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乌梅丸来源于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又名乌梅丹(《普济方》卷三九九引《医方妙选》)、乌梅安胃丸(《饲鹤亭集方》)、杀虫乌梅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兰州方),原方载于(《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原文338条订为蛔厥所设的代表方。《伤寒论》"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  相似文献   

2.
正20抑阳法人体的阳气仿佛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也有生长壮老,也有喜怒哀乐。正常的时候,他是护卫人体的卫士;异常的时候,就兴风作浪。譬如乌梅丸治疗蛔厥证,《伤寒论》曰:"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  相似文献   

3.
五苓散新解     
名称五苓散。方剂组成猪苓3~4钱茯苓3~5钱白术2~3钱泽泻3~4钱桂枝1.5~3钱水煎服。源流发展本方为汉代张仲景所拟,见于《伤寒论》及《金匮要略》(公元219年)。原来的治证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太阳病发汗后微热、脉浮、渴欲饮水(或饮而吐出)、小便不利;二是痰饮,脐下有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按张氏著作又载有泽泻汤(泽  相似文献   

4.
名称小柴胡汤。方剂组成柴胡4钱黄芩3钱党参3钱半夏3钱甘草1钱生姜3钱大枣4枚。源流发展本方为张仲景所拟,是《伤寒论》的名方,应用范围甚广。据统计,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所载的270余条药方中,杂证除外,平均每条方的治证2条左右,而小柴胡汤的治证则有36条,其重要性可以想见。仲景原来以本方主治少阳经病,证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  相似文献   

5.
小建中汤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名称小建中汤、建中汤。方剂组成桂枝3钱白芍5钱炙甘草3钱生姜4钱大枣4枚饴糖1两源流发展本方为汉代张仲景所拟,见于《伤寒论》(公元219年),原用于治疗虚劳所致的腹痛、心悸而烦等证,实践证明本方对偏于虚寒的脾胃病证有较高的疗效,在本方基础上加减,衍化成当归建中汤、黄芪建中汤等,面前胡建中汤则为唐代孙思邈所集。  相似文献   

6.
乌梅丸是《伤寒论》厥阴病篇用以治疗下寒上热、寒热错杂证的主方。由乌梅、细辛、肉桂、人参 、炮附子、川椒、干姜、当归、黄连、黄柏、蜜糖共11味药组成,具有温下清上,安蛔止痛之功。本为丸剂,用于厥阴病之蛔厥证,但笔者十多年来临床观察,以此方作汤剂用于杂病也常获奇效,深叹经方之  相似文献   

7.
胆道蛔虫病是由于肠道蛔虫钻入胆道而引起,是肠道蛔虫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病因素颇多,但从祖国医学的观点来看,是由“脏寒、蛔上入其膈”所致,属中医“蛔厥”证。笔者用《伤寒论》经典方乌梅丸加减治疗胆道蛔虫病20例,疗效比较满意,现总结如下: 一、临床资料 1.性别与年龄:20例中,男8例,女12例;年龄7~46岁,平均32岁。 2.病程:最短的1天,最长的4天。 3.诊断依据:①有肠道蛔虫病史,或大便常规检查中查到蛔虫卵;②突发性右上腹阵发性顶钻样剧痛,可向右肩部放射,病人辗转不安,恶心呕吐,  相似文献   

8.
名称苓桂术甘汤。方剂组成茯苓4钱,桂枝3钱,白术3钱。甘草1钱。源流发展本方导源于汉代张仲景之《伤寒论》及《金匱要略》(公元219年)。原方用于治疗伤寒吐下后,心下逆满,起则头眩,以及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等症。后世诸家多宗《金匱》之意,用  相似文献   

9.
名称解表逐饮汤、温肺化饮汤、小青龙汤(旧名)。方剂组成麻黄1~3钱白芍2~5钱干姜1~3钱细辛1~3钱五味子1~3钱桂枝1~4钱炙甘草1.5~3钱半夏2~3钱。源流发展本方原名小青龙汤,为汉代张仲景所拟,见于《伤寒论》(公元219年),治太阳病“伤寒  相似文献   

10.
四逆散新解     
名称四逆散。方剂组成柴胡3钱白芍3钱枳实3钱炙甘草3钱。源流发展本方为汉代张仲景所拟订,见于《伤寒论》(公元219年),原用于治疗少阴病四逆(四肢发凉,并有精神不振、嗜睡、脉细微),后人扩大本方之适应证,根据方内四药的性能,更多地用于治疗肝郁气滞,肝脾失调,并以本方为基础,加减衍化而成多种疏肝解郁方剂,其著者如《和剂局方》之逍遥  相似文献   

11.
乌梅汤临床新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梅汤临床新用江苏省阜宁县城北医院(224400)毕士佐江苏省阜宁县中医院陈卫平乌梅汤为张仲景所创,是治疗蛔厥的一首名方。多年来,乌梅汤被广泛应用于胆道蛔虫症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乌梅汤方中药物寒热并用,邪正兼顾,对于临床证之寒热错杂而正气虚者尤...  相似文献   

12.
<正>乌梅是由双子叶植物药蔷薇科植物梅的干燥近成熟果实加工而成,又名梅实,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其味酸,性平无毒,归肝、脾、肺、大肠经。《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收载的"乌梅"正品有乌梅、乌梅肉和乌梅炭3种,其功能主治为敛肺、涩肠、生津、安蛔。用于肺虚久咳、久痢滑肠、虚热消渴、蛔厥呕吐腹痛、胆道蛔虫症等。本文对近年来乌梅的药理活性研究做一综述,旨在为乌梅新药理作用的发现及其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桃红四物汤新解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名称桃红四物汤、元戎四物汤。方剂组成桃仁3钱川红花1钱当归(酒洗)3钱生地黄3钱赤芍2钱川芎1.5钱。源流发展本方为四物汤的加味方,最早见于宋代的《和剂局方》(公元1151年)。四物汤源出《金匮要略》中之芎归胶艾汤,去阿胶、甘草、艾叶而成,用于补血和血、调经止痛,对偏于血瘀者加用桃  相似文献   

14.
名称半夏泻心汤。方剂组成法半夏10克,黄芩10克,干姜6克,党参10克,黄连6克,甘草6克,大枣6枚。源流发展本方为汉代张仲景所拟订,见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公元219年)。《伤寒论》用于治疗小柴胡汤症误下而成的痞证,临床表现:“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症具,而以他药  相似文献   

15.
止嗽散新解     
名称止嗽散。方剂组成荆芥5分~1.5钱桔梗2~3钱白前1.5~3钱百部1.5~3钱紫菀2~3钱陈皮5分~2钱甘草5分~1.5钱。源流发展本方为清代程钟龄所拟,见于《医学心悟》(公元1732年),可以看作是由《证治准绳》(公元1602年)的甘桔汤加味而成,程氏认为止嗽散  相似文献   

16.
二陈汤新解     
名称二陈汤。方剂组成半夏2~3钱陈皮2~3钱茯苓3钱甘草1钱源流发展本方最早见于宋代的《和剂局方》(1151年),属时方的代表方剂之一,原用于治疗胃中寒湿痰浊等证,后人列为化痰和胃的主方,主治由湿痰而引起的咳嗽多痰、呕吐恶心、眩晕心悸等证。  相似文献   

17.
名称清瘟败毒饮。方剂组成生石膏1~4两知母3~5钱甘草1钱生地1两黄连3钱栀子3钱桔梗3钱黄芩3钱赤芍5钱元参5钱连翘3钱丹皮3钱淡竹叶3钱犀角5分~1钱。源流发展本方为清代余师愚所拟,见于《疫疹一得》。本方实导源于石膏知母汤(白虎汤)、黄连  相似文献   

18.
根据胆道蛔虫症的特点,本人采用自拟方利胆驱蛔汤用于治疗胆道蛔虫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运用利胆驱蛔汤共治疗胆道蛔虫症33例,所有病人治疗前后均采用B超检查确诊。其中男15例,女18例;年龄最小者16岁,最大者57岁,平均31岁;24h内就诊者27例,24h以上就诊者6例;首次发作者24例,第2次发作者8例,第3次发作者1例。2治疗方法患者经口服食醋、硫酸镁,肌注654-2或阿托品、度冷丁等治疗6 ̄8h后蛔虫仍在胆道者,运用自拟方利胆驱蛔汤治疗。利胆驱蛔汤的药物组成:乌梅20g,蜀椒10g,细辛5g,槟榔10g,玄胡12g,川楝子10g,茵陈30g,柴胡10…  相似文献   

19.
名称温阳利水汤、真武汤(旧名)。方剂组成熟附子3钱白术2钱茯苓3钱白芍3钱生姜3钱水煎服。源流发展本方最早见于张仲景之《伤寒论》(公元210年)。原文说:“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也就是说,温阳利水汤(真武汤)主治太阳病误汗,阳虚水泛而致发热、心悸、头眩、肌肉跳动身摇欲堕等症。随着医学的发展,后人逐渐扩大本方适应证,主要用于脾肾阳虚的水饮内  相似文献   

20.
名称茵陈蒿汤。方剂组成茵陈蒿1两山栀子4钱大黄3钱水煎服。源流发展本方为汉代张仲景所拟订,见于《伤寒论》(公元219年)。原用于治疗阳明瘀热在里发黄(发热,头部汗出,但自颈以下全身无汗,为湿热上蒸而不能外透,小便黄少,为湿热内蓄又不得下行,口干欲渴水,湿热相蒸而形成黄疸)的证治。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