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活动在降低心力衰竭患者出入量记录错误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7年7-9月,江苏省徐州市中心医院心内科成立QCC小组,确定降低心内科心力衰竭患者出入量记录错误率为活动主题,进行现状调查,分析心内科心力衰竭患者出入量记录不准确的原因、制订对策,并进行持续改进。结果开展QCC活动后,心内科心力衰竭患者出入量记录的错误率由活动前的25.18%降低至活动后的7.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QCC活动的开展有利于降低心内科心力衰竭患者出入量记录的错误率。  相似文献   

2.
汤翠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9,38(10):1362-1365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实践对提升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入量记录准确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根据护理方案的区别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患者采用品管圈管理,而对照组患者则行常规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出入量记录准确率和护理质量,以及入院和出院时6 min步行试验(6MWT)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经品管圈护理干预后出入量记录的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入院时,两组患者的6MWT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出院时,两组患者的6MWT均有所提高,但研究组患者的提高更为显著(P<0.05)。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电话回访率、床旁护理落实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实践可明显提高患者出入量记录的准确性,保证护理干预质量,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3.
陶红伟  张萍 《全科护理》2011,(29):2721-2721
外科手术后,常需引流创伤深部的积液、渗出液、血液等,以判断有无伤口感染及出血量、尿量等,护士通过观察引流液的量、性质、颜色,为下一步的治疗提供依据。为准确记录各种管道引流液的量及性质,避免漏记、多记。我科经过临床实践,设计了手术后准确记录24h出入量一览表,放于病人床头桌上,护士随时倾倒引流液,随时记录,使用方便,收到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心衰患者应用品管圈统计24h出入水量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8年8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行常规护理的慢性心衰患者25例为对照组,并选取2018年5月-2018年8月应用品管圈管理的慢性心衰患者25例为观察组。观察两组24h出入水量统计失误情况、圈员知识考核评分。结果:观察组24h出入水量统计失误率8.00%低于对照组3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专业知识(44.06±3.29)分、操作能力(45.07±3.27)分高于对照组(41.52±3.83)分、(42.05±4.3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慢性心衰患者,应用品管圈管理可降低24h出入水量统计失误率,提高护理服务水平,提升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核对缺陷率的应用效果。方法:按品管圈的步骤进行计划、实施,自愿组圈,选定“降低核对缺陷率”为活动主题,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原因,拟定活动目标并实施。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我科核对缺陷率由52%降至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不仅降低了核对缺陷率,同时提高了大家的执行力和团队凝聚力,营造了积极向上,自觉参与质量持续改进的氛围。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护士对记录24 h出入量的认知状况.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评价表对375名护士进行调查,以评价其对临床中记录24 h出入量的认知情况.结果 仅16.8%的护士能正确理解记录24 h出入量的概念;认为.临床上记录24 h出入量准确的护士仅有15.2%;82.1%的护士所在科室内没有食物含水量表;75.2%的护士对汗湿、尿湿的衣服和被服在记录24 h出入量时是估计的;33.1%的护士在记录24 h出入量时不使用量杯;72.8%的护士认为记录不准确的原因是没有正确的记量方法.结论 临床上护士记录24 h出入量不准确的原因是概念理解的偏差、对记录24 h出入量相关知识掌握不够、无标准的记量容器、护理工作不到位等,要加强以上各方面知识的学习,工作中要有一种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作风,使24h出入量记录更准确,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管介入科住院患者口服给药缺陷的原因,利用品管圈活动降低住院患者口服给药缺陷率。方法组成品管圈,确立"降低住院患者口服给药缺陷率"为活动主题,设计调查表收集口服给药缺陷的原因,进行现状分析,目标设定,运用PDCA循环原则进行对策实施与检讨、效果确认及标准化。结果实施品管圈后口服给药缺陷率从5.20%降至1.6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成了设定目标值。结论品管圈活动可明显降低住院患者口服给药缺陷率,提高用药安全性,同时有助于提高护士的责任心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对心衰的认知程度和记出入量的行为态度。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及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老年心衰患者对心衰的基础知识认识水平较低,50%的患者不明白记出入量目的和方法,大部分患者记录的出入量数据均不客观;行为目的明确者出入量记录准确度明显高于行为目的不明确者,两者间存在显著差异。结论患者对心衰知识认识水平低,出入量数据以主观评估多见,且其行为与其认知水平相关。今后,临床护士在加强心衰患者的知识宣教同时,应特别重视记出入量患者的行为目的教育,使患者掌握正确的测量和记录方法。调查为临床治疗提供全面、准确的数据;同时,为出院心衰患者服药的自我监测、自我调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品管圈联合电子护理文书系统在降低护士出入量统计缺陷率中的应用方法。方法:成立科室品管圈小组,通过品管圈的管理方法,查找造成出入量统计缺陷的真因,结合电子护理文书系统优化出入量统计流程,通过PDCA循环持续质量改进,调查活动前后出入量统计的缺陷率和医生对出入量统计的满意度。结果:出入量统计缺陷率由活动前的36.31%降至活动后的15.24%(P0.01),医生对护士出入量统计工作的满意度提高(P0.01)。结论:品管圈结合电子护理文书系统有效降低了护士出入量统计的缺陷发生率,提高了护士形象和参与护理质量管理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降低住院管道标识缺陷率,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方法成立品管圈,对住院患者管道标识进行规范。结果住院患者管道标识缺陷率由87.50%降低到13.16%,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能充分发挥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改善护理质量,降低管道标识缺陷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丁艳丽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2):5369-5369
目的 探讨延长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住院间期的有效途径.方法 将3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在出院前接受24 h出入水量记录指导,出院后长期自行监测;对照组在出院前未进行24 h出入水量记录指导.结果 观察组再住院率52%,对照组再住院率76%,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长期进行24 h出入水量监测记录值得推广,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有效提高24h出入液量记录准确率和缩短夜班护士统计24h出入量时间的方法。方法设2013年1—3月CCU患者的护理记录为对照组,采用传统记录出入液量方法进行24h出入液量统计;设2013年4—5月CCU患者的护理记录为试验组,采用累计叠加式方法进行24h出入液量统计。结果试验组24h出入液量统计的准确率为98.90%,高于对照组的96.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护士每天为统计24h出入液量耗时(0.5±0.15)min,短于对照组的(34.0±6.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累计叠加式记录24h出入液量能提高统计的准确率,并缩短耗时,有效提高CCU护士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提高老年危重病人液体出入量记录准确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运用品管圈方法选定主题,拟定活动计划书,进行现况调查,将2017年5月2日—2017年5月30日需记录24h出入量的老年危重病人305例累积记录频次为1 740例次设为开展品管圈活动前的现况,运用查检表对病区护士记录病人出入量现状进行调查,设定改进目标,采用鱼骨图解析出入量记录不准确的主要原因,并进一步找出真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持续改进。将2017年10月4日—2017年10月30日需记录24h出入量的老年危重病人301例累积记录频次为1 732例次设为品管圈活动后的情况。比较实施品管圈前后出入量记录的准确率。[结果]影响出入量记录准确性的原因包括测量工具不准确、记量标准不统一、记录表格设计不合理、病人重视度不够、护士过于依赖家属及护工等。实施品管圈活动后护士出入量记录的准确率高于活动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提高了老年危重病人液体出入量记录的准确率,为医生准确判断病情提供保障,促进了病人的康复,提高医生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同时增强了护理人员主人翁意识,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营造了科室融洽的工作氛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提供更准确的患者出入量记录数据给医生作为临床治疗的依据,提高医、护、患之间的信任度。方法收集科室2017年8月至9月28天内需记录出入量的患者例数610例,运用品管圈手法对其进行查检分析。结果运用品管圈手法后,记录出入量的不准确率由原来的33.11%降至1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品管圈手法的娴熟运用,提高了护理工作人员、患者及家属对记出入量的认识,记录出入量的准确率,提高了医护患之间的信任度,从而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检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入量管理的相关证据,并对最佳证据进行总结。方法 系统检索BMJ Best Practice、UpToDate、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中心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数据库、国际指南图书馆、美国指南网、英国国家临床医学研究所指南库、加拿大安大略注册护士学会网站、苏格兰学院间指南网、中国指南网、Cochrane Library、PubMed、荷兰医学文摘数据库、护理文献累积索引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WHO及各类专业协会网站中有关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入量管理的证据,包括指南、证据总结、最佳临床实践信息册、推荐实践及系统评价。由2名研究者对纳入文献的质量进行评价,并对符合质量标准的文献进行证据提取。结果 共纳入9篇文献,包括临床决策1篇、指南5篇、系统评价2篇、专家共识1篇,最终在多学科合作团队、评估与监测、水钠限制、利尿剂的使用、有氧运动、健康教育6个方面,总结了13条最佳证据。结论 总结的证据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入量管理的证据,建议护理管理者建立科学的出入量管理制度,定期对成员进行培训,为患者制订个体化的体液管理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外科术后患者腹部引流管护理缺陷率的应用效果。方法综合运用品管圈管理方法,分析影响我院4个外科病区腹部引流管护理缺陷的主要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比较活动前后腹部引流管护理缺陷率。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引流管护理缺陷率由实施前的27.40%降至9.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能有效降低腹部引流管护理缺陷率,实现腹部引流管安全管理质量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品管圈管理工具在提高儿童病房腕带佩戴率中的作用。方法:运用品管圈对儿童病房腕带佩戴缺陷进行质量分析、改进,并对实施品管圈活动前、后状况进行比较。结果:儿童病房腕带佩戴缺陷率由实施品管圈活动前的89.2%降低至实施后的34.4%。结论:应用品管圈质量改进工具可提高患儿腕带佩戴的依从性及佩戴率,同时能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圈员运用品管圈管理工具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该方法值得儿童病房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陈肖  张红  丁翔  刘玲  卓琳  耿春密 《护理学报》2016,23(8):9-12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器官移植中心责任护士交接班内容缺陷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4年3月成立品管圈小组,由8名器官移植中心责任护士按自愿原则组成"链接圈",以"降低器官移植中心责任护士交接班内容的缺陷率"为活动主题,进行现况调查、要因分析,制定相应的改善措施并组织实施,比较品管圈活动前后责任护士交接班内容缺陷.结果 器官移植中心责任护士交接班内容缺陷率由品管圈活动前8.67%下降至活动后3.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品管圈活动可降低器官移植中心责任护士交接班内容缺陷率,促进了器官移植中心护理工作的持续质量改进.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改善本科目前手术患者术前准备不完善的问题。方法根据手术前所需准备的项目制定查检表检查,绘制鱼骨图分析,查找改善前存在的问题,设定目标,制定对策并实施,再做改善前后术前准备情况分析。结果通过品管圈活动,手术准备缺陷率由改善前7.92%降至改善后1.98%,改善前目标值是3.28%,目标达成率为128%,改善后手术文件书写、基础护理、手术标记、术中用药的缺陷率均明显低于改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此次品管圈活动有效的降低了术前准备缺陷率,缩短手术交接时间,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保障了医疗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降低ICU患者体位护理缺陷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统计并比较活动前后129例ICU患者体位护理缺陷发生状况.结果:ICU患者体位护理缺陷原因主要有躯体偏向床位、身体过曲、躯体偏向一侧、受压部位未悬空、肢体未处于功能位、身体过伸、疼痛、暴露隐私、限制活动.活动后每周期护理缺陷平均次数145.5次,低于活动前245.4次,降幅30.8%.结论:品管圈活动有利于降低1CU患者体位护理缺陷发生率,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