒽醌类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对黄独块茎中的黄酮及蒽醌类色素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柱色谱进行分离 ,UV,IR,MS,HNMR及13CNMR等光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得到 2个黄酮化合物和 1个蒽醌成分。鉴定为 3,7 二甲氧基 5 ,4 二羟基黄酮、3,7-二甲氧基 5 ,3 ,4 三羟基黄酮和大黄素。结论 :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黄独致中毒性肝炎8例报告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213001)程芳[关键词]黄独,中毒性肝炎黄独,别名黄药子。为多年生缠绕本草,块茎入药。味苦,性平,有小毒,有解毒散结功能,广泛用于治疗甲状腺疾患。本院近10年来共治疗黄独致中毒性肝炎8例。现报告如下。1...  相似文献   

5.
中药黄独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系统查阅文献,综述中药黄独在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和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黄独为薯蓣科薯蓣属植物黄独(Dioscorea bulbifera L.)块茎,其药理作用广泛,临床应用前景广阔。但其毒副作用也屡见报道。为给临床用药和后继开发提供参考,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黄独的药理、毒理以及减毒增效配伍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7.
黄独汤治疗甲状腺腺瘤116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仁廷 《四川中医》2001,19(10):25-25
以自拟黄独汤加减治疗甲状腺腺瘤,临床观察116例,结果总有效率96.55%。  相似文献   

8.
黄独致中毒性肝炎8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程芳 《江苏中医》1995,16(7):9-9
  相似文献   

9.
延胡索伪品黄独零余子的生药鉴别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继庆  尤庆虎  胡燕妮 《中草药》2000,31(9):709-710,724
对新出现的延胡索伪品黄独零余子进行了生药鉴别,并与正品延胡索进行了药材性状,显微,理化分析比较,结果发现二者在药材性状、显微特征和化学成分上均有明显区别。结论:该伪品为薯蓣科植物黄独叶腋处的零余子混拌泥浆后的干燥品,与延胡索植物来源,化学成分及功能均不同,不能作延胡索使用。  相似文献   

10.
黄独的茎尖培养和病毒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明华  洪森荣 《中草药》2009,40(9):1462-1466
目的 以黄独为试材,研究不同因素对黄独茎尖培养的影响,以期找到适合黄独茎尖分化成苗的培养基和脱毒检测方法 .方法 采用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 进行茎尖培养,采用症状学法、指示植物法和RT-PCR法对茎尖脱毒植株进行病毒检测.结果 黄独茎尖的最佳消毒方式是先用70%酒精消毒30 s,再用0.1%HgCl_2消毒12 min;在37℃中热处理7 d后再切离0.5 mm茎尖效果较佳.茎尖再生芽增殖的最佳培养基是MS+KT 2 mg/L+NAA 0.5mg/L;黄独茎尖再生芽的最适生根培养基为1/2MS+NAA 0.5 mg/L;黄独脱毒苗最好的移栽基质为珍珠岩-蛭石(2∶1);RT-PCR法是检测黄独马铃薯Y病毒(PVY)感染的主要方法 ,通过病毒学检测,其平均脱毒率为86.5%.结论 首次建立了黄独茎尖脱毒培养的体系,为黄独脱毒苗的快速繁殖及工厂化生产奠定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1.
罗汉果脱毒苗的快速繁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筛选适宜的罗汉果脱毒苗茎段增殖培养基,研究培养温度与光照对茎段增殖培养的影响。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和完全随机实验设计筛选罗汉果脱毒苗茎段增殖培养基。正交L9(34)实验以在M S BA 0.1 m g/L NAA 0.1 m g/L上培养30 d的罗汉果脱毒苗单芽姊妹系的单节茎段为外植体,以培养基中BA,NAA,IBA及蔗糖为试验因子,各因子设3个水平,以在不同处理得到的增殖系数为测定指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培养基中BA和蔗糖质量浓度对增殖效果的影响;采用完全随机实验设计研究温度,光照对茎段增殖培养生成试管苗的影响。结果通过对正交实验结果的极差分析及方差分析表明,在4个因子中,对罗汉果茎段增殖系数影响最大的是BA,其次是蔗糖的NAA,IBA的影响最小;BA,NAA,IBA及蔗糖对增殖系数的影响都达到极显著。根据新复极差检验的结果,当前研究得到的罗汉果离体茎段的最佳增殖培养基为M S BA 0.5 m g/L NAA 0.01 m g/L IBA 0.1 m g/L 蔗糖40 g/L,罗汉果茎段在此培养基上培养30 d后增殖系数为13.13;不同浓度BA与蔗糖对茎段培养的研究结果表明,BA在1.0 m g/L增殖系数最大。考虑为保持试管苗的遗传稳定性,BA为0.5 m g/L为宜。增殖培养基中的蔗糖适宜质量浓度为4.0%;罗汉果茎段培养适宜条件为培养温度25℃,培养光强1 000~3 000lx。结论增殖培养基的成功筛选及培养温度与光强的选择,有助于实现罗汉果脱毒苗的工厂化生产。  相似文献   

12.
黄药子的肝脏毒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考察黄药子总甲醇提取物不同极性部位的肝脏毒性。方法:灌胃给药10d后测定大鼠的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谷-丙转氨酶(glutmic-pyruvic transaminase,GPT);称量肝重量并计算肝指数;观察大鼠外观、行为及饮食的变化;对肝脏组织进行光镜及电镜观察。结果:甲醇总提取物及其氯仿部位对大鼠的GPT、肝指数、外观、行为、饮食及肝脏的组织形态有显著的影响。结论:氯仿部位是黄药子甲醇总提取物的肝脏毒性部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鄂产黄药子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方法 将昆明小鼠随机分为高、中、低 3 个剂量组,用鄂产黄药子水煎剂进行等容量灌胃,总剂量分别为 1 000 , 490 和 240 g·kg-1 。另设对照组灌服同体积的生理盐水。连续灌服 15 d 后,用乳酸脱氢酶释放法、碳粒廓清实验进行非特异性免疫检测;用定量溶血分光光度法进行体液免疫检测;用 <> α - 醋酸萘酯酶染色法、四甲基偶氮唑蓝法进行细胞免疫检测。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较,高剂量组能明显降低小鼠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而中剂量组能增强小鼠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抗体形成细胞数量、血 T 淋巴细胞酯酶染色率、 T 淋巴细胞增殖能力。 结论 总体上,高剂量鄂产黄药子具有免疫抑制的功能,中剂量具有免疫增强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尹明华  洪森荣  林国卫  王爱斌  柯维忠 《中草药》2015,46(10):1520-1524
目的对黄独微型块茎鲨烯合酶(SQS)基因的表达量进行分析,旨在为阐明黄独微型块茎不同诱导形成时期皂苷的合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Actin基因为内参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技术。通过对不同诱导形成时期的黄独微型块茎进行取样并提取RNA,反转录获得cDNA作模板,利用sybr GreenⅠ成功构建了目的基因SQS和Actin的扩增曲线和熔解曲线。结果定量结果表明,SQS基因在黄独微型块茎诱导形成的初期(第18~36天)。表达量显著增加:在黄独微型块茎诱导形成的中期(第36~72天)SQS基因的表达量显著下降,并趋于稳定;在黄独微型块茎诱导形成的后期(第72~90天)SQS基因的表达量再次显著下降。结论在黄独微型块茎诱导形成的过程中,SQS基因的表达量呈现出"低-高-低-不变-低"的变化趋势,推测SQS是黄独微型块茎诱导形成中皂苷生物合成的关键酶。  相似文献   

15.
黄独微型块茎胚性愈伤组织超低温保存及遗传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明华  洪森荣 《中草药》2015,46(17):2623-2631
目的 对影响黄独Dioscorea bulbifera微型块茎胚性愈伤组织小滴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的多种因素进行探讨,并从形态学、生理学、DNA量以及光合特性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等方面对其冻后再生苗的遗传稳定性进行检测。方法 采用微型块茎及其胚性愈伤组织进行诱导,小滴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通过检测包括总叶绿素量、可溶性蛋白量、可溶性总糖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等植物生理指标,并采用流式细胞术的方法对遗传稳定性进行考察。结果 最佳的黄独微型块茎胚性愈伤组织超低温保存条件:室温下将黄独微型块茎胚性愈伤组织块转入MS+2 mg/L KT+0.5 mg/L NAA+0.5 mg/L 2,4-D+0.3 mol/L蔗糖的培养基中预培养1 d。预培养后的胚性愈伤组织块在(25±1)℃下转入装载液(MS+2 mol/L甘油+0.4 mol/L蔗糖,pH 5.8)中处理20 min,再用100% PVS2于0 ℃脱水40 min。脱水后将材料转入铝箔条上的PVS2小滴中,液氮冰冻后迅速将材料转入冷冻管中(装满液氮)。投入液氮罐保持1 d后,取出铝箔条,浸入37 ℃洗涤液(MS+2 mg/L KT+0.5 mg/L NAA+0.5 mg/L 2,4-D+1.2 mol/L蔗糖,pH 5.8)中,胚性愈伤组织块脱落后,室温下再用新鲜洗涤液对其洗涤3次,每次10 min。洗涤后的材料接入分化培养基(MS+2 mg/L KT+0.5 mg/L NAA+30 g/L蔗糖+5 g/L琼脂粉)中,暗培养2 d后转到12 h/d的光周期中培养,细胞存活率达89%以上。黄独微型块茎胚性愈伤组织小滴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后的再生苗与胚性愈伤组织常温再生苗在形态指标和生理指标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两者的DNA量也未发生显著变化(P> 0.05)。结论 建立了黄独微型块茎胚性愈伤组织小滴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的技术体系,其再生植株经检测无遗传变异,为薯蓣属植物种质资源的长期保存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6.
黄药子对小鼠肝脏毒性的表达及其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黄药子肝毒作用的指标和肝脏毒性产生的机理。方法 :黄药子 2g kg·d、10g kg·d、5 0g kg·d给予小鼠 ,连续给药 2 1d ,观察其生化指标变化 ,药物代谢酶及抗氧化酶活性及病理变化。结果 :黄药子可引起小鼠GPT、GOT、ALP、TBIL值增高 ,GST、GSH PX、SOD活力降低 ,且呈一定剂量、时间相关性。病理变化可见肝细胞疏松、肿胀、胞核溶解、融合、坏死、汇管区炎细胞浸润 ,小胆管水肿、增生等。其毒性产生与抑制GST、GSH PX、SOD等酶的活性有关。结论 :黄药子的肝毒作用客观化指标为GPT、GOT、ATP、TBIL及组织学变化。其毒性产生的机理与抑制肝微粒体中抗氧化酶和药物代谢酶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槲皮素对黄药子致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48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水飞蓟宾(100 mg/kg)组和槲皮素高、中、低剂量(80、50、20 mg/kg)组。对照组ig 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其余各组小鼠ig相应药物及黄药子醇提物(2 g/kg),1次/d,连续30 d。实验结束后称定小鼠体质量和肝脏质量,计算肝脏指数;测定血浆中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及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IL-1β水平;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TUNEL染色法检测肝脏细胞凋亡情况;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肝脏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Nrf2)、磷酸化核因子-κB p65(phosphorylated nuclear factor-κB p65,p-NF-κB p65)、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1,HO-1)、B淋巴细胞瘤-2(B-cell lymphoma-2,Bcl-2)、Bcl-2相关X蛋白(Bcl-2 associated X protein,Bax)、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multidrug resistance-associated protein 2,MRP2)、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1A1(uridine diphosphate-glucuronosyltransferase 1A1,Ugt1a1)、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表达;采用qRT-PCR检测肝脏MRP2P-gpUgt1a1的mRNA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槲皮素显著降低小鼠肝脏指数及肝功能(P<0.05、0.01),减轻肝脏组织病理变化,降低血浆中MDA水平(P<0.05、0.01),升高SOD活性(P<0.01),降低TNF-α、IL-1β水平(P<0.05、0.01),升高IL-10水平(P<0.01),抑制肝脏p-NF-κB p65、Bax蛋白表达(P<0.05、0.01),促进Nrf2、HO-1及药物转运体蛋白表达(P<0.05、0.01),并上调MRP2P-gpUgt1a1的mRNA表达(P<0.01)。结论 槲皮素对黄药子诱导的肝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减轻炎症、抑制细胞凋亡、调控Nrf2及药物转运体的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18.
尹明华  徐志坚  黄玮  何霖森  刘根华  洪森荣 《中草药》2016,47(19):3486-3493
目的 对来自江西的11份山药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对其组培苗的遗传稳定性进行检测。方法 采用RAPD-PCR技术。结果 试验筛选出20条引物,共扩增出238个条带,其中234个为多态性带,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多态性带11.7条,多态性条带比率为98.32%,材料间遗传相似系数为0.575 6~0.970 6,平均相似系数为0.723 1。根据UPGMA聚类分析结果,可在0.634 8的遗传相似系数上,将11份山药种质资源聚成5大类群(类群I~V)。其中第I类群只包含黄独;第II类群只包含瑞昌山药;第III类群包括南城淮山药1、千金薯、信州山药、永丰淮山药和铁棍山药,说明南城淮山药1、千金薯、信州山药、永丰淮山药与来源于河南焦作市温县的铁棍山药亲缘关系较近;第IV类包括南城山药、南城淮山药2、广丰药薯;第V类只包括泰和竹篙薯。这个结果表明江西山药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还是比较丰富的。同时,江西山药带芽茎段连续继代6次后的组培苗(处理组)及其微型块茎实生苗(对照组)的RAPD分析结果也表明,11份山药品种均扩出126~179条可辨认的条带,每个品种的处理组和对照组均出现了5~18条变异条带数,表明江西山药各个品种带芽茎段连续继代6次后的组培苗存在着一定的体细胞无性系变异,但它们与微型块茎萌发实生苗的遗传相似系数还是比较高,说明它们的遗传性状还是比较稳定的,并未影响到其基因型。结论 本实验结果可为江西山药引种育种、资源改良、品种鉴定、种质保存及其种苗培育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