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伽玛刀同步贝伐珠单抗治疗伴广泛脑水肿的结直肠癌脑转移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3年3月-2014年10月期间共5例结直肠癌脑转移瘤病人纳入该前瞻性研究。所有病人在伽玛刀治疗后第2天给予贝伐珠单抗静脉滴注(5 mg/kg,每2~3周重复1次),贝伐珠单抗中位治疗周期数为4。伽玛刀和贝伐珠单抗同步治疗后随访7~18个月(中位时间13个月)。结果近期随访显示:MRI T1WI增强序列上病灶较治疗前缩小29.51%~100%(中位数42.85%),T2WI序列上病灶水肿区域缩小69.03%~97.51%(中位数86.60%)。病人临床症状均改善,KPS评分提高20~40分(中位数30分)。随访截止时,死亡2例,疾病进展1例,肿瘤控制良好2例,且未出现放射相关并发症和严重药物副作用。结论伽玛刀同步贝伐珠单抗方案作为伴广泛脑水肿的结直肠癌脑转移瘤的挽救性治疗安全且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单独采用贝伐珠单抗治疗和贝伐珠单抗联合替莫唑胺剂量密集疗法治疗复发恶性脑胶质瘤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自2008年6月到2012年6月收治的38例复发恶性脑胶质瘤患者资料,26例采用贝伐珠单抗单药治疗(单药组),12例采用替莫唑胺剂量密集疗法联合贝伐珠单抗化疗(联合治疗组),观察其无进展生存期及不良反应. 结果 单药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21.8周,6个月无进展生存率为37.8%;联合治疗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34.7周,6个月无进展生存率为5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8.161,辟0.023). 结论 贝伐珠单抗能提高复发恶性脑胶质瘤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联合治疗在延长复发恶性胶质瘤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方面优于单药组,可推荐为复发恶性脑胶质瘤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颅内恶性胶质瘤术后残留或复发患者接受伽玛刀联合贝伐单抗治疗与只接受伽玛刀治疗患者的近期肿瘤控制率、临床症状改善以及患者生存率的差别。方法总结2012~201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医学中心收治的83例脑恶性胶质瘤术后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接受伽玛刀联合贝伐单抗治疗40例(联合组),接受伽玛刀治疗43例(伽玛刀组),对两组患者治疗后定期复查比较近期疾病控制、临床症状改善及生存率的差别。结果所有患者随访4~42个月,随访率100%,联合组和伽玛刀组治疗中的患者6个月疾病控制率、1年生存率及2年生存率分别为92.5%和74.4%(P0.05)、74.2%和32.1%(P0.05)、56.4%和12.4%(P0.05)。结论伽玛刀联合小剂量贝伐单抗治疗颅内恶性胶质瘤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对患者治疗后近期肿瘤控制、生存质量的提高以及延长患者生存期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颅内恶性肿瘤大部分会伴有严重的瘤周水肿,常规的渗透性脱水剂及糖皮质激素治疗短期疗效明显,长期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近年来,贝伐珠单抗在顽固性瘤周水肿治疗中显示了良好的效果,本文结合文献对贝伐珠单抗在颅内恶性肿瘤顽固性瘤周水肿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低剂量贝伐单抗治疗放射性脑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类固醇激素及甘露醇治疗失败的放射性脑坏死患者29例。所有患者均给予贝伐单抗5mg/Kg,每14天重复一次,治疗1~6周期。每周期治疗前均行MRI检查,比较治疗前后MRI T1WI相增强病灶的变化情况及T2WI相病灶水肿情况;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KPS评分改变情况及药物的副作用。结果分别有2例、6例、10例、5例、3例和3例患者分别完成了1周期、2周期、3周期、4周期、5周期、6周期治疗。贝伐单抗应用后第2天起,患者临床症状开始逐渐改善。2疗程结束后,患者KPS评分平均提高32.2分;MRI T1WI增强相可见强化区域病灶较治疗前平均缩小42.9%(P0.001),MRI T2WI相可见水肿区域较治疗前平均缩小80.9%(P0.001)。未见严重治疗相关副作用;平均随访时间8.7个月(3~26个月),16例患者病情改善维持,8例患者复发,5例患者因肿瘤进展死亡。结论低剂量贝伐单抗能明显改善放射性脑坏死患者的临床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贝伐单抗(Avastin)对人胶质母细胞瘤移植瘤瘤体和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免疫缺陷的RAG-KO小鼠,接种稳定表达荧光素酶的人胶质母细胞瘤U373-luc细胞7 d后将合格的载瘤小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6只):对照组(给予PBS),低剂量贝伐单抗组,常规剂量贝伐单抗组,高剂量贝伐单抗组。每隔3 d记录各组小鼠重量,荧光成像系统每周2次测量颅内肿瘤体积随贝伐单抗治疗进程的改变。给药3周后,处死小鼠取材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组织的CD31表达,计算微血管密度。小鼠处死前一天抽血测定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瘤体和血浆内VEGF水平显著下降,常规剂量和高剂量治疗组前两周肿瘤体积明显减少,血管密度减低,但3周起肿瘤体积反弹。常规剂量与高剂量治疗组之间各项指标未见明显差异。结论贝伐单抗对人胶质母细胞移植瘤瘤体和血管生成早期有明显抑制作用,可缩小肿瘤体积,减少血管密度,但随着治疗的延长,肿瘤生长反弹。接受高剂量和常规剂量贝伐单抗注射的载瘤小鼠均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贝伐单抗联合放疗对脑胶质瘤的临床效果及预后改善。方法选择2014年8月—2017年12月收治的60例脑胶质瘤患者,根据术后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30例)和贝伐单抗组(3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放疗联合替莫唑胺治疗,贝伐单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再联合贝伐单抗治疗。两组患者均进行1个月治疗,治疗后观察近期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检测血T淋巴细胞水平。治疗后对患者进行随访3年,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结果贝伐单抗组的近期有效率为46. 7%,高于对照组的26. 7%(P 0. 05)。两组治疗后血CD3~+、CD4~+、CD4~+/CD8~+水平均高于治疗前(均P 0. 05); CD8~+水平低于治疗前(均P 0. 05)。贝伐单抗组治疗后CD3~+、CD4~+、CD4~+/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 0. 05),CD8~+水平低于对照组(P 0. 05)。两组连续治疗1个月的毒副反应(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高血压、出血、乏力及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贝伐单抗组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6. 85±1. 21)个月,中位总生存期为(9. 89±2. 41)个月,均分别长于对照组的(4. 12±0. 89)个月和(7. 27±2. 08)个月(均P 0. 05)。结论将贝伐单抗联合放疗用于治疗脑胶质瘤,有助于提高近期疗效,改善机体免疫水平,不增高毒副反应发生率,能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贝伐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复发高级别胶质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3年12月符合入选标准的11例复发高级别胶质瘤患者,接受贝伐单抗联合替莫唑胺(TMZ)化疗方案治疗。化疗效果按照肿瘤可计算MRI增强范围评价疗效,并观察患者治疗前至再次进展之间KPS、QOL评分改变。不良反应参照WHO抗癌药物急性与亚急性毒性反应分度标准。结果 11例患者全部完成2个周期以上的化疗。疗效评价,总体完全缓解(CR)4例,部分缓解(PR)6例,病情稳定(SD)1例,病情进展(PD)0例,缓解率(RR)为90.9%(10/11),DCR为100%(11/11);中位PFS为5.4个月,中位OS为6.5个月。贝伐单抗联合TMZ所致不良反应以胃肠道反应(66.3%)、骨髓抑制(43.2%)、肾损伤(39.0%)、高血压(27.3%)常见,本组多为Ⅰ、Ⅱ级(35.93%),很少Ⅲ级(2.60%),无Ⅳ级;治疗后患者KPS评分及QOL评分均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均P0.05)。结论贝伐单抗联合TMZ化疗对复发高级别胶质瘤的治疗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和较高的疾病控制率,安全性较高,是一种可优先选择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脑血管介入栓塞疗法与立体定位放射疗法(SRT)联合治疗高血运性脑部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经MRI或PET/CT检查或采取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为原发性脑肿瘤及脑转移瘤,且经全脑血管造影(DSA)或CT血管造影(CTA)明确病灶为高血运性脑部恶性肿瘤的36例患者(其中原发性脑肿瘤6例,脑转移瘤3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4例(采用脑部SRT治疗)和对照组12例(在采用SRT的同时行脑肿瘤主要供血动脉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对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2.9%,对照组为4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神经系统症状明显减轻,KPS评分增加,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及总生存期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血管介入栓塞疗法联合SRT治疗高血运性脑部肿瘤效果确切,可以改善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提高KPS评分、增加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及总生存期,很大程度上延长了患者的生命,其疗效值得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10.
伽玛刀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脑转移瘤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伽玛刀治疗脑转移瘤的近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脑转移瘤患者48例(108个病灶)采用伽玛刀治疗,肿瘤周边剂量14-21Gy,平均18Gy;中心最大剂量32-40Gy,平均35.4Gy。结果对48例患者伽玛刀治疗后进行临床随访,随访时间为1-27个月,平均10个月,完全缓解8例(16.7%),部分缓解26例(54.2%),无变化10例(20.8%),进展4例(8.3%),肿瘤局部控制率为91.7%(44/48)。有神经系统症状33例患者,神经症状完全缓解11例(33.3%),部分缓解21例(63.6%),所有患者KPS评分均有上升。平均生存期17.4个月,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伽玛刀治疗脑转移瘤具有疗效好、安全的优势,能有效提高脑转移瘤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分析多次伽玛刀治疗及全脑放疗结合伽玛刀治疗肺癌脑转移瘤的疗效并评价两种治疗方式对患者认知功能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MMSE、KPS评分判断患者的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采用WHO的疗效评价标准进行肿瘤局部控制率的评价;Kaplan-Meier法描述生存过程,log-rank法比较多次伽玛刀治疗组和全脑放疗结合伽玛刀治疗组的生存曲线是否有差异。结果两组MMES得分变化趋势明显不同,经F检验,P=0.0010.05,多次伽玛刀治疗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点与基线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各时间点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全脑放疗结合伽玛刀治疗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点与基线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各时间点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呈显著下降趋势。全脑放疗结合伽玛刀治疗组治疗结束后3个月、6个月、9个月的MMSE评分与多次伽玛刀治疗组相比均明显下降,经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接受伽玛刀治疗患者的KPS评分治疗后2周与治疗前1周相比,经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种治疗方法的近期肿瘤局部控制率、中位生存期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多次伽玛刀治疗肺癌脑转移瘤有较好的肿瘤控制率及生存期,同时有效保护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所以,伽玛刀治疗对肺癌脑转移瘤患者是一种良好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系统评价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胶质母细胞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Central、EMbase、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等数据库等,检索日期为从建库至2019年5月。收集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胶质母细胞瘤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试验组以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为干预措施,对照组以单独化疗或单用贝伐珠单抗为干预措施。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8项随机临床试验,共2 586例,其中试验组1334例,对照组125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无进展生存期和6个月无进展生存期较对照组均明显延长(P<0.05);试验组客观反应率和严重不良反应率较对照组均明显增高(P<0.05);两组总体生存期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可以显著提高胶质母细胞瘤的无进展生存期和客观反应率,但不能延长总生存期。此外,联合疗法可导致更多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伽玛射线大分割立体定向放疗(SRT)加或不加全脑放疗(WBRT)对肺癌有限脑转移瘤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非小细胞肺癌多发脑转移瘤(1~4枚)患者66例,其中单纯SRT30例,SlIT+WBRT36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用Logrank法对各因素进行预后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无明显区别;SRT组与WBRT+SRT组的中位生存期(MST)分别为12.1与13.3个月,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216)。Logrank分析显示卡氏评分(P=0.017)和颅外病变的控制情况(P=0.032)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结论SRT是非小细胞肺癌有限脑转移瘤患者有效治疗手段,单纯SRT可取得与WBRT加SRT相似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伽玛刀治疗肺癌脑转移瘤方面的疗效及分析与其生存时间和预后相关的因素。方法选取106例于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在本院行伽玛刀治疗的肺癌脑转移瘤患者,按照其手术方式进行分组,其中42例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治疗,30例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T)治疗,17例行SRS联合全脑放疗(WBRT)治疗,13例行SRS/SRT挽救治疗,4例行SRS联合WBRT挽救治疗,观察患者的疗效并分析影响其生存时间和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106例肺癌脑转移瘤患者经伽玛刀治疗后6个月生存率为50%,各种治疗方法治疗后的生存率和中位生存期分别为61%、57%、42%、30%、2%和9、8、6、5、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影响经伽玛刀治疗的肺癌脑转移瘤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主要有KPS评分、原发灶的控制情况、病理分型以及是否进行过前期颅内治疗(P0.05)。结论肺癌脑转移瘤使用伽玛刀治疗可获得相似的生存率;影响患者术后生存时间和预后的因素主要是KPS评分、原发灶的控制情况、病理分型以及是否进行过前期颅内治疗。  相似文献   

15.
立体定向活检联合陀螺刀治疗囊性脑转移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囊性肺癌脑转移瘤采用立体定向活检与陀螺刀相结合治疗的疗效。方法对58例囊性肺癌脑转移瘤在CT导向下立体定向穿刺活检,并穿刺引流囊液使囊腔缩小,再行陀螺刀治疗。结果 58例患者57例明确了病理类型,肿瘤体积缩小,患者临床症状改善,陀螺刀治疗效果提高。结论立体定向手术联合陀螺刀治疗囊性肺癌脑转移瘤具有微创、安全、并发症少、有明显的近期效果和有效的肿瘤控制率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阿帕替尼或阿帕替尼联合替莫唑胺密集方案治疗复发恶性胶质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45例病理确诊的复发恶性胶质瘤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化疗,其中替莫唑胺密集方案15例,单纯应用阿帕替尼15例,阿帕替尼联合替莫唑胺密集方案15例,比较3组患者治疗2周后MMSE、KPS评分的改善情况及1个月后肿瘤减小和瘤周水肿范围缩小程度,观察持续治疗20个月患者生存情况和无进展生存疗期情况,评估3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单纯阿帕替尼和联合治疗组2周后MMSE、KPS评分的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单纯替莫唑胺治疗组(均P0.05),且1个月后的肿瘤和瘤周水肿缩小程度亦明显优于单纯替莫唑胺治疗组(均P0.05)。3组患者1个月内的临床缓解率:替莫唑胺组为13.3%,阿帕替尼组为40%,联合治疗为53.4%;持续治疗观察20个月,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替莫唑胺组(5.27±3.79)月、阿帕替尼组(9.07±4.04)月、联合治疗组(11.87±4.78)月,后2组明显长于单纯替莫唑胺组(均P0.05);联合治疗组的总生存期较单纯替莫唑胺组有所延长(P0.05)。结论阿帕替尼治疗或阿帕替尼联合替莫唑胺密集方案,可以在短期内明显改善患者症状,减轻肿瘤周围水肿,并可以延长患者无进展生存期,与单纯替莫唑胺方案相比,甚至可以延长总生存期,使复发恶性胶质瘤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伽玛射线大分割立体定向放疗(SRT)加或不加全脑放疗(WBRT)对肺癌有限脑转移瘤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非小细胞肺癌多发脑转移瘤(1~4枚)患者66例,其中单纯SRT 30例,SRT+WBRT 36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用Logrank法对各因素进行预后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无明显区别;SRT组与WBRT+SRT组的中位生存期(MST)分别为12.1与13.3个月,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216)。Logrank分析显示卡氏评分(P=0.017)和颅外病变的控制情况(P=0.032)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结论SRT是非小细胞肺癌有限脑转移瘤患者有效治疗手段,单纯SRT可取得与WBRT加SRT相似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X-刀治疗多发脑转移瘤的预后因素及X-刀在多发脑转移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在4种预后因素(年龄、治疗前KPS评分、有无远处转移、颅外病灶控制情况)相同或相似的条件下,配对选择两组病例.X-刀加全脑放疗组和常规放疗组各53例.常规放疗组采用全脑照射30~40Gy/3~4周.在X-刀加全脑放疗组中,X-刀治疗采用单次照射40例,分次照射13例,单次靶区平均周边剂量为20Gy.分次照射方法为4~12Gy/次,2次/周,总剂量为15~30Gy.结果KPS评分,颅外肿瘤病变稳定,以及颅内转移灶的数目是影响多发脑转移瘤病人预后的重要因素.中位生存期均有明显差异.在死因分析中,X-刀加全脑放疗组死于脑转移的比例为27%,比常规放疗组的51%低(P<0.05).但两组病例的放射并发症的发生率相似.结论对于多发脑转移瘤,X-刀加全脑放疗在提高局部控制率,延长生存期和提高生存质量方面均优于单纯放射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采用替莫唑胺辅助全脑放射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01—2014-01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患者88例,随机分为2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全脑放射治疗,观察组采用替莫唑胺辅助全脑放射治疗,对比2组近期疗效、远期疗效、治疗前后生存质量评分、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近期治疗缓解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位复发时间和中位生存时间均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KP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采用替莫唑胺辅助全脑放射治疗可明显提高疗效,改善生存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脑转移瘤的伽玛刀治疗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 评价伽玛刀治疗颅内脑转移瘤的疗效,分析能够预测预后生存率的因素.方法 407例脑转移瘤患者接受了伽玛刀治疗,随访344例,共756个病灶,肿瘤体积平均为(8.2±5.1)cm3,中心剂量和周边剂量分别(27.1±4.9)Gy和(15.4±2.0)Gy.对计数资料用X2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曲线.结果 经过平均(17.7±9.8)个月的随访,影像学提示肿瘤消失140个、缩小331个、不变222个、增大63个.死亡病例114(33.1%)例,伽玛刀治疗后的平均生存期为(12.1±6.0)个月.年龄<65岁、单发脑转移瘤、KPS≥70的患者有较好的生存率,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伽玛刀治疗脑转移瘤具有良好的控制率.年龄<65岁、无颅外病变加重、KPS评分≥70、转移瘤灶少、原发灶控制,是具有良好生存期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