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住院老年骨质疏松骨折发生的危险因素,为指导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预防提出干预措施。方法 选择2010年5月~2012年 5 月在我院住院的203例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出现骨折分为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组和老年骨质疏松症无骨折组,采用自编问卷的方法收集符合条件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危险因素。结果 骨密度是骨质疏松症并发骨折的保护因素,而年龄、低钙饮食、跌倒、脆性骨折史及骨折家族史是发生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骨质疏松症并发骨折受多种因素影响,可从饮食、体育锻炼及药物等多方面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老年女性髋部骨质疏松骨折与脂类等营养代谢物质的相关性,并探讨维生素D、血脂等营养代谢物质用于预测老年女性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4-2015年间就诊的骨质疏松老年女性及老年女性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194例,分为单纯骨质疏松组108例,髋部骨折组86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髋部各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症合并骨折血清microRNA-218(miR-218)、骨硬化蛋白(Sclerostin,SOST)的表达水平与患者血清miR-218、SOST的表达预测骨质疏松症合并骨折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09—2020-09诊治的175例骨质疏松症,82例合并骨折(观察组),93例未合并骨折(对照组)。比较2组腰椎BMD值、股骨近端BMD值、miR-218相对表达量、SOST水平,分析观察组中血清miR-218相对表达量与SOST水平的相关性,分析血清miR-218相对表达量与SOST水平预测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价值。结果观察组腰椎BMD值、股骨近端BMD值、miR-218相对表达量较对照组低,SOST水平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中血清miR-218相对表达量与SOST水平呈负相关(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血清miR-218相对表达量预测骨质疏松症合并骨折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847(95%CI:0.789~0.904,P0.05),敏感度78.5%,特异性75.3%;血清SOST水平预测骨质疏松症合并骨折的AUC值为0.731(95%CI:0.691~0.831,P0.05),敏感度53.8%,特异性87.7%;血清miR-218相对表达量与SOST水平联合预测骨质疏松症合并骨折的AUC为0.895(95%CI:0.847~0.943,P0.05),敏感度82.7%,特异性84.9%。结论骨质疏松症合并骨折患者血清中miR-28呈低表达,SOST呈高表达,二者联合检测对骨质疏松症合并骨折的发生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自2009-05—2012-12诊治的绝经后妇女105例,分为对照组(正常组)35例,试验组(骨质疏松组)70例,试验组又分为2个亚组,各35例:试验1组(单纯骨质疏松组)和试验2组(骨质疏松骨折组)。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腰椎骨密度(BMD),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OPG、RANKL浓度,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ECLIA)检测血清25(OH)D、P1NP和β-CTX的浓度。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判定骨折危险因素。结果试验组患者年龄、血清RANKL、P1NP和β-CTX水平高于对照组,体重指数(BMI)、BMD和血清OPG、25(OH)D水平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2组患者血清RANKL、β-CTX高于试验1组,血清OPG、P1NP、25(OH)D低于试验1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OR=1.169)、血清β-CTX水平(OR=35.597)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血清高RANKL水平(OR=17.024)是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预警因素。结论绝经后妇女随着年龄增大、血清β-CTX水平上升,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升高。血清高RANKL水平是预测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戊糖素水平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sis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相关性。方法对120例接受骨密度检查患者的血清戊糖素水平进行前瞻性分析;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受试者血清戊糖素水平;将受试者分为椎体骨折组(33例)及非骨折组(87例);使用亚洲版骨折风险评估(FRAX)工具评估受试者10年内骨折的概率。结果椎体骨折组(110.8 ng/m L)和非骨折组(64.3 ng/m L)血清戊糖素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戊糖素与OVCF显著相关。椎体骨折组的严重骨质疏松性骨折的10年概率明显高于非骨折组(P0.05),椎体骨折组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高于非骨折组(P0.05)。戊糖素水平与FRAX结果呈正相关(r=0.35,P=0.02)。结论血清戊糖素水平升高和OVCF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输血相关铁蓄积患者的骨密度,探讨继发性铁蓄积对骨代谢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54例输血相关铁蓄积患者资料,检测患者每次输血前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以及相关生化指标,并检测研究结束时患者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以及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Pearson或Spearman直线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以及偏相关分析研究患者骨密度与铁代谢指标、血清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患者平均血清铁蛋白水平为1273.14 ng/ml,明显升高,平均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T/Z值分别为-1.75和-1.48,低于正常人水平;将患者分为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原发性骨髓纤维化3组,3组患者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以及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症发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患者分为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组和正常骨量组,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组患者36例,占总数67%,与正常骨量组相比,这些患者年龄大,接受输血治疗的时间长,糖尿病发病率高,血清白蛋白低以及血清铁蛋白高和转铁蛋白低;相关分析提示腰椎或股骨颈骨密度与体重指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清白蛋白和转铁蛋白呈正相关(P0.05),与年龄、输血治疗时间、血清铁蛋白呈负相关(P0.05);进一步行多元回归分析提示,年龄和血清铁蛋白是影响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的主要因素,进一步矫正年龄因素,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与血清铁蛋白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3和-0.40(P0.05)。结论输血相关铁蓄积患者存在骨密度降低,骨密度与体内铁蓄积水平呈负相关。本研究为继发性铁蓄积与骨质疏松研究提供了新的临床数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绝经后女性及50岁以上男性不同骨量人群血清铁蛋白的差异,探讨血清铁蛋白水平与骨密度的相关性。 方法选择2018年9月至2019年2月期间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就诊,接受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DEXA)检测骨密度(BMD)的绝经后女性(131例)及50岁以上男性(65例)患者(共196例),根据BMD分为骨量正常组(46例)、骨量减少组(68例)和骨质疏松组(82例)。收集上述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相关生化指标,并测定血清铁蛋白水平,评估血清铁蛋白与骨密度的相关性。 结果(1)与骨量正常组[99.50(91.55,128.51)ng/ml]和骨量减少组[103.36(93.26,113.46)ng/ml]相比,骨质疏松组血清铁蛋白水平明显增高[(174.25(160.85,210.42)ng/ml)(χ2=100.573,P=0.000)。(2)血清铁蛋白水平与髋部、腰椎骨密度均呈负相关,(髋部r=-0.487,P<0.05;腰椎r=-0.531,P<0.05)。(3)体重为骨质疏松症的保护因素(r=0.049,P<0.05),血清铁蛋白为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r=-0.018,P<0.05)。 结论血清铁蛋白水平增高是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在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2):1128-1131
[目的]研究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脂肪细胞因子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对180例受检者进行骨密度测定,根据骨密度测量T值分为骨质疏松组、骨量减少组各70例,骨量正常组即健康受检者40例,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受检者血清瘦素(leptin)、抵抗素(resistin)、脂联素(adiponectin)、内脂素(visfatin)、网膜素-1(omentin-1)和内源性配体(apelin)水平。[结果]三组血清Visfatin因子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Leptin、Resistin、Adiponectin、Omentin-1、Apelin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earson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腰椎骨密度与Leptin(B=0.145,P=0.044)呈线性正相关,与Resistin(B=-0.020,P=0.004)、Adiponectin(B=-0.031,P=0.008)、Omentin-1(B=-0.030,P=0.001)呈线性负相关。[结论]脂代谢异常可能与骨质疏松有关,提示脂肪细胞相关因子的异常表达对老年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老年2型糖尿病(T2DM)伴骨质疏松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C)、25羟维生素D3[25(OH)D3]、骨钙素(BGP)水平变化,并分析其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2月至2022年5月本院88例老年T2DM伴骨质疏松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同期88例老年T2DM骨量减少患者作为对照A组,88例老年T2DM骨量正常患者作为对照B组。比较各组血清Cys-C、25(OH)D3、BGP水平、血糖指标、血脂指标、骨矿物质密度(BMD),分析研究组血清各指标水平与血糖指标、血脂指标、BMD的相关性。研究组均行常规对症治疗6个月,依据是否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分为发生者、未发生者,比较治疗前后血清各指标水平及变化值,分析其对骨折的预测价值。结果 研究组血清Cys-C水平高于对照A组、对照B组,25(OH)D3、BGP水平低于对照A组、对照B组(P<0.05);Cys-C水平与BMD呈负相关,25(OH)D3、BGP水平与BMD呈正相关(P<0.05);发生者治疗前后血清Cys-C水平高于未发生者,25(OH)D3、BGP水平低于未发生者,各指标变化值低于未发生者(P<0.05);血清各指标变化值降低可增加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风险(P<0.05);治疗3个月后血清各指标变化值联合预测骨质疏松性骨折的AUC大于治疗1个月后(P<0.05)。结论 老年T2DM伴骨质疏松患者血清Cys-C水平升高,25(OH)D3、BGP水平降低,联合检测其水平变化对骨质疏松性骨折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0.
老年骨质疏松致髋部骨折的综合治疗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老年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综合治疗的状况。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月至2007年4月收治的321例骨质疏松引起的髋部骨折患者,采用综合治疗方法包括人工关节置换手术、骨折复位内固定、药物以及功能锻炼等综合治疗。结果中度骨质疏松101例,轻度36例,症状均有较明显的好转,重度184例未继续加重。手术组患者住院时间17-33 d,平均22 d,并发症少,死亡2例;非手术组至少卧床3个月,疗效差,并发症多,死亡5例。结论老年髋部骨质疏松骨折的治疗,除需对局部骨折治疗以外,同时应对原发骨质疏松症进行综合治疗可能提高骨折愈合力,缩短愈合时间,改善临床症状,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患者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术后,影响胸腰椎再次骨折的危险因素及再次行椎体成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578例,术后12-36个月内胸腰椎再骨折患者43例.将纳入患者分为两组:再骨折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铁调素在铁代谢中起重要调节作用,抑制肠道铁吸收、肝细胞和巨噬细胞铁释放,但其临床应用价值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研究铁调素-25与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生存预后的关系。 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观察性队列研究,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徐州市中心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的160例MHD患者,根据患者基线血清铁调素-25水平分为低水平组(<30.9 ng/ml)和高水平组(≥30.9 ng/ml),随访5年。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及基于限制性立方样条的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铁调素-25与死亡风险的关系。 结果与低水平组相比,高水平组患者的基线血清铁、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较高,透析前的血肌酐、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水平较低。高水平组患者生存预后较差,透析龄较短(P=0.0011),随访期死亡率较高(P=0.0023)。血清铁调素-25增加10 ng/mL时,MHD患者全因死亡风险比为1.206(95%CI: 1.100~1.323, P<0.001)。MHD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比在血清铁调素-25<30.9 ng/mL时相对稳定,在血清铁调素-25水平超过30.9 ng/mL之后,随着铁调素水平增加而显著升高。 结论血清铁调素-25水平可作为MHD患者全因死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监测血清铁调素-25水平有助于预测MHD患者的生存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甲状旁腺素联合降钙素对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骨相关生长因子及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75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去势组、甲状旁腺素组、降钙素组、联合用药组,15只/组,首先构建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动物模型。观察并评估骨折愈合,测定骨痂BMD和BMC,检测血清BMP-2、VEGF、TGF-β、IGF-1水平和骨痂蛋白表达,观察骨痂形态结构变化。结果去势组较假手术组骨折愈合评分、骨痂BMD和BMC、血清BMP-2、VEGF、TGF-β、IGF-1水平和骨痂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均<0.05),而联合用药组较去势组上述指标均显著升高(P均<0.05)。去势组骨痂骨小梁明显减少,生长稀疏,排列紊乱,大量间充质干细胞及纤维软骨细胞,成骨细胞及微血管少见;联合用药组骨痂大量骨小梁,生长旺盛,互相交错网状,排列致密有序,可见较多成熟的骨细胞及成骨细胞。结论甲状旁腺素联合降钙素通过介导提高相关骨生长因子表达,提高骨质疏松性骨折骨密度和矿物含量,改善骨组织形态学,加快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4.
老年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综合治疗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介绍老年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综合治疗方法,并探讨其优越性。方法 对60 例老年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病人进行回顾,设立单纯骨科治疗组与综合治疗组,比较其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所有病人随访2~20 月,综合治疗组比单纯骨科治疗组疗效总优良率高,且并发症发生率低(P<0.05)。结论 老年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综合治疗即除治疗骨折外,同时处理原发病骨质疏松症,有利于提高骨折愈合率,减少并发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甲状旁腺素(PTH)是由甲状旁腺主细胞合成分泌的、含有84个氨基酸的碱性单链多肽,是调节血钙、磷水平的主要激素之一,可促使血钙水平升高,血磷水平下降。PTH可精细调节骨的合成、分解代谢,对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分化、成熟、凋亡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PTH的化学结构、生理作用、生物学研究成果及PTH的临床应用。PTH对Ⅰ型骨质疏松(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Ⅱ型骨质疏松(老年骨质疏松症)、雌激素缺乏的年轻妇女及糖皮质激素所致的骨质疏松症均有治疗作用,能显著升高骨密度,并能降低患者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加速骨折愈合。甲状旁腺素在临床骨质疏松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中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SF)与血清铁调素(hepcidin,Hep)的表达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senile essential hypertension,SEH)合并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的意义。方法以SEH患者255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双能X线检测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ly BMD)的检查结果分为骨质疏松组83例,骨量减少组91例,骨量正常组81例。ELISA法检测SF、Hep,进行各组间比较并分析相关因素与骨量的关系。结果 1.与骨量正常组比较,骨量减少组与OP组中的SF高于骨量正常组(P0.05);与骨量减少组相比,OP组中的SF高于减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骨量正常组比较,骨量减少组与OP组中的Hep低于骨量正常组(P0.05);与骨量减少组相比,OP组中的Hep低于减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相关分析显示:股骨颈BMD与碱性磷酸酶、铁调素成正相关(P0.05);BMD与铁蛋白成负相关(P0.05)。结论 SEH患者SF、Hep的水平与OP密切相关,监测SF、Hep,有助于指导SEH合并OP患者的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清总同型半胱氨酸(tHcy)与老年男性骨密度(BMD)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109例年龄≥60岁老年男性为研究对象,采用乳胶增强散射比浊法测定纳入患者的血清总同型半胱氨酸(tHcy),用双能X线测定腰椎前后位总体及股骨总体骨密度(BMD),根据T≤-2.5,-2.5<T≤-1.0,T>-1.0分别分为骨质疏松症组、骨量低下组、正常组;评价各组间tHcy的差异,及tHcy与两部位BMD的相关性.结果 ①腰椎前后位总体及股骨总体骨质疏松组、骨量低下组及正常组之间tHcy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②tHcy与两部位BMD均无直线相关(r=0.27,P=0.778;r=-0.086,P=0.374).结论 tHcy与两部位BMD无直线相关,tHcy与骨质疏松性骨折间的关系可能独立于BMD和其他潜在的骨折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合并四肢骨折临床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与四肢骨折的关系 ,为防治绝经后四肢骨质疏松性骨折提供有用的数据和预防措施。方法 :测量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值和雌二醇水平 ,统计近 8年来收集的 978例绝经后四肢骨质疏松性骨折病例的年龄、骨折部位和致伤原因的分布规律及其与骨密度和雌二醇的相关性。结果 :年龄与骨密度、雌二醇均呈显著负相关 ,骨密度与雌二醇呈显著正相关 (P <0 .0 1) ;绝经后四肢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也增加 ;跌倒是绝经后四肢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主要原因 ;骨折组与非骨折组骨密度、雌二醇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骨密度值和雌二醇水平下降是绝经后四肢骨质疏松性骨折重要的内在因素 ,但外在因素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Ⅰ型胶原α1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相关性.方法 (1)选出6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其中髋部骨折组30例均为新近骨折并有X线片为诊断依据;(2)30例健康对照组,性别、年龄与之对应;(3)全部对象均行骨密度测定;(4)采静脉血,EDTA抗凝;(5)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白细胞,置-80℃保存;(6)分离的白细胞中提DNA;(7)ARMS-PCR检测.结果 6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中选出1例Ss型,其余均为SS型;30例健康对照组均为SS型.结论Ⅰ型胶原α1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性骨折无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甲状旁腺激素联合阿仑膦酸钠对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骨痂血管形成及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 75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去势组、甲状旁腺素组、阿仑膦酸钠组、联合用药组,每组15只,首先行双侧卵巢切除术,术后4周行右侧股骨干骨折髓内固定术,以构建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动物模型。观察并评估骨折愈合,检测骨痂生物力学和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检测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骨形成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浓度,观察骨痂形态结构,检测骨痂VEGF表达。结果去势组较假手术组骨折愈合评分、骨痂生物力学强度、骨痂BMD、血清BMP-2和VEGF浓度、骨痂VEGF蛋白表达、骨痂微血管数均显著降低(P0.05),甲状旁腺素组、阿仑膦酸钠组、联合用药组较去势组上述指标均升高,其中以联合用药组升高最显著(P0.05)。结论甲状旁腺激素联合阿仑膦酸钠通过介导VEGF,上调BMP-2表达,促进骨质疏松性骨折大鼠骨痂血管形成,增加骨密度,改善生物力学强度及骨组织形态学,加快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