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运用B型超声诊断仪检查华支睾吸虫病,其检出率较前大为提高,本文报告通过B超筛选后的133例华支睾吸虫病患者,再做血清华支睾吸虫酶标检测和粪便集卵试验,进一步分析肝吸虫感染情况。现将结果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对近2年来我院进行防癌普查的5000人,抽血查肝功能、AFP等,根据B超检查,对肝脏有损害的病例加做华支睾吸虫酶标试验,同时取粪便做集卵试验,并追问病史,根据检查结果再进一步分析华支睾吸虫病的影像表现。应用便携式ALOKA-SSD500型B超诊断仪或ALOKA650型B超检查,对受检者进行肝、胆、肾、脾扫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华支睾吸虫病致肝内胆管扩张及肝实质改变的声像图表现与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关系。方法 收集 98例华支睾吸虫病患者的声像图及临床资料, 根据声像图对肝内Ⅱ、 Ⅲ级胆管扩张进行分级, 并对两者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肝内Ⅱ、 Ⅲ级胆管分支直径轻度扩张40例, 中度扩张27例, 重度扩张31例。4例肝内胆管扩张伴肝实质斑片状或结节状稍强回声灶。无明显临床症状和体征者23例均为轻度扩张, 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者78例中58例为中、 重度扩张为主,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43.57, P < 0.05)。合并胆囊炎、 胰腺炎、 肝硬化以及胆管细胞癌及肝细胞癌患者发生中、 重度胆管扩张率较合并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发生中、 重度胆管扩张率高, 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4.873, P < 0.05)。结论 华支睾吸虫病致胆管扩张程度与临床表现有关, 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 有助于华支睾吸虫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肝癌合并华支睾吸虫病的术中诊断及处理方法。方法对78例肝癌合并华支睾吸虫病患者的术中所见及处理方法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术中均于肝切面上或切除后胆管中肉眼见华支睾吸虫成虫,行肝癌切除术同时行胆总管切开探查,胆管冲洗取虫、T管引流,术后抗吸虫药物治疗。术后发生胆瘘10例,经处理治愈7例,死于胆瘘感染3例;死于肝功能衰竭2例。余患者1个月后复查肝功能恢复正常,大便检查无虫卵。结论华支睾吸虫疫区的肝癌患者术中应注意吸虫病后诊断;肝癌切除后胆管冲洗取虫、T管引流及术后抗吸虫治疗为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胆囊结石合并华支睾吸虫感染患者的超声影像学特点,探讨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2012年12月间2 886例胆囊结石患者中同时有华支睾吸虫感染者(以胆汁中发现虫卵为诊断依据)的肝、胆超声声像学特点及二者的关系。结果所有胆囊结石患者中,华支睾吸虫感染率43.3%(384/886)。与之相比,超声出现除胆囊结石外的额外声像比例为33.6%(298/88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455,P0.05),其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43.0%(165/384)和73.5%(369/502)。额外声像的种类及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肝实质增粗和,或肝内外胆管壁增厚为6.0%和99.6%;胆囊壁增厚(≥3 mm)和/或胆囊增大为10.4%和93.2%;胆囊炎症表现为12.5%和91.8%;胆泥、胆囊沉积物和/或泥沙样结石为26.3%和85.1%。结论胆囊结石患者合并华支睾吸虫感染时,肝胆超声会出现除胆囊结石外的额外声像,但用于临床诊断敏感性不足。  相似文献   

5.
正肝吸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疾病。研究指出,肝吸虫感染和胆管上皮癌及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主要是通过观察血清细胞因子在合并华支睾吸虫感染的梗阻性黄疸患者中变化,探讨其在肝吸虫病致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5月至2015年7月在本院诊治的60例合并华支睾吸虫感染的梗阻性黄疸患者为实验组,均有食用生鱼史,华支睾吸虫卵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B超在华支睾吸虫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45例已临床确诊的华支睾吸虫病病人进行B超检查,观察超声诊断的特点。结果其中85例有明显的B超改变,肝内胆管均匀扩张和肝内胆管壁增厚,超声回声增强并呈等号状为其典型的特征。结论B超对华支睾吸虫病的诊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特别是在流行区内,是确诊的最简单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广州珠三角地区家猫自然感染华支睾吸虫状况,观察豚鼠感染华支睾吸虫后肝组织病理变化。方法解剖当地家猫,取肝脏,检查华支睾吸虫感染情况,阳性肝脏收集成虫,并取肝组织制作切片;采集阳性鱼,分离华支睾吸虫囊蚴,经口感染豚鼠,60个囊蚴/只,60d后解剖豚鼠,检查肝脏,收集成虫,取病变肝组织制作切片,作病理检查。实验设未感染对照组。结果当地猫华支睾吸虫自然感染率为41.47%(214/516);感染豚鼠华支睾吸虫成虫回收率50.83%(305/600)。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豚鼠肝脏肿大,边缘呈球状隆起,部分肝叶表面可见水泡状凸起病变,水泡内液清亮;病变组织横切面可见胆管管壁增厚,管腔内有华支睾吸虫成虫寄生;镜下可见华支睾吸虫虫卵切面,周围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胆管管壁增厚,管周纤维组织增生伴胆管扩张,肝小叶结构破坏。结论广州珠三角地区家猫华支睾吸虫感染率较高。豚鼠是华支睾吸虫合适的终末宿主,且肝脏病变明显。  相似文献   

8.
华支睾吸虫病的逆行胰胆管造影和乳头括约肌切开治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和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对华支睾吸虫病诊断和治疗的价值。方法 胆汁中找到华支睾吸虫成虫或虫卵的62例作为诊断观察组,其中47例伴梗阻性黄疸者行EST,为EST组;同期行ERCP检查的1283例非华支睾吸虫病患者为诊断对照组;同期34例因单纯华支睾吸虫性梗阻性黄疸手术者为外科手术组。结果62例华支睾吸虫病患者全部有弥漫性肝内胆管末端囊性扩张,而非华支睾吸虫病患者无一出现此征象。EST组治疗后1~2周,胆总管平均直径和血清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γ—GT均明显降低。EST和外科手术的治疗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但EST组需输血人数、平均住院日和平均费用却明显低于外科手术组。结论 对临床怀疑华支睾吸虫病的患者,如果传统方法不能确诊,应行ERCP检查,其影像学特征是弥漫性肝内胆管末端囊性扩张,同时可抽吸胆汁检测华支睾吸虫成虫或虫卵,对出现梗阻性黄疸者,EST应作为首选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广州珠三角地区家猫自然感染华支睾吸虫状况,观察豚鼠感染华支睾吸虫后肝组织病理变化。方法解剖当地家猫,取肝脏,检查华支睾吸虫感染情况,阳性肝脏收集成虫,并取肝组织制作切片;采集阳性鱼,分离华支睾吸虫囊蚴,经口感染豚鼠,60个囊蚴/只,60d后解剖豚鼠,检查肝脏,收集成虫,取病变肝组织制作切片,作病理检查。实验设未感染对照组。结果当地猫华支睾吸虫自然感染率为41.47%(214/516);感染豚鼠华支睾吸虫成虫网收率50.83%(305/600)。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豚鼠肝脏肿大,边缘呈球状隆起,部分肝叶表面可见水泡状凸起病变,水泡内液清亮;病变组织横切面可见胆管管壁增厚,管腔内有华支睾吸虫成虫寄生;镜下可见华支睾吸虫虫卯切面,周围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胆管管壁增厚,管周纤维组织增生伴胆管扩张,肝小叶结构破坏。结论广州珠三角地区家猫华支睾吸虫感染率较高。豚鼠是华支睾吸虫合适的终末宿主,且肝脏病变明显。  相似文献   

10.
[摘要] 肝吸虫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寄生虫,包括华支睾吸虫、后睾吸虫和肝片吸虫等,其成虫寄生在肝胆管或胆管内,可引起以肝胆管损伤为主要病变的肝脏疾病。肝吸虫已被WHO明确列为胆管癌的I类致癌物。在我国广泛流行的主要是华支睾吸虫,因此本文将以华支睾吸虫为例,结合最新研究进展,分别从虫体(虫体机械刺激和排泄分泌物毒性损伤作用)和宿主(免疫应答反应、胆汁淤积、肠肝循环障碍、肠道菌群失衡等)两方面系统阐述肝吸虫感染致胆管系统病变以及胆管癌发生发展的致病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采用4种不同检查方法对肝吸虫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直接涂片法、饱和盐水漂浮法、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法)和水洗沉淀法,检查1名成年女性肝吸虫病患者粪便中华支睾吸虫卵.结果 患者粪便中直接涂片镜下未见肝吸虫卵;饱和盐水漂浮法全片查见1个肝吸虫卵;Kato-Katz法镜下查见25个肝吸虫卵(每克粪便虫卵数EPG为600);水洗沉淀法可见10个以下肝吸虫卵,所见肝吸虫卵壳内毛蚴清晰可见.结论 肝吸虫病患者粪便中华支睾吸虫卵检查,直接涂片法和饱和盐水漂浮法均易造成阳性标本漏检,Kato-Katz法和水洗沉淀法检出率高.  相似文献   

12.
<正>华支睾吸虫病(Clonorchiasis),俗称肝吸虫病(liver fluke),是由中华分支睾吸虫寄生在人的肝胆管系统,引起以肝、胆病变为主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我院收治1例感染华支睾吸虫病患者,现报告如下。病例摘要患者男,46岁,黑龙江省工人。因"乏力1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外胆管结石与华支睾吸虫感染的流行病学关系。方法选取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肝外胆管结石行ERCP的241例患者为研究对像,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华支睾吸虫感染率达45.64%,以男性为主,占79.09%。结论华支睾吸虫感染是引起肝外胆管结石的重要因素之一,有效控制华支睾吸虫的感染,对降低当地胆管结石的发病率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与B超和计算机断层成像(Cr)对华支睾吸虫感染所致胆胰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将65例粪便中找到华支睾吸虫卵或胆汁中找到华支睾吸虫成虫或虫卵的梗阻性黄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B超、Cr和ERCP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B超最为简单、方便,主要表现为肝内胆管均匀扩张和肝内胆管壁增厚,回声增强并呈等号状为特征。Cr表现为近肝包膜处有均匀扩张的胆管,呈囊状扩张、胆管壁增厚。十二指肠镜下见约32.3%(21/65)的患者表现为乳头形态异常,开口尖细,黏膜外翻,内陷及僵硬感,插管困难。ERCP胆道造影表现为细丝形或椭圆形充盈缺损,末稍胆管呈囊状扩张是最有特征性的表现。合并症以胆管结石最多占40%(26/65),胆管癌及十二指肠乳头癌占9.8%(6/65),胰腺炎占1.5%(1/65)。结论对华支睾吸虫感染所致的胆道疾病,三种检查方法的共同特征为弥漫性肝内胆管末端囊性扩张,ERCP优于体表超声和CT。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和(或)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结合术后驱虫是该病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171例华支睾吸虫病病例的临床特征。方法对确诊的华支睾吸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和B超影像学检查及再感染情况等进行描述分析。结果 171例患者多数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度乏力、肝区不适等症状,病情较轻,其中无不适症状者占58.33%(99/171),出现乏力、食欲减退者占42.11%(72/171);肝功能异常发生率为57.31%(98/171);122例进行了B超检查,发现合并胆囊炎8例,胆囊结石3例,肝内胆管回声增强35例,肝内胆管回声增强并肝内胆管轻度扩张42例,脂肪肝10例;再感染发生率高,24例经吡喹酮后,有22例华支睾吸虫虫卵和/或华支睾吸虫抗体阳性;再感染者中肝内胆管轻度扩张发生率为68.18%(15/22),未经治疗患者发生率为27.55%(27/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43,P<0.01)。结论华支睾吸虫病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度乏力、肝区不适等症状,病情轻;再感染发生率高,且肝内胆管扩张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6.
正肝吸虫病,亦作华支睾吸虫病,是由于患者食用了携带虫卵的鱼虾而引起。肝吸虫主要寄生在胆道或次级胆道内,重者因大量虫体及虫卵积聚引起胆道堵塞,胆汁滞留,出现胆管扩张,胆囊肿大,虫体就及其代谢物也会刺激胆管壁使其增厚。目前对肝吸虫性胆道梗阻的研究尚不充分,病情不能及时发现和治疗。本文对39例肝吸虫性胆道梗阻患者进行超声诊断和临床治疗,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华支睾吸虫肝病肝胆管改变的CT诊断价值及其病理改变.方法98例本病患者中,男57例,女41例.95例(97%)有明确食生鱼史,就诊时腹痛48例,右上腹闷胀15例,腹部不适22例,发热5例,黄疸8例.肝功能检查中谷丙转氨酶(ALT)升高者9例,碱性磷酸酶(AKP)轻度升高者8例,总胆红素升高5例(>15.5μmol/L),直接胆红素升高14例及间接胆红素升高12例.所有病例均于粪便及十二指肠引流中发现虫卵,其中89例华支睾吸虫血清学检查为阳性,9例肝胆手术治疗,8例做肝活检.本组病例全部呈肝内胆管扩张改变,大便阳性而肝CT检查正常者未选入本组病例.结果98例CT均显示不同程度的肝内胆管扩张,轻度扩张62例(63.3%),中度23例(23.5%),重度13例(13.3%).肝内胆管扩张的形态分三种类型Ⅰ型扩张的肝管从肝门向肝被膜下方向逐渐扩张,其肝被膜下小胆管呈囊状扩张者82例(83.7%);Ⅱ型肝内胆管从肝门向肝被膜下逐渐扩张,但无肝被膜下小胆管囊状扩张者12例(12.2%);Ⅲ型肝内扩张的胆管,肝门侧与远侧端胆管径宽度相近似者4例(4.1%).98例中6例(6.1%)显示部分扩张,胆管壁不规则,管腔粗细不均,边缘较模糊;12例(12.2%)肝内胆管近肝门侧明显扩张,而远端扩张不明显.98例中91例(92.9%)肝外胆管无扩张.增强扫描显示更为清晰,肝内、外胆管壁均未发现增厚及异常强化征象.肝内胆管结石18例(18.4%),其中肝左叶内8例,肝右叶内6例,肝左、右叶内均有结石者4例,肝总管、胆总管结石各1例,胆囊结石5例,数目不定.胆囊炎28例,4例(4.1%)胆囊内见团状或不规则软组织密度条状物悬浮于胆汁中,胰管轻度扩张2例.肝左叶增大.8例肝活检镜下见胆管腺瘤样增生,符合华支睾吸虫所引起的胆道系统的病理改变.9例术中见肝表面有散在的黄白色扩张的小胆管,其中并发肝细胞癌1例,肝胆管上皮癌3例,脂肪肝1例,肝囊肿1例.结论①华支睾吸虫所致肝内胆管从肝门向被膜方向逐渐扩张,管径大小相近,这种扩张形式是其所特有的,CT具很高的诊断价值.②长期反复及大量寄生华支睾吸虫病可并发一些恶性疾病,对其早诊断早治疗,颇具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肝吸虫病     
0996 中华分支睾吸虫病与其共存病(附2,241例临床分析) 朱师晦等广东医学2(1):1,1981该文分析了中山医学院1960~1979年收治的2,241例华支睾吸虫病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现华支睾吸虫感染与21种病病有关,其中以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为乡见,共占21.4%,胆道疾病是华支睾吸虫病最重要的并发症之一。共存有肝癌者72例(3.25%),病理学显示华支睾吸虫可引起胆管上皮  相似文献   

19.
华支睾吸虫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支睾吸虫病(clonorchiasis),俗称肝吸虫病,是由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寄生于人的肝内胆管中所引起以肝、胆病变为主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目前在我国和东南亚国家,如日本、朝鲜、越南、泰国等,华支睾吸虫病都是最严重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之一[1,2]。在我国大陆,除内蒙古、青海、宁夏、西藏未见华支睾吸虫病例报道外,其余2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以及台湾省,香港、澳门特别行政管理区都有该病流行或病例报道。本病在珠江三角洲的广东、广西、香港、台湾以及东北三省流行较为严重,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淮河流域及部分丘陵地区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胆管梗阻合并华支睾吸虫感染患者临床特征,为该病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2年10月—2019年9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45例胆管梗阻合并华支睾吸虫感染患者,并随机选取同期就诊的45例单纯胆管梗阻患者作为对照。采用单因素分析华支睾吸虫感染相关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影像学表现,并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与单纯胆管梗阻患者相比,胆管梗阻合并华支睾吸虫感染患者中男性占比更高(91.11% vs. 46.67%;[χ2] = 20.737,P < 0.01)、农村病例占比更高(62.22% vs. 22.22%;[χ2] = 14.757,P < 0.01),主要临床症状为黄疸(45例,占100%)和腹痛(40例,占88.8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比值比(OR) = 10.717,95%可信区间(CI): (2.571,44.662)]和有饮酒史[OR = 4.474,95% CI: (1.019,19.642)]是胆管梗阻合并华支睾吸虫感染危险因素;居住地为城市[OR = 0.128,95% CI: (0.038,0.435)]为保护因素。实验室检查发现,胆管梗阻合并华支睾吸虫感染患者较单纯胆管梗阻患者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水平降低,而间接胆红素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 = -2.566、-3.454和-3.821,P均< 0.05)。影像学检查发现,胆管梗阻合并华支睾吸虫感染患者胆管管壁增厚、肝内胆管扩张。结论 胆管梗阻合并华支睾吸虫感染患者临床表现具有特征性,在临床工作中可结合患者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症状、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等进行综合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