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在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疗效。方法:50例ARDS病人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即低潮气量(6~8ml/kg),观察患者上机前后的氧合指数改善情况、血气分析及呼吸机肺损伤(VALI)的发生率等。结果:50例病人氧合指数有所改善,均有CO2潴留及pH值降低(即高碳酸血症)、VALI发生率降低。结论: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治疗ARDS能改善氧合,降低VALI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肺泡复张手法联合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在提高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救治成功率方面所起的作用。方法:30例病人随机分成两组,一组采用常规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另一组采用肺泡复张手法联合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比较两组氧合指数改善情况、插管上机时间、死亡率等。结果:试验组PaCO2和pH值基本正常,对照组为CO2潴留和pH值降低,氧合指数较对照组改善明显。结论:肺泡复张手法联合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治疗ARDS可使氧合指数明显改善,减少插管上机时间,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分析肺保护和肺复张通气策略临床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50例ARDS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采用肺保护性策略治疗,即在常规治疗基础之上,采用最佳呼吸末正压(PEEP)和小潮气量的保护性通气策略行机械通气;研究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再行肺复张性通气策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肺复张前后的氧合指数、动脉CO2分压以及气压伤的出现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肺复张后的氧合指数明显改善(P0.05),动脉CO2分压明显降低(P0.05),气压伤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肺保护和肺复张的通气策略联合治疗ARDS安全有效,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苏学会 《中国医药导报》2007,4(4X):57-57,89
目的:探讨肺泡复张手法联合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在提高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救治成功率方面所起的作用。方法:30例病人随机分成两组,一组采用常规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另一组采用肺泡复张手法联合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比较两组氧合指数改善情况、插管上机时间、死亡率等。结果:试验组PaCO2和pH值基本正常,对照组为CO2潴留和pH值降低,氧合指数较对照组改善明显。结论:肺泡复张手法联合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治疗ARDS可使氧合指数明显改善,减少插管上机时间,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肺泡复张手法联合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在提高ARDS救治成功率方面所起的作用。方法:100例病人随机分成两组,一组采用常规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另一组采用肺泡复张手法联合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比较两组氧合指数改善情况、呼吸机参数变化、插管上机时间、死亡率等。结果:试验组PaCO2和pH值基本正常,对照组则为CO2潴留和pH值降低,氧合指数较对照组改善明显。结论:肺泡复张手法联合肺保护性通气策略使氧合指数明显改善,减少插管上机时间,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肺泡复张手法联合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在提高ARDS救治成功率方面所起的作用。方法:100例病人随机分成两组,一组采用常规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另一组采用肺泡复张手法联合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比较两组氧合指数改善情况、呼吸机参数变化、插管上机时间、死亡率等。结果:试验组PaCO2和pH值基本正常,对照组则为CO2潴留和pH值降低,氧合指数较对照组改善明显。结论:肺泡复张手法联合肺保护性通气策略使氧合指数明显改善,减少插管上机时间,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在肺保护性通气条件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模型犬呼吸力学、血气交换和外周血中炎性介质的变化。方法 健康雄性杂种犬 12只 ,随机分为肺内源性ARDS模型组和肺外源性ARDS模型组 ,每组 6只。采用静脉注射油酸形成肺外源性ARDS动物模型 ,应用十六烷磺基丁二酸钠盐气管内吸入形成肺内源性ARDS动物模型。动态观察肺保护性通气条件下ARDS模型犬动脉血氧合指数、二氧化碳分压、气道压力和外周血中炎性介质 (TNF α、IL 1β、IL 6及IL 10 )的变化。结果 肺损伤后ARDS模型犬氧合指数明显降低 ,外周血中炎性介质水平均明显升高 ;肺保护性通气治疗改善氧合指数和抑制炎性介质释放的效果在肺内源性ARDS犬不如肺外源性ARDS犬。结论 肺保护性通气模式对肺外源性ARDS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但对肺内源性ARDS疗效较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寻找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最佳通气策略,对肺复张手法的安全性进行监测。方法:入选的ARDS病人均行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呼吸机型号为PB840)。20例ARDS病人随机分为小潮气量组(对照组)和小潮气量+肺复张通气组(实验组)。每组10例。对照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采取基础通气模式即:小潮气量(6mL/Kg)+个体化PEEP的通气模式。实验组联合肺泡复张治疗,其余同对照组。肺泡复张手法具体操作如下:镇静状态下将FiO2调至100%,持续5min,在非肌肉松弛状态下将呼吸机模式调整为持续气道正压(CPAP),给予30cmH2O的压力,持续30s后,恢复原通气模式及条件。比较两种通气策略下,病人的临床疗效、呼吸力学指标、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安全性等方面的影响。结果:(1)治疗组氧分压、氧合指数、肺顺应性与对照组比较从开始30Min就有明显改善(P<0.01),24、48h也均维持在较高数值。(2)气道峰压、平台压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P<0.01)。(3)实施肺复张策略无明显血流动力学影响(P>0.05)。结论:以个体化PEEP为基础,适时采用肺复张通气策略治疗ARDS,与小潮气量通气策略相比更适合病人呼吸力学特征,改善顺应性、改善氧合、减少肺外器官损害,是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的重要补充。肺复张策略是ARDS病人机械通气时安全有效的通气方法,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ALI/ARDS患者机械通气时最佳PEEP选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小潮气量、呼气末正压(PEEP)通气及肺复张的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已普遍被人们接受,并越来越多的应用于ALI/ARDS患者.但由此造成的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ALI),及其对循环系统的不良反应也逐步引起人们的重视,如何选择最佳PEEP成为关注的热点.Surer等[1]于1975年首先提出最佳PEEP(optimal PEEP)的概念,认为既能改善氧合,又能减少VALI的PEEP为最佳PEEP.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气道压力释放通气(APRV)和气道双相正压通气(BIPAP)三种不同的机械通气模式对于ARDS患者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将28例接受机械通气的ARDS患者随机分为SIMV组、APRV组及BIPAP组,所有患者均采用限制性液体管理策略,合理使用抗生素,适当镇静及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呼吸机治疗均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维持SPO2在90%以上。监测患者接受机械通气后24 h、72 h两个时间段的EVLWI、氧合指数(PaO2/FiO2)及患者机械通气时间。结果:与SIMV组相比,BIPAP组、APRV组在通气24h、72 h后,氧合指数、EVLWI显著改善(P<0.05);同时机械通气天数减少(P<0.05);BIPAP组和APRV组相比,氧合指数、EVLWI及机械通气时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与SIMV相比,BIPAP和APRV明显改善ARDS患者氧合指数及EVLWI,并减少其机械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11.
呼气末正压通气(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PEEP)作为一种肺保护性通气策略逐渐被认可,最初主要应用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的治疗,改善了ARDS患者依赖性肺不张及氧合,降低了患者死亡率.现在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观察小潮气量辅助/控制(A/C)通气方式与气道压力释放通气(APRV)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病人实施肺保护的差别,寻找更利于ARDS病情的机械通气的方式。方法前瞻性、对比观察APRV和小潮气量A/C通气方式对ARDS病人氧合指数、肺顺应性、血液动力学及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影响。结果 APRV通气方式与小潮气量A/C组(对照组)相比血氧饱和度和氧合指数明显改善,血液动力学稳定,肺顺应性增加,带机时间缩短。结论 APRV通气方式可从限压、小潮气量方面,打开肺通气策略实施肺的保护性通气策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疗效欠佳时加用肺复张术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3例ARDS患者(男14例,女9例,平均年龄38±21岁)经基本治疗及常规机械通气治疗氧合改善不明显,进行肺复张术治疗,分别观察患者肺复张前、肺复张后4h和48h的氧合指数、肺顺应性、中心静脉压以及肺复张中止和发生并发症的原因。结果肺复张术实施后氧合指数、肺顺应性明显改善,中心静脉压变化不大。结论肺复张术对基本治疗及常规机械通气治疗疗效欠佳的ARDS患者具有改善氧合迅速,肺顺应性增加明显,血流动力学稳定等特点。实施过程中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及中止指征,防止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肺开放策略治疗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重症ARDS患者采用压力控制通气模式,预设吸气压40~45 cmH2O,通气频率15~20次/min,吸呼比1.5~2:1,FiO2 80%~100%.外加呼气末正压(PEEP)25~30 cmH2O持续约1 min后,均在20 cmH2O时维持约15~30 min,同时降低吸气压达到潮气量稳定、动脉血气指标理想(PaCO2 PaO2>400 mmHg).肺完全开放后逐渐降低吸气压和PEEP到最佳水平,继续进行肺保护性通气.动态观察肺开放策略实施前后动脉血气指标、中心静脉压(CVP)和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化.结果 18例重症ARDS患者采用肺开放策略治疗,肺的顺应性明显提高,氧合功能障碍明显改善,有效率为83.3%.结论 肺开放策略治疗重症ARDS明显改善了患者的氧合功能,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安全有效地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早期肺内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实施俯卧位通气,观察氧合和肺力学变化,评价俯卧位通气的效果.方法:对26例早期肺内源性ARDS患者实施俯卧位通气6h,分别监测俯卧位通气前、通气0.5,2,4,6h氧合指数(Pa02/FiO2)及气道峰压、气道平台压、呼吸系统顺应性等肺力学变化.结果:患者在改为俯卧位通气2h后氧合指数(224.86±30.84)较俯卧位通气前(192.45±46.81)明显改善(t-2.37,P=0.03);通气4h后氧合指数(286.38±36.67)较通气2 h(224.86±30.84)进一步升高(t=-5.53,P=0.00);通气6h氧合指数(287.46±38.84)则较通气4 h(286.38±36.67)无明显改善(=0.03,P=0.98).俯卧位通气前后气道峰压、气道平台压、呼吸系统顺应性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俯卧位通气可改善早期肺内源性ARDS患者的氧合,以持续通气4h改善更明显.  相似文献   

16.
马旅明  何川  谭勇明 《吉林医学》2013,(25):5163-5164
目的:研究分析肺开放策略控制性肺膨胀法(SI),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价值及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ARDS患者采用SI(30~40 cm H2O,20~40 s)肺复张(RM),再恢复原呼吸机辅助呼吸模式,肺完全开放后调节呼吸末正压(PEEP)到最佳水平,继续进行肺保护性通气。动态观察肺开放策略实施前后动脉血气指标、中心静脉压(CVP)和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化。结果:16例ARDS患者采用肺开放策略治疗,肺的顺应性明显提高,氧合功能障碍明显改善,有效率为100%。结论:SI的应用能够显著提高减轻肺损伤,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少,达到治疗ARDS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肺保护性通气策略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机械通气时采取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有利于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患者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降低病死率,在临床中已广泛应用.但是对于非ALI/ARDS的患者是否也采取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意见并不一致.现综述近年来的研究情况,包括机械通气后氧合指标、细胞因子水平和肺组织结构等方面的变化.目前对于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是否有利于避免非ALI/ARDS患者肺损伤的发生,研究结果并不一致,尚无明确结论.  相似文献   

18.
姚行艳 《求医问药》2014,(17):211-212
目的 :探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12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2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将这7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有36例患者。为对照组患者使用传统通气策略进行治疗,为观察组患者使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进行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氧合指数(OI)、动脉血氧分压(Pa CO2)及其发生呼吸机肺损伤(VALI)的情况。结果 :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的OI平均为154.10±24.39 p/mm Hg,Pa CO2平均为55.12±5.11 p/mm Hg。对照组患者的OI平均为122.17±21.21p/mm Hg,Pa CO2平均为37.71±4.31p/mm Hg。观察组患者的OI、Pa CO2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在观察组的36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死亡,且没有1例患者发生呼吸机肺损伤。在对照组的36例患者中,有4例患者死亡,有7例患者发生呼吸机肺损伤。观察组患者发生呼吸机损伤和死亡的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好。此方法能改善患者肺部气体的氧合,并可维持其适当的血氧分压,降低其呼吸机肺损伤的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通气策略。此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病因多样,以急性低氧、顺应性降低、非心源性肺水肿、双肺弥漫性渗出为特点。保护性通气策略已被临床广泛实施,然而仍有10%~15%患者死于顽固性低氧。目前对于这些患者多采取挽救性治疗,如俯卧位通气、早期应用肌肉松弛剂、各种肺复张、实施非常规通气模式、吸入肺血管活性药物、体外膜肺氧合等。这些挽救策略可改善患者氧合,但是否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却备受争议。而且不同方法各有利弊,需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采取相应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机械通气时应用肺复张策略的疗效与风险。方法:随机将ARDS患者分成两组:A组为对照组,B组为治疗组;两组均用PB840呼吸机采用Bilevel通气模式进行机械通气,原发病治疗相同;B组在A组的通气治疗基础上增加肺复张策略。记录开始前及24、48、72h的氧合指数(PaO2/Fi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是否出现气压伤并进行比对分析。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氧合指数12、24、72h均有明显改善,PaCO2在12、24、72h均有明显降低,而气压伤等并发症并无明显增加。结论:在ARDS机械通气患者中结合应用肺复张策略和Bilevel通气模式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