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发病6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尿激酶静脉溶栓过程中,血浆凝血酶原片断1 2(F1 2)和D-二聚体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lSA),对45例发病6h内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前和溶栓后1、2、3、6、12、24、48、72和96h末梢血的血浆F1 2和D-二聚体的变化进行动态监测。根据溶栓后24h内CT、MRI检查结果,再将45例患者分为溶栓成功组、溶栓不成功组和出血组,并选择45名体格检查健康者为对照组,分析F1 2和D-二聚体变化与溶栓安全性和有效性之间的关系。结果尿激酶静脉溶栓前患者血浆F1 2和D-二聚体比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脑梗死患者在尿激酶静脉溶栓后变化如下:①溶栓成功组:F1 2和D-二聚体大约在用药后2h达高峰,分别为(5.5±0.9)μg/L和(5.2±0.9)mg/L,然后迅速下降,用药后24h血浆D-二聚体含量仍然是用药前的4倍,约72h恢复至用药前水平。②溶栓不成功组:F1 2峰值出现在溶栓后6h左右,为(5.0±0.8)μg/L;D-二聚体大约在用药后2h达高峰,为(3.7±0.9)mg/L,峰值明显低于溶栓成功组。③出血组:F1 2和D-二聚体大约在用药后2h迅速达高峰,分别为(5.0±0.7)μg/L和(5.5±0.5)mg/L。结论血浆F1 2和D-二聚体溶栓前后的动态监测,对急性脑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效果判断和溶栓后出血风险的预测,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大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发病时间小 于24小时的脑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35例,男25例,女10例,平均年龄54.9岁±12.7岁。给予 国产尿激酶150万U静脉滴注。对照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龄59.7岁±11.0岁,每日仅静脉点滴脉通 500ml,连用14天。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后3h、12h、24h、7d、14d、28d神经功能缺损及临床疗效。 结果 治疗组 于治疗后3h、12h、24h、7d、14d、28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 疗急性期脑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小剂量尿激酶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时间窗外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例溶栓时间窗外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小剂量尿激酶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组(治疗组48例),常规治疗组(对照组44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D-二聚体及凝血因子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d及14d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d两组D-二聚体及凝血因子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尿激酶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溶栓时间窗外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对48例ACI患者采用静脉点滴尿激酶溶栓治疗,并于治疗后12、24、48、72h及1、2周分别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序评分,观察病情变化。结果溶栓2周后ADL日常生活能力评分(52.1±39.2)分较治疗前(17.2±2.12)分明显改善,愈后良好48例,基本痊愈18例,显著进步、进步、无变化各4例,恶化6例。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疗效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56例AC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动脉溶栓组28例脑梗死患者采用颈动脉穿刺推注尿激酶50~75万U溶栓治疗,静脉溶栓组28例脑梗死患者静脉滴注尿激酶100~150万U溶栓治疗。分别于溶栓前、后3h、24h、3d、14d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PT)、纤维蛋白原(FIB)。溶栓后24h复查头颅CT。结果动脉溶栓组溶栓后3h、24h、3dESS评分均明显高于静脉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溶栓组总有效率为96%,致残率为4%。静脉溶栓组总有效率为89%,致残率为11%;两组14d时疗效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静脉溶栓组致残率明显高于动脉溶栓组(P〈0.05)。两组溶栓后3h、24h、3d时PT、APTT、FIB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静脉溶栓治疗ACI均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动脉溶栓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减轻残疾,早期疗效优于静脉溶栓组。  相似文献   

6.
张兆  张千  李先锋 《内科》2014,(4):383-385
目的观察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颈内动脉系统老年急性脑梗死(acute ischemic infarction,ACI)的效果,评价发病3~6 h内动脉溶栓和发病3 h内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发病6 h内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动脉溶栓组(发病3~6 h内)18例患者给予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静脉溶栓组(发病3 h内)15例患者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3 h、24 h、14 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前及治疗后7 d和90 d的Barthel(BI)评分,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3 h、24 h、14 d的NIHSS评分和治疗后7 d、90 d的BI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各时间点NIHSS评分和BI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动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近期疗效和远期预后均与静脉溶栓治疗相当。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动脉溶栓术治疗后循环急性脑梗死的短期疗效及对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110例后循环急性脑梗死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58例采用尿激酶进行责任血管的动脉溶栓治疗(动脉溶栓组),52例采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进行静脉溶栓治疗(静脉溶栓组),分别于溶栓治疗前及溶栓24h、7d、14d后对两组病人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两组病人溶栓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h、7d、14d,两组NIHSS评分均呈显著降低趋势(P0.05),且动脉溶栓组NIHSS评分均低于静脉溶栓组(P0.05);溶栓24h后,动脉溶栓组病人的责任血管再通率为79.31%,显著高于静脉溶栓组的596.2%(P00.5);治疗12个月后,动脉溶栓组预后良好率为60.34%,显著高于静脉溶栓组的40.38%(P0.05)。结论动脉溶栓治疗后循环急性脑梗死的短期疗效及预后效果均优于静脉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g)和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药物干预的影响。方法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Fg和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随机分为疏血通组与丹参组,两周后复查Fg和D-二聚体,再次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结果急性脑梗死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浆Fg与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P<0.05)。疏血通组治疗后Fg、D-二聚体及神经功能缺失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丹参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疏血通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低于丹参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Fg和D-二聚体水平升高,通过疏血通干预,可以明显降低血浆Fg和D-二聚体水平,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脑梗死病人静脉溶栓流程改造前后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收集136例急性前循环脑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在发病4.5h内,均予以静脉溶栓治疗,根据病人诊治时间分为早期溶栓组和流程优化溶栓治疗组。选择同期内科保守治疗病人136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136例溶栓病人,溶栓24h和2周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优于保守治疗组。静脉溶栓治疗出血风险相对增高,流程优化组较早期溶栓组出血率降低,而疗效更好。结论给予急性前循环脑梗死病人进行静脉溶栓流程优化治疗,疗效优于同期保守治疗者。  相似文献   

10.
贝为武  农智新 《山东医药》2009,49(31):58-59
目的 观察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液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将同期收治的68例AC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7例和对照组31例,两组均予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降纤酶溶栓治疗。治疗6d后检测两组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变化;治疗12周后根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判定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9.2%、67.7%(P〈0.05)。结论 降纤酶溶栓治疗ACI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明显降低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且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0例急性脑梗死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给予尿激酶50×101 U~100×104 U溶于生理盐水100 mL,30 min快速滴注,每日1次.结果 治疗15d后,治疗组神经缺损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优于对照组治疗后( 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优于对照组的60.0%(P<0.05).结论 尿激酶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优于其他治疗.  相似文献   

12.
依达拉奉联合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69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应用依达拉奉和尿激酶治疗,对照组应用尿激酶治疗,评价治疗前和治疗后24h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治疗后24h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溶栓治疗组,尿激酶10×105~15×105U加入100 mL~200mL生理盐水静脉输注,30 min~60 min滴完.对照组不应用尿激酶,其他常规治疗方法相同.结果 溶栓治疗组40例,溶栓后24h内25例即刻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恢复,2周时溶栓治疗组中临床显效率62.50%,临床总有效率87.50%.对照组40例即刻疗效不显著,2周时临床显效率37.50%,临床总有效率60.00% (P<0.05).结论 早期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能使神经功能缺损明显改善,是治愈急性脑梗死及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8例,分为动-静脉联合溶栓组(溶栓组)24例和对照组24例。溶栓组先按0.6 mg/kg计算静脉rt PA用量,10%静脉推注,余量在60 min内滴完。随后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血管闭塞者,酌情给予rt-PA 5~20 mg超选择接触性溶栓。对照组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加复方丹参16 ml静脉滴注,1次/d,连用8 d。采用欧洲脑卒中神经缺损评分量表(ESS)、Barthel指数评价神经功能恢复状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溶栓组患者在溶栓后24 h、21 d ESS评分明显升高(P0.05)。溶栓组(58.3%)明显高于对照组(25.0%)。结论小剂量rt-PA及时静脉溶栓,延长了治疗时间窗,联合动脉溶栓又提高了血管再通率,促进了临床预后的改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多模式MRI辅助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及对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2015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90例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临床资料,其中47例行静脉溶栓治疗病人作为观察组,43例行常规抗血栓方法(非静脉溶栓)治疗病人作为对照组,均在多模式MRI辅助下治疗。观察两组的疗效、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Barthel指数评分、不良反应,观察两组hs-CRP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闭塞血管再通率为53.19%(25/47),高于对照组的30.23%(13/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d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1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44%(P0.05)。NIHSS评分观察组治疗后24h、3d、7d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Barthel指数评分:观察组治疗后24h、3d、7d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两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hs-CRP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hs-CRP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模式MRI辅助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病人能有效地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抑制炎症反应,治疗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联合尿激酶溶栓对大鼠大脑中动脉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择SD大鼠48只,采用血栓栓塞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急性脑梗死模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尿激酶组、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缺血3h给予阿托伐他汀或生理盐水,缺血4h给予尿激酶或生理盐水治疗。治疗前和缺血24h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缺血24h取脑行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检测脑梗死体积。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阿托伐他汀组缺血24h神经功能显著改善[(6.5±4.3)分vs(12.5±4.3)分],脑梗死体积明显降低[(13.8±7.5)%vs(30.5±23.4)%,P<0.05]。与阿托伐他汀组比较,尿激酶组和联合治疗组神经功能改善程度及脑梗死体积降低程度更显著(P<0.05)。与尿激酶组比较,联合治疗组神经功能改善、脑梗死体积减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组织有保护作用,阿托伐他汀与尿激酶联合治疗有进一步提高疗效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急性脑梗死(ACI)发病后6h尿激酶溶栓与降纤酶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ACI患者随机分成3组,尿激酶组、降纤酶组、对照组各32例。尿激酶组予尿激酶(UK)100~150万U溶于0·9%氯化钠溶液150ml30min静滴。降纤酶组予降纤酶10U加入0·9%氯化钠溶液150ml静滴,对照组采取常规方案治疗。评价治疗前和治疗后2h、1d、7d、14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3个月、6个月随访Barthel指数评分,并比较其安全性。结果治疗后2h、1d、7d、14d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UK组较降纤酶组、对照组改善显著,降纤酶组7d、14d时较对照组改善显著。3个月、6个月随访Barthel指数评分,尿激酶组、降纤酶组及对照组疗效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3组间安全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早期ACIUK溶栓治疗起效快、作用强、效果好。降纤酶治疗也有一定疗效。只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及药物用量,两种治疗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早期神经康复对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9月~2017年12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脑科中心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对照组25例。2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接受正规神经康复治疗方案。2组患者于溶栓前、溶栓6h、康复治疗前、康复治疗14d和30d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估;于康复治疗前、康复治疗14d和30d分别进行Fugl-Meyer运动评估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并记录并发症及继发障碍发生的情况。结果 2组溶栓6h、康复治疗前、康复治疗14d和30dNIHSS评分明显低于溶栓前(P0.01)。2组康复治疗14d和30dFMA、BBS、MBI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康复治疗30d NIHS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FMA、BBS、MBI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肩痛1例,对照组坠积性肺炎2例,体位性低血压1例,肩痛2例,肩手综合征1例,治疗组并发症和继发障碍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4.0%vs 24.0%,P0.05)。结论静脉溶栓联合超早期神经康复能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促进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有效减少并发症及继发障碍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给予尿激酶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对照组给予静脉溶栓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NIH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24 h内使用加味星蒌承气汤治疗急性脑梗死痰热腑实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9年6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收治的痰热腑实证急性脑梗死病人255例,均采用rtPA溶栓治疗,随机分为对照组(127例)和治疗组(128例)。对照组按照指南采用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在24 h内加服加味星蒌承气汤治疗10 d。两组分别于rtPA溶栓前、溶栓后10 d及随访90 d时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计算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内病人的百分比;观察两组病人溶栓后颅内出血以及随访90 d内再发脑梗死情况。结果与rtPA溶栓前比较,两组rtPA溶栓后10 d、随访90 d时NIHSS评分明显降低(P0.05),mRS评分在0~2分内病人的百分比明显增加(P0.05);治疗组随访90 d时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mRS评分在0~2内病人的百分比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再发脑梗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9.09%与15.32%,P0.05)。结论针对急性脑梗死痰热腑实证病人,rtPA溶栓后24 h内使用加味星蒌承气汤治疗,能够促进病人神经功能恢复,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