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健侧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结合生物反馈下的空吞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影响。 方法 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生物反馈组、磁刺激组和联合组,每组患者20例。4组患者均予以常规吞咽功能障碍训练,生物反馈组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增加生物反馈下的空吞咽训练,磁刺激组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增加健侧高频rTMS刺激,联合组则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增加健侧高频rTMS刺激联合生物反馈下的空吞咽训练进行干预。治疗频次均为每日1次,每周治疗5 d,连续治疗3周。于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治疗后),采用渗漏-误吸量表(PAS)、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和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来评价4组患者的吞咽功能,并记录和比较4组患者下颌舌骨肌运动诱发电位(MEP)的潜伏期和波幅。 结果 治疗后,4组患者的PAS评分、FOIS评分、SSA评分、下颌舌骨肌MEP潜伏期和波幅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后的PAS评分[(1.85±0.75)分]、FOIS评分[(5.45±1.05)分]和SSA评分[(22.45±4.45)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生物反馈组和磁刺激组治疗后(P<0.05),联合组治疗后的下颌舌骨肌MEP潜伏期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和生物反馈组治疗后(P<0.05),联合组治疗后下颌舌骨肌MEP波幅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 结论 健侧高频rTMS结合生物反馈下的空吞咽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及其下颌舌骨肌MEP的潜伏期和波幅。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对比外周磁刺激(PMS)与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治疗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符合筛选标准的脑卒中咽期吞咽障碍患者分成对照组、电刺激组及磁刺激组,每组20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电刺激组在此基础上辅以神经肌肉电刺激,磁刺激组则辅以外周磁刺激,上述干预均每天治疗2次,每周治疗6d。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标准吞咽量表(SSA)、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及包括渗透-误吸量表评分(PAS)和视频吞咽障碍分级(VDS)在内的视频透视吞咽检查(VFSS)对3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结果 治疗4周后发现3组患者SSA评分、渗透-误吸量表(PAS)评分、视频吞咽障碍分级(VDS)评分及FOI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电刺激组、磁刺激组SSA评分[分别为(30.6±3.2)分、(24.1±2.8)分]、VDS评分[分别为(24.4±5.6)分、(18.2±8.2)分]、PAS评分[分别为(3.25±1.12)分、(2.56±0.66)分]及FOIS评分[分别为(4.31±0.97)分、(4.94±0.81)分]改善幅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并且磁刺激组上述指标的改善幅度亦显著优于电刺激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外周磁刺激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神经肌肉电刺激。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sEMG-BF)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 方法 选取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sEMG-BF组、rTMS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20例。3组患者均常规吞咽障碍治疗方法,sEMG-BF组在此基础上增加sEMG-BF治疗,rTMS组增加rTMS治疗,联合组则增加sEMG-BF与rTMS的联合治疗。rTMS和sEMG-BF治疗均每日1次,每次15 min,每周治疗5 d,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对3组患者行吞咽造影检查(VFSS),并采用渗透-误吸量表(PAS)、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进行疗效评估。 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的PAS评分和FOIS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治疗后的PAS评分和FOIS评分分别为(2.29±1.17)分和(4.95±1.15)分,显著优于sEMG-BF组和rTMS组治疗后(P<0.05)。 结论 在常规吞咽功能训练的基础上增加rTMS和sEMG-BF联合干预,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重复性外周磁刺激联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伴咽期吞咽障碍患者分为外周磁刺激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重复性外周磁刺激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和渗透-误吸量表(PAS)评定2组患者吞咽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 治疗4周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FOIS评分[分别(4.47±1.11)分和(3.38±1.05)分]、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分别(1.97±0.76)分和(2.40±0.81)分]及PAS评分[分别(2.07±1.01)分和(2.73±1.14)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通过组间比较发现,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评分、FOIS评分及PSA评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重复性外周磁刺激联合吞咽功能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咽期吞咽障碍,其疗效优于单纯吞咽功能训练,该联合疗法值得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舌压抗阻反馈训练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神经性吞咽障碍的疗效。 方法 选取神经性吞咽障碍患者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抗阻训练组、电刺激组、综合治疗组,每组10例。4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吞咽康复训练,包括冷刺激、吞咽肌肉相关训练等,抗阻训练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舌压抗阻训练系统治疗,电刺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综合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和舌压抗阻反馈训练。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视频透视吞咽检查(VFSS)、渗透-误吸评分(PAS)及功能性经口进食量表(FOIS)对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前,4组患者VFSS、PAS、FO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4组患者治疗后VFSS、PAS、FOIS评分均有所改善(P<0.05)。治疗后,抗阻训练组、电刺激组、综合治疗组VFSS、PAS、FOI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综合治疗组治疗后VFSS[(8.9±1.4)分]、PAS[(1.6±0.9)分]、FOIS[(6.7±0.6)分]评分优于抗阻训练组、电刺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舌压抗阻反馈训练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可以改善神经性吞咽障碍,减少误吸,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孟阳  胡川  王珊珊  王欣 《中国康复》2023,38(7):393-396
目的:观察舌压生物反馈训练联合球囊扩张术治疗脑干梗死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舌压生物反馈训练组(舌压组)、球囊扩张组(球囊组)、联合组,每组15例。4组患者均给予脑卒中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功能训练。在此基础上,舌压组给予舌压生物反馈训练,球囊组给予球囊扩张治疗,联合组给予舌压生物反馈训练结合球囊扩张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对4组患者进行吞咽功能评估,比较4组患者的渗漏-误吸评分(PAS)、电视透视吞咽检查(VFSS)、功能性经口进食评分(FOIS)。结果:治疗前,4组患者PAS、 VFSS、FOIS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4周后,4组患者PAS、VFSS、FOIS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均P<0.05),且存在交互效应(P<0.01);Bonferroni检验两两比较结果表明,联合组在干预后较其它3组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舌压生物反馈训练联合球囊扩张术可改善脑干梗死后的吞咽障碍,减少患者痛苦和负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健侧低频加患侧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PS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2组均予以常规内科药物治疗和吞咽康复训练,对照组予以肌电生物反馈训练、rTMS假刺激,观察组予以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和rTMS治疗,分别为健侧1Hz和患侧10Hz刺激。使用洼田饮水试验分级,Rosenbek渗漏-误吸评分(PAS)和功能性经口摄食分级(FOIS)评估患者的吞咽功能,采用吞咽生命质量量表(SWAL-QOL)评估病人的生活质量,并于治疗结束后评估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2周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8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47%,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PAS、FOIS及SWAL-QOL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的PAS、FOIS及SWAL-QO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洼田饮水评估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侧rTMS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能较好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为对照组、电刺激组及肌电生物反馈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吞咽功能训练,电刺激组及肌电生物反馈组在常规吞咽训练基础上分别给予电刺激或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每周治疗5次,共持续治疗3周.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分别采用表面肌电图(sEMG)和标准吞咽功能评估法(SSA)对各组患者吞咽功能进行评定.结果 3组患者分别经3周治疗后,发现其sEMG平均波幅、吞咽时限及SS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肌电生物反馈组及电刺激组sEMG平均波幅[分别为(25.96±2.49) μV和(22.71 ±4.29) μV]、吞咽时限[分别为(1.15±0.11)s和(1.25±0.11)s]及SSA评分[分别为(22.40±3.46)分和(27.39 ±4.58)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肌电生物反馈组上述疗效指标亦显著优于电刺激组(P<0.05).结论 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其疗效明显优于电刺激及单纯吞咽功能训练.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疗法(sEMG-BFB)联合吞咽训练对鼻咽癌放疗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影响。 方法 选取鼻咽癌放疗后吞咽障碍患者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生物反馈组(25例)和常规训练组(25例)。常规训练组给予口颜面功能训练、感觉刺激、吞咽行为训练及电刺激等常规康复训练。生物反馈组在此基础上,将吞咽行为训练改为在sEMG-BFB下进行。训练前、训练4周后(训练后),采用视频透视吞咽检查(VFSS)观察患者食道上括约肌(UES)的开放情况,采用渗透-误吸评分(PAS)及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 对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估。 结果 训练前,2组患者的UES开放情况、PAS及FOI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训练前比较,2组患者训练后的UES开放情况、PAS及FOIS评分均有所改善(P<0.05)。与常规训练组比较,生物反馈组的UES开放情况较为优异、PAS较低[(2.04±0.93)分]、FOIS评分[(5.04±1.31)分]较高(P<0.05)。 结论 sEMG-BFB联合吞咽训练有助于改善鼻咽癌放疗后吞咽障碍患者UES 的开放情况,提高其吞咽功能,降低误吸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体感音乐疗法联合吞咽动画视听反馈训练对脑干卒中患者吞咽功能和情绪状态的影响。方法采用计算机中心数表法将50例脑干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 每组25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吞咽功能训练, 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直接摄食训练, 联合组增加体感音乐疗法和吞咽动画视听觉刺激下的摄食训练。治疗前、治疗4周后, 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 、Gugging吞咽功能评估表(GUSS)、正负性情绪量表(PNAS)对2组患者的吞咽功能和情绪状态进行评定。结果与组内治疗前比较, 2组患者治疗4周后SSA评分下降, GUSS和PNAS评分增高(P<0.05)。联合组治疗4周后SSA评分[(22.40±3.06)分]、GUSS评分[(17.56±1.96)分]、PNAS评分[(87.52±9.78)分]均较对照组改善优异(P<0.05)。结论在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基础上, 增加体感音乐疗法和吞咽动画视听觉刺激下的摄食训练, 可显著改善脑干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摄食功能和情绪状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基于力量和技能训练生物反馈(BiSSkiT)理论的强化咽喉上升电子生物反馈训练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吞咽障碍的影响。 方法 选取脑卒中恢复期吞咽障碍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生物反馈组、咽喉上升组和联合组,每组患者20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生物反馈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表面肌电生物反馈训练(每日1次,每次20 min),咽喉上升组在常规吞咽功能训练的基础上增加基于BiSSkiT理论的咽喉上升强化训练器的训练(每日1次,每次20 min),联合组则在吞咽功能训练的基础上增加表面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和基于BiSSkiT理论的咽喉上升强化训练仪的训练。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对3组患者进行X光荧光透视检查(VFSS)检查,并采用VFSS量表、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吞咽功能障碍预后和严重程度量表(DOSS)评估3组患者的吞咽功能。 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的VFSS评分、SSA评分和DOSS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VFSS评分、SSA评分和DOSS评分分别为(5.85±0.88)分、(35.45±1.90)分和(4.1±1.10)分,均显著优于生物反馈组和咽喉上升组治疗后(P<0.05),而咽喉上升组的VFSS评分、SSA评分和DOSS评分亦均显著优于生物反馈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基于BiSSkiT理论的强化咽喉上升电子生物反馈训练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头皮针针刺下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 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的6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和吞咽训练治疗,治疗组在NMES治疗后紧接在头皮针针刺下的吞咽训练,对照组在NMES治疗后紧接吞咽训练但不采用头皮针针刺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采用电视X线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对患者吞咽的口腔期、咽期、误咽情况进行评分;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评分、洼田饮水试验、才藤分级对各组患者疗效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VFSS评分和SSA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的VFSS各期评分[治疗组:口腔期(2.51±0.56)分、咽期(1.94±0.76)分、误咽时(3.63±0.88)分;对照组:口腔期(2.14±0.65)分、咽期(1.54±0.66)分、误咽时(3.40±0.98)分]较组内治疗前的各期评分均有增加,而治疗后的SSA评分[治疗组(23.20±4.56)分,对照组(25.57±4.69)分]则较组内治疗前[(31.54±3.47)分和(30.89±3.59)分]明显下降,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VFSS各期评分及SSA评分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治疗组的VFSS各期评分与治疗前各期评分的差值[(口腔期(1.09±0.61)分、咽期(0.71±0.62)分、误咽时(1.14±0.73)分]均大于对照组[(口腔期(0.74±0.83)分、咽期(0.17±0.45)分、误咽时(0.69±0.53)分],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洼田饮水等级评分均有下降,才藤等级评分均有上升。治疗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评分和才藤评分的总有效率均达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67%,2组疗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头皮针针刺下进行吞咽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运动想象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PSD)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1年11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治疗的PSD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rTMS组和联合组,每组2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吞咽训练,包括直接训练(进食环境、吞咽体位、食物选择等)和间接训练(气道保护训练、感觉刺激、声门上吞咽训练等),30 min/次,1次/d,5 d/周,连续治疗4周。rTMS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高频rTMS治疗,刺激强度80%RMT,频率3.0 Hz,刺激时间2 s,间隔10 s,共600个脉冲,10 min/次,1次/d,5 d/周,连续治疗4周。联合组在rTMS组基础上接受运动想象训练,20 min/次,1次/d,5 d/周,连续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吞咽X线荧光透视检查(VFSS)、渗透-误吸评价量表(PAS)和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评估患者吞咽功能。结果:与治疗前比较,3组治疗后VFSS评分均明显升高,PAS、SSA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电刺激及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肝豆状核变性伴咽期吞咽障碍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肝豆状核变性合并咽期吞咽困难患者分为针刺组、电刺激组及综合治疗组,针刺组患者给予吞咽功能训练及针刺治疗;电刺激组患者给予吞咽功能训练及吞咽神经肌肉电刺激;综合治疗组患者则给予吞咽功能训练、针刺及吞咽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及标准化床边吞咽功能检查表(SSA)对各组患者吞咽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及SSA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分别经4周治疗后,发现3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及SS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通过组间比较发现,综合治疗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1.9±0.6)分]及SSA评分[(25.9±2.2)分]均显著优于针刺组及电刺激组(P<0.05),针刺组与电刺激组上述指标评分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联合采用吞咽功能训练、针刺及电刺激治疗肝豆状核变性伴咽期吞咽障碍患者具有协同疗效,能进一步改善患者咽期吞咽功能,减少误吸及感染发生,促进患者生活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舌压抗阻反馈训练系统联合球囊扩张术治疗环咽肌失弛缓症的疗效。方法:将环咽肌失弛缓患者30例,随机分为舌压抗阻反馈训练组、球囊扩张组以及联合组,每组10例。3组患者均予神经科药物治疗和常规吞咽功能障碍康复训练,包括冷刺激以及吞咽肌肉相关训练,门德尔松法为主的吞咽训练手段等。舌压抗阻组在此基础上应用IOPI舌压抗阻训练系统给予舌压抗阻反馈训练;球囊扩张组予以球囊扩张术,联合组予以舌压抗阻训练联合球囊扩张训练。以吞咽X线荧光透视检查(VFSS)、功能性经口进食量表(FOIS)评分做为评估手段,在治疗前以及治疗后作出功能评价,同时评估其进食方式的改变。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VFSS及FOI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升高(均P<0.05);治疗后,联合组VFSS评分、FOIS评分均高于舌压组以及球囊扩张组(均P<0.05),球囊扩张组VFSS评分以及FOIS评分高于舌压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舌压组和球囊扩张组患者治疗后经口进食比例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均P<0.05),联合组与球囊扩张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经口进食比例均明显高于舌压组(均P<0.05)。结论:舌压抗阻反馈训练联合球囊扩张可以改善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吞咽障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导管球囊扩张技术联合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所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球囊扩张组、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30例。球囊扩张组给予导管球囊扩张技术治疗,rTMS组给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联合治疗组给予导管球囊扩张技术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治疗周期为4周。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和标准吞咽功能评分(SSA)评估3组患者的吞咽功能,并于治疗后采用临床疗效评定评估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加权评分和SSA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治疗组的洼田饮水试验加权评分和SSA评分显著优于球囊扩张组和rTM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高于球囊扩张组的70.0%(χ2=7.68,P<0.01)和rTMS组的63.3%(χ2=10.42, P<0.01)。 结论 导管球囊扩张技术联合rTMS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高频重复性经颅磁刺激(rTMS)作用双侧大脑半球下颌舌骨肌皮质代表区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双侧刺激组、单侧刺激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双侧刺激组在吞咽训练基础上对双侧大脑半球下颌舌骨肌皮质代表区进行高频(10 Hz)rTMS刺激;单侧刺激组则对患侧大脑半球下颌舌骨肌皮质代表区进行高频(10 Hz)rTMS刺激,健侧相同刺激点给予安慰性磁刺激;对照组则在双侧大脑半球相同位置给予安慰性磁刺激。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分别采用标准吞咽量表(SSA)、吞咽障碍结局和严重度量表(DOSS)及渗透-误吸量表(PAS)评定3组患者吞咽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 治疗前3组患者SSA评分、PAS及DOSS分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2周后发现3组患者SSA评分、PAS及DOSS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双侧刺激组、单侧刺激组SSA评分[分别为(30.55±2.79)分和(34.14±3.48)分]、PAS分级及DOSS分级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并且双侧刺激组上述疗效指标亦显著优于单侧刺激组(P<0.05)。 结论 双侧高频rTMS刺激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其疗效优于单侧磁刺激。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不同侧别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及其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83例, 采用动态随机法将其分为患侧刺激组22例、健侧刺激组21例、双侧刺激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4组患者均行常规吞咽功能训练, 患侧刺激组、健侧刺激组和双侧刺激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频率3.0 Hz的rTMS治疗, 患侧刺激组进行病灶侧刺激, 健侧刺激组进行非病灶侧刺激, 双侧刺激组进行左、右交替的rTMS刺激。对照组则在常规吞咽功能训练的基础上给予假rTMS治疗。4组患者的刺激治疗时间均为每日治疗1次, 每次治疗20 min, 每周治疗6 d, 连续治疗5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5周后(治疗后), 在吞咽造影检查(VFSS)的基础上, 依据VFSS视频和临床评估对4组患者进行吞咽障碍结局和严重程度量表(DOSS)评估, 同时采用吞咽障碍造影评分量表(VDS)对4组患者口腔期和咽期的吞咽功能进行评定, 并采用BAEP检测其脑干传导通路情况。结果治疗后, 4组患者的DOSS评级均优于组内治疗前(P<0.05), 且健侧刺激组和双侧刺激组治疗后的DO...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下颌舌骨肌外周磁刺激联合中枢磁刺激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影响。 方法 选取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外周磁刺激组、中枢磁刺激组、外周+中枢磁刺激组,每组15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吞咽训练,外周磁刺激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下颌舌骨肌高频重复外周磁刺激(rPMS),中枢磁刺激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下颌舌骨肌皮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外周+中枢磁刺激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rPMS+rTMS,上述治疗每日1次,每周5 d,共10次(2周)。治疗前和治疗全部结束后(治疗后),采用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渗漏-误吸量表(PAS)、功能性吞咽障碍量表(FDS)对4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4组患者的FOIS、FDS、PAS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外周磁刺激组[(3.86±0.86)分]、中枢磁刺激组[(3.79±0.89)分]、外周+中枢磁刺激组[5.00分(5.00~6.00分)]治疗前后的FOIS差值较大(P<0.05);外周磁刺激组[(36.50±6.63)分]、中枢磁刺激组[(35.29±8.96)分]、外周+中枢磁刺激组[(46.53±7.03)分]治疗前后的FDS差值较大(P<0.05);外周磁刺激组[(2.07±0.73)分]、中枢磁刺激组[4.00分(2.00~4.00分)]、外周+中枢磁刺激组[4.00分(4.00~6.00分)]治疗前后的PAS差值较大(P<0.05)。外周磁刺激组与中枢磁刺激组治疗前后的FOIS差值、FDS差值、PAS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外周磁刺激组和中枢磁刺激组比较,外周+中枢磁刺激组治疗前后的FOIS差值、FDS差值、PAS差值显著较大(P<0.05)。 结论 下颌舌骨肌rPMS联合皮质rTMS可以明显改善吞咽障碍,疗效较单一常规吞咽康复、下颌舌骨肌rPMS、皮质rTMS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主动球囊扩张术联合常规吞咽康复治疗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所致吞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所致吞咽障碍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吞咽康复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主动球囊扩张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食管上括约肌开放情况、功能性经口摄食评估(FOIS)评分以及吞咽造影检查(VFSS)评分。结果:研究组临床治疗有效率92.00%,高于对照组的64.00%(P0.05);研究组食管上括约肌完全开放率80.00%,高于对照组的52.00%(P0.05);两组干预后FOIS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口腔期、咽喉期、误咽、总分等VFSS评分与干预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干预后咽喉期、误咽、总分等VFSS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主动球囊扩张术联合常规吞咽康复治疗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所致吞咽障碍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