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①目的探讨因重度龋坏不能保留第1恒磨牙的临床矫治方法。②方法对8例病人采取拔除第1恒磨牙后,进行Edgewise技术矫治。③结果8例病人均取得满意疗效,第2恒磨牙未萌出前拔除第1恒磨牙病人较萌出后拔除者牙合关系好。④结论将重度龋坏不能保留的第1恒磨牙作为减数拔牙对象,可少拔除健康牙齿,且早拔除有利于良好牙合关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2.
由于第一恒磨牙萌出时间最早,患龋机会也较多,往往在儿童期间就发生龋病,又常常没有及早发现及时治疗,很快引起牙冠大部破坏,根尖病变,影响正常咀嚼功能,还可能造成对颌牙的伸长及临牙移位。因此可以在适宜的年龄将病变的第一恒磨牙拔除,让第二恒磨牙很好的萌出于第一恒磨牙的位置。  相似文献   

3.
下颌第一恒磨牙是最早萌出的恒牙,患龋率高,进展快,许多儿童就诊时,该牙已龋坏严重.作者自1996年起,选择拔除龋坏严重的下颌第一恒磨牙,利用下颌第二恒磨牙向近中移位,替代早失的第一恒磨牙,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儿童第一恒磨牙拔除后第二恒磨牙替代萌出1例附属医院口腔内科葛志华,张少先关键词儿童;恒磨牙患儿8岁,龋坏严重,波及牙髓,修复困难且未萌出。拍片示:牙冠已形成,牙胚位置低于第一恒磨牙牙颈线水平以下。于19ss年8月局麻下拔除,现拔牙后5年,正常萌出至位...  相似文献   

5.
第一恒磨牙又称六龄齿,因萌出时间最早,患龋率在牙列中占首位。青少年由于第一恒磨牙龋坏所致的残冠、残根被拔除后所遗留的缺隙,由于种种原因患者不在继续治疗。我们将1992年以来临床所见30例第一恒磨牙拔除后,缺陷自然调整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拔除单侧上颌第二磨牙配合改良摆型矫治器远中移动上颌第一磨牙,解除前牙拥挤的临床疗效.方法 临床选择面型较好的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畸形,同时伴前牙3~5mm拥挤的患者20例.单侧拔除上颌第二磨牙后,利用摆型矫治器推上颌第一磨牙远移获得间隙排齐前牙.治疗中拔牙侧的上颌第三磨牙近中迁移代替被拔除的第二磨牙.结果 所有病例前牙拥挤解除,磨牙建立中性关系.结论 拔除第二磨牙后,摆型矫治器推第一磨牙远移效果快,前牙未发生唇倾.治疗结束时16例年龄较大患者第三磨牙已萌出建牙合.4例未萌出,但第三磨牙已近中移动于第一磨牙颈部位置.  相似文献   

7.
李雅琴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10):379-379,382
第一恒磨牙是口腔内萌出最早的恒牙,窝、沟、点、隙较多,且患儿年龄较小,口腔卫生欠佳,故患龋率较大。另外,由于家长误以为是乳牙而忽视治疗,第一恒磨牙往往早期严重龋坏,失去功能且修复困难。本文对13例第一恒磨牙早失的病例进行临床及解剖学分析,结果提示,第一恒磨牙严重龋坏,根尖破坏严重难以修复保留者,可经x线片证实无先天性缺失第三恒磨牙,第二恒磨牙牙根未形成前拔除。第二恒磨牙可移位到第一恒磨牙的位置,恢复咬骀及功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改良Halterman矫治器用于治疗异位上颌第一恒磨牙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合肥市口腔医院就诊的异位上颌第一恒磨牙患者31名,共41颗患牙,应用改良Halterman矫治器对异位上颌第一恒磨牙进行矫治,测量全景片中异位上颌第一恒磨牙的嵌入量及分级程度。结果:异位上颌第一恒磨牙均正常萌出。Ⅱ、Ⅲ、Ⅳ级患侧第二乳磨牙分别在治疗后3、6、12个月的存留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Ⅳ级患侧第二乳磨牙在治疗后12个月的留存率低于Ⅱ级患侧(P<0.05)。Ⅲ与Ⅳ级患牙嵌入量大于Ⅱ级患牙(P<0.05),而Ⅲ与Ⅳ级患牙嵌入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改良Halterman矫治器治疗异位萌出的上颌第一恒磨牙效果良好。随着上颌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的级数升高,第一恒磨牙的嵌入量增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评价同一牙龄组不同矢状骨面型患者第二恒磨牙的发育及萌出状态特征,探讨其与不同矢状骨面型关系。方法选取近3年口腔科门诊错牙合畸形患者74例,其中男32例、女42例,牙龄11岁(根据Becker牙龄评价标准确定)。将患者分为骨性Ⅰ类(28例)、下颌骨骨性Ⅱ类(23例)和上颌骨骨性Ⅲ类(23例)3组。观测、描记、测量数字化X线曲面断层片和数字化头颅侧位片,确定第二恒磨牙发育状况(Nolla评价)及萌出位置。采用SPSS12.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并分析。结果 11岁牙龄不同矢状骨面型组别上下第二恒磨牙发育阶段(Nolla评价)及萌出高度和角度未见显著差异(P均〉0.05)。PP长度与上下颌第二恒磨牙的发育阶段(Nolla)及萌出高度呈正相关(r1=0.284,P〈0.01;r2=0.288,P〈0.01;r3=0.233,P〈0.05),而与上颌第二恒磨牙的萌出角度呈负相关(r=-0.236,P〈0.05)。GM长度和上下颌第二恒磨牙的发育阶段呈正相关(r1=0.309,P〈0.01;r2=0.328,P〈0.01)。11岁牙龄ANB角和上颌第二恒磨牙萌出高度呈正相关(r=0.205,P〈0.05)。结论 11岁牙龄不同矢状骨面型的儿童,第二恒磨牙发育早晚、萌出高度和角度未见差异。11岁牙龄儿童PP长度越大,第二恒磨牙发育的越早,萌出高度越高、角度越小。GM长度越大,第二恒磨牙发育的越早。11岁牙龄的儿童ANB角越大,上颌第二恒磨牙萌出高度越高。  相似文献   

10.
张毅  胡顺广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3):151-152,156
目的探讨在拔除无功能下颌第一磨牙同时,行微创的远中牙槽嵴修整术对第二磨牙近中自然平移的影响。方法选择8~12岁的儿童设计认定严格的适应证下56例,由于各种原因第一磨牙无法保守治疗的病例。对照组25例按统一的指征标准采取常规拔除,实验组31例在拔除牙以后对牙槽嵴修整,分阶段定期在曲面断层片上测量观察与第二磨牙的距离,对比观察两组病例第二磨牙移动的路线和速度。结果观察时间3~4年,实验组第二磨牙移动的速度、形式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别,对于解决牙弓后段存在的问题优势显著。结论远中牙槽微创修整对下颌无功能第一磨牙拔除后,第二磨牙萌出加速,阻生减少,自然[牙合]重建加快。  相似文献   

11.
第一磨牙(尤其是下颌第一磨牙)因萌出时间早,功能负荷重,窝沟结构薄弱,容易出现龋坏,导致残冠、残根。因此,在正畸治疗时常存在第一磨牙龋坏而无法保留的情况。在明确第三磨牙牙胚存在且发育良好的情况下,进行矫治方案设计时,对拔牙牙位选择,依照留好牙,拔坏牙的原则,就会考虑拔除不宜保留的第一磨牙进行错[牙合]畸形的矫治。本文对17例恒牙[牙合]初期拔除第一磨牙的错[牙合]畸形的矫治疗效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评价11岁牙龄儿童不同矢状骨面型患者第二恒磨牙的萌出位置和发育阶段,分析其与不同矢状骨面型的相关关系。方法选取牙龄11岁错畸形患者74例(根据Becker牙龄评价标准确定牙龄)。根据患者矫治前数字头颅侧位X线片,测量3组患者的SNA角、SNB角、ANB角以及APDI值,依据测量值将其分为骨性Ⅰ类组、下颌骨骨性Ⅱ类组和上颌骨骨性Ⅲ类组。同时根据头颅侧位X线片和数字化曲面断层X线片,测量第二磨牙的萌出高度、角度和发育阶段。采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1岁牙龄儿童在不同矢状骨面型中,上下颌第二恒磨牙萌出高度、角度和发育阶段均未见显著差异(P>0.05);PP长度与上颌第二恒磨牙的萌出高度及发育阶段呈正相关性(P<0.01),与萌出角度呈负相关性(P<0.05);GM长度与上下颌第二恒磨牙的发育阶段呈正相关性(P<0.01),但与下颌第二磨牙的萌出高度和角度无相关性(P>0.05)。结论通过11岁牙龄组的第二恒磨牙萌出高度、角度、发育阶段与不同矢状骨面型相关性分析可推断,11岁牙龄组儿童上颌骨长度越长,上颌第二磨牙萌出高度越高,萌出角度越小,发育时间越早;下颌体长度越长,上下颌第二磨牙发育越早。  相似文献   

13.
卢好  王启  戴杰 《浙江医学》2010,32(1):94-95
近年来,随着下颌智齿阻生现象越来越普遍,相应出现的并发症也越来越多,如第二磨牙远中根部分或完全吸收、远中颈部大面积龋坏累及釉牙骨界下3mm以上等。此类患牙的治疗相当棘手,既往常予以患牙连同智齿一并拔除。我院对下颌阻生智齿并发第二磨牙病变患者的第二磨牙行半切术并拔除远中冠及根部,对大部分萌出且前倾角(智齿与第二磨牙牙体长轴交角)不超过30°的智齿予以保留,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骨性Ⅱ类与骨性Ⅰ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第二恒磨牙的萌出位置和钙化时间上的差异.方法 对平均年龄为11.2岁的220例患者的治疗前病历资料进行分析,其中19%为骨性Ⅰ类错(牙合)畸形,32%为上颌骨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49%为下颌骨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结果 各错(牙合)畸形组中第二恒磨牙钙化阶段的分布相近,骨性错(牙合)畸形类型与第二恒磨牙的发育阶段没有明显相关性.在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组最大年龄组(12岁以上),上颌第二恒磨牙的萌出位置更偏牙合向.结论 上颌骨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中,上颌第二恒磨牙萌出较早,但钙化时间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15.
第一恒磨牙为最早萌出的恒牙,位于第二乳磨牙之后,龋病发生早,发生率高,常由于家长的忽视而未能及时就诊,以致到了晚期,尽管采取了最大限度的保守治疗,但也有不少第一恒磨牙因牙体或根尖周组织破坏严重而不能治愈,只能拔除。第一恒磨牙拔后面临遗留间隙如何处理的问题,我们经过多年临床探索,采用第二恒磨牙的近中向自然移位以取代第一恒磨牙的可能,对某些病例进行追踪观察,加以探讨,现报告如下。 1 病例选择和方法 1.1 病例选择 1991年~1995年来我院诊治的部分因第一恒磨牙龋坏已无法保留的,年龄为7~16岁的儿童患者共51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孩27例(52.94%),女孩24例(47.05%),年龄最大16岁,最小7岁。10岁以前患儿45例(88.2%),占患儿总数的一半以上。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改良的Nance弓矫正器对上颌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患者的矫正治疗效果。方法对40例上颌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患者实施改良Nance弓矫正,对比治疗前后曲面体层X线片中第一恒磨牙的近中倾斜角度的改变对矫正治疗的效果和第二乳磨牙的牙根吸收变化。结果40例患者均采用改良的Nance弓完成矫正治疗,所有患者的第一恒磨牙均完全萌出且建牙。经过矫正治疗后患侧的倾斜角度为(92.8±5.1)°,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矫正之后的健侧的倾斜角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治疗后的第二乳磨牙的牙根吸收程度比矫正前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改良的Nance弓矫正器矫正能够有效调整上颌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患者的近中倾斜角度,但是应密切关注患者第二乳磨牙的牙根吸收情况,建议在轻度吸收时尽早进行矫正治疗。  相似文献   

17.
临床上对于牙列拥挤不齐的安氏错多采用减数拔除4颗第一双尖牙的方法进行正畸治疗,但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拔除易龋坏或死髓及造成阻生的第一磨牙较传统的拔除4颗第一双尖牙效果更好,其既拔除患牙、保留了健康牙齿,又为阻生齿的萌出提供了位置。本文就笔者近年来对牙列拥挤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异位萌出的第一恒磨牙在手法矫正配合隐形矫治器治疗的疗效。方法 对8例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的患者实施手法矫正配合隐形矫治器远中移动,对比治疗前后曲面体层片中第一恒磨牙的近中倾斜角度的改变。结果 其中3例患者采用了手法矫正即辅助第一恒磨牙完全萌出且与对颌建立了咬合;5例患者采用了手法矫正后配合隐形矫治器远移第一恒磨牙,使之与对颌建立了咬合关系;经过矫正治疗后患侧的第一恒磨牙倾斜角度为(93.5±8.62)°,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健侧磨牙的倾斜角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法矫正可以有效的调整异位萌出的第一恒磨牙的近中倾斜角度。异位萌出的第一恒磨牙倾斜度大的患者通过手法矫正即可辅助其竖直解除阻生状态;异位萌出的第一恒磨牙倾斜度相对小的患者,手法矫正再配合隐形矫治器即可更准确地调整第一磨牙的位置,与对颌牙建立咬合,对患者的咀嚼系统及颌骨发育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上颌第二恒磨牙萌出前推上颌恒磨牙向后导致上颌第二恒磨牙锁(牙合)的可能性.方法 研究组:推磨牙向后的患者16例;对照组:未经正畸治疗的患者130例.两组皆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研究组分别测量推磨牙向后之前和第二磨牙建(牙合)时的牙弓后段可用间隙和拥挤度,对照组测量治疗前的牙弓后段可用间隙和拥挤度.比较两组上颌第二磨牙发生锁(牙合)的构成比、两组上颌第二磨牙发生锁(牙合)和无锁(牙合)者其牙弓后段拥挤度的差异、以及牙弓后段拥挤度与锁(牙合)形成的相关性.结果 研究组发生锁(牙合)的比例大于对照组;研究组和对照组上颌第二磨牙发生锁(牙合)者其牙弓后段拥挤度均大于无锁(牙合)者;牙弓后段拥挤度与锁(牙合)形成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上颌第二恒磨牙萌出前推上颌恒磨牙向后可能导致上颌第二恒磨牙锁.  相似文献   

20.
早期矫治替牙期第一恒磨牙前倾68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总结替牙期第二乳磨牙龋坏致第一恒磨牙前倾的早期矫治经验体会,对68例此类患儿采取口外弓、Hickham型头帽等装置进行早期矫治.结果 68例患儿,矫治后进行复查,第二前磨牙均到适当年龄进行了正常乳恒牙替换,未发现因间隙不足而产生错位萌出.表明替牙期第一恒磨牙前倾的早期矫治是预防性矫治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