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视频脑电图检测对脑性瘫痪合并癫痫患儿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3-05—2016-05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20例脑性瘫痪合并癫痫的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视频脑电图进行检测,对照组采用常规脑电图监测,对比分析2组患儿的癫样放电检出率与预后评估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儿的癫样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各项预后评估数据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性瘫痪合并癫痫患儿采用视频脑电图检测,能够监测到临床癫痫发作时的同步脑电图变化,有很好的预测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120例非癫痫发作儿童视频脑电图结果进行分析,为该类疾病的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2-10-2014-04于昆明市儿童医院神经内科行视频脑电图检查的1305例患儿中,有临床发作,但发作期同步脑电图正常,未见癫痫放电的120例非痫样发作患儿进行分析。结果行视频脑电图检查的1305例患儿中,有临床发作,但发作期同步脑电图正常,未见癫痫放电的非痫样发作患儿120例。其中N ES合并癫痫12例,7例无癫痫病史也无发作时癫痫样放电,但存在与临床不同步的非发作期的颠痫样放电。结论癫痫性发作及非癫痫性发作治疗原则不同,临床上必须正确判断,通过V-EEG可仔细分析发作时临床表现其与EEG的关系,可对发作性质作出准确判断,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24 h不间断脑电图在小儿非惊厥性发作性癫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01—2013‐12收治的80例发作或疑似发作癫痫患儿,其中40例行24 h动态脑电图监测作为观察组,40例采取间歇性脑电图监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儿脑电图检测结果和临床发作情况。结果观察组异常率与痫样放电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发作性感觉、思维、意识、行为、内脏功能障碍或某种程度上的觉醒度下降。结论24 h动态脑电图对小儿非惊厥性发作性癫痫的诊断有重要意义,能有效诊断该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癫痫发作是大脑神经元过度同步化异常放电引起的阵发性神经功能障碍,发作时伴脑电图痫样放电。非癫痫性发作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与癫痫发作有类似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不伴与发作同步的发作期脑电图痫样放电,与癫痫发作鉴别诊断存在一定困难。视频脑电图已广泛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对癫痫发作与非癫痫性发作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症状学特征和脑电图特征对癫痫发作与非癫痫性发作的鉴别诊断意义,以及与癫痫发作相鉴别的常见非癫痫性发作,为癫痫的精准诊断与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癫痫及发作性疾病患者的动态脑电图(ambulatory EEG monitoring,AEEG),探讨其在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中的价值。方法对2010年7月~2014年6月间,本院住院、门诊中临床诊断为癫痫475例及发作性疾病360例患者进行动态脑电图监测并分析。结果癫痫组动态脑电图(AEEG)与常规脑电图(routing-EEG,REEG)比较痫样放电检出率和异常率均有显著差异(P0.01)。癫痫组与发作性疾病组比较痫样放电检出率和异常率均有显著差异(P0.01)。痫样放电多见于睡眠期,以非快速眼动睡眠Ⅰ-Ⅱ期(NREMⅠ-Ⅱ期)为主。在脑电图记录过程中,癫痫组有临床发作36例:5例仅在发作期可见痫样放电,发作间期未见痫样放电;31例两期均可见痫样放电。发作性疾病组有临床发作44例:2例仅发作期可见痫样放电,发作间期未见痫样放电;4例两期均可见痫样放电;其余均未见痫样放电,占86.4%。结论癫痫及发作性疾病患者AEEG检查痫样放电检出率优于REEG检查;在临床症状类似癫痫的发作性疾病中,AEEG及REEG痫样放电检出率只为8.6%及3.6%。因此,发作性疾病需要行AEEG检查,帮助鉴别诊断和确诊。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睡眠脑电图(SEEG)监测对癫痫及可疑癫痫患者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006年3月~2007年6月间,在本院常规进行视频脑电图描记,其中清醒期脑电图(EEG)无痫样放电的183例临床诊断为癫痫、及52例可疑癫痫患者的SEEG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癫痫组SEEG痫样放电检出率为84.7%(155/183),可疑癫痫组痫样放电检出率为34.6%(18/52).82.1%的痫样放电出现在睡眠I和II期.结论 SEEG监测可显著提高痫样放电的检出率,为癫痫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重要依据,并有助于癫痫发作类型的分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癫痫的风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1-12-2014-11出生的530例脑瘫患儿进行回顾性资料分析,其中合并癫痫(epilepsy,EP)105例,未合并癫痫425例,汇总其高危因素、影像学资料等,对105例脑瘫合并癫痫患儿的临床发作特点,所属瘫痪类型及智力发育水平进行分析。结果低体质量,颅内出血是脑瘫患儿发生癫痫的风险因素,与未发癫痫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检查中患儿脑部结构畸形,脑软化均为脑性瘫痪患儿发生癫痫的风险因素,与未发癫痫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智力评估中脑瘫合并癫痫患儿智力中发育异常占97.14%,未合并癫痫组智力发育异常占64.94%,智力评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脑瘫癫痫风险因素分析提示出生体质量偏低,有颅内出血,脑结构异常,脑软化,智力发育低下的患儿易发生癫痫,临床可针对这一特点进行预见性防治,降低小儿脑性瘫痪癫痫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动态脑电图对癫痫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动态脑电图(ambulatory electroencephalogram,AEEG)对癫痫(epilepsy,EP)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奥地利EMS16道脑电记录仪对54例临床诊断为癫痫(常规脑电图均未发现痫样放电)的患者,进行动态脑电图监测。结果①经AEEG检查有痫样放电者44例,阳性率81.5%;②有临床发作者37例(68.5%),其中30例(55.6%)同时出现痫性放电;3例(5.6%)发作期无痫样放电,发作间期脑电图显示痫样放电;4例(7.4%)发作期和发作间期均没有痫样放电;③17例(31.5%)未监测到临床发作,其中11例(20.3%)有痫样放电;6例(1.1%)无痫样放电。结论AEEG监测对癫痫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特点及抗癫痫药物(AEDs)治疗转归及痫性发作的再发诱因,旨在指导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防治。方法收集我院神经内科及癫痫专科门诊就诊的卒中后癫痫患者77例并随访观察,根据入组患者卒中后首次痫性发作的时间分组,分为早发性癫痫组(脑卒中后≤2 w发作者)32例和晚发性癫痫组(脑卒中后>2 w发作者)45例。分析两组患者卒中部位、痫性发作类型、脑电图特点、抗癫痫药治疗及痫性发作的再发诱因。结果 (1)卒中后癫痫相关的常见脑部病变部位依次为皮质、皮质下、丘脑等。(2)早发性癫痫以部分性发作为主,占53.1%;晚发性癫痫以全面强直阵挛发作(包括可能的部分继发全面性发作)为主,占71.1%。(3)早发性癫痫组与晚发性癫痫组比较,长程视频脑电图(VEEG)和常规脑电图(REEG)异常波检出率和痫样放电波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脑电图痫样放电波检出率的比较,VEEG的检出率高于REEG(χ2=8.376,P<0.05),异常波检出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早发性癫痫组经AEDs治疗后发作控制的无发作率及有效率均高于晚发性癫痫组(P<0.05)。(5)再次发作有诱因者占65.5%(主要为发热、服药不规律、不良生活习惯、情绪因素),无诱因者占34.5%。结论皮质、皮质下卒中及发作间期脑电图有痫样放电的患者应警惕痫性发作及反复发作,首次发作后再次发作的患者,应考虑规律服用抗癫痫药物治疗,并尽量避免再发诱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氯化铁(FeCl3)致痫大鼠早期颅内电极脑电图的特点。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6)、对照组(n=6)、模型组(n=28)。模型组大鼠采用皮层内注射FeCl3溶液建立癫痫模型,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正常组不注射任何液体。通过颅内电极连续记录建模过程中早期脑电图。结果模型组28只大鼠左侧大脑皮层内注FeCl36min后,颅内电极脑电图开始出现间断性痫样放电;12min后,25只大鼠观察到突出于背景的快节律、高波幅异常放电,以及痫样异常放电由左侧半球向右侧半球快速扩散,同时观察到大鼠全身发作时行为改变。正常组和对照组脑电图均未发现癫痫样放电。结论早期颅内电极脑电图可观察到建模过程中的痫样放电及急性发作时典型表现,为创伤后癫痫的深入研究提供了较好的实验平台。  相似文献   

11.
动态脑电图对癫痫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动态脑电图对癫痫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用MB8000型8导激光动态脑电图记录仪对145例诊断为癫痫,可疑癫痫病人进行24h动态脑电图检查。结果:总异常率为524%,癫痫组异常62.4%,癫痫样放电出现率58.1%。可疑癫痫组异常34.6%,痫样放电出现率25.0%,两级之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癫痫组与可疑癫痫组临床发作中所描记到的痫样放电出现率亦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痫样放电时间以睡眠期为主,占83、3%。结论:本文着重分析讨论了动态脑电图睡眠期的意义及对伪迹鉴别的体会,24h脑电图对癫痫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明显优于常规脑电图,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长程视频脑电监测和偶极子分析在痫灶切除术中的定位价值。方法对35例开颅痫灶切除术患者术前行常规脑电和长程视频脑电监测,脑电痫性放电进行偶极子分析,并与手术中硬膜下电极记录的脑电相对照。结果35例患者视频脑电图监测异常35例,有痫性放电者35例;常规脑电图异常28例,有痫性放电者18例;行常规脑电图监测无典型癫痫发作出现。两者之间脑电异常率、痫性放电阳性率、典型临床发作率都有统计学意义。以术中硬膜下电极记录为标准,头皮脑电偶极子定位异常放电灶的准确率为97%,切除病灶病理检查异常率86%。偶极子定位误差一般<15mm。结论长程视频脑电监测和头皮脑电偶极子定位癫痫起源灶可为开颅痫灶切除手术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
视频脑电图监测对癫痫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探讨视频脑电图(Video-EEG)对癫痫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52例发作性疾病患者进行连续12~24小时监测,其中包括清醒、睡眠及诱发试验,分析临床发作和异常放电的关系,异常放电出现的时相,癫痫分型与异常放电的关系,临床发作前脑电图的改变以及临床发作间期和发作期异常脑电图的不同表现.结果252例监测到临床发作142例,其中同时伴异常放电者为111例;252例检出异常放电187例,其中出现于睡眠期者146例;确诊的111例中103例确定了发作类型,其中25例修正了发作类型;确诊的111例监测到发作前脑电图的异常改变,表现为背景脑电波频率和波幅的改变,或者出现痫样放电;111例不同发作类型癫痫患者发作间期和发作期有不同的异常脑电图表现.结论视频脑电图可提高痫样放电的检出率,有助于癫痫的诊断及分型,有利于观察癫痫患者发作间期及发作期脑电图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美解眠诱发试验对颞叶癫痫患者癫痫发作和脑电图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颞叶癫痫患者行前颞叶切除术的术前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情况,其中美解眠诱发组与对照组各30例,比较两组的VEEG监测时间、监测到的癫痫发作次数、形式和术后癫痫无发作率.同时比较诱发组诱发前后脑电图变化.结果 VEEG监测时间分别为诱发组35 h,对照组56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诱发组药物诱发后VEEG监测到99次癫痫发作,包括注药后5 min内71次(71.7%)、6-60 min 18次(18.2%),其中10次(10.1%)诱发后出现与惯常发作不一致的癫痫发作;而对照组记录到102次癫痫发作,其中4次(3.9%)与惯常发作不一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诱发组注药后发作间期痫性放电明显增加,主要放电部位没有明显变化.诱发的发作期脑电图起源部分仍以单侧颞叶为主,与自然发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美解眠诱发不影响颞叶癫痫灶的定位,可用于颞叶癫痫的术前VEEG监测,可明显减少监测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FCD)癫痫患者的临床和视频脑电图(VEEG)特征。方法分析39例FCD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患者的临床特征及VEEG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39例患者首次癫痫发作年龄2d至23岁,平均年龄(7.49±3.32)岁,头颅MRI检查27例(69.2%)异常,12例(30.8%)阴性。术后病理按2011年ILAE制定了新的FCD分类标准,结果为FCDⅠ型13例(33.3%),Ⅱ型16例(41.0%),Ⅲ型10例(25.6%)。39例患者VEEG监测中共发作187次,平均每例4.8次,FCDⅠ型组和FCDⅡ型组发作频率高于FCDⅢ型组(P0.05),FCDⅠ型组与FCDⅡ型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发作间期6例(15.4%)FCD癫痫患者VEEG阴性,癫痫样放电区域性24例(61.5%),广泛性9例(23.1%),3型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6例(66.7%)有节律性癫痫样放电,FCDⅡ型组高于FCDⅠ型组和FCDⅢ型组(P0.05),FCDⅠ型组与FCDⅢ型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发作期起始癫痫样放电呈区域性31例(79.5%),广泛性8例(20.5%),3型比较(P0.05)。结论 FCD癫痫患者首次癫痫发作多见于儿童期;FCDⅠ型和FCDⅡ型临床发作频率高;发作间期具有特征性节律性癫痫样放电FCDⅡ型最多见;发作间期及发作期起始癫痫样放电主要呈区域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成人颞叶癫痫发作间期单侧和双侧痫性放电CT灌注成像的变化。方法将21例颞叶癫痫患者根据视频脑电图监测分为单侧痫性放电组11例、双侧痫性放电组10例,两组患者均在发作间期行CT灌注成像检查,计算每例患者双侧颞叶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 me,MTT)的灌注参数,并比较每组患者颞叶CBF、CBV、MTT以及两组的CBF、CBV、MTT不对称指数(asymmetry index,AI)。结果21例患者头颅CT平扫均无异常,每组患者发作间期双侧颞叶CBF、CBV、M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CBF不对称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69,P=0.035),CBV和MTT不对称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单侧痫性放电组中,痫性放电侧颞叶脑血流量较对侧有所减低,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93,P=0.063)。结论颞叶癫痫CT灌注成像显示颞叶区发作间期单侧痫性放电较双侧痫性放电脑血流量不对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儿童病毒性脑炎继发癫痫(PEE)的脑电图(EEG)及影像学特点,进一步探讨其临床高危因素。方法以明确诊断的34例PEE患儿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就诊的同年龄段病毒性脑炎未继发癫痫(no-PEE)患儿102例为对照组。收集患儿病毒性脑炎(VE)急性期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单因素分析得出2组病脑急性期痫性发作≥2次、癫痫持续状态(SE)、昏迷,EEG癫痫样放电、广泛或弥漫性慢波,影像学单纯皮层受损、皮层及皮层下受损、丘脑基底节受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毒性脑炎急性期痫性发作≥2次、SE、昏迷、EEG癫痫样放电、影像学皮层及皮层下同时受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为PEE危险因素。2组患儿随访期间智力发育落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病毒性脑炎急性期EEG癫痫样放电、影像学皮层及皮层下同时受损、痫性发作≥2次、SE、昏迷为PEE危险因素。PEE患儿远期多有智力发育落后,应密切随访,及时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8.
151例儿童发作性疾病的24h动态脑电图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儿童发作性疾病的脑电活动进行分析。方法 对151例发作性疾病儿童应用24h便携式磁带记录脑电图(AEEG)进行监测。结果 总异常率80.8%,痫样放电出现率79.5%。癫痫组痫样放电出现率78.8%,可疑癫痫组痫样放电出现率45.5%,两组之间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5)。AEEG痫样放电出现率明显高于常规脑电图(EEG);癫痫组与可疑癫痫组之间临床发作中所描记到的痫样放电出现率明显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置入脑内后大鼠的行为和脑电图变化。方法采用立体定向的方法分别将壳聚糖、高粘度壳聚糖、羧甲基壳聚糖及戊二醛化壳聚糖注入大鼠脑内,参照Racine标准,定时观察大鼠的癫痫发作行为及脑电图的变化。结果各组大鼠痫性发作行为的例数作多组等级资料秩和检验分析,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各组间两两比较时差异无显著性;大鼠异常脑电图以频发尖波最为常见,且各组均有数量不等、程度不同的痫样放电.其中戊二醛化壳聚糖组痫样放电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各实验组中壳聚糖组的痫波频率最低,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戊二醛化壳聚糖组的痫波频率明显高于其它各组(P〈0.05)。结论脑内置入壳聚糖对大鼠的癫痫发作行为及脑电活动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儿童睡眠中癫痫性电持续状态(ESES)的临床和脑电图变化特征。方法通过长程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对35例合并ESES的癫痫患儿进行临床资料及脑电图资料的回顾性分析。结果35例患儿的VEEG,NREM期均见ESES现象,放电以Rolandic区为主。发病后精神行为异常25例(71.4%),智力障碍19例(54.2%),语言障碍22例(62.8%)。经抗癫痫药治疗后,26例有效,临床发作完全控制或明显减少;7例无效者采用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后,在控制临床发作和痫样放电方面有良好的效果;2例无效。结论 ESES是涉及多种癫痫综合征的特殊EEG,NREM睡眠期持续放电是引起神经心理损伤的主要原因。而长程视频脑电图是诊断ESES的有效工具,便于早期采取干预措施,是改善神经心理损伤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