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颈脊髓损伤引起的呼吸系统并发症是导致患者病情加重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早期行气管切开可以有效缓解由呼吸功能失常或下呼吸道分泌物潴留所导致的呼吸困难,避免长期气管插管引起的并发症.患者的年龄、吸烟史、美国脊髓损伤学会残损分级、神经损伤平面、创伤严重程度评分、肺功能指标等均可影响颈脊髓损伤患者行气管切开的决策.该文就颈脊髓损...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性总结颈脊髓损伤(SCI)气管切开患者护理要点、拔管指征和结果。方法:回顾研究2008年1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92例颈脊髓损伤气管切开患者的呼吸管理过程和转归情况,其中男74例,女18例;年龄41.7±19.2(28~72)岁。随访时间24±8(7~34)个月。护理要点包括鼓励患者自主咳嗽,叩背吸痰,保持气道清洁、湿润、通畅;逐渐辅以振动排痰和呼吸训练。拔管的指征为血气分析结果正常,自行咳嗽排痰,咽反射正常,肺部无炎症表现,无喉头水肿,套管远端无气道狭窄。统计患者气管套管拔出时间和影响因素。结果:92例患者中82例(89.1%)患者一次性拔管成功,伤后3个月内拔管成功患者64例(69.5%),拔管距伤后时间平均44.1±14.2d(11~89d);伤后3个月后拔管成功患者18例(19.6%),拔管距伤后时间平均138.9±5.5d(125~147d),均反复出现肺部感染。10例(10.9%)患者在随访中拔管失败,其中7例患者因肉芽组织增生致气管狭窄,更换T管后保留气管切开套管直至随访结束;3例患者拔除气切套管后出现气管塌陷,其中2例重新接受气管插管,病情稳定后改用气管切开套管至随访结束,1例因急性呼吸衰竭而死亡。结论:正确的护理和呼吸训练,可以使大部颈脊髓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度过危险期而顺利拔管。SCI运动平面高、反复肺部感染、气管狭窄和塌陷是导致拔管延迟和失败的主要原因。拔管后气管塌陷发生率虽较低,但危害大,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颈髓损伤患者在气管切开情况下,及早行手术治疗,争取最大限度的恢复和保存脊髓功能.[方法]27例C3~7,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患者,均在伤后行气管切开,7例未闭管手术(伤后1~3 d,A组),20例闭管后手术(伤后8~20 d,B组),所有患者均行前路脊髓减压、骨折脱位复位植骨内固定术.[结果]所有患者颈前路于术切口均未出现感染;肺内感染A组3例,B组13例;B组1例术后呼吸衰竭死亡,2例闭管后手术患者术后需再次行气管切开.伤后1个月A组运动和感觉神经功能分别改善4.05、6.13分;B组运动和感觉神经功能分别改善3.12、4.25分,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气管切开带管进行手术并未增加感染、呼吸功能受限等并发症,术后机械辅助通气维持时间亦无明显差异,因能够早期手术,对脊髓损伤的恢复有促进作用,是治疗颈椎外伤致脊髓损伤的积极方法. 相似文献
4.
颈髓损伤气管切开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髓损伤患者气管切开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整理1185例颈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气管切开率,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年龄、性别、工作性质、受伤原因、颈髓损伤程度、颈髓损伤节段、治疗期间营养状态等因素对于患者气管切开率的影响。统计相关因素各分项下的气管切开率。[结果]99例患者被实施气管切开,气管切开率8.35%。年龄、颈髓损伤程度、颈髓损伤节段、受伤原因等因素与气管切开率相关,其他一些因素与气管切开率无显著相关性。随年龄的增长,颈髓损伤患者气管切开率逐渐增加,〈20岁的患者,无1例实施气管切开,〉60岁的患者气管切开率高达38.7%;随颈髓损伤程度的加重和节段的升高,气管切开率不断增加,ASIA分级D级颈髓损伤患者气管切开率为0.5%,而完全性颈髓损伤患者气管切开率高达19.1%;C7~C4节段的颈髓完全性损伤气管切开率分别为4.3%,22.3%,21.6%和32.7%,而c3和c3以上节段的完全性损伤患者,大部分在实施气管切开之前即发生死亡,故气管切开率并不高。高处坠落所致颈髓损伤患者较其他患者有更高的气管切开率。[结论]颈髓严重损伤、颈髓高位损伤和高龄是颈髓损伤患者气管切开的主要危险因素。高位的(c3和c3以上)颈髓完全性损伤患者应尽早实施气管切开。 相似文献
5.
目的 :系统评价颈髓损伤后气管切开的影响因素,为制定颈髓损伤患者的呼吸道管理措施提供循证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Embase生物医学数据库、Medline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及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收集由建库至2018年2月公开发表的关于颈髓损伤后气管切开影响因素的研究文献。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用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数据合并,计算比值比(odds ratio,OR)/均数差(mean difference,MD)值和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用漏斗图来判定发表偏倚。结果 :经过文献筛选共纳入16篇文献,累计颈髓损伤患者9697例,气管切开率为18.3%(1773/9697)。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颈髓损伤患者中,男性[OR=1.29,95%CI(1.12,1.49),P=0.0004]、ASIA A级[OR=7.79,95%CI(5.28,11.50),P0.00001]、ASIA B级[OR=1.15,95%CI(1.13,2.02),P=0.005]、ASIA C级[OR=0.28,95%CI(0.20,0.41),P0.00001]、ASIA D级[OR=0.04,95%CI(0.02,0.09),P0.00001]、神经损伤水平(高位颈髓损伤)[OR=2.36,95%CI(1.51,3.68),P=0.0002]、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MD=8.97,95%CI(8.11,9.82),P0.00001]、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OR=6.03,95%CI(2.19,16.61),P=0.0005]、合并胸部损伤[OR=1.78,95%CI(1.55,2.04),P0.00001]、呼吸系统并发症[OR=5.97,95%CI(4.03,8.86),P0.00001]因素与气管切开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患者年龄、高龄、合并脑损伤、吸烟史、车祸伤机制和跌落伤机制与气管切开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当前证据表明,男性、ASIA分级A级或B级、神经损伤水平(高位颈髓损伤)、ISS、GCS≤8、合并胸部损伤、呼吸系统并发症是颈髓损伤后气管切开的危险因素,ASIA分级C级或D级是其保护性因素,应根据这些因素指导颈髓损伤患者行气管切开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易获得的急性创伤性颈髓损伤患者床旁资料建立气管切开预测模型,探讨用其预测颈髓损伤患者气管切开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45例急性创伤性颈脊髓损伤患者临床数据。采集其中219例患者人口学资料,是否行气管切开,既往系统性疾病史(除肺病外)、既往肺病史、吸烟史、治疗过程中是否出现呼吸系统并发症,入院时ASIA运动评分、神经损伤节段、ASIA分级、合并伤情况,是否存在颈椎骨折脱位,术前颈椎MRI显示的颈髓信号改变长度及最高病变节段、椎管最大侵占率、脊髓最大受压率、是否出现髓内出血。分别应用多元逻辑回归分析和分类回归树分析建立气管切开的逻辑回归模型和决策树模型。利用交叉验证方法应用另外126例患者资料对两模型进行外部验证,应用敏感性、特异性、预测准确率及ROC曲线下面积评估两模型预测能力。结果:345例患者中,58例行气管切开。决策树模型显示:入院时ASIA运动评分≤1分的患者气管切开率为66.7%;ASIA运动评分≤22分且出现呼吸系统并发症患者气管切开率为69.0%;入院时ASIA运动评分≥23分、不完全颈髓损伤、术前MRI显示髓内信号改变最高节段位于C3或以下的患者气管切开率为0.8%。逻辑回归模型显示的独立预测因素包括ASIA运动评分≤22分,ASIA A级或B级损伤及治疗过程中出现呼吸系统并发症。决策树模型和逻辑回归模型在敏感性、特异性、预测准确率、ROC曲线下面积的比较分别为73.7%vs 81.8%、89.7%vs 86.4%、87.3%vs 85.7%及0.909 vs 0.889。结论:决策树模型可用于进行气管切开的预测,入院时ASIA运动评分≤22分、ASIA A级颈髓损伤、治疗过程中出现呼吸系统并发症及术前颈椎MRI显示髓内信号改变的最高节段位于C2或以上为患者气管切开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椎脊髓损伤顽固性呼吸机依赖的影响因素及有效脱机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组2003-10-2011-12收治的325例急性颈椎脊髓损伤,其中117例行气管切开及呼吸机辅助呼吸,最终81例顺利脱机,36例产生顽固性呼吸机依赖,脱机困难,分析颈椎MRI等影像学资料,判断颈脊髓损伤平面、以ASIA评分评价瘫痪程度、分析呼吸模式、血气分析指标,分析血检指标评价营养状况、以SPSS 15.0对比分析呼吸机依赖组、非依赖组以上指标差异,对顽固性呼吸机依赖组进行强化营养、调整水电解质平衡、加强呼吸功能定时训练,强化心理素质,增强信心,每日进行定时脱机,每次延长脱机时间直至时间对接、达到完全性脱机。结果 36例顽固性呼吸机依赖最终全部脱机,1例因严重感染最终死亡,脱机救治成功率达到97.2%,其中时间最长1例呼吸机辅助呼吸达到38月,时间最短为7周。结论损伤平面高瘫痪重、营养状态差、电解质紊乱及心理恐惧是颈椎脊髓损伤顽固性呼吸机依赖的影响因素;强化营养、调整电解质平衡,加强呼吸功能定时训练,增强心理素质,循序渐进脱机是有效脱机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气管切开患者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7月至2021年6月海警医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气管切开患者共102例作为研究对象,102例患者中,39例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设为观察组,63例未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设为对照组。收集、记录并统计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性别、BMI、是否伴有高血压、糖尿病、是否应用抑酸剂等因素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年龄、应用激素例数、ICU入住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胃管留置时间均大于或多于对照组(P<0.05);根据两组患者相关临床资料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年龄、是否应用激素治疗、相对较长时间的机械通气、胃管留置以及ICU入院时间均为导致VAP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较大、应用激素、长时间的机械通气以胃管留置以及入住ICU均是引发VAP的重要危险因素,临床医师可根据相关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从而提高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重度创伤性颈脊髓损伤患者临床特点及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 分析2015年1月-2020年5月在本院治疗的急性重度外伤性颈脊髓损伤患者457例,按照早期死亡(30 d内)与否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统计其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致伤因素、损伤节段、AISA分级、合并伤、基础疾病、是否手术、手术时机等指标,纳入Lo...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讨采用颈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急性下颈段脊髓损伤患者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2021年11月行前路手术治疗的创伤性颈脊髓损伤的168例患者临床资料。男133例,女35例。年龄23~82岁,平均53.8±11.2岁。伴术前合并症33例(19.6%),术前患者神经功能损害ASIA分级A级34例,B级10例、C级62例,D级62例,其中使用激素冲击治疗50例(29.8%)。采用ACDF手术135例(80.4%),ACCF手术33例(19.6%)。收集患者住院期间的术后早期并发症及死亡等信息,先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性别、年龄、术前合并症、受伤原因、神经损伤平面、术前ASIA分级、是否合并颅脑或胸腹部损伤、是否使用大剂量激素治疗、受伤至手术时间、术前血红蛋白(HGB)、术前白蛋白(ALB)、手术范围、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并发症的相关性,并对P<0.2的变量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29.1%(49/168)。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受伤原因(P=0.032)、术前ASIA分级(P<0.001)、是否合并颅脑或胸腹部损伤(P=0.043)、是否使用激素冲击治疗(P=0.017)、术前HGB(P=0.002)、术前ALB(P=0.001)和手术方式(P=0.002)与术后早期并发症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术前ASIA分级为A级、B级(P<0.001,OR=5.389,95%CI 2.243~12.950)和使用激素冲击治疗(P=0.044,OR=2.541,95%CI 1.024~6.303)为术后早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ASIA分级为A级、B级和使用大剂量激素治疗为急性下颈段脊髓损伤患者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发生异位骨化的危险因素.[方法]将510例外伤性脊髓损伤患者根据X线片、CT检查分为异位骨化组(A组,59例)和无异位骨化组(B组,45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脊髓损伤情况、血清钙浓度、痉挛及压疮情况,分析与异位骨化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异位骨化发生率为11.6%.A、B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血清钙浓度、压疮发生率经统计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患者中完全性瘫痪者及痉挛性瘫痪者、脊髓损伤位于颈髓及胸髓者,损伤程度为ASIA A、B级者与B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完全性瘫痪和痉挛性瘫痪、颈髓和胸髓以上损伤及ASIA A、B级者易发生异位骨化. 相似文献
12.
吸入性损伤后预防性气管切开与紧急气管切开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8,自引:16,他引:58
目的 探讨预防性气管切开的临床可行性。 方法 对 93例中度或重度吸入性损伤患者均行气管切开。气管切开前出现明显呼吸困难、血氧分压下降、血氧饱和度下降者为紧急气管切开组 (2 1例 ) ;气管切开前未出现明显通气、换气障碍者为预防性气管切开组 (72例 )。预防性气管切开组实施手术时间为伤后 (4 .31± 3.0 4 )h ,紧急气管切开组为伤后 (34.4 7± 2 .79)h。比较两组患者相关生命体征、血氧分压、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及呼吸机使用情况。 结果 紧急气管切开组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心率等术前均有明显的异常 ,术后得到显著改善 ,而预防性气管切开组相关生命体征较平稳。紧急气管切开组术后 2d内 2 0例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95 .2 4 % )。预防性气管切开组术后 2d内 6 5例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90 .2 8% )。 结论 对疑有中度以上吸入性损伤的患者应及早行预防性气管切开 ,尽量避免紧急气管切开。气管切开后建议早期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相似文献
13.
脊髓损伤后髋关节周围异位骨化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后髋关节周围发生异位骨化的危险因素。方法:将1023例外伤性脊髓损伤患者根据X线检查和CT检查分为异位骨化组(A组,121例)和无异位骨化组(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脊髓损伤情况、脊髓损伤到瘫痪肢体开始功能训练的时间、血清钙浓度、痉挛及压疮发生情况,分析与异位骨化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异位骨化发生率为11.8%。A组与B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脊髓损伤至瘫痪肢体开始功能训练的时间、血清钙浓度及压疮发生率经统计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患者中完全性瘫痪者及痉挛性瘫痪者比例较高,与B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A组患者脊髓损伤主要位于颈段及中胸段,与B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A组患者脊髓损伤主要为ASIA A级和B级,与B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痉挛性瘫痪改良Ashworth Ⅱ级以上者异位骨化发生率较高,统计学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完全性脊髓损伤及痉挛性瘫痪是脊髓损伤后异位骨化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脊髓损伤神经功能分级为ASIA A级和B级者、颈段或中胸段脊髓损伤者及痉挛性瘫痪改良Ashworth Ⅱ级以上者易发生异位骨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重度创伤性颈脊髓损伤患者临床特征,分析影响其远期死亡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1日~2018年5月31日收治的207例重度颈脊髓损伤患者临床特点,统计其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等)、致伤因素、损伤特点(责任节段、AISA分级、合并伤等)、住院治疗情况(是否手术、手术方式、手术时机等)和并发症以及远期死亡情况,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远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男性183例,女性24例,男女比例为7.63∶1,年龄15~74岁,平均44.7±13.7岁,以高能量损伤(包括高处坠落、车祸、重物砸伤以及其他复合伤)多见(159例,76.8%),50岁以下患者134例(64.73%),损伤节段C1~C2(3例,1.4%)、C3(28例,13.5%)、C4~C5(124例,58%)、C6(25例,12.1%)、C7(26例,12.6%)、C8(5例,2.4%),所有患者治疗受伤至住院时间3.6±3.5d,住院时间为16.2±16.9d;住院期间以呼吸系统(63例,30.4%)和水电解质紊乱(25例,12.1%)为主要并发症。8年间总死亡率为30.91%(64例),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0岁、C1-C4损伤、保守治疗、需要呼吸机辅助呼吸是远期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重度创伤性颈脊髓损伤常见于中青年男性患者,损伤部位好发于C4、C5节段,以高能量暴力创伤为主;高龄、上颈椎损伤、未行手术减压及合并呼吸功能障碍易导致患者远期死亡。 相似文献
15.
颈前路减压治疗颈脊髓损伤李晓林,张长明颈椎骨折脱位伴颈髓损伤的发病率及致残率均较高,近年来在诊断和治疗水平上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在手术适应症,手术途径选择,颈椎过伸性损伤伴中央管综合征的手术指征和颈脊髓完全损伤前路减压的临床意义等问题上,各家仍有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脊髓严重损伤引起迟发性窒息的危险因素。方法:对6例颈脊髓严重损伤引起迟发性窒息的各种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65例无窒息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MRI显示窒息患者脊髓受累节段弥散,多累及C4节段,而对照组大多为局限性病变,一过性心动过缓和呼吸困难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5例发生于睡眠中,4例手术,5例死亡。结论:临床表现稳定的颈脊髓损伤患者有发生迟发窒息的危险,弥漫性脊髓损伤,损伤后出现心动过缓及呼吸困难,既使是一过性的,均应视为危险因素,夜间睡眠是危险期,应密切监护。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颈椎损伤与颈脊髓损伤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地分析了265 例颈椎损伤患者,依据Allen分类方法对其颈椎损伤类型进行分类,依据ASIA国际脊髓损伤分级标准对其脊髓损伤情况进行分级,应用统计学软件包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颈椎损伤与颈脊髓损伤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颈脊髓损伤的程度与颈椎损伤的程度之间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根据颈椎损伤的程度可以对颈脊髓损伤的程度作出判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索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后不同时间段呼吸道的菌群变迁,分析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嘉兴学院附属第二医院2018年7月至2020年7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57例,采集入组患者气管切开第1、4、7、10、14天的痰液进行培养,观察呼吸道菌群的变迁,同时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入院格拉斯哥评分(GCS)、昏迷持续时间、早期营养支持、留置空肠管、质子泵抑制剂、激素、癫痫、颅内感染、脑梗塞、严重低蛋白血症、机械通气时间、肝肾功能等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共纳入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157例,其中肺部感染126例,检出的前8位菌群在气管切开7天出现菌群变迁,气管切开第10天、14天与第7天时的菌群相似。耐药菌的变化也出现在气管切开第7天。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二组患者年龄,入院GCS评分、昏迷时间≥2周、早期营养支持、留置空肠管、严重低蛋白血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率高,气管切开7天时菌群出现变迁。老龄、GCS评分低、昏迷时间长、...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颈脊髓损伤患者营养状况的动态变化,分析其对患者死亡率的影响。方法将128例颈脊髓损伤依治疗结果分为非死亡组和死亡组。记录两组一般信息和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和血清前白蛋白水平。比较两组血清蛋白水平动态变化,分析其与死亡的关系。结果入院早期,血清总蛋白水平在死亡组降低;3~5 d后,3种蛋白水平在死亡组均低于非死亡组(P<0.05),死亡组下降幅度较大;患者较低的血清蛋白水平是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颈脊髓损伤患者伤后低蛋白血症在死亡患者中更为明显;低蛋白血症是此类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导致急性重度颈脊髓损伤患者早期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7年12月78例急性重度颈脊髓损伤(ASIA A级和ASIA B级)的临床资料。按照患者是否于受伤后30天内死亡分为早期死亡组和早期存活组。分析患者年龄、损伤节段、损伤至入院时间、减压内固定手术、损伤至手术时间、神经源性休克、中枢性高热、低钠血症、血白蛋白、血淋巴细胞百分比、气管切开、肺部感染12项指标。结果死亡组高损伤节段(C1-C4)患者比例(8/9)高于存活组(49/69)(χ^2=18.086,P=0.000),死亡组受伤至手术时间(1-12 d,中位数2 d)少于存活组(1-39 d,中位数3 d)(Z=-2.664,P=0.008),死亡组出现神经源性休克比例(4/9)高于存活组(6/69)(χ^2=12.392,P=0.000),死亡组出现低钠血症比例(4/9)高于存活组(19/69)(χ^2=4.526,P=0.033),死亡组入院时血淋巴细胞百分比(11.84±5.80)%低于存活组(19.17±16.64)%(t=-4.006,P=0.000),死亡组气管切开患者比例(7/9)高于存活组(10/69)(χ^2=29.749,P=0.000),死亡组并发肺部感染患者比例(8/9)高于存活组(15/69)(χ^2=17.266,P=0.000)。结论影响急性重度颈脊髓损伤患者早期死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患者损伤节段高(C1-C4)、并发神经源性休克、肺部感染、行气管切开术可能是导致患者早期死亡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