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肛周Paget病的临床病理特点和诊治方法,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肛周Paget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7例中男11例,女6例,平均年龄62.5岁.12例患者以肛门周围湿疹、瘙痒、糜烂及溃疡就诊;5例以痔疮、结肠炎、尖锐湿疣及慢性肛周感染就诊.术前误诊为湿疹、痔疮和直肠癌等疾病者6例.7例行局部广泛切除+植皮术,其中3例术后辅以放射治疗.10例行Miles术,其中6例行局部淋巴结清扫,并辅以术后化疗.除2例失访外,15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个月至6年,15例中8例复发,7例死于该病.结论 肛周Paget病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误诊率高;一旦确诊应及早手术,术后应采取放疗及化疗等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2.
佩吉特病(Paget's disease),又名湿疹样癌,是一种发生于皮肤内的腺癌,又分为乳腺Paget病和乳腺外Paget病,临床上少见.乳腺外Paget病是一种好发于腹股沟、会阴部、肛周等大汗腺较多部位的低恶性癌.而肛周Paget病(perianal Paget's disease,PPD)则非常罕见.我院于2009年1月收治1例,现将该例情况结合相关文献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派吉特(Paget's disease),又名湿疹样癌,是一种发生于皮肤内的腺癌,临床上少见.可分为乳腺派吉特病和乳腺外派吉特病。肛周派吉特病(perianal Paget's disease,PPD)属于乳腺外派吉特病,临床上更为少见。我院自1986年2月至2004年12月共收治肛周派吉特病18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复习肛周Paget病伴腺癌1例并探讨肛周Paget病的诊疗进展。 方法:回顾2013年3月收治1例81岁女性治疗过程,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患者行一期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后随访6个月未见复发。肛周Paget病是乳腺外Paget病的一种罕见表型,其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最常用于诊断的免疫标记物是CK7、CK20、 GCDFP-15、HMB45、CAM 5.2、c-erb、S100 protein和EMA。肛周Paget病的治疗取决于局部侵袭的广度和深度,区域淋巴结受侵程度及全身播散情况,分为局部切除、局部扩大切除、腹会阴联合切除和/或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放疗、化疗、局部姑息治疗等。 结论:肛周Paget病临床极为罕见,诊断及治疗有待制定统一标准。  相似文献   

5.
乳腺癌伴Paget病临床诊治分析--特殊临床表现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乳腺癌伴Paget病4例特殊临床表现:例1乳腺有肿物,无Paget病表现,病理为乳腺癌伴Paget病;例2乳头乳晕有Paget病样改变,病理诊断无Paget病;例3乳头溢血治愈,2年后发现乳腺肿物,病理检查乳腺癌伴Paget病;例4临床和病理均为乳腺癌伴Paget病,但发病年龄80岁.对特殊病例的诊治说明:对乳腺癌行保乳手术时要注意无临床表现的Paget病;对乳头乳晕有Paget病样改变的病人,诊断不明确时要取活检;对乳头溢血的病人要行乳管镜检查;确诊为乳腺癌伴Paget病时要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但对高龄病人要结合全身情况并根据病理检查结果辅助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6.
正Paget病是一种好发于女性乳头、乳晕、乳腺部位的湿疹样癌。乳腺外Paget病(extra mammary Paget’s disease,EMPD)最早于1889年由Croker[1]首次报告而得名,是一种好发于腹股沟、阴囊、会阴部、肛周等大汗腺较多部位的低恶性癌,而肛周Paget病(perianal Paget’s disease,PPD)则非常罕见,由Darier和Coculillard在1893年首次报道[2],国内迄今报告甚少,真正的发病率很难评估,它可以单独发病,也可以和邻近附属器官的肿瘤或  相似文献   

7.
Paget病又称湿疹样癌,是一种罕见的上皮内肿瘤,分为乳腺Paget病和乳腺外Paget病,乳腺Paget病发生于乳头及乳晕.乳腺Paget病占所有女性乳腺癌的1%~4%,多表现为湿疹样改变、脱屑瘙痒、乳头出血及糜烂溃疡[1].乳腺Paget病可分为单纯乳头Paget病、乳头Paget病伴导管内癌、乳头Paget病伴浸润性导管癌[2].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102例乳腺Paget病患者临床资料,进一步探讨乳腺Paget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8.
中国31例肛周Paget病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肛周Paget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国内发表的30例肛周Paget病和1例本院的临床资料.结果 发病男女之比为2.4∶1,平均年龄65岁;症状有肛周瘙痒(67.7%),湿疹样改变(54.8%),肛周赘生物(38.7%),糜烂、溃疡(36.1%),肛周分泌物(35.5%),大便习惯改变(22.6%),腹股沟肿块(12.9%),灰白苔样物(12.9%)和红肿(6.5%)等.误诊率高达67.7%,经常被误诊疾病为湿疹(48.4%)、痔(12.9%)和慢性炎症(6.4%).总手术率为90.3%,局部广泛切除占35.5%,Miles术占54.8%.结论 肛周Paget病在中国以老年男性居多,PPD的诊断依赖于典型的临床症状和病理检查;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对于远处转移者可辅以放疗和化疗等手段.  相似文献   

9.
肛门部鳞状细胞癌(SCC)是一种临床上少见的肛门部位恶性肿瘤病变。由于缺少特异性,容易被误诊。过去数十年,肛门SCC 的患病率逐年增加。本文报告腹腔镜下直肠根治术、盆腔淋巴清扫术、结肠腹壁造口术治疗肛周鳞状细胞癌1 例。  相似文献   

10.
乳腺外Paget’s病(extramammary Paget’s disease.EMPD)在临床上较少见,多发生在男性或女性外生殖器、肛门或腹股沟等部位。从1997-2003年,我科共收治EMPD患者6例,均施行病灶扩大切除+皮瓣转位或游离植皮修复术,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女性乳腺Paget病临床细胞学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0年7月至2011年7月共收治乳腺Paget患者21例临床资料.结果:乳头部的湿疹、水泡疹伴刺痛、瘙痒19例;乳头溢液15例;乳头糜烂18例:出现乳房肿块14例,术后病理类型以Paget病为主者9例,Paget病合并浸润性导管癌7例,3例为Paget病合并单纯癌,浸润性小叶癌2例,以根治性切除术治疗为主,5,10年生存率为48.5%和38.8%.结论:细胞学诊断能充分了解乳腺Paget病的细胞学特征,与炎性乳腺癌鉴别.提出保乳联合术后放射治疗是女性乳房单纯Paget病和部分伴有乳房肿块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2.
Crohn氏病累及肛周和肛直肠的发生率为20~80%。约5%的肛直肠Crohn氏病患者无近段肠病变。近来对有慢性肛瘘和肛裂的肛直肠Crohn氏病患者采用外科治疗尚有争议。Alexander-Willianis及Buchmann(1980年)报道了61例随访10年的结果,发现大部分患者肛瘘和肛裂自愈。故对Crohn氏病的外科处理持保守态度。然而,Crohn等提倡对肛直肠疼痛的患者采用以部分肛门内括约肌切断为主的手术治疗。本文作者最近回顾了86例随访10年以上的一组病人。该组患者诊断时的平均年龄为32岁(8~68岁)。其中59例(68.6%)患有小肠Crohn氏病。46例(53.4%)有直肠外大肠病变。83例(95.3%)曾行部分小肠切除,31例(36%)曾行结肠切除。在随访期  相似文献   

13.
笔者报道1例乳腺Paget氏病合并导管原位癌的治疗选择;并结合文献复习。乳腺Paget氏病是乳房的一种少见病,其手术方式尚未达成一致意见;导管原位癌可以通过保乳手术加放射治疗处理,但合并两者的治疗方式尚未达成一致;目前合并两者的治疗以采取改良根治术或乳房切除+前哨淋巴结活检术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结合皮片移植修复肛周Paget病肿瘤扩大切除术后创面的疗效。方法自2009年10月至2013年12月,收治肛周非浸润性Paget病9例,d全身麻醉下行肿瘤扩大切除术;术后取自体一侧股后皮片移植修复创面,负压封闭引流固定皮片,持续负压吸引,定期更换敷料;观察有无感染、血肿等并发症发生,皮片存活情况,术后6个月随访肛门外观及功能重建情况。结果术后7 d,9例患者移植皮片均存活,1例患者术后3 d打开敷料后发现污染。6个月随访时未见肿瘤复发,移植皮片柔软,肛门周围可见自然褶皱,无一例排便功能障碍。结论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结合皮片移植用于肛周Paget病术后创面的修复可取得较满意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5.
乳腺外Paget病在临床上十分罕见,容易误诊误治,我院误诊肛周Paget病1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阴囊Paget病又称阴囊炎性癌或湿疹样癌,临床少见,好发于老年人,其初发临床表现一般无特异性,极易延误诊治.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泌尿外科收治的5例阴囊Paget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对本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Paget病又称湿疹样癌,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主要发生在乳腺。男性外生殖器部位的Paget病易误诊为阴囊慢性湿疹或皮炎而延误治疗[1-3]。我院1998年4月~2004年3月收治5例男性外生殖器Paget病,患者均经病理证实并行手术治疗。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5例患者,年龄57~7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腹及肛门切除肛门内括约肌的直肠癌根治保肛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4例癌灶下缘距齿状线不足2cm或距肛缘不足4—5cm的低位直肠癌经腹及肛门切除肛门内括约肌保肛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4例中男23例,女11例。年龄28—76岁,平均为56.4岁。癌灶下缘距肛缘4cm12例(腺瘤癌变5例),癌灶下缘距肛缘5cm22例,病理诊断直肠腺癌29例,其中高分化者18例,中分化者11例,腺瘤癌变5例。Dukes分期:A期18例,B期16例。34例术后随访率为97%(33/34),中位随访时间为4.9年。术后发生吻合口瘘1例(2.9%),吻合口狭窄1例(2.9%);术后6—12个月时排便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术后局部复发率为2.9%,术后5年生存率为69.6%。结论 经腹及肛门切除肛门内括约肌的直肠癌根治保肛术式,既能保存良好的肛门排便功能,又不降低5年生存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腹肛门切除肛门内括约肌的直肠癌根治保肛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52例癌灶下缘距肛缘4~5 cm的超低位直肠癌经腹肛门切除肛门内括约肌加结肠套叠重建内括约肌保肛术进行临床分析.52例中男29例,女23例.年龄28~76岁,平均为56.3岁.癌灶下缘距肛缘4 cm 18例,癌灶下缘距肛口5 cm 34例.病理诊断直肠腺癌52例,其中高分化者21例,中分化者29例,低分化者2例,腺瘤癌变6例.Dukes分期:A期28例,B期24例.结果 52例术后随访率为88%(46/52),术后随访时间2个月至12年,中位随访时间为5.9年.术后发生吻合口瘘2例(3.8%),吻合口狭窄3例(5.7%),术后6~12个月时肛门排便控制功能基本恢复到正常.术后局部复发3例,术后5年生存牢为24/33例(73%).结论 切除肛门内括约肌的直肠癌根治保肛术能保留良好的肛门排便控制功能,不增加局部复发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式.  相似文献   

20.
肛门部鳞状细胞癌是相对罕见的恶性肿瘤。许多医生缺乏这方面的治疗经验,甚至将肛门癌与低位直肠癌混为一谈。实际上,肛门癌与直肠癌在生物学行为与临床治疗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别。对于肛门癌来说,疾病特异性的病史,如乳头瘤病毒或艾滋病病毒的感染史应仔细询问。内镜检查与影像学评估非常重要。手术是直肠癌的主要治疗手段,而对于肛管癌,放化疗是首选治疗,手术仅适用于放疗抵抗或复发的肛门癌。为了进一步提高临床决策水平,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协会出版了肛门部鳞状细胞癌的治疗参考指南。该指南重点关注肛管与肛周鳞状细胞癌的诊断、治疗前评价与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