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后外侧联合前内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Ruedi-AllgowerⅢ型Pilon骨折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对12例合并后侧骨块移位的Ruedi-AllgowerⅢ型Pilon骨折采用后外侧入路显露、固定腓骨和后侧骨块。先经腓骨短肌前方行腓骨骨折复位固定,同一切口内沿拇长屈肌外缘显露胫骨后踝并固定,再取踝前内侧切口,直视下行胫骨关节面复位,充分植骨后胫骨前方行钢板固定。结果术后随访平均11.7个月。末次随访时按Mazur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8例,良3例,可1例。结论后外侧联合前内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合并后侧骨块移位Ruedi-AllgowerⅢ型Pilon骨折可充分显露和固定后侧骨块,为胫骨远端关节面复位提供标志,且不增加软组织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改良后内、外侧手术入路在三踝骨折内固定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36例三踝骨折采用改良的后外侧或后内侧入路内固定治疗。取后外侧入路,在腓骨肌与拇长屈肌之间显露后踝,复位后用2枚空心钉或松质骨螺钉固定。后、外踝固定完毕后改平卧位常规固定内踝。后踝骨折块偏内侧者,取内踝后内侧切口。结果 36例切口均一期愈合,均获得平均11(8~18)个月随访。骨折全部愈合。疗效根据踝关节功能Baid-Tackson评分标准评定:优28例,良5例,可3例,优良率91.7%。结论采用改良的后内、外侧切口显露三踝骨折,具有损伤小,显露充分,容易复位固定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采用后外侧入路桡骨远端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3—2016-01经后外侧入路桡骨远端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的27例三踝骨折。先取侧俯卧位,将外踝骨折复位后予以解剖钢板或重建钢板固定,再从腓骨短肌及拇长屈肌间隙钝性分离显露后踝骨折断端,复位后用桡骨远端掌侧钢板固定。再取仰卧位,根据内踝骨折的位置作踝关节前内侧或后内侧弧形切口,复位骨折后用拉力螺钉固定内踝骨折。结果 27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4(12~36)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平均14(12~17)周。术后1年疗效根据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系统评定:优22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92.6%。结论后外侧入路桡骨远端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能清楚显露后踝骨折断端,骨折复位满意,固定可靠,有利于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促进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漂浮体位下采用后外侧切口联合前内侧切口手术治疗Lauge-Hansen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10—2017-01采用漂浮体位通过后外侧切口结合前内侧切口入路手术治疗24例Lauge-Hansen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结果 2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2.5(11~14)个月。术后X线片示骨折复位满意、踝穴对称、内固定位置良好。所有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平均14(12~16)周。末次随访时踝关节功能按AOFAS踝-后足评分量表评价:优17例,良4例,可3例,优良率87.5%,平均86.5(75~96)分。结论漂浮体位下后外侧切口联合前内侧切口手术治疗Lauge-Hansen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可良好显露骨折位置,直视下精准复位、固定骨折,内固定生物力学优势明显,配合镇痛及术后早期踝关节主、被动屈伸功能锻炼,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三踝骨折愈合后内固定物取出的相关并发症发生原因与处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9—2019-08行内固定物取出术的78例三踝骨折,取原手术切口,首先经后外侧入路进入,内旋下肢充分显露外踝,在外踝后缘与跟腱前缘中线切开,通过腓骨长肌与腓骨短肌前间隙取出固定外踝的钢板与螺钉,再从腓骨长肌、腓骨短肌后缘与足拇长屈肌腱前外侧取出后踝内固定物。然后经后内侧入路进入,作内踝弧形切口,显露内踝尖端并取出加压螺钉,或向内上方延长切口取出内踝抗滑钢板。结果本组12例出现并发症,7例出现切口并发症(3例切口局部表皮坏死,2例小隐静脉损伤,1例腓肠神经损伤,1例腓浅神经损伤),5例内固定物取出困难。结论三踝骨折愈合后内固定物取出时应详细阅读上一次手术记录,做好充分术前评估,制定详细手术方案,包括切口选择、备齐断钉取出器械、熟悉解剖变异、术中仔细分辨解剖层次以保护健康组织、切口缝合时采用减张缝合法以降低皮肤张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介绍Klammer Ⅲ型后侧Pilon骨折的改良入路固定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效果。[方法] 2018年1月—2021年4月,采用后外侧联合改良后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KlammerⅢ型后Pilon骨折21例。后外侧切口位于腓骨远端后缘与跟腱之间中线,在腓骨肌与 长屈肌腱之间分离,显露后侧柱;将切口前外侧分离全层筋膜皮瓣向前外侧牵拉,可显露腓骨远端。改良后内侧切口沿胫骨远端内侧后缘,在胫后肌腱与胫骨之间分离,肌腱血管神经束全部向外侧牵拉,显露内侧柱。[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15.2±1.5)个月。1例患者术后出现伤口浅表感染,通过换药后顺利愈合。末次随访VAS评分(1.9±0.2)分;AOFAS踝-后足评分(86.0±1.4)分。影像方面,18例骨折获得解剖复位,3例关节面移位1~2 mm。至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结论]俯卧位下后外侧联合改良后内侧入路治疗KlammerⅢ型后Pilon骨折,具有显露充分、复位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改良后内侧切口联合外前外侧切口内固定治疗KlammerⅡ、Ⅲ型后Pilon骨折的可行性与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8-01—2019-07诊治的31例KlammerⅡ、Ⅲ型后Pilon骨折,取患肢腓骨下段外侧切口显露外踝骨折端,复位骨折后固定外踝。切口向近端延伸,同时远端向内踝"弧形"延伸,将跟腱向外侧拉开显露后方骨块,将足拇长屈肌腱与血管神经束向内侧牵拉,充分显露后内侧骨块和后外侧骨块,以此同时内踝弧形延伸切口可显露并复位内踝骨块。结果 31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2(10~15)个月。术后1例切口浅表感染,对症治疗后愈合。随访期间未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骨折不愈合、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为(4.1±0.9)个月。末次随访时踝-足功能AOFAS评分为(91.7±12.1)分。结论改良后内侧切口联合前外侧切口可作为临床治疗KlammerⅡ、Ⅲ型后Pilon骨折的有效手术入路,具有创伤小、骨折端显露清晰、骨折复位方便、内固定可靠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反"漂浮"体位下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可行性及优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1—2020-01在反"漂浮"体位下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22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胫骨平台后侧柱骨折合并前外侧柱和(或)前内侧柱骨折,且后侧柱需单独内固定。结果 2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7.5(6~25)个月。术后未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感染、骨折不愈合、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平均4(3~5)个月。末次随访时膝关节Lysholm评分为平均94.8(86~100)分。结论反"漂浮"体位具有体位摆放方便、体位转换快捷等优点,术前体位摆放时无需特殊准备,术中躯干基本保持仰卧位姿势,变换体位容易并且能最大限度减少对手术台面的干扰。反"漂浮"体位下胫骨平台的三维空间变化不大,适合刚刚接触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医师使用,但该体位下后内侧入路对于胫骨平台后外侧的显露和固定(无论是单纯后外侧壁劈裂还是涉及后外侧关节面塌陷)相较于常规"漂浮"体位稍差。  相似文献   

9.
胫骨后外侧平台骨折是目前创伤骨科治疗难点和热点之一。因腓骨小头遮挡,后外角韧带复合体、邻近腓总神经和腘血管限制使得该部位骨折难以显露和固定。入路选择和治疗方法存在很大争议。因此,需要熟悉治疗此类骨折的手术入路及其特点。临床关注的入路主要包括:改良的前外侧入路(Gerdy结节截骨,腓骨头截骨,股二头肌腓骨头截骨,股骨外上髁截骨),后外侧入路(Carlson后外侧入路,经腓骨颈截骨及腓骨小头上)及后内侧入路。胫骨后外侧平台骨折入路需要考虑骨折类型、其他象限受累情况、局部软组织条件及所用内固定进行确定。需要考虑体位、骨折形态、内固定生物力学稳定性对治疗的影响。根据文献报道提出累及后外象限的胫骨平台骨折入路选择和内固定流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介绍踝部骨折后内入路微型钢板固定后内侧骨折块的手术与治疗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 2019年2月—2021年2月本院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伴后内侧骨折块患者12例。伤后1~10 d进行手术治疗,取俯卧位或漂浮体位,后外侧切口内完成后内侧骨折块和外踝的复位固定后,后内侧入路经胫骨后肌腱和胫后血管神经窗口显露后内侧骨折块和后丘骨折块,分别复位后经F3微型锁定钢板塑形后整体支撑固定,同时完成前丘骨折螺钉或张力带固定。[结果] 12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无血管神经损伤,手术时间平均(111.8±26.2) min。随访时间12~18个月,骨愈合时间8~12周。末次随访时,VAS评分0~3分,AOFAS踝及后足评分86~96分,无内置物失效及骨折复位丢失者,胫距关节面匹配良好。[结论]踝部骨折后内入路微型钢板固定可以有效固定后内侧骨折块,减少内置物相关并发症,有利于踝关节功能恢复,是一种可行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漂浮体位下三柱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漂浮体位下三柱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19例,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结果18例获得6~32个月随访,骨折X线愈合时间平均14.2周。术后1年膝关节HSS评分74—97分。无骨折不愈合、感染、内固定松动等。结论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在漂浮体位下联合后内侧倒L形与前外侧入路能有效地进行复位和固定,术后膝关节功能可达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采用侧卧位经后外侧入路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三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自2009-01—2011-09对20例三踝关节骨折采用后外侧入路显露,采用拇长屈肌-腓骨长短肌腱同一间隙处理后踝与外踝骨折,最后作内踝前缘纵形切口复位内踝并以半螺纹松质骨螺钉固定。结果除1例切口延迟愈合外,其他患者切口一期愈合,无切口感染。本组均获随访12~20个月,平均15个月,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12周,无畸形愈合及断钉等并发症发生。采用AOFAS评分进行疗效评定:优11例,良4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75.0%。结论侧卧位经后外侧入路为三踝关节骨折提供了良好的手术视野,可在同一体位直视下完成骨折复位固定,是值得选择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3.
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采用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价值。方法自2009-03—2012—06采用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23例,处理外踝骨折时钢板放置于腓骨后侧或外侧,对后踝骨折行钢板或螺钉固定。观察术后切口及骨折愈合情况,术后3、12个月采用AOFAS踝一后足评分标准评价踝关节功能。结果术后3个月23例均获得随访,术后12个月2例失访。术后7d2例外侧和内侧切口周围同时出现张力性水泡.2例外侧切口周围出现张力性水泡,未出现切口感染。1例出现足背外侧麻木,术后3个月复诊时症状消失。术后3个月X线片显示23例骨折线均模糊,AOFAS评分:优12例,良8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6.96%。术后12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线均消失,AOFAS评分:优17例,良2例,可2例,优良率90.48%。结论采用后外侧入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三踝骨折可以一次性复位固定外踝和后踝骨折,联合内侧切口可以一个体位下完成三踝骨折的治疗,对软组织破坏少,骨折可获得解剖复位,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佳、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漂浮体位下手术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本院自2005-02—2013-11在漂浮体位下手术治疗踝关节三踝骨折42例。结果手术时间为45~110 min,平均69.8 min,所有患者随访13~28个月,平均19个月,全部骨折均临床愈合。按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评分系统评定标准评定:优25例,良14例,可3例。结论利用漂浮体位下治疗三踝骨折,术中可以迅速变换体位,术中显露清楚,固定方便、可靠,可获得良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后外侧联合内侧入路急诊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23例三踝骨折患者急诊采用后外侧入路行后踝骨折复位空心螺钉或支撑钢板内固定、外踝骨折复位钢板内固定,内侧入路行内踝骨折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末次随访时采用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标准评价疗效.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0~32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骨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行内固定手术治疗三踝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治疗23例三踝骨折患者。根据Lauge-Hansen踝关节骨折分型:旋后外旋型15例,旋前外展型4例,旋前外旋型4例。术后定期门诊随访。结果手术时间45~85(60±15)min,术中失血量50~100(71±7.2)ml。2例失访,21例获得随访,时间15~24个月。随访患者骨折均愈合,步态正常,无需借助辅助工具。末次随访时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估,优15例,良4例,中2例。结论采用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治疗三踝骨折入路安全简便,显露清楚,可直接精确复位关节面,同时可进行稳定的固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后外侧联合内侧入路复位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后外侧联合内侧入路复位固定治疗42例三踝骨折患者。记录骨折愈合情况、踝关节活动度和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评价踝关节功能。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骨折均愈合,时间12~18周。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患者均能完全负重行走,踝关节背伸20°~28°、跖屈40°~48°;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评定踝关节功能:优35例,良4例,可3例,优良率为92.8%。结论 采用后外侧联合内侧入路复位固定治疗三踝骨折,术中操作方便,视野清楚,便于骨折的复位与固定,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漂浮体位下手术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漂浮体位下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38例,男31例,女7例;年龄17~68岁,平均34.6岁。骨折采用Lauge-Hansen分型,其中旋后外旋型27例,旋前外旋型11例。手术采用前内、后外双侧弧形切口,必要时辅以前外侧小切口,直视下显露外、后、内踝骨折块;先将外踝复位、钢板内固定,后将后踝复位用空心螺钉或支撑钢板固定,最后内踝复位、螺钉或张力带固定;术后6~8周开始部分负重。结果手术时间为30~100 min,平均68.9 min,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48个月,平均12个月。术中及术后未发生神经及血管损伤,所有患者手术切口及骨折Ⅰ期愈合。按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评分系统评定标准评定,优21例,良15例,可2例,优良率为92.1%。结论利用漂浮体位可随时方便地变换术中体位,配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累及整个胫骨远端后穹窿三踝骨折的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04—2012-10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的20例累及整个胫骨远端后穹窿的三踝骨折。采用后外侧联合后内侧入路,解剖复位腓骨后,先复位后踝的后外侧骨折块,克氏针临时固定,通过后内侧切口复位后内侧骨折块,透视下证实解剖复位,根据骨折块大小选用钢板或螺钉从后向前固定。结果本组20例均获得13~56(19.7±9.2)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为10~15(11.7±1.6)周。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85~100(91.3±4.6)分,其中Ⅰ型骨折85~100(91.7±5.0)分;Ⅱ型骨折85~100(91.1±4.6)分。末次随访VAS评分为0~3(1.1±1.0)分,其中Ⅰ型骨折0~2(1.0±1.0)分,Ⅱ型骨折0~3(1.2±1.1)分。结论累及整个胫骨远端后穹窿的三踝骨折是一类较为特殊的骨折类型,采用后内侧联合后外侧入路解剖复位内固定,着重恢复胫骨远端关节面高度和完整性,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后内侧手术入路结合前外侧有限切开治疗Pilon骨折的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3月至2015年1月采用后内侧手术入路结合前外侧有限切开治疗胫骨Pilon骨折10例,其中男9例,女1例;年龄24~56岁,平均36.5岁。左侧7例,右侧3例。伤后至手术时间5h~14d,平均9d。病例均为有较大胫骨远端后侧骨折块的闭合性骨折。按AO/OTA分型,43C1型2例,43C2型8例。软组织损伤按Tscherne分度,0度4例,1度4例,2度2例。行前外侧有限切开复位固定腓骨及前外侧骨折块,再经后内侧入路显露复位螺钉固定后侧及内侧骨折块,经皮内侧锁定板支撑固定胫骨远端。结果切口愈合良好。患者随访12~24个月,平均16.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2~20周,平均15.1周。按Mazur踝关节评分系统评价疗效,优6例,良2例,可2例,优良率为80%。结论后内侧手术入路结合前外侧有限切开适用于有较大胫骨远端后侧骨折块的闭合性Pilon骨折。该技术能有效显露并复位固定Pilon骨折的后侧及内侧骨折块,减少术中软组织损伤,保护骨折端血供,术后并发症少,疗效优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