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研究咬合力丧失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影响牙周组织改建的分子机制.方法:选用Wistar大鼠建立咬合力丧失的动物模型,按照拔牙后的各时间段不同随机分8组,采用HE、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牙周细胞中iNOS的表达.结果:光镜下观察到实验组的牙周组织较正常改建明显.免疫组化染色结果:阳性物质iNOS在牙周膜中的表达实验组较对照组有显著增强,尤其是第2 d和第3周组(P<0.01).结论:咬合力丧失促使牙周组织中iNOS的表达发生变化,提示iNOS很有可能是影响牙周组织改建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正常咬合力及咬合力丧失状态下,白细胞介素-1β(IL-1β)在大鼠牙周细胞中的动态变化,初步探讨IL-1β在牙周组织改建中的作用。方法选用Wistar大鼠建立正常咬合力及咬合力丧失动物模型。采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方法,观察两种咬合力状态下牙周形态的变化以及牙周组织中IL-1β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咬合力丧失状态下,形态学显示牙周膜稀疏、结构紊乱,牙槽骨吸收;免疫组化显示咬合力丧失诱导IL-1β在牙周细胞中表达较正常咬合力时显著增强。结论牙周组织结构与功能在改建中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咬合力减弱对大鼠磨牙牙周膜 (PDL) 型胶原 m 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拔牙法建立咬合力减弱的动物模型 ,运用原位杂交法检测实验组及对照组大鼠牙周膜 型胶原 m 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咬合力减弱后 6小时 ,PDL 内 型胶原 m RNA的表达水平 (49.7± 11.1)很快下降 (对照组 87.8± 19.1,P<0 .0 5 ) ,并在第 2天时达到最低 (2 3.7± 8.6 ,对照组 84.3± 14.0 ) ,第 3天时开始回升 (43.1± 10 .3,对照组 88.6± 14.7) ,到第 2周时回升到较高水平 (5 6 .3± 9.8) ,但仍低于正常咬合力组 (91.4± 16 .0 ,P<0 .0 5 ) ,实验组在第 3,4周时其表达水平同第 2周相当。 型胶原 m RNA的表达近牙侧强于骨侧。结论  型胶原 m RNA的表达水平与咬合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正常咬合力及咬合力丧失状态下,白细胞介素-1β(IL-1β)在大鼠牙周细胞中的动态变化,初步探讨IL-1β在牙周组织改建中的作用。方法:选用Wistar大鼠建立正常咬合力及咬合力丧失动物模型。采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方法,观察两种咬合力状态下牙周形态的变化以及牙周组织中IL-1β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咬合力丧失状态下,形态学显示牙周膜稀疏、结构紊乱,牙槽骨吸收;免疫组化显示咬合力丧失诱导IL-1β在牙周细胞中表达较正常咬合力时显著增强。结论:牙周组织结构与功能在改建中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偏侧咀嚼大鼠模型,研究偏侧咀嚼对正畸牙移动速率的影响及其牙周组织改变特征。方法SD大鼠20只,随机分配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建立偏侧咀嚼大鼠模型。在2组大鼠上颌切牙和第一磨牙问放置镍钛拉簧产生50g正畸力,近中移动磨牙,于加力后第14天处死动物,测量比较2组大鼠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的距离并通过嗜伊红染色观察大鼠上颌第一磨牙牙周组织的形态学变化。结果实验组代偿性咀嚼增强侧磨牙移动速率小于对照组(P〈0.01),牙周组织形态变化与对照组相近;失咬合侧磨牙移动速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牙周组织形态变化较显著,偏侧咀嚼对正畸牙移动速率有影响。结论偏侧咀嚼影响正畸牙移动速率,代偿性咀嚼增强侧牙移动速率受咬合力增强影响而减慢,失咬合侧牙移动速率受咬合力减弱影响而加快。  相似文献   

6.
赵俪月 《广州医药》2021,52(4):106-111
目的 观察佩戴软弹性咬合板对磨牙症患者牙周组织应力的影响.方法 创建颌骨和牙列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对模型右侧上、下颌的每颗牙加载与牙体长轴呈0°、45°、90°的成人最大咬合力,分析使用不同厚度软弹性咬合板(1 mm、2 mm)后,牙槽骨及牙周膜所受应力的大小及分布,设不使用软弹性咬合板组做阴性对照.结果 在各咬合力加载...  相似文献   

7.
为检测在力正常及丧失状态下,大鼠牙周细胞中前列腺素E2(PGE2)的动态表达,探讨PGE2在牙周组织改建过程中的分子机理.采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牙周形态变化以及牙周组织中PGE2蛋白表达变化.结果显示:力丧失引起牙周膜结构紊乱、牙槽骨吸收,同时牙周细胞中PGE2表达较正常力者明显增强.以上提示牙周组织结构与功能在改建中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8.
不同力值对正畸治疗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正畸力值在牙周组织改建中的作用以及对牙根吸收的影响. 方法 选择10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4组(n=25),分别施加0 g(A组)、30 g(B组)、50 g(C组)、100 g(D组)力3周后,建立大鼠牙齿移动模型,每周加力1次.每组分别于加力前和首次加力后1,3,7,14,21 d,测量计算牙齿移动的距离并处死实验动物,采用HE染色法观察牙周组织与牙根吸收的变化. 结果 A、B、C、D组在加力1,3,7,14,21 d,牙齿移动距离有明显的不同.光镜下显示加力过程中A组牙周组织没有明显变化,连续切片未见任何形式的牙根吸收;B、C组牙周组织骨改建活动活跃,D组牙周组织受到严重破坏,且B、C、D组分别于加力14,7,3 d后可见牙根表层有局限性吸收,并伴有吸收陷窝和破牙骨质细胞. 结论 不同力值对牙周组织和牙根吸收有不同影响.其中50 g作用下大鼠牙周组织反应活跃,牙齿移动速度快,牙周组织破坏较小,牙根吸收的面积和程度较小,可为临床合适正畸力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牙周组织工程是以开发促进牙槽骨、牙周膜和牙骨质再生的治疗手段为目的,利用牙周组织发生的原理来形成或再生功能性牙周组织,牙周组织再生的关键是种子细胞,自2004年国外学者首次发现牙周组织发育完成后存在于牙周膜中的未分化间充质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等成体干细胞的特点,能形成牙骨质-牙周膜样复合体,将其命名为牙周膜干细胞后,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牙周膜干细胞的研究逐渐增多,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着重对牙周膜干细胞的基本概念;原代培养方法:组织块贴壁法、酶消化法和酶解组织块法及干细胞纯化的方法;牙周膜干细胞的鉴定方法:包括形态学观察、细胞免疫细胞化学鉴定、细胞增殖能力的检测、多向分化潜能检测及细胞表型分析等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胶原膜复合rhBMP-2对大鼠牙周组织缺损模型牙周组织再生修复的影响。方法:18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于下前牙龈颊沟冠方1 mm处制备实验性牙周组织缺损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胶原膜组(Co组)和胶原膜复合rhBMP-2组(Co/rhBMP-2组)。术后4、6和8周分批处死大鼠,取实验部位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Co/rhBMP-2组术后4周缺损区可见大量新生骨;6周新生骨充满缺损区;8周新生牙槽骨密度较高,根面有新生牙周膜和牙骨质样组织,未见牙龈上皮长入。Co组术后4周缺损边缘可见新骨形成;6周新生骨量增多,但尚未充满缺损区;8周根面有少量牙周膜和牙骨质样组织形成。对照组术后4周缺损边缘有少量新骨沉积;6周缺损边缘可见束状胶原纤维;8周切迹内仅有少量新生牙周组织形成,并有牙龈上皮长入。结论:胶原膜复合rhBMP-2既有引导作用,防止牙龈上皮长入,维持生长空间;又具有诱导骨形成作用,能促进牙周组织修复再生。  相似文献   

11.
F Liu  Y Zhao  M Li  W Liu  H Wang 《华西医科大学学报》2001,32(1):77-9, 82
OBJECTIV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bite force on morphology of periodontal tissues. METHODS: Animal models were induced by extracting the left maxillary molars; the left mandibular molars served as decreased bite force models; the right mandibular molars served as increased bite force models. The dynamic changes of widths of periodontal ligament and cementum were measured. RESULTS: In decreased bite force group, there were significant morphologic changes of periodontal tissues after 1 week. In increased bite force group,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hange. Ligament width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fter 2, 3 weeks respectively in those two groups, compared with that in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proximal alveolar wall and distal alveolar wall in width (P < 0.05). CONCLUSION: The histological morpholog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mechanical condition. Physiological bite force is necessary for periodontal ligament to maintain its physiological structure.  相似文献   

12.
F Liu  Y Zhao  M Li  G Li  H Wang 《华西医科大学学报》2001,32(2):267-270
OBJECTIV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decreased bite force on type I collagen mRNA in periodontal ligament (PDL) and probe into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the change in type I collagen mRNA. METHODS: Animal models were established by extracting left maxillary molars of rats. In situ hybridization was applied. RESUL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under decreased bite force,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type I collagen mRNA decreased at the sixth hour (49.7 +/- 11.1) (P < 0.05), reached the nadir on the second day (23.7 +/- 8.6), began to get over on the third day (43.1 +/- 10.3), and reached a relatively high level at the second week(56.3 +/- 9.8), but it was still lower than that of the normal bite force group (91.4 +/- 16.0)(P < 0.05); the expression of type I collagen mRNA near the cementum was higher than that near the alveolar bone. CONCLUSION: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type I collagen mRNA is closely related to bite force.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检测大鼠牙槽骨成骨细胞中IL-1β在正常及增强咀嚼压力状态下的动态表达,探讨IL-1β在牙槽骨改建中 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牙周形态变化以及牙槽骨成骨细胞中IL-1β蛋白表达。结果 生理限度内咀嚼压力增强时,形态学显示大鼠牙周膜增宽、牙槽骨新骨形成;免疫组化观察到成骨细胞中IL-1β中表达 较正常咀嚼压力时明显增强。结论咀嚼压力增强促使牙周组织产生IL-1β明显增多,诱发了破骨功能,同时,还激活了 成骨功能。提示IL-1β在咀嚼压力影响牙槽骨改建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测量牙周基础治疗前后慢性牙周炎患者牙槽骨高度和密度的变化情况,探讨牙周基础治疗前后牙槽骨骨量的变化。 方法 选择丽水市第二人民医院口腔科2013年1月-2015年12月牙周基础治疗慢性牙周炎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100例患者均给予牙周基础治疗,采用CBCT测量牙周基础治疗前后牙槽骨高度和密度的变化情况。 结果 轻度牙周炎治疗前和治疗后牙槽骨密度高于中度牙周炎和重度牙周炎(P<0.05),中度牙周炎牙槽骨密度高于重度牙周炎(P<0.05)。轻度、中度、重度牙周炎治疗后牙槽骨密度均高于治疗前(P<0.05)。轻度牙周炎治疗前和治疗后牙槽骨吸收低于中度和重度牙周炎(P<0.05),中度牙周炎牙槽骨吸收低于重度牙周炎(P<0.05)。轻度、中度、重度牙周炎治疗后牙槽骨吸收均低于治疗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牙治疗后牙槽骨密度和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磨牙和磨牙治疗后牙槽骨密度均高于治疗前(P<0.05)。前牙、前磨牙、磨牙治疗后牙槽骨吸收和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牙周基础治疗可以改善慢性牙周炎的牙槽骨密度,CBCT可以用于牙周基础治疗前后牙槽骨骨量变化的评估。   相似文献   

15.
荣鑫  陈杰 《青岛医学院学报》2011,(3):251-252,254
目的比较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对安氏Ⅱ1错治疗前后牙弓宽度的影响。方法选取30例安氏Ⅱ1错病人的矫治前后模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5例病人采取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的方法矫治(拔牙组);15例病人采取非拔牙方法矫治(非拔牙组)。分别在上、下颌尖牙和磨牙区唇颊面最突出的位置进行牙弓宽度测量。结果拔牙组矫治前后比较上、下颌尖牙间宽度均增加,差异有显著性(t=2.23、2.78,P〈0.05),非拔牙组矫治前后上、下颌尖牙间宽度变化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矫治前后下颌尖牙宽度变化差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96,P〈0.05),上颌尖牙间宽度增大,组间宽度变化差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上、下颌第二磨牙间宽度均无变化。结论安氏Ⅱ1错拔牙矫治与非拔牙矫治相比,前者不会引起牙弓的缩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优化方法建立大鼠牙周炎动物模型,观察牙周炎动物模型牙槽骨吸收程度。方法 丝线结扎牙周炎组大鼠上颌第二磨牙。建模期间观察实验大鼠牙周情况,影像学检测大鼠牙槽骨吸收情况,体视显微镜测量牙槽骨吸收量。RT-qPCR法检测牙龈组织中TNF-α、MMP-8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 牙周病组大鼠上颌第二磨牙牙周组织炎症逐渐加重,牙槽骨吸收量增大,松动度逐渐加大,牙周病组TNF-α、MMP-8 mRNA相对表达量与对照组比较增高。结论 通过优化造模方法,成功建立SD大鼠牙周炎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辛伐他汀对大鼠牙移动后保持阶段牙周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辛伐他汀对保持期牙周组织改建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78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3组,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置;实验对照组以大鼠前牙为支抗,牵引上颌第一磨牙向近中移动,持续21 d后左侧安装保持装置,分别保持1、3、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