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秋池 《现代养生》2014,(18):50-50
目的:对彩超诊断腹内疝并发肠梗阻的临床价值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在2011年1月-2013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临床手术证实腹内疝合并肠梗阻患者47例,对其彩超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经彩超确诊为肠梗阻者47例,证实肠绞窄者34例。彩超表现主要为小肠局限性或较大范围肠管扩张,绞窄处肠管明显变窄,肠内容物通过受到阻碍。结论:经彩超检查对腹内疝并发肠梗阻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显著,准确性较高,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
医源性腹内疝是指在手术后出现腹腔内脏器或组织通过腹膜或肠系膜异常的孔道、裂隙离开原有位置而进入腹腔内的某一解剖间隙,导致肠梗阻的疾病.腹内疝的发病率低,但易并发肠绞窄或缺血,致死率高,因此早期诊断和及早的手术干预至关重要.医源性腹内疝多是由于手术操作不当等原因所造成,正确认识其原因、症状及解决方法实属必要.  相似文献   

3.
王明亮 《现代保健》2012,(23):105-106
目的:探讨腹内疝的诊治难点及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0—2011年收治的16例腹内疝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经手术证实诊断,治疗后痊愈。结论:腹内疝为外科少见疾病,需要高度重视以减少肠绞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内疝性肠梗阻的发生因素和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腹内疝性肠梗阻(不含胃切除术后内疝)临床较少见。常以粘连性肠梗阻进行观察、治疗,因缺乏特异性,易延误手术时机,术时多数出现肠绞窄改变.本文现就其发生因素进行分析,找出腹内疝的预防措施,以降低其发生率。临床资料本组男性50例,女性16例.53例曾行腹部手术83例次,主要为阑尾炎、肠梗阻、胃穿孔等急  相似文献   

5.
我科2006-01-2010-02共收治肠梗阻患者75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男49例,女26例,年龄19~81(平均42)岁.发病至入院时间1~23(平均11) d.75例均有腹痛、腹胀、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症状,腹痛呈持续性或阵发性疼痛.B超或SCT检查提示有腹腔积液、肠壁增厚、肠曲僵硬或肠管扩张.本组中腹内疝嵌顿致肠梗阻8例,粘连性肠梗阻12例,肠系膜动脉栓塞2例,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3例,肠扭转6例,肿瘤致肠梗阻44例.  相似文献   

6.
薛亮 《中国校医》2014,(4):312+315-312
目的分析无手术史急性肠梗阻病因及诊断,总结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胃肠外科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无手术史急性肠梗阻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肠梗阻原因依次为肠粘连11例(34.37%)、嵌顿疝6例(18.75%)、大肠癌5例(15.62%)、其他10例(31.26%)。所有患者均手术治疗,其中1例肠扭转、1例粪块性肠梗阻患者术后衰竭死亡,术后病死率6.25%。结论肠粘连、大肠肿瘤、嵌顿疝是无手术史肠梗阻发生的主要原因。大肠肿瘤是老年患者并发梗阻的主要原因。及早手术是治疗绞窄性肠梗阻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肠梗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国内关于肠梗阻CT诊断及影像表现的文献,总结出肠梗阻的MSCT表现,包括其类型、病因、部位、程度、是否伴发绞窄。结果 MSCT对于肠梗阻的类型的判断、病因的分析、梗阻部位的判断、是否伴有肠绞窄方面有特殊的影像学表现,尤其是结合多平面重组(MPR),可以更明显地显示梗阻的部位及原因。不同类型的肠梗阻在MSCT上有不同的表现。结论 MSCT对肠梗阻的诊断有重要的作用,不但体现在梗阻类型的判断、原因的分析、是否伴发肠绞窄方面,而且对于肠梗阻的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手术时机的选择及手术开口位置的选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肠梗阻的病因及肠缺血、坏死和穿孔的发生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7月至2007年7月收治的299例急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27例(75.9%)为小肠梗阻,72例(24.1%)为大肠梗阻.肠梗阻原因依次为肠粘连194例(64.9%)、嵌顿疝44例(14.7%)、大肠癌40例(13.4%)、其他21例(7.0%).132例(44.1%)进行手术治疗.肠缺血、坏死以及穿孔依次见于嵌顿疝、大肠癌、肠粘连以及其他原因所致肠梗阻.嵌顿疝较其他的梗阻原因更易出现肠绞窄.结论 嵌顿疝和大肠癌是肠梗阻以及肠缺血、坏死和穿孔的最常见原因.绞窄性肠梗阻及大肠梗阻患者需要尽早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术后腹内疝导致急性肠梗阻的诊断预防以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2012年1月-2017年5月天津市红桥医院收治术后腹内疝导致急性肠梗阻的患者12例,并对患者的腹内疝进行诊治和处理,对早期或延迟进行手术患者的肠坏死进行观察,其中8例患者进行了坏死肠段的切除肠吻合手术,剩下的4例患者运用了束带粘连松解术或裂隙缝补术。结果经尽早确诊及手术治疗12例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腹部手术后腹内疝导致急性肠梗阻,病情危险,诊断比较困难,需及早诊治和手术避免肠坏死及手术并发症的发生,而且腹部CT在术后诊治腹内疝致急性肠梗阻诊治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在绞窄性肠梗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治疗前测定47例单纯性肠梗阻和15例绞窄性肠梗阻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值,对照130例健康成年的血清C-反应蛋白值,同时比较在绞窄性肠梗阻中经手术证实的9例肠坏死者与6例未发生肠坏死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值。结果单纯件肠梗阻的血清C-反应蛋白值明显低于绞窄性肠梗阻(P〈0.01),在绞窄性肠梗阻中已有肠坏死者血清C-反应蛋白值高于未发生肠坏死者(P〈0.01)。结论肠梗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测定值可以作为判断肠管是否发生绞窄及坏死的辅助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螺旋CT对急性肠梗阻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比较107例经手术证实的急性肠梗阻病例的螺旋CT和腹部彩超资料,对二者的诊断结果进行分类讨论.结果:螺旋CT对梗阻定位诊断准确率达59.8%,对梗阻定性诊断准确率达43.0%,对绞窄性肠梗阻的诊断准确率达63.2%,与腹部彩超组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螺旋CT对于急性肠梗阻的诊断明显优于腹部彩超,对判断肠梗阻的部位、致病因素,有无绞窄性肠梗阻等效果显著,对临床治疗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闭孔疝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对8例闭孔疝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8例患者均为老年女性,年龄74~86岁,体质量38~45妇,平均体质量指数(BMI)17.8kg/m20术前均以肠梗阻收治入院。3例患者Howship.Romberg征阳性;7例患者术前CT检查发现闭孔外肌与耻骨肌之间有肠管影。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中证实5例为右侧闭孔疝,3例为左侧闭孔疝,术中见疝内容物均为小肠,6例发生绞窄,其中4例属于小肠壁疝,均行肠切除吻合术,2例解除嵌顿后小肠血运恢复。未行肠切除术,闭孔予4-0丝线间断、内荷包或“8字”内翻缝合。4例患者术中行小肠减压术。所有患者术后均行肠外营养支持。结果入院至手术时间最长7d,最短为1d,平均住院时间为17.5d,所有患者切口均行减张缝合,术后未发生切口感染,发生肺部感染2例,术后转入ICU治疗2例。8例均痊愈出院。结论对于高龄、营养状况差、多产的女性患者,反复出现不完全性肠梗阻,应警惕存在闭孔疝的可能,及时行腹部和盆腔CT检查可以明确诊断,早期确诊并行手术治疗可以显著降低闭孔疝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高频彩超在腹股沟斜疝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高频彩超对78例腹股沟斜疝患者进行检查.结果 本组78例腹股沟斜疝均经手术证实,其中易复性疝51例,难复性疝17例,嵌顿性疝6例,绞窄性疝4例.高频超声检查诊断准确率96.2%.结论 高频彩超是诊断腹股沟斜疝的首选方法,具有无创性,可重复性,为临床诊断及手术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估MSCT-3D诊断临床肠梗阻价值。方法 按临床手术结果,将114例肠梗阻分为肠道肿瘤、粘连、腹内外疝、套叠、肠切开粪石及蛔虫清除、肠扭转、炎症及缺血和先天肠道畸形共8组。回顾性分析其MSCT表现,评估MSCT-3D对其诊断价值。结果 参比临床肠梗阻手术结果,MSCT诊断87例(76.3%),MSCT-3D确诊103例(90.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肠肿瘤、套叠和腹内外疝组,MSCT/MSCT-3D未见漏诊。肠梗阻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征象明显。结论 MSCT-3D较MSCT获得肠梗阻影像信息显著。  相似文献   

15.
马其彬 《现代保健》2010,(22):139-140
目的 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原则.方法 对2005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30例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29例经保守治疗痊愈,用时4~20 d,平均12 d;1例通过二次手术治愈.结论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体征及腹部X线、CT检查.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可表现为典型的肠梗阻体征,多由小肠无菌性炎症致广泛肠粘连引起,多数病例采用保守治疗,手术应慎重,肠绞窄或有肠绞窄趋势应及时手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对机械性小肠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1例经临床和手术证实的机械性小肠梗阻病人的腹平片和CT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1例中手术证实18例,绞窄性小肠梗阻6例,完全性小肠梗阻12例;3例为高位,其余为低位;18例中11例为肠粘连和腹内粘连带,3例为肿瘤,3例为肠扭转,1例为肠套叠.结论:CT在肠梗阻中有重要价值,对于早期发现肠绞窄,鉴别肠梗阻的程度,明确梗阻病因和梗阻部位,较腹平片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老年人肠梗阻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2年1月~2006年5月间收治46例老年人肠梗阻患者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46例中引起肠梗阻的主要原因为肠粘连、肠道肿瘤、肠扭转、肠结石.全部病例经手术证实,术中发现肠绞窄5例.术后并发症24例,死亡2例.结论 老年患者机体反应差、手术耐受性差、肠绞窄坏死出现率高、并存病多等特点,因此,早期诊断及正确掌握手术时机是提高老年人肠梗阻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粘连性绞窄性肠梗阻107例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坚  杨文锦 《现代医院》2012,12(4):58-59
目的探讨粘连性绞窄性肠梗阻的早期诊断和手术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2月~2010年12月收治的107例粘连性绞窄性肠梗阻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病人均行手术治疗,治愈105例,2例伴有休克,就诊时间超过3天且年龄超过70岁老年患者术后死亡。结论对于粘连性绞窄性肠梗阻,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临床要多结合相关的辅助检查,对整体病情做出综合判断,做出是否存在肠绞窄的早期诊断,及时手术处理是提高疗效的关键,术中注意预防粘连的措施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在治疗与诊断绞窄性肠梗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采取治疗前,对62例肠梗阻患者进行血清C-反应蛋白的测定,其中47例患者为单纯性肠梗阻,15例患者为绞窄性肠梗阻,同时收集120例健康成年人的C-反应蛋白的测定值与其进行对照,另外,对绞窄性肠梗阻肠坏死患者和未发生肠坏死患者的C-反应蛋白进行对比值。结果绞窄性肠梗阻患者的C-反应蛋白值明显高于单纯性肠梗阻患者的C-反应蛋白值(P<0.01),在绞窄性肠梗阻患者中已发生肠坏死患者的C-反应蛋白值高于未发生肠坏死患者(P<0.01)。结论测定肠梗阻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可以辅助诊断是否发生绞窄以及坏死,进行指导后续的治疗方案,对临床上的治疗起着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腹部手术中,可以说粘连性肠梗阻是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与以往手术过程,可以较为容易地做出诊断[1]。特别是临床表现上有较为显著的现象,患者会出现痛、胀、闭、吐等症状。但对于手术时机的把握却一直困扰着外科医师,因在临床工作中对区分肠绞窄与非绞窄有一定困难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