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针对检验分析前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以ISO15189 质量管理体系为导向,通过改进管理措施,评估管理 措施对分析前质量提升的效果。方法 以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集团四个医疗区2016 年~2018 年检验样本质量为研究对 象,依据检验样本不合格率指标的变化,评估各种持续改进措施的效果。结果 2016 年改善措施实施前,2 539 292 例 标本中有14 881 例不合格,不合格率为5.86‰。2017 年启动ISO15189 申报工作,联合多学科多部门联动改善措施实施后, 2 818 615 例标本中有5 975 例不合格,不合格率为2.12‰。2018 年再次改进后,3 072 291 例标本中有5 199 例不合格, 不合格率为1.6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标本总量增长的同时,不合格标本数量呈下降趋势。结论 以 ISO15189 质量管理体系为导向,通过建立和完善分析前质量管理制度,建立多部门合作体系,对样本的采集、运送及 保存实施精细化管理,能显著提升分析前检验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动态分析血液组2016-2018年标本不合格率及产生原因,降低不合格率,保证分析前质量控制,为制订改进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统计该实验室血液组2016-2018年不合格抗凝血液标本总数,并进行原因分析,动态观察3年来在实验室采取分析前标本质量管理措施下不合格率的变化。结果 2016年不合格标本共3 484份,不合格率为7.45‰;2017年不合格标本共3 007份,不合格率为6.30‰,较2016年降低1.15‰;2018年不合格标本共2 839份,不合格率为5.55‰,较2017年降低0.75‰。连续3年标本不合格原因分布前3位均为标本凝血、采血量不足和条码未执行,临床科室不合格率占前3位的均为新生儿科、重症监护病房、心外科,其中新生儿科连续3年标本不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917,P=0.000)。结论实验室应建立控制标本不合格率的制度,不断与临床医护人员沟通,对医护人员及送服人员进行岗前培训,确保分析前标本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以提高分析前阶段的标本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6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接收的住院患者不合格血液标本9 096例。以不合格率描述标本不合格情况,比较历年引起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原因。结果 2008—2016年血液标本不合格率分别为1.49‰、0. 76‰、0. 52‰、0. 5‰、0. 47‰、0. 401‰、0. 395‰、0. 27‰和0.322‰,呈明显下降趋势,仅2016年较2015年略有反弹;标本主要不合格原因有所变化,其中2013—2016年"溶血"标本较2008—2012年有所增加。结论检验科通过加强与护理部、临床部门之间的联系,及时沟通、反馈不合格标本的情况,寻找原因并制定、实施改善措施,有利于提高分析前血液标本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临床血液标本的不合格率、不合格原因及分布,以此作为提高实验室分析前质量控制的指标,旨在为临床提供准确可信的检验结果.方法 对临床血液标本的不合格率、不合格原因及科室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年不合格率0.61%;2011年不合格率0.46%.两年不合格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取持续改进措施,加强分析前质量控制,为临床提供准确可信的检验结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以质管办牵头,医务部、护理部、检验科等多学科协作,运用PDCA管理手段在检验前标本采集质量改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医院以WS/T496-2017《临床实验室质量指标》发布落实为契机,将临床标本规范化采集管理列为院级年度重点质量持续改进项目,积极调动多学科协作共同管理,对2017年7月?2018年12月期间全院不合格标本每月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PDCA手段进行管理,比较实施前后标本采集的不合格率。结果:检验前标本采集不合格率由干预前(2017年7月~2017年12月)的1.50‰降低至干预后(2018年7月~2018年12月)的0.90‰,P<0.01.结论:通过多学科协作实施PDCA管理手段后,全院临床标本采集规范性明显提高,标本采集不合格发生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检验标本分析前质量控制的方法和措施,以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及可靠性。方法根据 IS015189的相关要求,采取多种措施从标本流程和采集技术两方面对临床标本的采集及运送进行多部门全环节管控,并分析改进措施前后不合格标本的发生率。结果实施改进措施后不合格标本发生率明显下降。结论实施全环节标本分析前质量控制,对有效提高标本质量从而提高检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重点环节干预对提高临床护士标本采集认知水平和降低标本采集不合格率的效果。[方法]回顾性调查某三级甲等医院2016年6月—8月不合格标本采集情况,同期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500名临床护士,应用自行设计的标本采集认知问卷对其进行调查。依据干预前收集的资料分析结果制定干预措施,从标本采集前准备、标本采集、标本存储及送检三方面进行重点环节干预。干预后收集2016年9月—12月不合格标本采集情况,同时应用相同的问卷对干预后的500名临床护士进行调查。分析干预前后临床护士的标本采集认知水平及标本采集不合格率情况。[结果]干预后护士对标本采集的认知评分(18.60分±1.36分)高于干预前(12.25分±3.32分),不合格标本率(0.18%)低于干预前(0.61%),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加强重点环节干预,可提高临床护士标本采集认知水平,有效降低不合格标本发生率,达到持续质量改进目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住院病人检验标本不合格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通过品管圈活动程序运用质量管理常用工具对住院病人检验标本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将活动前后的状况进行比较。[结果]住院病人检验标本不合格率由品管圈活动前的0.80‰降低至活动后的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品管圈可有效降低住院病人检验标本不合格率,实现住院病人检验标本标准化管理,提升圈员运用品管工具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如何控制和降低不合格标本量,以确保分析前质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至2010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收到的住院患者血液不合格标本40 035份及2010年收到的住院患者体液不合格标本,包括尿液不合格标本162份及粪便不合格标本167份.以不合格率描述不合格标本情况.采用Pearson x2检验比较不同种类的抗凝管发生标本凝块的风险.结果 注射器-玻璃管、硅化塑料管加自配抗凝剂采集标本的不合格率远高于真空采血系统(不合格率分别为11.58%和1.33%);2007至2010年真空采血系统采集标本的不合格率分别为13.29‰、1.49‰、0.76‰及0.52‰,呈逐年下降趋势;不合格的3大主要原因为标本凝块、标本量少及标本类型错误,其中标本凝块又以柠檬酸钠抗凝管最常见(x2=202.3,P=0.000);体液不合格标本以粪便标本无标本为主,通过改用透明容器后不合格率由原先的2.0‰以上下降至1.5‰以下.结论 检验科应建立控制标本不合格率的制度,并通过不断分析及与临床医护人员的沟通交流,有效降低标本不合格率,确保分析前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合格标本发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案,确保分析前标本的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标本采集质量改进前后检验科不合格标本情况,对不合格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结果 300 657例送检标本中不合格标本送检总数1 292例,总不合格率0.43%。不合格原因前5位分别是:标本不足(或空管)31.0%、凝固24.5%、溶血16.2%、标本与抗凝剂比例错误9.5%、条码信息不全或错误9.0%。与标本采集质量改进前比较,质量改进后标本不合格率由0.54%下降到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9个科室标本不合格率下降显著(P0.05)。结论增强工作人员责任心,严格执行标本拒收管理,加强与临床工作人员沟通及培训,降低标本不合格率,是提高分析前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在化验标本分析前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方法 成立持续质量改进管理小组,对2009年2月至4月3 268件标本中出现265件不合格标本进行分析,针对问题制定并实施相关环节的改进方案.结果 2009年5月至7月,3 525件标本中出现不合格标本71件,不合格率较以前下降.结论 持续质量改进有利于化验标本...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思维导图在降低住院患者静脉血标本不合格率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通过对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静脉血标本不合格信息进行收集统计,讨论分析降低静脉血标本不合格率关键节点,制定静脉血标本采集思维导图,比较采用思维导图改进前后6个月血标本采集执行流程的不合格问题与改进前后静脉血标本合格率情况。 结果应用思维导图后血标本采集执行流程中关键环节的不合格问题低于改进前(P<005),静脉血标本不合格率也低于改进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应用思维导图能够规范静脉血标本采集流程与送检流程,降低静脉血标本不合格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区域医疗集中检测运营模式如何降低分析前误差,以确保分析前质量控制。方法收集2012年3月至2014年2月上海市松江区区域临床检验中心收到的不合格标本14 082份,比较ISO15189质量体系建立前、后不合格标本的发生率。结果 ISO15189质量体系建立前、后标本的不合格率分别为0.70%和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SO15189质量体系建立后不合格标本的发生率明显下降。结论 ISO15189质量体系建立后各项改进措施的实施,可有效降低分析前误差。应积累经验、积极探讨、加强交流,让分析前质量得到持续改进,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FMEA)对降低检验标本采集不合格率的应用效果。方法:应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分析检验标本采集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找到潜在失效模式,对流程进行分析探讨,计算优先风险指数(priority risk index,RPN),制定改进措施。结果: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检验标本采集不合格率由应用FMEA管理前1.7%降至应用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P0.01)。结论:将FME A应用于标本采集的各个环节,进行及时管理和控制,可以有效降低检验标本采集不合格率,确保检验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不合格血液标本产生的原因和制定相应对策,确保分析前环节的标本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至2012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接收住院患者不合格血液标本5 933例。以不合格率描述不合格标本的情况,采用PearsonX2检验比较不同种类的抗凝管发生标本凝块和标本量少的风险。结果 2008年至2012年真空采血系统采集的血液标本的不合格率分别为1.49‰、0.76‰、0.52‰、0.50‰和0.47‰,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血液标本的6大不合格原因依次为标本凝块、标本量少、标本抽错管、条码问题、送检超时和重复采血。其中以柠檬酸钠抗凝管发生标本凝块和标本量少的情况最多。结论检验科需加强与护理部和临床部门之间的联系,及时沟通反馈不合格标本的情况,寻找原因并制定和实施改善措施,共同努力确保分析前环节的血液标本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PDCA循环法在检验分析前标本质量控制中的效果。方法对PDCA循环管理前,检验分析前标本的不合格率,各种类型标本不合格原因,以及患者对检验科的满意度进行量化分析,根据PDCA循环管理步骤,采取相应改进措施。结果经过PDCA循环管理后,医生对检验项目的认知、检验科自身专业素养与服务态度、输送队的标本转运效率及检验分析前标本的质量均有较大的提升。其中,2014年1-4月、5-8月较9-12月标本不合格率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标本重复送检导致的标本不合格率无明显变化外,其余由于医生、护士、标本转运环节造成的标本不合格率均有所降低。患者对检验科的满意度由1-4月的79.01%上升至9-12月的83.05%,患者的满意度提高。结论在检验分析前标本的质量控制中引入PDCA循环能够有效提高检验分析前标本的质量,将"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做到实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检验分析前不合格标本产生的原因,对不合格标本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提高分析前质量水平。方法对2007年度不合格标本进行分析统计,针对不合格标本产生的原因制定相应的措施后对2008年度不合格标本再进行统计。结果2007年度总的标本数量85579例,不合格1374倒,占1.61%,改进措施后,2008年度总的标本数量100038例,不合格标本623例,占0.62%,改进措施后不合格标本率显著低于改进措施前,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一系列改进措施,不合格标本率明显减少,提高了分析前质量控制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加强血液标本采集质量控制对降低静脉采血不合格率的效果.方法 对静脉采血不合格标本进行原因分析,并采取相应质控措施,比较质控前后标本不合格率.结果 质量控制后,静脉采血标本不合格率由2.23%降至1.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静脉采血标本进行质量控制,有利于提高血标本合格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及质量控制对策。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微生物检验的268例标本,分析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质量控制对策。结果:268例送检微生物检验标本中有27例样本不合格,不合格率占10.07%;其中6例尿液标本不合格,不合格率为21.42%;8例痰液标本不合格,不合格率为28.57%;4例分泌物不合格,不合格率为14.28%;1例无菌液标本不合格,不合格率为3.57%;5例血液标本不合格,不合格率为17.85%;3例粪便标本不合格,不合格率为10.71%;痰液标本不合格率最高;不合格标本主要原因是标本受污染、采集时间错误以及送检不及时。结论:加强检验科与临床科室的沟通,确保标本采集、送检过程的规范性,进一步提高微生物标本合格率,进而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质量控制,提高标本采集质量,降低患者异常反应发生,保障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方法:对我院实施双重质量控制前后的血液标本进行分析,对比前后标本不合格率是否有明显差异,发生异常反应的患者人数是否有差异,分析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实施双重质量控制前,患者异常反应为0.36%,标本不合格为0.37%;实施双重质量控制后,患者异常反应为0.15%,标本不合格为0.1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只有实现护理质量的前馈控制和同期控制,才能提高标本采集的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