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八段锦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系统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Ovid、EBSCO、Elsevier、Embase英文数据库以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VIP)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收集八段锦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康复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RCTs),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6年8月。由2名评价员单独对纳入的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及质量评价,如遇分歧,则通过讨论由研究小组集体仲裁解决。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共纳入文献12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八段锦运动明显提高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MD=0.25,95%CI(0.12,0.38),P0.00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值百分比水平[MD=6.71,95%CI(4.25,9.18),P0.001]、用力肺活量[MD=0.16,95%CI(0.01,0.31),P=0.04]、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水平[MD=4.90,95%CI(2.43,7.38),P0.001]、6min步行距离水平[MD=41.59,95%CI(5.82,77.37),P=0.02],提高患者生存质量[MD=-1.84,95%CI(-3.50,-0.19),P0.05]。结论:八段锦运动提高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功能和运动耐力,改善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汤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2017年4月~2018年8月收治的5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用药方法不同分为西药组和联合组各25例。西药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联合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联合血府逐瘀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肺功能指标、症状及体征评分。结果: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西药组(P<0.05);联合组治疗后咳嗽、易感冒、气短评分显著低于西药组(P<0.05),但两组哮鸣音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联合组治疗后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高于西药组(P<0.05);两组治疗后每分钟最大通气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常规西药联合血府逐瘀汤治疗,能进一步优化临床疗效,改善肺功能,缓解临床症状及体征。  相似文献   

3.
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莉娟  薛旗山 《中国综合临床》2004,20(12):1093-1094
目的探讨中等剂量二丙酸氯地米松短疗程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的疗效。方法按照随机、对照、单盲的设计,将44例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分2组,观察组给予二丙酸氯地米松(800μg/d)与对照组给予安慰剂吸入治疗6周,观察治疗前后测定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并记录临床症状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21例,临床症状改善,治疗前症状评分为(5.1±0.5)分,治疗后为(4.6±0.4)分(P<0.05);第1秒用力呼气量治疗前为(1.79±0.02)L,治疗后为(2.16±0.03)L(P<0.01);用力肺活量治疗前为(2.20±0.02)L,治疗后为(2.50±0.03)L(P<0.05),呼吸功能提高显著。对照组19例,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短期二丙酸氯地米松吸入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可缓解临床症状,提高肺功能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子午流注择时穴位按摩联合耳穴贴压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呼吸困难程度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8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护理干预,观察组加用子午流注择时穴位按摩联合耳穴贴压干预。干预1个月后比较两组呼吸困难程度、生活质量及肺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干预后改良版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问卷评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午流注择时穴位按摩联合耳穴贴压可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肺功能,减轻呼吸困难程度,提升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背景:研究显示太极拳运动能够缓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下降,提高运动耐力,但也有研究发现太极拳运动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功能和运动耐力并没有达到改善的效果。
  目的:系统评价太极拳锻炼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和运动耐力的影响。
  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英文数据库和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中文数据库中1980年1月至2014年7月间的文献资料。纳入太极拳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干预的随机对照试验,包括太极拳运动干预组和常规药物或是健康教育对照组。
  结果与结论:共计纳入6个随机对照试验,共40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太极拳运动明显改善了慢性阻塞性肺疾患者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值百分比水平(MD=4.62,95%CI:0.73-8.51,P=0.02)、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水平(MD=4.95,95%CI:0.33-9.57,P=0.04)、6 min步行距离水平(MD=33.81,95%CI:6.00-61.62,P=0.02),但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在太极拳组与对照组间未见显著性差异(MD=0.02,95%CI:-0.10-0.14,P=0.76)。结果证实,太极拳运动有效了改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功能和运动耐力,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产生了积极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采用加味定喘汤联合补肺汤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8年8月收治的9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行常规西医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采用加味定喘汤联合补肺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中医症候积分、肺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最大呼气流量、第1秒用力呼气量、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第1秒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采用加味定喘汤联合补肺汤治疗的疗效显著,利于改善患者各种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康复治疗随访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疗效。方法按随机数字表将117例患者分为对照组59例、观察组58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常规药物治疗及呼吸训练结合有氧运动等康复治疗,对照组嘱咐每月门诊复查,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由社区责任医生每月上门随访1次,为期12月。结果经过12个月治疗后,观察组肺功能指标(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50%用力呼气流量、最大通气量与预计值间的百分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min步行距离和BODE指数评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治疗随访可改善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提高运动耐受能力,改善疾病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氨茶碱片联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噻托溴铵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122例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1例。对照组采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噻托溴铵治疗,观察组采用氨茶碱片联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噻托溴铵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运动耐力、血清环氧化酶-2、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44%高于对照组78.69%(P<0.05);治疗后观察组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高于对照组,6 min步行距离长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环氧化酶-2、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氨茶碱片联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噻托溴铵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肺功能及运动耐力,缓解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康复过程中使用八段锦进行干预,探讨其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2月—2017年12月在医院住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患者出院后给予健身气功八段锦干预,每日1次,每次30 min,持续1年;并选择2015年6月—2016年11月在医院住院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分别于干预后第6个月及第12个月对两组患者肺功能、血气分析结果及呼吸困难程度进行比较。结果干预后第6个月及12个月,试验组患者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身气功八段锦训练可有效延缓患者肺功能恶化,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呼吸困难症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雷火灸联合穴位贴敷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9月在南宁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呼吸科收治的1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病人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5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雷火灸联合穴位敷贴干预,干预1个月后观察两组病人肺功能、运动耐力、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试验组病人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一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1/FVC)、6 min步行试验(6MWT)结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病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CAT)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雷火灸联合穴位贴敷能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病人肺功能,增强运动耐力,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采用网状meta分析评价不同运动方式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 系统检索Cochrane Library、Embase、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有关妊娠期运动的随机对照研究。采用Cochrane5.1.0系统进行文献质量评价,STATA15.1统计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35篇文献,包括6017名孕妇,6种运动方式。研究结果显示,对于正常阴道分娩,各种运动方式与常规护理相比,骨盆运动SUCRA值(96.1%)排名第一。身心锻炼更有益于缩短产程。有氧运动对于控制孕期体重增加和降低巨大儿发生的SUCRA值排名第一,分别为88.7%、69.0%。 结论 运动对正常阴道分娩和缩短产程具有明显优势,阴道分娩优先选择骨盆运动,缩短产程选择身心锻炼,控制孕期体重增长和降低巨大儿发生则优先推荐有氧运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系统评价弹性抗阻运动(弹力带/弹力管)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方法 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维普、万方和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关于弹性抗阻运动治疗COPD患者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自建库至2020年9月。最后纳入文献11篇,其中英文9篇,中文2篇,共485例患者。采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及物理治疗证据数据库量表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分析。这一系统评价在PROSPERO(CRD42020208659)上登记。结果 弹性抗阻运动组与传统抗阻运动组(如举重训练机、体重训练) 6 min步行试验距离(6WMD) (MD = 1.19, 95%CI -7.02~9.39, P = 0.78)、COPD患者自我评估测试(CAT) (MD = -0.43, 95%CI -2.42~1.57, P = 0.68)和肌力(MD = 0.23, 95%CI -1.06~1.52, P = 0.73)无显著性差异,两组间异质性不高。弹性抗阻运动组与非抗阻运动组6MWD (MD = 18.30, 95%CI -8.92~45.52, P = 0.19)和CAT (MD = -0.59, 95%CI -3.78~2.60, P = 0.72)无显著性差异,研究间异质性较高。结论 弹性抗阻运动也许是一种潜在的替代传统抗阻训练的方法,但弹性抗阻运动对运动耐力、生活质量、肺功能的影响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网状Meta分析评价7种运动训练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 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Med、Embase、Scopus、Web of Science及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关于运动训练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平衡功能影响的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并总结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运动指导的相关证据,为医护人员对淋巴水肿患者采取运动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系统检索BMJ Best Practice、UpToDate、Cochrane Library、Joanna Briggs Institute(JBI)循证卫生保健国际合作中心图书馆、JBI在线临床治疗及护理证据网络、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网站、美国国立指南库、国际指南协作网、苏格兰校际指南网络、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加拿大安大略注册护士协会网站、国际淋巴水肿网站、国际淋巴水肿协会网站、PubMed、CINAHL、Embase、Web of Science、Physiotherapy Evidence Database、中国指南网、中国知网、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维普数据库关于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运动方面的指南、专家共识、证据总结、系统评价等证据,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9年7月,由2名具有循证护理知识的研究人员独立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证据级别评定。结果 共纳入19篇文献,包括1篇临床决策,1篇推荐实践,1篇证据总结,5篇指南,3篇专家共识,8篇系统评价,从运动禁忌证、运动前评估、运动前测试、运动强度、运动安全性、运动方案、注意事项、健康教育8个方面汇总23条最佳证据。 结论 运动干预可改善淋巴水肿症状,医护人员需结合临床情境,考虑患者的意见,为淋巴水肿患者提供个性化的运动指导,发挥运动疗效,以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运动指导方案的最佳证据,为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实施运动指导提供依据。方法 计算机系统检索UpToDate、BMJ最佳临床实践、OVID、CINAHL、Cochrane Library、Embase、PubMed、Scopus、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医脉通等指南网及专业协会网站和数据库中关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运动方案的指南、系统评价、Meta分析、专家共识、证据总结、最佳临床实践等,检索时限为2012年1月1日—2022年1月1日,由2名护士独立对文献进行筛选、质量评价、提取最佳证据并分级,总结运动指导方案的最佳证据。结果 共纳入文献16篇,包括指南1篇、系统评价6篇、Meta分析4篇、专家共识5篇,总结出运动指导方案的最佳证据包括运动前评估、运动适用范围、不同疾病阶段分期的运动类型、运动项目内容(项目、内容、运动强度、频率、周期)、监督方式、运动监测指标、运动风险评估、注意事项共8个方面,39条证据。结论 该研究总结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运动指导方案的最佳证据,规范了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康复运动的理论、实践,形成科学、规范、基于最佳证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索并获取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有氧运动的最佳证据,为临床制订科学、规范的CHF患者有氧运动方案提供依据。方法:检索BMJ Best Practice、Joanna Briggs Institute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数据库、国际指南协作网、UpToDate、美国指南网、英国国家临床医学研究所指南库、苏格兰学院间指南网、CINAHL、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指南网、PubM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WHO及心内科专业网站中有关CHF患者有氧运动的所有证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5月31日。结果:共纳入文献14篇,包括6篇指南,1篇专家共识和7篇系统评价。最终共总结有氧运动的必要性、有氧运动前准备、有氧运动的四要素、有氧运动模式4个方面的17条最佳证据。结论:有氧运动对射血分数下降的心力衰竭患者而言是安全有效的;运动强度的设定应基于症状限制性心肺运动试验结果;>6个月的运动对CHF患者有效;间歇有氧训练辅助抗阻运动能够改善患者峰值摄氧量,提高患者的心肺适应性、肌肉力量,改善心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应被视为稳定期CHF患者运动锻炼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7.
乳腺癌术后患者功能康复训练效果的系统评价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评价功能康复训练对改善乳腺癌术后患者患侧肢体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news(2007年第2期)、JBI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MEDLINE(1966~2008)、EMbase(1989~2007)、CINAHL(Cumulative Index to Nursing and Allied Health literature)、CBMdisc(1978~2008)、CNKI(1994~2008)中关于康复训练对改善乳腺癌术后患者肢体功能和生活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同时筛检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由3名研究者对文献质量进行严格评价和资料提取,对符合质量标准的RCT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9个RCT。9个RCT的结果显示,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对改善患者术后的关节活动度有显著作用。4项研究结果表明全身康复运动训练对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提高身体耐力方面有显著作用,6项研究结果显示乳腺癌术后系统的康复运动对提高其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有显著效果,6项研究结果表明康复训练对缓解治疗期间的疲乏症状有显著意义。在康复训练的时机上选择上,术后早期开始康复训练是积极而安全的措施。结论乳腺癌术后患者开展肢体渐进式康复训练和全身康复运动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患肢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对缓解化疗和放疗患者疲乏症状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运动疗法对超重或肥胖孕妇孕期并发症和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全面检索运动疗法对超重或肥胖孕妇孕期并发症和妊娠结局影响的相关研究.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并使用RevMan 5.3软件对资料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9篇随机对照试验,1 444例患者. Meta分析结果显示:运动疗法可降低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率(RR=0.52,95%CI:0.39~0.68,P<0.00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率(RR=0.62,95%CI:0.45~0.84,P=0.002)、剖宫产发生率(RR=0.83,95%CI:0.70~0.98,P=0.030)、早产发生率(RR=0.55,95%CI:0.31~0.98,P=0.040),产后出血发生率(RR=0.28,95%CI:0.15~0.52,P<0.001)、巨大儿发生率(RR=0.15,95%CI:0.08~0.27,P<0.001)、新生儿窒息发生率(RR=0.33,95%CI:0.18~0.60, P<0.001).结论 运动疗法可降低超重或肥胖孕妇孕期并发症的发生,改善不良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9.
colonoscopy. Methods: PubMed, Web of Science, EMBASE, Ovid, The Cochrane Library, Wanfang Data,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riodical Database, and Chinese BioMedical Database were searched from their inception to January 2019.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RCTs) an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 (CCTs) examining the effects of walking exercise in patients undergoing colonoscopy were considered for inclusion. After screening literature, extracting data and evaluating methodological quality, RevMan 5.3 software was used for meta-analysis. Results: Five studies (four RCTs and one CCTs) involved 984 participants were included. The results of meta-analys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walking exercise group showed signi ficantly higher improvements in the rate of adequate bowel preparation than the control group (risk ratio [RR] = 1.28,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1.03 1.58], P < 0.05). In addition, the walking exercise group had lower incidence of vomiting (RR = 0.39, 95% CI [0.23 0.68], P < 0.01) and abdominal pain (RR = 0.51, 95% CI [0.29 0.90], P < 0.05) with lower heterogeneity. Conclusions: This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provided specific evidence that walking exercise during bowel preparation can improve the rate of adequate bowel preparation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vomiting and abdominal pain in patients undergoing colonoscopy. Since the conclusion of this meta-analysis was drawn based on the limited number of high-quality RCTs, more rigorous RCTs should be conducted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 To determine whether aerobic exercise improves aerobic capacity in individuals with stroke. DESIGN: A 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DATABASES SEARCHED: MEDLINE, CINAHL, EMBASE,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and Physiotherapy Evidence Database were searched. INCLUSION CRITERIA: Design: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RCTs). Participants: individuals with stroke. Interventions: aerobic exercise training aimed at improving aerobic capacity. OUTCOMES: Primary outcomes: aerobic capacity (peak oxygen consumption (VO2), peak workload). Secondary outcomes: walking velocity, walking endurance. DATA ANALYSIS: The methodological quality was assessed by the PEDro scale. Meta-analyses were performed for all primary and secondary outcomes. RESULTS: Nine articles (seven RCTs) were identified. The exercise intensity ranged from 50% to 80% heart rate reserve. Exercise duration was 20-40 min for 3-5 days a week. The total number of subjects included in the studies was 480. All studies reported positive effects on aerobic capacity, regardless of the stage of stroke recovery. Meta-analysis revealed a significant homogeneous standardized effect size (SES) in favour of aerobic exercise to improve peak VO2 (SES 0.42;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0.15-0.69; P=0.001) and peak workload (SES 0.50; 95% CI 0.26-0.73; P<0.001). There was also a significant homogeneous SES in favour of aerobic training to improve walking velocity (SES 0.26; 95% CI 0.05-0.48; P= 0.008) and walking endurance (SES 0.30; 95% CI 0.06-0.55; P= 0.008). CONCLUSIONS: There is good evidence that aerobic exercise is beneficial for improving aerobic capacity in people with mild and moderate stroke. Aerobic exercise should be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stroke rehabilit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