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截骨矫形与单髁置换术治疗股骨畸形愈合并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10—2019-09诊治的9例股骨畸形愈合并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先采用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股骨畸形截骨矫形,然后一期行单髁置换术。结果 9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3.6(12~18)个月。术后所有患者膝关节内侧疼痛明显减轻,膝关节活动度满意,无下肢肌肉萎缩。术后3个月复查X线片显示股骨截骨处均骨愈合,下肢力线矫正精确,单髁假体位置良好且无脱位迹象。术后6个月疼痛VAS评分1~2(1.44±0.53)分,HSS评分83~90(85.44±2.19)分。术后12个月KSS临床评分(88.33±2.87)分,KSS功能评分(86.66±3.54)分,OKS评分(17.33±1.50)分,WOMAC评分(20.56±1.94)分。结论 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一期截骨矫形与单髁置换术治疗股骨畸形愈合并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是可行的,术后下肢力线矫正精确,膝关节疼痛明显减轻,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分析单髁置换术与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8-01—2019-03诊治的50例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Ahlback 3、4期)。25例采用单髁置换术治疗(UKA组),25例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TKA组)。比较2组恢复直腿抬高时间、恢复屈膝90°时间,以及术后2周、3个月、12个月疼痛VAS评分、膝关节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结果 5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8.6(12~24)个月。术后无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假体松动、假体周围骨折、内衬脱位等并发症发生。UKA组恢复直腿抬高时间、恢复屈膝90°时间短于TKA组,术后2周时膝关节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疼痛VAS评分均优于TK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KA组与TKA组术后3个月、12个月膝关节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疼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髁置换术与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均可取得满意疗效,而单髁置换术创伤更小,患者术后康复更快,但适应证也更为严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固定平台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8-01—2020-06采用LINK Sled固定平台假体单髁置换术治疗的35例(40膝)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术后2周内摄双下肢全长X线片测量股胫角、髋-膝-踝角,评估下肢力线改善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VAS评分评价膝关节疼痛缓解情况,采用HSS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3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7.2(5~30)个月。随访期间未发现假体松动、关节间隙变窄,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术后2周摄双下肢全长X线片测量股胫角为(175.3±2.7)°,较术前减小;髋-膝-踝角为(178.6±3.3)°,较术前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为(1.1±0.4)分,较术前明显降低;膝关节屈伸活动度为(122.4±10.7)°,较术前明显增加;膝关节功能HSS评分为(85.5±7.6)分,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本体感觉好、骨量保留多、易于翻修、膝关节生物力学更接近于自然状态等优点,同时使用固定平台单髁假体操作相对容易,并发症较少,初学者容易掌握。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内侧骨性关节炎的疗效及手术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6—2018-05采用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的26例膝内侧骨性关节炎,比较手术前后股胫角、胫骨近端内侧角、胫骨平台后倾角、疼痛VAS评分、膝关节功能HSS评分。结果 2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32(24~46)个月。术后1周股胫角为170°~177°(173.21±2.52)°,较术前减小;胫骨近端内侧角为87°~92°(89.61±1.27)°,较术前增加;胫骨平台后倾角为8°~18°(13.32±4.64)°,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为0~3(1.90±0.57)分,较术前降低;膝关节功能HSS评分为83~96(89.51±6.83)分,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例于术后4个月出现术区感染,取出内固定物,清创、抗感染治疗6周后痊愈。1例出现胫神经损伤,表现为足底麻木,但踝关节与跖趾关节跖屈肌力正常,3年后复查时麻木感仍存在。结论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内侧骨性关节炎可取得满意的近期疗效,术后膝关节疼痛及功能均获得明显改善,但是术后胫骨平台后倾角有增大的趋势,术中应注意操作技巧。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单髁置换术与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单纯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近期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膝单纯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61例,分为单髁置换组(n=26)与全膝关节置换组(n=35),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术后HSS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但单髁置换组患者术后膝关节屈曲度和疼痛缓解率显著高于全膝关节置换组(P0.05);单髁置换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3 d血红蛋白下降量、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全膝关节置换组(P0.05)。结论单髁置换术与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单纯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近期疗效相似,但单髁置换术治疗的术中出血量更少,住院时间更短,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关节镜下清理并胫骨高位截骨、腓骨近端切除术治疗内侧间室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可行性。方法笔者自2014-05—2014-12应用关节镜下清理并胫骨高位截骨、腓骨近端切除术治疗10例内侧间室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对比术前与术后9、18个月HSS评分及Lysholm评分差异。结果 10例均获随访15~20个月,平均18个月。胫骨截骨处术后1.5个月均获得临床愈合,2~3个月均获得骨性愈合,膝关节疼痛缓解明显,术后18个月HSS评分、Lysholm评分与术前、术后9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关节镜下清理并胫骨高位截骨、腓骨近端切除术治疗内侧间室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无需钢板内固定,不用异体骨,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关节镜辅助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自2008-03—2011-01行手术治疗的18例单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均以膝关节内侧间室病损为主。术前进行MR及X线片评估;术中采用关节镜进行检查和清理。并行膝关节内侧间室单髁置换术:术后进行膝关节功能及影像学评估。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平均21(18~36)个月随访,影像学检查显示假体位置良好,无松动与假体周围骨溶解的迹象。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功能HSS评分由术前71.3分提高至87.2分,优15膝,良3膝;平均关节活动范围(ROM)127°(112~141°)。结论关节镜下准确评估、清理关节病损为人工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提供临床依据,提高了疗效,是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治疗严重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治疗严重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疗效与手术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2009年6月采用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治疗18例(18膝)严重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的资料,对患者术前、术后膝关节疼痛及关节活动度进行评估(HSS评分法),并测量术后膝关节力线与术前测量结果比较,分析术前病例的选择及手术技术。[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8个月(12~24个月),所有病例术后随访时关节内侧间室负重和静息性疼痛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膝关节活动度达到平均100°(0°~120°);术后力线为平均内翻2°(0°~内翻5°)。HSS评分由术前68分(60~76分)增至85分(78~90分),优良率达89%。[结论]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治疗严重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具有较好的疗效,术前病例选择和术中在C型臂机监视下手术操作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6):1450-1454
[目的]研究固定平台单髁假体系统行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7月~2018年5月,79例(91膝)膝内侧室骨性关节炎患者在本科行固定平台单髁膝关节置换术,其中,男32例,女47例,平均年龄(57.39±4.64)岁。[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51.25±5.42)min,失血量(86.25±6.32) ml。术中无患者出现神经、血管损伤,1例患者术中胫骨开槽时,出现胫骨内侧平台斜形骨折,术中即行钢板螺钉内固定,术后功能恢复良好。79例中2例失访,其余77例平均随访(14.36±7.58)个月。KSS评分由术前(65.44±5.48)分,显著增加至末次随访时(97.31±1.3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膝关节ROM由术前(108.41±2.63)°显著增加至末次随访时(124.22±0.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方面,末次随访时患者股胫角、关节线匹配角和机械轴偏移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未见假体松动、移位,外侧室均无明显退变加重。[结论]应用固定平台单髁假体系统进行单髁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内侧骨性关节炎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荟萃分析系统评价单髁置换术与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Medlin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等数据库自建库至2017年11月份的文献,手工检索中华系列杂志近5年的相关文献,收集所有单髁置换术及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随机对照研究文献,筛选出符合的文章,由2名研究员分别独立使用Cochrane 5.1.0风险偏倚评估工具对文献的方法学偏倚进行评价,提取文献数据并录入Revman 5.3软件行荟萃分析。[结果]共纳入18篇文献,1 416例,其中单髁置换术组733例,胫骨高位截骨术组683例。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单髁置换术在术后关节功能优良率方面高于胫骨高位截骨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2.57,95%CI 1.68~3.93,P0.001);单髁置换术术后患者正常行走速度与胫骨高位截骨术相比,单髁置换术较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0.05,95%CI 0.00~0.11,P=0.003);单髁置换术的术后并发症发病率比胫骨高位截骨术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0.38,95%CI 0.20~0.70,P=0.002);在术后翻修率方面,单髁置换术组的翻修率低于胫骨高位截骨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0.39,95%CI 0.25~0.60,P0.001)。[结论]单髁置换术在膝关节功能优良率及术后正常行走速度方面高于胫骨高位截骨术,且并发症及翻修率低于胫骨高位截骨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Oxford膝关节单髁置换(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与胫骨高位截骨(high tibial osteotomy,HTO)治疗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Oxford膝关节UKA与HTO治疗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的资料,其中UKA组65例,HTO组45例,对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3 d血红蛋白下降量、住院时间进行比较;采用膝关节侧位片测量股骨胫骨角(FTA)、胫骨平台后倾角(PS)、Insall-Salvati(IS)指数、Blackbume peezh(BP)指数、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American knee society knee score,KSS)及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比较2组术前、术后3月、术后1年情况。结果:110例均获得随访,UKA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3 d血红蛋白下降量及住院时间方面均低于HTO组(P0.05);UKA组和HTO组术后3月、术后1年FTA、PS、IS、BP、VAS、KS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xford膝关节UKA与HTO治疗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前者更具有优势,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OxfordⅢ单髁系统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退变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2月-2010年8月,收治26例(32膝)膝关节内侧间室退变患者,其中11例(14膝)获2年以上随访。男7例(9膝),女4例(5膝);年龄50~74岁,平均62.4岁。左侧6膝,右侧8膝。均为退行性关节炎,病程5~23年,平均11.6年。患者均有明确关节内侧间室负重疼痛和压痛。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根据Ahlback分期标准,Ⅱ期4膝,Ⅲ期10膝。膝关节均伴内翻畸形;无主、被动屈伸活动受限。手术取髌内侧旁切口,采用OxfordⅢ单髁系统行膝关节内侧间室单髁置换手术。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1~3个月5例出现切口下方局部鹅足疼痛症状,给予保守治疗,术后6个月复查症状均消失。术后11例(14膝)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30个月,平均27.5个月。随访期间无假体松动、移位,对侧间室和髌股关节病变、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评分、美国西部Ontario与McMaster大学骨关节炎指数评分(WOMAC)评分、膝关节活动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股胫角较术前改善(P<0.05),但仍为轻度内翻;胫骨平台内翻角较术前有所增大,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胫骨内髁后倾角明显较术前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xfordⅢ单髁系统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退变中期疗效满意,创伤小、恢复快;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中长期临床效果,总结手术适应证并分析并发症发生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01—2013-12于济南军区总医院行单髁置换术治疗的455例(533膝)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假体均为Biomet OxfordⅢ代膝关节内侧单髁系统。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股胫角、KSS临床评分、KSS功能评分、膝关节HSS评分。结果 45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75.3(48~120)个月。随访期间18膝(3.4%)聚乙烯衬垫脱位,6膝(1.1%)假体无菌性松动,10例(1.9%)胫骨平台下沉,6膝(1.1%)膝关节长期活动疼痛;术后25膝(4.7%)行翻修手术,假体生存率95.3%。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为(126.3±10.9)°,股胫角为(177.5±14.7)°,KSS临床评分为(92.1±11.1)分,KSS功能评分为(89.6±9.0)分,膝关节HSS评分为(89.6±9.0)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可以获得良好的疗效,患者可获得长期稳定的膝关节功能,减缓了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进展,但衬垫滑脱及胫骨平台下沉发生率仍较高,需要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微创膝关节单髁置换术(MIS-UKA)治疗70岁以上老年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可行性及初步疗效。方法采用MIS-UKA治疗70岁以上老年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21例(24膝)。评估切口大小、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量和并发症。比较术前、术后膝关节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及下肢力线(髋膝踝角)。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8个月(12~24个月)。末次随访患者膝关节内侧间室疼痛明显减轻,HSS评分明显增加,下肢力线内翻畸形明显减少,但膝关节活动度无明显改善,无感染、脂肪栓塞或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假体位置不良、脱位,假体松动等并发症。结论 MIS-UKA可治疗70岁以上老年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但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微创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初步疗效与手术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2008年12月采用微创单髁置换术治疗45例(48膝)膝关节内侧问室骨性关节炎患者的资料,对患者术前、术后膝关节疼痛及关节活动度进行评估(HSS评分法),测量术后膝关节力线并与术前测量结果比较,分析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及手术技术.[结果]40例(43膝)术后平均随访24个月(12~40个月),关节内侧间室疼痛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膝关节活动度达到平均120°(0°~135°),术后力线为平均内翻2°(0°~内翻6°),HSS评分由术前70分(60~82分)增至90分(75~95分),优良率达92%.[结论]微创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具有很好的疗效,其关键在于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和手术技术.  相似文献   

16.
胫骨内侧高位楔形截骨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 探讨胫骨内侧高位楔形截骨治疗伴有膝内翻畸形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 对 1996年 7月~ 1999年 9月 ,采用胫骨内侧高位楔形截骨结合髂骨植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 19例 (2 6膝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伴膝内翻畸形 ,病程 1~ 2 4年 ,平均 6 .3年 ,按 Ahlback分类 度 10膝 , 度 9膝 , 度 6膝 , 度 1膝。患者术前、术后 8周和术后 2年进行患肢全长 X线片检查 ,测量胫股角、胫骨角、股骨角、胫股关节面切线夹角及胫股内侧关节间距大小。按膝关节功能评定标准 ,评定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19例 (2 6膝 )术后获随访 2 4~ 4 5个月 ;术后 2年随访膝关节功能自 (4 8.6± 16 .6 )分增至 (81.7± 14 .8)分 ,胫股内侧关节间距自 (2 .2± 1.6 ) mm增至 (4 .9± 1.5 ) mm,胫股关节面切线夹角自 7.4°± 3.1°减少至 1.7°± 3.1°。植骨愈合满意 ,无膝内翻复发。术中出现关节内骨折 1例 ;皮肤感染 2例。结论 胫骨内侧高位楔形截骨结合植骨钢板内固定 ,可作为治疗伴有膝内翻畸形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双平面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月采用双平面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的65例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临床资料。男28例,女37例;年龄46~75岁,平均53.2岁。左膝30例,右膝35例。病程3~7年,平均4.0年。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膝关节内侧疼痛,行走困难。膝关节内侧挤压试验阳性。术后采用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以及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临床及功能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疼痛程度。随访期间摄X线片,观察截骨愈合情况;测量股胫角(femur tibia angle,FTA)、胫骨后倾角(posterior tibial slope,PTS)、胫骨近端内侧角(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MPTA)以及膝关节内翻角(knee varus angle,KVA)。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仅1例出现?趾麻木,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18个月,平均15.4个月。X线片复查示,术后12周时截骨处均达骨性愈合。术后各时间点MPTA、FTA、PTS及KVA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6个月及12个月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内固定物无松动及断裂现象发生。术后12个月HSS评分以及KSS临床及功能评分均高于术前(P<0.05)。术后1周、6个月及12个月VAS评分显著低于术前(P<0.05)。结论双平面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可有效缓解疼痛症状、改善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目前采用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已在临床广泛开展,对于其中预后不佳者可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本文对其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对38例胫骨高位截骨术后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回顾分析.术后随访时间平均8年,对其中期疗效进行评估.[结果]特种外科住院评分由术前平均39分提高到术后平均86.5分.优良率达87%.[结论]与未接受过胫骨高位截骨术患者相比,胫骨高位截骨术后接受全膝关节置换的中期疗效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切口单髁置换术(UKA)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5例(15膝)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采用UKA治疗,术前行膝关节伸直位正侧位、双下肢全长正位、膝关节应力位、髌骨轴位X线片及膝关节MR检查,测量术前及术后膝关节主动活动度,并进行膝关节AKSS评分。结果所有患者随访4~16个月,平均10个月。末次随访时屈曲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KSS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UKA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早期疗效显著,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功能恢复快的优点,中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胫骨高位开放楔形截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分析原因并总结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7-02-2019-11行初次胫骨高位开放楔形截骨术且术后出现并发症的13例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分析术后并发症发生原因,总结预防及处理措施.结果 1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8±5.8)个月.1例截骨部位周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