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肝脏术后患者全麻苏醒期间躁动的高危因素。方法对202例肝脏术后患者转入麻醉恢复室后躁动的发生情况进行详细记录,采用单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的方法寻找影响肝脏术后患者苏醒期躁动发生的高危因素。结果 202例肝脏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发生躁动53例,发生率为26.23%。经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肝脏术后全麻苏醒期患者躁动发生的高危因素为术中应用罗库溴铵和七氟烷、肝门阻断时间长及术前合并肝硬化。结论应加强全麻苏醒室医护人员与麻醉医生和手术医生的交接班,掌握患者术中罗库溴铵和七氟烷等麻醉用药情况、肝门阻断时间及患者术前肝硬化程度。术后根据患者的高危因素评分,及早采取预见性治疗和护理措施,以降低肝脏术后全麻苏醒期间患者躁动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丁佐梅 《当代护士》2018,(1):126-128
目的探讨麻醉恢复室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危险因素并分析其对策。方法选取2016年6~12月在本院行全麻择期手术患者380例,根据患者麻醉苏醒期间是否发生躁动分为躁动组及非躁动组,对两组患者分别行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并筛选出患者麻醉苏醒期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380例患者中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为17.89%,躁动组与非躁动组在全身麻醉方式、手术类型、导尿管留置、麻醉诱导后导尿管留置、糖尿病发生率、术中补液量、术后镇痛、术后贫血、手术时间及在麻醉恢复室内停留时间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可知,ASA分级、静脉复合麻醉、术中输液、导尿管留置、术后疼痛是麻醉恢复室患者术后麻醉苏醒期躁动危险因素(P0.05)。结论影响麻醉恢复室患者术后麻醉苏醒躁动的因素较多,临床工作者应对高危人群加强护理干预,以降低麻醉苏醒躁动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秦心怡  刘雁 《全科护理》2020,18(15):1813-1816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肠道手术麻醉后苏醒期躁动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择期行腹腔镜胃肠道手术病人98例为研究对象,统计麻醉后苏醒期躁动发生情况,并收集所有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98例腹腔镜胃肠道手术病人中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为28.57%;单因素分析显示,苏醒期躁动者年龄(≥60岁)、性别(男)、白细胞计数异常、留置导尿管及术后疼痛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无躁动者(P0.05);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性别、白细胞计数、留置导尿管及术后疼痛是腹腔镜胃肠道手术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病人年龄、性别、白细胞计数、留置导尿管及术后疼痛是腹腔镜胃肠道手术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的危险因素,应及时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确保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麻醉恢复室患者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的影响因素与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4月我院麻醉恢复室患者162例为研究对象,对162例麻醉恢复室患者术后麻醉苏醒期发生躁动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其中发生躁动的36例,未发动躁动的126例。对引起躁动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生苏醒期躁动的36例患者中,发生1级躁动12例(33. 33%),2级躁动17例(47. 22%),3级躁动7例(19. 4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阳性腹痛史、家庭支持、性格、心理状况、麻醉前留置导管、出血量、肌松药物及术后镇痛均为麻醉苏醒期发生躁动的相关影响因素(P <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理状况、肌松药物及术后镇痛均为引发术后麻醉苏醒期患者躁动的独立危险因素(P <0. 05)。结论引发麻醉苏醒期患者躁动的影响因素较多,加强对麻醉苏醒期患者躁动原因及危害的认知,减少诱发因素并采取预见性干预措施,可确保患者安全度过麻醉苏醒期。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老年全麻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影响因素,并讨论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3月医院收治的60例老年全麻手术患者为观察对象,搜集其临床资料,统计其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的病例,并调查分析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影响因素。结果60例老年全麻手术患者中,麻醉苏醒期躁动16例,占比26.67%。单因素分析显示,老年全麻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发生与手术操作时间、麻醉方式、胸肺科手术、术后镇痛以及导尿管的处理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时间>3 h是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老年全麻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发生涉及诸多因素,其中手术时间延长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临床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并积极辅以合理高效的护理措施,以降低其苏醒期躁动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539例全麻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原因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刘新 《中华护理杂志》2007,42(10):886-888
目的分析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通过对2400例术后入麻醉恢复室的全麻患者的观察,分析各种不良刺激导致躁动的发生率、不同手术类型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以及催醒药的使用与苏醒期躁动的关系。结果539例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22.46%;各种不良刺激所致苏醒期躁动的发生以疼痛和尿管刺激多见,分别占49.35%及33.77%,不同手术类型术后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不同,胸外科手术后发生率为55.67%,显著高于其他科术后躁动发生率;用药物催醒的患者苏醒期躁动发生率29.40%,高于不用催醒药的18.72%。结论护理人员应熟悉苏醒期患者躁动产生的原因及危害,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全麻下开胸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通过对230例入麻醉后恢复室(PACU)全麻开胸手术患者的观察,分析导致苏醒期躁动的各种不良刺激及影响因素。结果 230例全麻开胸患者中31例发生不同程度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为13.5%,其中主要以疼痛及尿管刺激为主。结论通过术前采取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争取患者的积极配合;苏醒期间专人看护,严密观察病情,充分吸氧,合理使用镇痛药物等,明显减少甚至避免了术后躁动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全麻术后苏醒期躁动的影响因素并探讨其护理要点。方法选取于本院进行全麻手术的患者95例为研究对象,其中45例苏醒期出现躁动,50例苏醒期未出现躁动,分别设为躁动组和非躁动组。对可能引起苏醒期躁动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手术类型、术中麻醉方式、术后是否镇痛、导尿管留置时间、血氧饱和度与全麻苏醒期躁动有关(P0.05或P0.01);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手术类型、术中麻醉方式、术后是否镇痛、导尿管留置时间、血氧饱和度是引起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危险因素(P0.01)。结论临床应针对引起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危险因素,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以减少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发生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例术后进入麻醉恢复室的全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各种不良刺激下躁动的发生率,手术类型及麻醉相关因素与苏醒期躁动的关系。结果347例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为17.4%;各种不良刺激所致苏醒期躁动的发生以疼痛、气管导管刺激和尿管刺激多见,分别占43.5%、25.1%和17.9%。不同手术类型、麻醉方式、催醒药及术后镇痛方式下躁动发生率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耳鼻喉手术、胸外科手术术后躁动发生率较高,分别为46.5%和37.1%;应用药物催醒的患者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为28.5%,高于不用催醒药的14.0%;术后使用止痛药患者躁动发生率为7.5%,低于不使用止痛药患者的19.7%。结论重视全麻患者术后苏醒期躁动因素的全面评估,加强护理,防止意外发生,是确保患者安全度过麻醉复苏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0.
全麻术后苏醒期患者躁动原因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全麻术后苏醒期患者躁动的原因及护理方法.方法:对3 520例全麻术后入麻醉苏醒室患者进行观察,分析导致躁动的各种不良刺激,以给予护理对策.结果:530例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为15.06%,各种不良刺激所致的苏醒期躁动,以疼痛和尿管刺激多见,分别占46.23%、33.77%.结论:护理人员应熟悉全麻苏醒期患者躁动发生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腔镜术后麻醉苏醒期患者躁动的影响因素,并提出预见性护理干预对策。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6—12月收治的3326例择期腹腔镜手术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其中379例发生苏醒期躁动,2947例患者未发生苏醒期躁动。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患者置管情况、麻醉情况、用药情况及出血量、疼痛、低体温等情况进行分析,确定引起躁动的影响因素。结果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麻醉前留置导尿、麻醉维持用药、疼痛、术中低体温为引发腹腔镜术后苏醒期躁动的影响因素。结论腹腔镜患者全麻患者麻醉前留置导尿、麻醉维持用药、疼痛、术中低体温可直接影响患者术后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麻醉苏醒室护理人员应及时给予患者超前镇痛、安全防护、术后复温等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全身麻醉患者麻醉苏醒期躁动(EA)的危险因素,并讨论护理对策。方法选择医院2017年12月—2020年1月收治的全身麻醉患者400例,将发生麻醉苏醒期躁动患者38例作为病例组,未发生麻醉苏醒期躁动的36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调查麻醉苏醒期患者躁动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70岁、脑功能障碍、术前焦虑、手术时间≥4 h、术中留置尿管、拮抗催醒、未镇痛以及术中低体温是麻醉苏醒期患者躁动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0岁、脑功能障碍、手术时间≥4 h、拮抗催醒、术中低体温是引起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全身麻醉患者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危险因素多,临床上应该全面监测评估,时刻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积极防治,降低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探讨全麻患者术后应激水平与躁动的影响因素及衰弱评估的价值。方法 以2022年1月至12月于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行全麻手术患者436例作为前瞻性队列研究对象,在患者手术前填写一般资料调查表及Fried衰弱量表,手术后在苏醒室进行应激水平[血清肾上腺素(AD)、去甲肾上腺素(NE)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监测、Ricker镇静-躁动评分、Steward苏醒评分。结果 436例全麻患者术后应激水平升高的发生率为88.1%(384/436),躁动发生率为48.9%(213/436),麻醉方式、麻醉深度、术前AST、催醒药物、拔管时机及术后并发症是影响应激水平主要因素(P<0.05),术后镇痛、催醒药物、麻醉方式、麻醉深度、拔管时机、术后并发症是发生躁动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衰弱程度与应激水平、躁动发生率呈正相关(P<0.001),与衰弱前期、无衰弱全麻患者相比,衰弱期全麻患者应激水平、躁动发生率较高(P<0.01)。结论 全麻患者术后应激水平及躁动发生受多因素的共同影响,对患者进行衰弱评估,可进一步预测应激水平、躁动、并发症发生率等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综合保温护理措施对全麻术后低体温患者苏醒时间和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转入麻醉恢复室且体温低于36℃的全麻腹部手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予以综合保温护理,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分别记录患者术前体温、入麻醉恢复室时体温、复温30 min体温、出麻醉恢复室时体温以及自主呼吸恢复时间、麻醉苏醒时间和麻醉恢复室滞留时间;记录术后寒颤、躁动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前体温、入麻醉恢复室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复温30 min体温、出麻醉恢复室体温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13.11(10.34-43.46)min、麻醉苏醒时间20.13(18.98-50.32)min、麻醉恢复室滞留时间23.11(19.54-31.61)min,均低于对照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32.12(25.46-54.32)min、麻醉苏醒时间54.21(51.86-68.97)min、麻醉恢复室滞留时间56.87(53.41-74.3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患者在苏醒过程中寒颤发生率为14.0%,低于对照组的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躁动发生率为10.0%,低于对照组的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综合保温护理措施能缩短全麻术后低体温患者苏醒时间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麻醉恢复评分(PARS)在甲状腺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7月我院行甲状腺全麻手术患者12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麻醉恢复期间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根据PARS评分对其进行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躁动评分、术后疼痛评分、躁动发生率、镇静剂使用率、入室及出室时PARS评分的差异。结果观察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躁动评分、术后疼痛评分、镇静剂使用率及躁动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出室时PAR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PARS评分能有效反映甲状腺全麻手术患者生理功能变化,可降低患者全麻苏醒期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留室时间,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沟通护理对鼻内镜鼻窦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全麻下行鼻内镜双侧鼻窦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术前1 d接受常规麻醉医生访视和手术窜护士心理护理,术后麻醉医生常规拔管苏醒,实验组增加苏醒期沟通护理.观察两组患者苏醒期躁动发生率,记录躁动评分、术后鼻腔止血效果及麻醉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及躁动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术后鼻腔止血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发生重大并发症.结论 在常规术前访视与心理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对鼻窦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沟通护理能降低躁动发生率及减少鼻腔渗血,提高苏醒期安全性及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提高全麻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父母语音唤醒对全身麻醉患儿苏醒期躁动的影响,以降低患儿全麻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提高患儿苏醒期质量。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方法,选取200例全麻手术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分别100例。对照组采用护士语言唤醒,试验组采用父母语音唤醒。比较两组苏醒期躁动评分(pediatric anesthesia emergence delirium scale, PAED)、躁动发生率、术后躁动发生时间、术后苏醒时间及麻醉后恢复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PACU)停留时间。结果试验组PAED评分及躁动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试验组术后苏醒时间、PACU停留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躁动发生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全麻苏醒期患儿实施父母语音唤醒,可降低患儿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提高苏醒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全身麻醉术后苏醒期躁动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行全麻下手术治疗的住院患者230例,根据镇静-躁动(SAS)评分量表分为躁动组和非躁动组。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麻醉和手术相关资料,首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苏醒期躁动的危险因素。结果共有41例患者出现苏醒期躁动,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为17.83%。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留置胃管/导尿管、术前应用咪达唑仑、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麻醉维持方法、苏醒方式、术后镇痛等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3、0.005、0.030、0.001、0.038、0.004、0.002、0.008、0.028)。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男性(OR=3.020,95%CI 1.295-7.042)、留置胃管/导尿管(OR=4.213,95%CI 1.800-9.861)、单纯吸入维持麻醉(OR=2.918,95%CI 1.327-6.417)、药物催醒(OR=3.268,95%CI 1.136-9.404)是发生EA的危险因素,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为保护因素(OR=0.323,95%CI 0.149-0.700)。结论男性、留置胃管/导尿管、单纯吸入维持麻醉、药物催醒是老年患者全麻后苏醒期躁动的危险因素,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有助于减少苏醒期躁动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邱静芝 《天津护理》2009,17(1):34-34
老年患者全麻后由于麻醉药物残留和患者术前常合并多脏器疾病,术后苏醒期机体保护性反射尚未恢复,易发生躁动、呼吸道阻塞、呕吐误吸及心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使麻醉风险大大增加。因此为了减少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对老年患者全麻术后在恢复室进行观察与护理,可以极大减少麻醉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现将观察和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全麻苏醒期患儿躁动危险因素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全麻苏醒期患儿躁动的发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366例经全麻手术患几苏醒期躁动的发生情况,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探讨影响患儿躁动发生的因素。结果本组患儿发生全麻苏醒期躁动46例,发病率12.6%,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年龄、麻醉方式、手术时间、手术类别是患儿发生躁动影响因素(P〈0.05),性别、ASA分级、手术部位则对患儿躁动的发生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儿童全麻苏醒期躁动发生率较成人高,低龄、静脉全麻、长时间手术和急诊手术是全麻苏醒期患儿躁动发生的危险因素。护理人员应针对躁动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护理,预防全麻苏醒期躁动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