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范子英 《当代护士》2021,28(10):183-184
介绍一种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装置的制作与使用方法,改善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的难题,有效减少气管切开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新型气切面罩型湿化装置包括一次性使用医用气切型雾化器(气切面罩型)、输液器或者可控式精密输液器、"T"型连接管.该装置实现了输氧、雾化、湿化三位一体化的功能.为气管切开患者进行给氧、雾化吸入的同时还可以便捷地通过"T"型连接管向雾化杯组件中添加湿化液.根据患者的痰液情况进行间歇或者持续的气道湿化,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及安全性,在减轻医护工作者的工作量的同时,也保证了对患者进行气道湿化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在医院临床护理实践中,气管切开的患者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时,常常会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它不仅给患者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还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1],临床上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患者脱机后常给予吸痰、吸氧及雾化等治疗性操作.当护士根据病情需要给患者进行吸痰操作时,需暂时取出吸氧管道,此时不能保证患者供氧的需要,且容易引起感染,这也是呼吸机相关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之一.良好的气道湿化可降低气道的粘稠程度,有利于痰液的排出、痰痂的形成,对预防呼吸道感染、呼吸道梗阻等并发症有重要作用[2],因此,切开或插管患者的气道湿化也非常重要.目前,对于建立人工气道患者在脱离呼吸机期间,雾化器和人工气道没有合适的连接装置,为此,我们经过临床实践设计出一种多功能人工气道氧气吸人管,它可以同时进行吸氧、吸痰以及雾化.  相似文献   

3.
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病人吸痰方法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病人适宜有效的吸痰方法.[方法]将30例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用听诊器置胸骨上窝听诊气道有明显痰鸣音时,立即先抽吸口鼻腔分泌物后再从气管切开处吸痰,口鼻腔和气管切开处分别用两条吸痰管;对照组为护士站在病人床旁听到"呼噜"或听到有咳嗽声来判断病人有痰时,先抽吸气管切开处痰液,再抽吸口鼻腔分泌物,且使用同一条吸痰管.观察两组吸痰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吸痰效果.[结果]两组吸痰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吸痰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病人,用听诊器置胸骨上窝听诊气道有明显痰鸣音时,立即先抽吸口鼻腔分泌物后再行气管切开处吸痰,口鼻腔和气管切开处分别用两条吸痰管,能有效地减少吸痰时出现的不良反应,减少吸痰次数,提高排痰效果.  相似文献   

4.
王敏 《护理与康复》2006,5(1):22-22
气管切开患者吸氧,通常是将氧气导管直接插入气管套管内,或在套管口插接T型管,然后自T型管上端插接氧气导管.上述两法主要存在氧气导管不易固定、痰不易咳出、死腔指数上升、施吸痰术不便、患者呼吸不畅、套管口处的敷料易被吸入气管、护理工作量大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院自制"氧气导管固定架"临床应用32例,效果良好,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20 0 3年 4月 ,我们自行研制了一种“T型”呼吸机密闭吸痰接头 ,经临床反复应用 ,效果较好 ,现介绍如下。“T型”结构及用法 如图 1所示 ,(1)该接头T型 ,分别为气管套管 ,呼吸机接口和吸痰套管入口组成 ,一侧尚设计一个与吸痰套管口径匹配之盲端用作封堵用。吸痰套管入口被一橡胶或硅胶活塞封口 ,供吸痰套管通过 ,实现密闭吸痰。 (2 )吸痰或气管套管内注药时 ,通过A插入吸痰套管E ,通过该套管进行密闭吸痰及密闭给药。因此时呼吸机与气管套管保持连接 ,且该“T型”接头密闭 ,故呼吸机仍持续正常工作。 (3)吸痰结束 ,拔除吸痰管 ,将吸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术后气道湿化的有效方法。方法将60例气管切开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用喉罩式医用雾化器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将静脉头皮针伸入气管切开处,并在气管套管外口放一块单层湿纱布,辅以气管内滴入湿化液,比较两组方法的效果。结果实验组湿化、痰痂形成、气管切开带管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气管切开术后采用喉罩式医用雾化器比气管切开处覆盖纱布更有利于患者痰液的排出,可有效湿化气道,减少日吸痰次数,缩短气管切开患者带管时间。  相似文献   

7.
气管切开患者进行气管套管内与口鼻腔同时吸痰时[1],吸痰管道冲洗液的管理存在着许多容易造成交叉感染的弊端.为了降低口鼻腔与呼吸道发生交叉感染的机会,我们2007年3月-2008年3月对68例气管切开患者吸痰管道冲洗液采用了悬挂式管理,在临床应用中明显降低了气管切开患者的交叉感染率,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脑干损伤患者刺激气管咳嗽法吸痰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侯希清  李光 《护理学报》2008,15(4):46-47
目的 探讨配合刺激气管咳嗽法吸痰在脑干损伤患者呼吸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37例生理反应正常或较正常减弱的昏迷患者采用常规雾化吸入、翻身、拍背、从鼻腔吸痰的护理方法 ,在此基础上加用刺激气管咳嗽法吸痰:患者入院3 d后,病情相对稳定时抬高床头30°~40°,将患者头偏向一侧,操作者将右手拇指紧贴患者胸骨上窝处,指端向下逐渐用力,刺激气管,引起咳嗽,使其将痰液咳到口咽部,再用吸痰管吸出。比较患者刺激气管咳嗽法吸痰前后血气分析PaCO2、PaO2情况,及气管切开例数。结果 37例患者平均PaCO2由刺激气管咳嗽吸痰前的11.2 kPa下降到刺激气管咳嗽吸痰后的8.7 kPa;平均PaO2由5.6 kPa上升到8.9 kPa;仅9例患者行气管切开。结论 刺激气管咳嗽法吸痰可有效排出气道深部的痰液,减少创伤与风险,有利预后。  相似文献   

9.
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较多,普通的患者衣对气管切开患者而言,领口狭窄、开口位置高,护士进行雾化吸入、气管内吸痰、气管切开处换药等操作以及患者咳嗽时,出现气管切开周围皮肤、胸部衣物不同程度的污染和潮湿现象,这样容易导致气管切开周围皮肤炎性反应的发生,另外,频繁为患者更换受污衣服容易导致患者着凉且增加护理工作量.为了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我们曾经使用一次性雾化管道或一次性治疗巾上剪一小孔套于气管套管等防护措施,也有患者敞开上衣.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降低气管切开术后呼吸道感染发生率的有效方法.方法 将60例气管切开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用面罩式医用雾化器治疗,对照组予传统方式在气管切开处覆盖双层生理盐水湿纱布并辅以雾化吸入、气管滴药,比较2种方法的效果.结果 实验组痰阻、PaO2、SPO2、痰培养及胸片结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 气管切开术后采用面罩式医用雾化器比传统的在气管切开处覆盖双层生理盐水湿纱布更有利于患者痰液的排出,可提高血氧分压,有效地预防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氧气雾化器是利用氧气作动力,产生射流效应,将气道湿化液冲击形成细雾,产生的微粒为1~15μm,平均6μm,使用方便,患者易接受,可同时供氧[1]。但开放人工气道的患者,雾化器的连接常不尽人意,较难保持药液罐处于低位,药液容易倒流,同时产生的药雾流失较多,影响疗效。自2005年7月开始,我们对氧气雾化口含式喷嘴进行简单改装,结合密闭式吸痰管,应用于38例建立人工气道,而未应用机械通气的患者,临床效果满意。介绍如下。1方法1.1连接方法将密闭式吸痰管的透明三通与呼吸管相连,然后用一T型接头一端连接呼吸管,另一端连接微量喷雾瓶,喷雾瓶下直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病人适宜有效的吸痰方法。[方法]将30例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用听诊器置胸骨上窝听诊气道有明显痰鸣音时,立即先抽吸口鼻腔分泌物后再从气管切开处吸痰,口鼻腔和气管切开处分别用两条吸痰管;对照组为护士站在病人床旁听到“呼噜”或听到有咳嗽声来判断病人有痰时,先抽吸气管切开处痰液,再抽吸口鼻腔分泌物,且使用同一条吸痰管。观察两组吸痰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吸痰效果。[结果]两组吸痰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吸痰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病人,用听诊器置胸骨上窝听诊气道有明显痰鸣音时,立即先抽吸口鼻腔分泌物后再行气管切开处吸痰,口鼻腔和气管切开处分别用两条吸痰管,能有效地减少吸痰时出现的不良反应,减少吸痰次数,提高排痰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1例气管切开患者采用新的持续面罩雾化的护理,观察其疗效。方法:观察患者从气管切开行持续面罩雾化后第一天起至30天止的治疗效果。通过痰液黏稠度判定、痰痂检测以及痰培养和胸片报告结果进行判断。结果:采用新的持续面罩雾化的患者在治疗期间无痰痂形成,痰培养阴性。结论:对气管切开患者采用新的持续面罩雾化护理比传统的方法(气管套管口覆盖生理盐水纱布、气管内定时或间断滴注湿化液)更有利于患者的气道护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多人氧舱内气管切开患者使用人工鼻吸氧治疗时,患者痰液的变化.方法 随机将239例气管切开患者分别使用L型连接管(L组,111例)和L型连接管加人工鼻连接(HEM组,128例)吸氧法在多人氧舱内进行高压氧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第1、10天的痰液性状、吸痰量、吸痰次数的变化,及封/拔管例数.结果 HEM组患者第1天治疗时吸痰次数、吸痰量明显较L组多,第1~10天痰液由黏稠黄色浓痰逐渐变为白色稀薄痰,排痰量明显减少(P<0.01).封/拔管者的比例在HEM组显著高于L组(P<0.01).结论 人工鼻对多人氧舱内气管切开患者高压氧治疗时,在助于痰液湿化,肺内积痰的排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脊髓损伤患者行人工气道吸痰时吸痰管插入的有效深度。方法:将48例颈脊髓损伤并行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各16例,A组深吸痰,即吸痰导管插入深度为遇到阻力后上提0.5~1 cm;B组浅吸痰,即吸痰导管插入深度为小于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的长度;C组吸痰导管插入深度为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的长度再延长1 cm。观察3种方法吸痰的效果。结果:A、B两组患者刺激性咳嗽、血氧饱和度下降、黏膜损伤出血、痰痂堵塞及肺部感染发生率与C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C组效果好于A、B两组。结论:颈脊髓损伤患者行人工气道吸痰时,吸痰管插入深度以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长度再延长1 cm为宜。  相似文献   

16.
烧伤病房超声雾化器使用过程中交叉污染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寻找烧伤病房超声雾化器主要污染环节,以便更合理地改进现有的使用模式,降低污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超声雾化治疗前后的雾化器面罩和患者口鼻部或气管切开处、治疗前的空气和操作者手部各采样1次(每组30例),进行病原菌菌落计数和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1)雾化器雾化前的病原菌含量为(67.5±42.3)×10~3cfu/cm~2,阳性率为53.3%;(2)雾化器面罩雾化后病原菌与病房空气检测到的病原菌一致率为37.5%,与患者口鼻或气管切开处检测到的病原菌一致率为33.3%,与操作者手部检测到的病原菌一致率为20%;(3)患者口鼻部或气管切开处雾化前后检测到的所有细菌均对庆大霉素耐药。结论(1)现行的消毒模式有缺陷,建议使用一次性雾化用品;(2)使用后雾化器面罩的污染主要来自病房空气和操作者,应做好病房空气的消毒隔离及操作时严格无菌操作,另外患者携带的病原菌可逆行污染雾化器;(3)雾化液中使用庆大霉素存在着盲目性,应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7.
气管切开患者不同吸痰深度的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气管切开不同吸痰深度的效果及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方法 将210例气管切开患者根据咳嗽反射的强弱分为A组115例和B组95例.A组患者咳嗽反射强,痰液能自行咳至气管切开套管内,吸痰管插入深度小于气管切开套管的长度(<11.5 cm).B组患者无咳嗽反射或咳嗽反射弱,痰液不能咳至气管切开套管内,吸痰管插入深度超过气管切开套管的长度(>13.0cm).对2组患者吸痰效果、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 对A组患者采用浅吸和对B组患者采用深吸方法,都能有效吸引,2组患者的吸痰效果比较无显著差异;而两种吸痰方法对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显著.结论 应结合患者咳嗽反射的强弱与气管切开套管型号采用具体的吸痰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气管切开患者脱机期间采用雾化加湿与恒温加湿2种湿化方式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入住本院重症医学科且行气管切开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探讨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气道湿化的效果.结果 观察组采用恒温加温方法湿化气道,湿化后患者痰液黏稠度改善,每小时发生呛咳次数及出现痰痂次数均少于应用气切面罩型医用雾化器进行雾化加湿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恒温加湿方式符合呼吸道对吸入气体温度和湿度的要求,能持续保持气道的湿化.  相似文献   

19.
王金招 《现代护理》2006,12(19):1771-1772
目的探讨降低气管切开术后呼吸道感染发生率的有效方法。方法将60例气管切开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用面罩式医用雾化器治疗,对照组予传统方式在气管切开处覆盖双层生理盐水湿纱布并辅以雾化吸入、气管滴药,比较2种方法的效果。结果实验组痰阻、PaO2、SPO2、痰培养及胸片结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气管切开术后采用面罩式医用雾化器比传统的在气管切开处覆盖双层生理盐水湿纱布更有利于患者痰液的排出,可提高血氧分压,有效地预防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使用一次性套管的气管切开患者堵管的最优方法。方法对2012年8月-2013年3月间收治的18例吸入性损伤行气管切开患者,在堵管期间采用改良后的一次性湿热交换器进行堵管。具体方法是将一次性湿热交换器上盖掀开,填塞数层凡士林油纱,然后回盖,并可连接封闭式吸痰管及吸氧管,接于一次性气管套管,达到堵管目的。结果一次性湿热交换器材料易备,使用方便,无菌材料无需另行消毒,无咳出及误吸风险,13例患者堵管效果满意,顺利拔管。结论改良后的一次性湿热交换器用于气管切开堵管效果好,连接封闭式吸痰管方便吸氧、吸痰,患者舒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