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为寻求及验证一套防治脑卒中病人中功能障碍的最佳方案。方法:用自行设计以良姿体位,针刺促通术,抗痉挛运动模式,主动被动运动为主的一套方案,结果:经临床62例脑卒中患的验证,该方案对脑卒中偏瘫病人肩部功能障碍有良好的防治作用。同时对方案制定依据进行讨论,结论:针刺促通术,抗痉挛模式,运动疗法综合方案综合方案早期介入,对预防和治疗脑卒中病人肩部功能障碍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3.
脑卒中偏瘫患者规范化综合康复治疗方案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0,他引:20  
脑卒中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随着诊疗技术的不断提高,急性脑卒中的救治率显著提高,但致残率高达80%以上。患者牛存质量降低,也使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水平受到影响。减轻患者运动功能障碍,提高其生存质量,使之回归家庭或重返社会是康复工作者在疾病早期就应关注的问题。近十年来,西方的各种治疗技术引起了广大康复工作者的重视.也确实弥补了我围康复治疗技术体系的不足,  相似文献   

4.
脑卒中偏瘫患者患侧关节疼痛及活动受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丽萍  郭卫萍 《现代康复》2000,4(2):227-227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障碍的影响。 方法随机将67例脑卒中患者分为综合康复治疗组(康复组)35例和对照组32例。康复组患者实施神经发育疗法(NDT)结合运动再学习疗法(MRP)的综合康复治疗,对照组仅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或加针刺、推拿。 结果经治疗后,2组患者(下肢部分)Brunnstrom分级与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FMA)下肢部分积分、偏瘫侧下肢步行能力的Barthel指数(BI)均有显著提高,2组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组患者的下肢功能障碍得到显著的恢复,提高了生活质量。 结论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可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强制性运动治疗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6例急性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两组患者急性期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待生命体征稳定后给予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运动疗法,包括被动活动关节、坐位平衡、站立平衡、步态训练及日常生活活动再学习训练等治疗;治疗组采用强制性运动疗法,包括限制健肢的使用,集中、重复、强化训练患肢,把训练内容转移到日常行为中。两组每天训练1 h,每周5 d,4周后对两组进行康复评定。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86%,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FMA评分和Barthel指数均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制性运动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疗效明显,可促进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脑卒中偏瘫的针灸方法探讨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叶未设 《中国临床康复》2003,7(28):3880-3880
体针、头针、电针是中医治疗脑卒中偏瘫的常用方法。目前取穴方法中辨证、辨病、按时、循经、固定等方法已经发展起来。眼针、舌针、穴位注射、皮肤针、腕踝针、微波针等已进行了较多研究,在临床中用于改善舌体运动、语言功能、脑卒中后痴呆等均取得了一定进展。有研究表明不同针灸疗法综合应用对促进患肢体运动功能改善优于单一针剌方法。  相似文献   

8.
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障碍评价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瓮长水 《中国临床康复》2002,6(13):1869-1871
评价当前常用的脑卒中患步行功能的评定方法,包括3min步行测定法、10m步行速度评测方法、起立-行走评测、生理消耗指数、观察式的步行分析方法和观察式的步行分析表等各种评定方法,以期在临床康复工作中更好的应用这些评定技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强制性运动疗法在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康复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62例和对照组58例,对照组予常规康复疗法治疗,观察组予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量表(FMA)、简易上肢功能检查量表(STEF)和观察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结果:治疗前2组FMA、STEF、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FMA、STEF、MBI评分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的FMA、STEF、M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制性运动疗法在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康复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较常规康复疗法好。  相似文献   

10.
11.
脑卒中偏瘫患者患侧正中神经的神经生理学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脑卒中偏瘫患者患侧肢体正中神经的神经生理学变化。方法 :根据Brunnstrom分级 ,将 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 3组 ,应用肌电图技术 ,记录其患侧肢体的F波参数 ,并与正常组进行比较。结果 :1组 (BrunnstromⅠ—Ⅱ级 )患者患侧肢体正中神经的F波参数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 (P <0 .0 5 )。 2组 (BrunnstromⅢ—Ⅳ级 )患者患侧肢体正中神经的F波参数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 (P <0 .0 5 )。 3组 (BrunnstromⅤ—Ⅵ级 )患者患侧肢体正中神经的F波参数高于正常对照组 ,其中动态情况下增高明显 (P <0 .0 5 )。结论 :脑卒中后运动模式的动态变化过程是一个异常运动模式构筑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脑卒中偏瘫急性期介入康复护理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覃永湘 《现代康复》2001,5(3):144-145
  相似文献   

13.
1997年 8月~ 2000年 7月在我院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对偏瘫患者功能恢复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现将康复护理中的体会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本组 41例中男 27例,女 14例;年龄 41岁~ 72岁;脑梗死 12例;左侧瘫 23例,右侧瘫 18例。本组病例均符合 WHO诊断标准,并经颅脑 CT扫描检查。 1.2方法根据病情程度和肢体功能障碍情况采取不同的康复护理方法。 (1)急性期:急性期症状明显,患者必须卧床,病情稳定后即可进行康复护理,仰卧位可用软垫或棉垫圈支持患侧的头、肩、臂、髋部,使患肩处于外旋、外展位,使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结合肩部强化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期患者肩痛的影响。方法:70例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期肩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加肩部强化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肌内效贴治疗。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患侧肩痛,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中上肢部分(FMA)评定上肢运动功能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VA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1),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FMA和MBI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均P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肌内效贴结合肩部强化训练能有效减轻脑卒中偏瘫痉挛期患者的肩痛,提高上肢运动功能和ADL能力。  相似文献   

15.
脑卒中发病急骤,恢复较慢且遗留下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生活能力,并且增加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因此,脑卒中偏瘫早期的康复护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脑卒中患者是临床最常见的脑血管病之一,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语言、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其致残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了很大负担。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患者肌力和活动自控能力恢复的程度。我院在脑卒中急性期采用体位护理,对恢复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有明显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18.
19.
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工作中实施早期床上训练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本淑 《现代康复》2001,5(10):138-139
  相似文献   

20.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偏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脑卒中偏瘫患者 6 0例 ,均符合 1996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标准 ,经颅脑CT或MRI证实 ,男 38例 ,女 2 2例 ;年龄 38~ 74岁 ;脑梗死 4 3例 ,脑出血 17例 ;患者均伴有肢体偏瘫 ;病程 3~ 12d ;6 0例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 30例。 2组患者按常规给予营养脑神经和改善脑血液循环的药物治疗 ,康复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综合康复治疗。①运动疗法 :以Bobarth法为主 ,卧床期主要保持良肢位 ,定时变换体位 ,关节被动活动 ,早期坐位及坐位平衡 ;离床期主要对坐位平衡、移乘、站立、重心转移、跨步、步行、ADL(进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