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观察诱导分化剂苯乙酸对胶质瘤细胞C6的增殖分化过程中癌基因C-myc的蛋白水平变化。方法 〖^3H〗TdR掺入法测细胞增殖率,免疫组化SP法检测C-myc基因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 应用苯乙酸后,细胞CPM降低;C-myc基因胞浆阳性表达显著下降。结论 苯乙酸对胶质瘤细胞存在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机制可能为直接抑制胞浆中RNA合成。这些作用与苯乙酸抑制C-myc基因对细胞恶性增殖的转录调节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诱导分化剂苯乙酸 (PA)抑制胶质瘤细胞C6增殖过程中 ,生物发育调节的主控基因———同源盒基因 (Hox基因 )表达的变化。方法 根据引物的不同 ,将已知的 2 2种HOX基因分为 3组 (P1,P2 ,P3)。用逆转录PCR(RT PCR)及图像分析法检测应用PA前后 ,Hox基因组在胶质瘤细胞C6中表达的变化。针对应用PA前后表达显著不同的Hox基因组 ,用组内包含的特异Hox基因的引物 ,重复上述实验 ,检测特异Hox基因的表达。Hox基因 (组 )表达水平用基因 (组 ) β 肌动蛋白 (β actin)灰度比值表示。结果 胶质瘤细胞C6中 ,P2组Hox基因表达明显弱于P1、P3组(0 6 82 5± 0 0 987<0 8817± 0 0 731,0 86 0 8± 0 0 881,P <0 0 0 1)。应用PA后 ,P2组Hox基因表达 (0 8386± 0 0 811)显著增强 ,与用药前比较 ,差异显著 (P <0 0 0 1)。P2组中 ,HoxB2基因应用PA后比未用药组表达显著增强 (0 7763± 0 12 4 1>0 4 839± 0 1343,P <0 0 0 1)。HoxB4基因在应用PA前后于胶质瘤细胞C6中均未见表达。结论 胶质瘤的发生可能与HoxB2基因表达减弱有关。PA在分化诱导胶质瘤过程中 ,对HoxB2基因mRNA水平的表达有明显的上调作用 ,PA的作用机理与调节胶质瘤细胞转录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苯乙酸(PA)诱导分化胶质瘤细胞C6过程中,同源盒基因HoxA1,A2,A3和HoxA4基因mRNA水平表达的变化。方法应用逆转录PCR(RT-PCR)及图像分析法,分组检测原代培养的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及应用PA前后胶质瘤细胞C6中HoxA,A2,A3和HoxA4基因mRNA水平表达。结果HoxA1和A4基因在正常大鼠脑组织中弱表达,在胶质瘤C6细胞中存在明显表达;HoxA2基因在正常大鼠脑组织中未见表达,在胶质瘤C6细胞中存在明显表达;HoxA3基因在正常大鼠脑组织和应用PA前后的胶质瘤C6细胞中,均存在明显表达。应用PA处理后,胶质瘤C6细胞中HoxA1、A2基因未见表达,与未用药的C6细胞比较,图象分析显示差异有显著性(P〈0.01);应用PA处理后,HoxA3、A4基因明显表达,与未用药的C6细胞比较,图象分析显示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结论苯乙酸抑制胶质瘤细胞增殖的作用机理可能与降低胶质瘤细胞HoxA1和HoxA2基因mRNA水平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苯乙酸诱导分化胶质瘤细胞C6过程中,对细胞形态的影响。方法:采用醋酸双氧铀电子染色,电子显微镜(电镜)下观察培养C6细胞在应用苯乙酸后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应用苯乙酸后,C6细胞核形变规整,由畸形核变为类圆形,胞浆中代表细胞分化程度的粗面内质网大量增生。结论:苯乙酸可在亚细胞水平使C6细胞分化程度提高,恶性度降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诱导分化剂苯乙酸(phenylacetate,PA)对Bcl-2、Bax和Caspase-3表达的影响,探讨PA诱导胶质瘤C6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体外培养胶质瘤C6细胞,实验组给予PA浓度5.0 mmol/L诱导72 h,对照组不用PA,用原位杂交检测Bcl-2、Bax和Caspase-3 mRNA的表达,图像分析比较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两组比较,Bcl-2无明显变化(P>0.05),实验组的Bax和Caspase-3表达增强(P<0.01).结论:PA能增强Bax和Caspase-3的表达,其诱导胶质瘤C6细胞凋亡的机制可能与此有关.  相似文献   

6.
徐刚 《华西医学》1997,12(2):215-217
p16基因与肿瘤研究进展徐刚综述梁传余审校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喉科作为一种新的抑癌基因,p16基因在近年的研究越来越多,成为许多学者关注的焦点。本文对p16基因与肿瘤有关的几方面研究的最新进展综述如下。1结构与作用机制Steven〔1〕分析发...  相似文献   

7.
食管鳞癌中p16、p53及Rb基因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收集我院病理科 1995~ 1998年中段食管癌手术切除蜡块 4 2例 ,男 2 4例 ,女 18例 ,年龄 35~ 73岁 ,平均年龄 5 1岁。全部病例病理证实为食管鳞状上皮细胞癌 ,其中 2 4例伴有淋巴结转移 ,18例不伴淋巴结转移。另取 10例非肿瘤病死亡后食管等组织作为正常组织对照。1.2 方法 鼠抗人 p16及 p5 3蛋白单克隆抗体 (DO- 1)和鼠抗人 Rb单克隆抗体购自 Santa Cruz生物技术公司 ,鼠抗 Ig G购自中山生物技术公司。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S- P方法 ,实验中同时设阳性阴性对照。1.3 结果判定及统计处理  1细胞阳性是指细胞…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p53、p16基因联合胞嘧啶脱氨酶(CD)/5-氟胞嘧啶(5-FC)治疗神经胶质瘤的可行性。[方法]体外试验以Fe3O4磁性纳米颗粒(Fe3O4 magneticna noparticles,Fe3O4 MNP)为基因载体将质粒pCDNA3.1-p16、pYD5-p53,及pCMVCD转染入U251人胶质瘤细胞,给以不同浓度的5-FC,以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结果]成功以Fe3O4MNP为载体将wt-p53、wt-p16及CD基因转染U251细胞,并稳定表达。体外转染wt-p53、wt-p16基因都能明显提高CD/5-FC人对胶质瘤细胞的化疗效果。[结论]基于Fe3O4磁性纳米基因载体的p53、p16基因和CD/5-FC系统的联合基因治疗可作为临床上优化自杀基因治疗方案的一种可能选择,可以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探索肿瘤抑制基因p53、p16变异在脑肿瘤发病中的意义。方法23例脑肿瘤病人原发肿瘤标本用免疫组化LSAB法行肿瘤抑制基因P53P16蛋白检测。结果:星形细胞瘤Ⅰ级9例,p16蛋白4例表达30%以下,5例不表达,p53蛋白3例表达30%以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胃癌患者癌组织及全血DNAp16基因甲基化,并探讨其在胃癌早期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新鲜的胃癌组织及血液标本4 4例,胃溃疡等胃部良性疾病患者标本2 0例。采用甲基特异性PCR(MSP)技术分别检测肿瘤组织DNA和全血DNA中p16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结果:38.6 % (17/ 4 4 )胃癌组织出现p16基因甲基化,出现甲基化组织对应的血液标本中88.2 % (15 / 17)出现p16基因甲基化。胃溃疡等胃部良性疾病患者标本中未发现甲基化。肿瘤组织中p16基因的甲基化状况与全血中出现p16基因甲基化关系密切(P<0 .0 1)。结论:胃癌组织及血液标本中p16基因甲基化的检测有助于胃癌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胶质细胞瘤中p16和PCNA表达概况,探寻p16和PCNA在胶质细胞瘤及正常脑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初步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胶质细胞瘤及正常脑组织中基因p16和PCNA的表达。结果 胶质细胞瘤组织中p16的阳性表达率为52.5%,正常脑组织中p16的阳性表达率为100%,两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p16的阳性表达与胶质细胞瘤分化有关(P〈0.01)。PCNA在胶质细胞瘤中的高表达率为80%,正常脑组织中未见高表达率。两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PCNA的高表达与胶质细胞瘤分化有关(P〈0.05)。结论 基因p16和PCNA表达异常是胶质细胞瘤产生的机制之一,与胶质细胞瘤的发生及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p16抑癌基因在急性白血病中的变化,用ABC法研究了61例急性白血病细胞表面p16抗原的表达和用多重PCR法研究了51例急性白血病p16基因的结构缺陷。结果发现白血病患者p16抗原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人(P<0.001),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又明显低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P<0.05);但在AML和ALL完全缓解组(CR)和未缓解组(NR),p16抗原表达均无差异(P>0.05)。在30例ALL中仅发现4例p16基因第二外显子纯合子缺失,在21例AML未发现pl6基因的结构变化,说明p16基因的表达缺陷是急性白血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主要变化,而结构异常并不是其演变中的必需分子事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的抑胶素对大鼠脑胶质瘤p16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C6胶质瘤细胞,制作大鼠脑胶质瘤模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不同浓度的抑胶素对大鼠脑胶质瘤P16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随着抑胶素浓度的增加,大鼠脑胶质瘤p16蛋白的表达也逐渐增强。结论 抑胶素能够抑制大鼠脑胶质瘤的增殖。并且具有改变肿瘤细胞增殖周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白血病p16基因失活的发生率及其与疾病预后的关系,对48例初发或复发的白血病进行了p16基因失活研究。首先应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MPCR)方法扩增p16基因纯合子缺失,然后用限制性内切酶-PCR方法检测p16基因甲基化。研究结果表明,48例患者中有p16基因失活者10例(占20.4%),其中p16纯合子缺失者5例(2例伴有9p丢失),p16基因甲基化者5例。有p16基因失活者,病情进展迅速,治疗效果差,患者在短期内死亡。结论提示:p16基因失活在部分白血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有p16基因失活者预后较差;p16基因失活的检测对于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癌组织和血浆p16基因甲基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2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用巢式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其肺癌组织、癌旁正常组织和外周血血浆p16基因的甲基化,并对120例正常对照组血浆样品进行p16基因甲基化检测,各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肺癌组织p16基因甲基化率44.2%,高于癌旁组织的11.7%(P0.01);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浆样品中p16基因甲基化检测率为32.5%,对照组血浆未检测到p16基因甲基化(P0.01);肺癌患者血浆样品与癌组织p16基因甲基化检出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患者血浆样品与癌旁组织p16基因甲基化检出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肺癌患者癌组织和血浆样本p16基因甲基化的检测都为肺癌的早期筛查和诊断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6.
目的: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研究抑癌基因p16在人骨肉瘤中的表达与骨肉瘤预后、分级的关系.方法:30例骨肉瘤新鲜标本,按刘氏分级法分为Ⅰ,Ⅱ,Ⅲ级;三年随访结果死亡13例,存活17例.15例正常对照骨组织.结果:①15例骨组织中阳性率73.33%(11/15);30例骨肉瘤组织中阳性率36.67%(11/30),骨肉瘤组较正常骨组p16蛋白染色阳性率和染色强度低(P<0.05);②13例死亡组中阳性率6.67%(1/13),17例存活组中阳性率58.82%(10/17).存活组较死亡组p16蛋白染色阳性率和染色强度高(P<0.01);③p16蛋白的染色阳性率和染色强度与病理分级无关.结论:骨肉瘤的发生与p16基因表达的异常有关;其表达阳性率和强度与病理分级无关,与预后相关,提示p16可作为骨肉瘤的预后判定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p16基因突变在白血病发生中的作用及基因突变的机制。方法利用点突变检测仪、水平和垂直板电泳对p16基因的外显子1、外显子2的PCR扩增产物作缺失和点突变分析。结果在白血病35例临床标本中有22例发生缺失突变,6例发生点突变,突变率约80%。在22例缺失突变病例中,有10例为不完全缺失突变即有低于外显子509bp的扩增产物。结论p16基因含有“GC”DNA重复顺序,易发生DNA重组及易位和重排。在白血病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胃癌中p16蛋白表达和p16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癌中p16基因的失活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40例胃癌组织和43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p16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方法研究40例胃癌组织和35例正常胃黏膜组织p16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状况。结果:23例胃癌组织的p16基因启动子发生了甲基化,甲基化发生率为58%,正常胃黏膜组织中未发现甲基化,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31例胃癌组织中的p16蛋白表达阴性,正常胃黏膜组织中6例表达阴性,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胃癌组织中,MSP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果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胃癌的发生与p16基因失活关系密切,启动子甲基化可能抑制了蛋白的表达,这种途径可能是胃癌中p16基因失活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9.
张杰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22):3006-3007,3010
目的检测斑块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MBCs)中p16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的状态,探讨p16基因甲基化的检测在斑块型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收集2011年4月至2012年5月该院门诊和住院48例宽块型银屑病患者(实验组)和18例健康者(对照组)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检测PBMCs中p16基因甲基化的状态,并分析p16基因甲基化与患者病程和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的关系。结果斑块型银屑病患者PBMCs中p16基因甲基化状态(31.3%)明显高于对照组(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Y。=4.71,P〈0.05),且与PASI评分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63,P〈0.05),而与患病病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5,P〉0.05)。结论斑块状银屑病患者PBMCs中p16基因呈高甲基化比例明显增高状态,可能参与斑块状银屑病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