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侯丽艳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1,(5):59-60
目的:研究腔隙性脑梗死应用CT与核磁共振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腔隙性脑梗死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划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予以C T诊断,观察组予以核磁共振诊断,观察两组诊断效果.结果:CT诊断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是57.9%(11/19)、50.0%(7/14)、54...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应用核磁共振与CT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我院诊断腔隙性脑梗死61例实施CT与核磁共振,所获得的图像安排2名专业的影像医师及1名神经内科专业医师进行探讨阅片,得出诊断结论.结果:61例患者共发现139个病灶,病灶为单发例11例(11个病灶)(18.03%)、多...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比较CT与核磁共振在腔隙性脑梗死中的诊断意义.方法:收集我院自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5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经CT及核磁共振诊断,并经术后病理组织学诊断进行确诊,观察两种诊断方法检出率及确诊率.结果:两种诊断方式显示基底节区、脑干、丘脑是常见发病位置,核磁共振检出病灶48个,检出率为96%,CT检出率为36个,检出率为72%,两种诊断方法检出率存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与核磁共振均能诊断腔隙性脑梗死,核磁共振检出率明显高于CT,清晰显示病变特点,可作为腔隙性脑梗死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探讨以小动脉病变为主要发病机制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与CT比较并进行相关分析。方法:利用TCD技术检测120例经CT或MRI确诊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经颞窗探测双侧大脑中动脉、前动脉及后动脉;经枕窗探测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记录血流速度,观察频谱形态及监听音频变化、脉动指数及阻力指数等。结果:120例确诊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TCD检测结果血流动力学异常109例(90.8%),脑动脉硬化112例(93.3%),血流速度正常11例(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CT/MRI显示96例(80%)梗死部位发生在基底节区和基底节合并放射冠、侧脑室旁等多发梗死灶。结论:患者同时行TCD和CT检测,对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断、病因和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分析腔隙性脑梗死CT与磁共振诊断价值。方法:从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在本院住院治疗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随机抽出5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CT扫描和磁共振两种检测方式进行诊断。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检出情况,包括病灶情况,包括数量、直径、部位、形态等内容。结果:经磁共振检出病灶74个,检出率为100%。CT诊断检出病灶有34个,检出率为45.95%。磁共振诊断的检出率显著高于CT诊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磁共振诊断能检出0.2~1.5cm的病灶,而CT诊断仅检出0.5~1.2cm的病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CT诊断相比,磁共振诊断在腔隙性脑梗死的病灶检出率更高,临床诊断中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临床医学工程》2016,(8):993-994
目的比较CT和核磁共振应用于腔隙性脑梗死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3月我院已确诊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4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核磁共振和CT检查,比较两种检查的诊断效果。结果 1核磁共振检查出总病灶数量明显多于CT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核磁共振检查的病灶检出率为CT检查的2.7倍。2核磁共振检查检出的459个病灶中,≤5 mm病灶370个,6~10 mm病灶60个,11~15 mm病灶29个;CT检查检出的170个病灶中,≤5 mm病灶70个,6~10 mm病灶58个,11~15 mm病灶42个;核磁共振检查和CT检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发病6小时内进行扫描49例,CT扫描均未见显影,核磁共振扫描发现47例显示小片状或斑点状影像。4核磁共振检查时间长于CT检查,平均病灶大小小于CT检查,检查费用高于CT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磁共振检查呈小片状或斑点状,T1T2长信号,DWI显著加深,T2FLAIR高信号;CT检查呈低密度小片状或斑点状显影。结论核磁共振应用于腔隙性脑梗死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8.
9.
小儿腔隙性脑梗死的病因与CT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向东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6,29(3):30-31
目的探讨小儿腔隙性脑梗死的病因与CT表现。方法对43例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病因:头轻微外伤21例,上呼吸道感染8例,水痘2例,线粒体脑肌病(MELAS),烟雾病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原因不明9例。(2)临床表现:偏瘫41例,失语5例,癫疒间10例,突发性耳聋2例。(3)CT:43例患儿发现51处病灶,其中15例患儿发现一侧或双侧基底节区点状或片状钙化,其附近存在类圆形点或片状低密度灶。(4)预后:40例患儿在12周内症状消失。结论小儿与成人引起腔隙性脑梗死病因不同,预后好。基底节钙化与外伤后急性偏瘫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0.
小儿腔隙性脑梗死的病因与C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向东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6,29(1):30-31,33
目的 探讨小儿腔隙性脑梗死的病因与CT表现。方法 对43例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病因:头轻微外伤21例,上呼吸道感染8例,水痘2例,线粒体脑肌病(MELAS),烟雾病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原因不明9例。(2)临床表现:偏瘫41例,失语5例,癫痫10例,突发性耳聋2例。(3)CT:43例患儿发现51处病灶,其中15例患儿发现一侧或双侧基底节区点状或片状钙化,其附近存在类圆形点或片状低密度灶。(4)预后:40例患儿在12周内症状消失。结论 小儿与成人引起腔隙性脑梗死病因不同,预后好。基底节钙化与外伤后急性偏瘫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1.
腔隙性脑梗死是老年脑血管病中常见的一种。此病发病缓慢 ,常为多发 ,本文对 1118例腔隙性脑梗死 ,进行了临床与CT、经颅彩色多普勒 (TCD)、脑电图(EEG)对比分析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 790例 ,女 32 8例。年龄 4 9~ 75岁 ,平均 5 9 5岁。发病 1周内就诊者 96 8例 ,1~ 2周132例 ,>2周 18例。临床纯运动型 6 6 4例 ,感觉 -运动型 2 0 8例 ,共济失调性轻偏瘫和构音障碍 -笨拙手综合症 15 1例 ,纯感觉型 5 7例 ,无自觉症状 38例。1·2 检查方法 CT :采用德国西门子SOMATOMCRX型扫描机 ,扫描层厚… 相似文献
12.
腔隙性脑梗死是指脑深部2~15mm大小的梗灶,是脑深部穿通动脉及分支闭塞后脑组织血供障碍而发生水肿、软化及坏死等一系列变化。好发于基底节、内囊、脑干、放射冠等部位,多与高血压病有关,其起病急缓不一,但预后好,常有特定的症状和体征。CT是最有效的检查方法之一。本文对笔者所在医院2004年5月至2007年11月发现的37例腔隙性脑梗死在CT诊断方面作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13.
高旭光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1999,(3)
腔隙性脑梗死(LI)也称脑腔隙梗死、穿通支系梗死、皮质下梗死、腔隙梗死等,约占缺血性卒中的1/4。LI是指脑深部小的梗死,由脑深穿支动脉闭塞后脑组织缺血坏死、液化引起的小的圆形软化灶,最常见的部位是豆状核、丘脑、放射冠和桥脑等。过去LI只能在尸检中发...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与CT在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本院收治的72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均进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和CT检查。比较两种检查结果、检查符合率和病灶检出率。结果:72例患者经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显示均为腔隙性脑梗死,经CT检查显示65例腔隙性脑梗死,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的检查符合率为100.00%,高于CT检查的90.28%(P<0.05)。72例患者经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显示病灶直径≤5mm有394个,病灶直径>5mm有131个;经CT检查显示病灶直径≤5mm有353个,病灶直径>5mm有116个,两种检查方式病灶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实施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和CT检查虽然病灶检出率相近,但是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检查符合率更高,为后期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与核磁共振( MRI)在腔隙性脑梗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收治的腔隙性脑梗塞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行颅脑CT与MRI检查。回顾性地分析比较两种方法的检查结果及阳性检出率。结果 MRI对腔隙性脑梗塞的检出率(100%)明显高于颅脑CT(27.68%),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对腔隙性脑梗塞病灶的敏感度明显高于颅脑CT,并能清晰显示病变的特点,应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由于磁共振 (MRI)在临床的广泛应用 ,腔隙性脑梗死作为一种独立性缺血性卒中受到人们的重视。现将 2 0 0例经MRI证实为腔隙性脑梗死总结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本组 2 0 0例 ,男 153例 ,女 4 7例。年龄在 35~ 4 0岁 12例 ,4 1~ 50岁 2 7例 ,61~ 70岁 12 4例 ,71岁以上 37例。其中有高血压病史 12 9例( 64 5% ) ,糖尿病史 4 2例 ( 2 1% ) ,高血脂症 30例( 15% ) ,心脏病 10例 ( 5% ) ,烟酒嗜好 130例 ( 65% ) ,63例既往有一过性缺血发作史 ( 31 5% )。1·2 临床表现 急性起病 12 1例 ,慢性起病 79例。首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在股骨头坏死诊断中使用CT检查与核磁共振所取得的诊断效果.方法:选取于2020年1月份至2021年1月份医院收治的68例股骨头坏死患者,随机分组法,每组34例.CT检查法用于对照组,核磁共振检查法用于观察组.结果:观察组诊断准确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股骨头坏死诊断中,核磁共振检查方法的诊断准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与CT诊断急性颅脑损伤诊断的临床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临床确诊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82例核磁共振及CT影像学检查资料,比较两种影像学检查方式临床诊断准确率,损伤部位及血肿厚度判断情况等.结果:入选患者核磁共振和CT诊断急性颅脑损伤临床准确率分别为90.2%,78.4%;核磁共振诊断急性颅脑损伤临床准确率明显优于CT,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核磁共振和CT诊断急性颅脑损伤部位判断情况组间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核磁共振诊断血肿厚度≤8.0m急性颅脑损伤临床准确率明显高于CT,组间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磁共振诊断急性颅脑损伤临床准确率高,可有效判定损伤部位、血肿部位,尤其适合于小血肿诊断;而CT则具有诊断迅速,定位准确等优势;临床医师应当根据患者病情需要选择检查方式,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