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内侧开放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内翻畸形并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9—2017-01采用内侧开放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的40例膝内翻畸形并骨性关节炎,19例术中采用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截骨(导板组),21例术中采用常规方法截骨(常规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术后力线偏差比值,以及术后3、6、12、24个月MPTA、疼痛VAS评分、膝关节HSS评分、KSS临床评分。结果 4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7.4(24~29)个月。与常规组比较,导板组手术时间及术中透视时间更短,术后力线偏差比值更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导板组与常规组术后3、6、12、24个月MPTA、疼痛VAS评分、膝关节HSS评分、KSS临床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内侧开放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内翻畸形并骨性关节炎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及术中透视时间,减少手术创伤及X线辐射损伤,下肢力线矫正更精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测量截骨与间隙平衡截骨的临床效果。方法笔者自2008-01-2013-06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诊治126例(130膝)骨性关节炎,测量组76例,平衡组50例,比较2组的手术情况、影像学、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126例均获随访2~5年,平均3.4年。测量组与平衡组单膝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中2钉孔连线与股骨通髁线夹角2°,测量组外旋角度(1.04±0.62)°,平衡组内旋角度(1.24±0.57)°,术后患膝伸直应力位X线片示内外侧股胫关节角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屈膝90°应力下X线片示内外侧股胫关节角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下肢力线与小腿解剖轴线夹角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膝关节KS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隙平衡截骨技术在保证下肢力线及屈伸间隙平衡方面优于测量截骨技术,但易导致股骨假体内旋,术中要注意调整两钉孔连线与股骨通髁线夹角。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个体化截骨导板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合并股骨关节外畸形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方法、疗效及适应证。[方法]2014~2016年收治4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股骨关节外畸形患者,男2例,女2例,年龄62~70岁,平均年龄(66.12±3.02)岁。行下肢CT检查,重建下肢力线,应用3D打印技术制作膝关节1:1医用尼龙模型,确定假体型号,制作个体化截骨导板,术后观察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未出现膝关节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近期内假体松动等并发症。HSS评分由术前(27.75±3.30)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87.75±6.34)分,而冠状面内翻成角畸形由术前(15.38±3.97)°改善至(1.45±0.26)°,近期效果良好。[结论]3D打印个体化截骨导板可有效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合并关节外畸形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精确恢复下肢机械轴线。  相似文献   

4.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5):1421-1424
[目的]探讨双平面股骨远端内侧闭合截骨术(CWDFO)治疗外翻膝早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技术与初步结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15年1月~2016年12月就诊于本科行股骨远端内侧闭合截骨术的外翻膝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33例35膝。常规对患者行膝关节镜探查清理术,经中长约15 cm的纵形切口,暴露膝关节髁上部位。于股骨内侧干骺端向股骨外侧髁上斜形打入2根克氏针作为远端导针。根据术前测量截骨角度,再打入2根近端导针,远、近导针交汇于股骨外侧髁上缘皮质内侧0.5~1 cm处,用摆锯分别沿远近导针横行截断股骨后侧3/4,保留外侧骨皮质铰链。再用薄锯片于股骨前1/4处纵形截骨,冠状面的纵形截骨面与横形截骨面成角90°~110°,沿前方骨面向上,走行2~5 cm后截出前方骨皮质。移除楔形截骨块,于下肢外侧缓慢施压闭合骨面,用TomoFix钢板固定。[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未发生腓总神经损伤、内侧副韧带松弛、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切口愈合不良等并发症。术后HSS评分增加(P0.05),VAS评分显著下降(P0.05)。影像测量方面:术后股胫角(aFTA)、股骨远端外侧角(aLDFA)、机械轴在胫骨平台位置均显著改善(P0.05)。全部截骨愈合。[结论]股骨远端内侧闭合截骨术可有效矫正下肢力线,减轻外侧间室压力负荷,保留膝关节原有活动度,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陈鸣  季峰 《临床骨科杂志》2021,24(2):274-277
目的探讨胫骨高位双平面截骨术治疗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近期疗效。方法采用胫骨高位双平面截骨术治疗37例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测量手术前后膝关节站立负重位X线片胫股解剖角、髋—膝—踝角,记录手术前后膝关节损伤和骨关节炎KOOS评分、KSS评分和疼痛VAS评分。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未出现感染、骨筋膜室综合征、腓总神经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截骨处愈合良好,患者膝内翻畸形情况均得到矫正。37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30(18.6±7.0)个月。胫股解剖角、髋—膝—踝角、KOOS评分、KSS评分、VAS评分术后3个月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胫骨高位双平面截骨术治疗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能够纠正下肢异常力线,缓解或者消除膝关节疼痛症状,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应用股骨内髁滑移截骨技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RanawatⅡ型膝外翻畸形的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2-06—2017-06应用股骨内髁滑移截骨技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65例RanawatⅡ型膝外翻畸形,其中31例术中行股骨内髁滑移截骨(截骨组),34例常规方法行外侧软组织松解(常规组)。记录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术后髋膝踝角、膝关节KSS临床评分、膝关节KSS功能评分、膝关节活动度。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0~7.8年,平均6.3年。常规组6例、截骨组4例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经抗凝、溶栓治疗后均于术后2周左右恢复。截骨组3例因骨质疏松出现部分螺钉少许退钉,其中1例因螺钉退出较多作小切口将螺钉重新置入,另2例无明显症状未做特殊处理。所有患者滑移截骨块与股骨髁均愈合,影像学检查显示截骨块骨折线消失时间为术后3~6个月,平均3.2个月,无骨折不愈合发生。末次随访截骨组膝关节KSS临床评分、膝关节KSS功能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均优于常规组(P<0.05),两组髋膝踝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股骨内髁滑移截骨技术在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胫骨内侧高位截骨术与单髁置换术治疗单纯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为临床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1—2019-10诊治的47例单纯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其中22例采用胫骨内侧高位截骨术治疗(截骨组),25例采用单髁置换术治疗(置换组)。结果 47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1.2(11~15)个月。截骨组术后1例膝关节疼痛缓解不明显,1例膝内翻复发,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置换组术后1例屈膝时髌骨弹响,末次随访时弹响消失;1例对侧间室不明原因疼痛,1年后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截骨组与置换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末次随访时股胫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组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至下床负重时间较截骨组短,术后2周疼痛VAS评分较截骨组低,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较截骨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组与截骨组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胫骨内侧高位截骨术与单髁置换术治疗单纯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各具有优缺点,临床医师应根据患者膝关节退行性改变程度、类型、患者年龄以及患者对术后运动功能的期望值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分析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单侧内翻畸形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伴膝内翻畸形患者86例,随机平分为两组,其中A组行3D打印导板辅助联合膝关节置换术治疗;B组行常规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记录并比较A、B两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及术后整体出血量;测量患者术后14天的股、胫骨机械轴夹角(力线角度)、膝关节活动度及膝关节HSS评分;记录A组患者术前预定及术中实际股骨远端及胫骨平台截骨量、股骨外翻及外旋角度、胫骨后倾角度。结果 A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及术后整体出血量均明显少于B组患者(P0.05);A、B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后14天的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HSS评分均明显大于手术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A、B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前、手术治疗后14天的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HS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A、B两组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后14天下肢力线角度均明显小于手术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A、B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前、手术治疗后14天下肢力线角度无明显差异(P0.05);采用3D打印辅助导板联合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其股骨远端截骨量、股骨平台截骨量、股骨外翻角、股骨外旋角、股骨后倾角在手术治疗前定值和术中实际值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3D打印辅助导板联合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内翻畸形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可以获得比较满意的临床疗效,且较常规手术方法优势更为明显,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闭合性与开放性胫骨高位楔形截骨术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笔者自1998-03—2008-05采用闭合性胫骨高位楔形截骨(CWHTO)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并内翻畸形90例(95膝),与自2007-08—2012-07采用开放性胫骨高位楔形截骨(OWHTO)治疗的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并膝内翻27例(30膝)进行比较。采用膝关节HSS评分、VAS评分对术后疗效进行评价,下肢力线通过手术前后下肢全长X线片胫股角(FTA)、下肢负重线比率(WBL)评估。结果 OWHTO组获得平均60(36~96)个月随访。OWHTO组术后1周内屈曲可达90°,术后膝关节活动度、VAS评分、HHS评分、FTA及WBL均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WHTO组获得平均144(80~204)个月随访。CWHTO组患者长腿管型石膏管型外固定4周后,去除石膏固定行免负重关节功能锻炼2周,骨折愈合后逐渐负重行关节功能锻炼。术后膝关节活动度、VAS评分、HSS评分、FTA、WBL均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无感染、截骨不愈合或延迟愈合发生,无腓总神经神经损伤、股四头肌力量及髌骨轨迹改变,无下肢短缩等发生,但行CWHTO截骨患者有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有平台骨折发生。结论 2种截骨均能通过恢复下肢力线,达到缓解关节疼痛、改善关节功能,对于早期单间室骨性关节炎有较好疗效,开放楔形截骨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股骨髁上外侧开放性楔形截骨治疗外翻性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4月至2015年6月,对21例(23膝)符合纳入标准的外翻性膝骨关节炎患者,采取股骨外髁上开放性楔形截骨后自体髂骨植骨并股骨远端解剖钢板内固定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男8例(8膝),女13例(15膝),年龄30~54岁,平均41.2岁,所有患者伴有膝关节外侧间室疼痛及外翻畸形,术前通过下肢负重位全长X线测量出胫股角平均为(162.0±2.6)°。通过观察术后骨愈合时间、手术并发症,比较治疗前后膝关节炎进展情况、HSS评分及胫股角等,综合评价该手术方法治疗外翻性膝关节炎的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膝关节外翻畸形得到矫正,骨愈合时间(3.9±1.5)个月,未发现明显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病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HSS膝关节总评分从术前的57.3±3.1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88.6±2.7。胫股角提高到术后的(176.0±1.4)°。结论:股骨髁上开放性楔形截骨解剖入路清晰,术中容易控制截骨量,能够有效矫正膝关节外翻畸形,同时改善膝关节功能,是治疗中青年外翻性膝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2例股骨远端内侧闭合截骨术中并发外侧合页骨折的诊治经验。方法 2022年6月及9月共收治2例膝关节外侧单间室关节炎伴外翻畸形女性患者。患者年龄为54、47岁,患膝关节活动度分别为0°~110°、0°~120°,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分别为78、72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均为2分。股骨远端内侧闭合截骨术中发生外侧合页骨折,予以锁定加压远端股骨接骨板固定。结果 术后切口Ⅰ期愈合。2例患者分别获随访2、3个月,患者膝关节疼痛明显减轻,VAS评分均为0分;外翻畸形矫正,膝关节活动度分别为0°~120°、0°~130°,HSS评分分别为82、85分;影像学检查示截骨端愈合良好,未出现关节炎进展,力线位置满意。结论 股骨远端内侧闭合截骨术中并发外侧合页骨折均为不稳定性骨折,可选择外侧接骨板固定以降低对矫正手术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并内侧开放式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4年4月~2009年12月在本院行膝关节镜并内侧开放式胫骨高位截骨术患者46例(64膝),平均随访32.4个月,分别测量患者膝关节术前及术后的股胫角,并对患者膝关节进行HSS评分.[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股胫角术前平均内翻-4.44°±1.18°矫正到术后平均外翻8/37°±1.10°(P<0.001).HSS评分由术前的(54.25±5.40)分提高到术后的平均(89.67±3.38)分(P<0.001).[结论]膝关节镜并内侧开放式胫骨高位截骨术足治疗轻中度膝关节单问室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手术方法,近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分析股骨远端外侧开放楔形截骨术与内侧闭合楔形截骨术治疗膝关节外翻畸形临床疗效及优缺点。方法笔者自2009-05—2014-06采用股骨远端内翻截骨术+Tomofix股骨远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50例(61膝)膝外翻畸形,分为观察组(采用股骨远端外侧开放楔形截骨术)和对照组(采用内侧闭合楔形截骨术治疗)。比较2组膝关节损伤与骨关节炎评分(KOOS)、主观满意度指数、股胫角度、膝关节活动度、骨折愈合时间、手术并发症等指标,综合评价该手术方法对膝关节外翻畸形的治疗效果。结果 1例失访,其余49例获得平均35.1(24~72)个月随访。所有截骨部位全部获得骨性愈合。组内KOOS评分显示术后膝关节结构和功能均获得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矫正度数(16.15±3.28)°,对照组矫正度数(15.06±3.65)°,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膝关节活动度、主观满意指数组间和组内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比对照组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股骨远端外侧开放楔形截骨术与内侧闭合楔形截骨术矫正膝关节外翻畸形均可取得较理想的治疗效果,内侧闭合楔形截骨骨折愈合较快,但外侧开放楔形截骨术骨量丢失少、手术操作简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3D打印导板在肿瘤性长骨畸形胫骨截骨矫形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52例肿瘤性长骨畸形患者的病历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3D打印导板行截骨矫形内固定治疗。术前及术后1周拍摄下肢全长及膝关节负重正侧位X线片,测量负重线比率(WBL)、关节线相交角(JLCA)、胫骨近端内侧角(MPTA)、胫骨后倾角(PTS)。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年采用Lysholm评分评估下肢功能。结果:所有患者下肢畸形均得到有效矫正。术后1周,WBL和MPTA较术前明显提升(t=-7.294,P<0.05;t=-4.153,P<0.05),JLCA较术前明显降低(t=-1.463,P<0.05),术前和术后PTS无明显变化(t=2.284,P>0.05)。术后6个月Lysholm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t=-5.087,P<0.05),而术后6个月与术后1年Lysholm评分相比无明显变化(t=1.245,P>0.05)。结论:采用3D打印导板辅助肿瘤性长骨畸形截骨矫形,可有效纠正下肢力线,改善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5.
膝内翻使患者下肢负重力线经过膝关节内侧,关节内负重力异常分布,内侧胫股关节面负荷增加.长期的异常负荷导致畸形进一步加重,引起骨性关节炎,出现疼痛不适、膝关节侧向摆动和骨质增生.胫骨高位截骨术通过改变下肢不正常的力线,纠正内侧胫股关节的过度负荷,使内侧关节软骨修复再造,同时截骨使骨内压降低,血液循环改善,从而消除或减轻膝关节疼痛[1],减缓膝关节退行性改变,自1958年Jackson首先提出胫骨高位截骨术(HTO)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以来,该术式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临床效果确切,尤其对于膝内侧间隙退变严重伴膝内翻的患者尤为适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3D打印截骨导板技术的应用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1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分组:对照组(n=55)行常规全膝关节置换术,研究组(n=55)应用3D打印截骨导板技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输血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2、7、14 d 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两组患者膝关节活动范围、下肢力线角度及膝关节功能HSS评分均较术前改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膝关节活动范围、下肢力线角度、膝关节功能评分及膝关节恢复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3D打印截骨导板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可以有效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出血量,更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腓骨截骨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近期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腓骨截骨手术对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近期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自2015年1月起,收治以内侧间隙疼痛为主要表现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12例(15膝);均为女性患者,平均年龄61.3岁。均采用腓骨截骨手术,对其膝骨性关节炎进行治疗。术后早期下地适当进行关节活动,对患者手术前后进行相应影像学评估,测量膝关节内外间室高度变化情况。观察并记录术前、术后2 d、术后2个月VAS、KSS、HSS评分,分析各项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患者住院天数(6.0±2.4)d;单侧手术时间(33.3±8.4)min,术中均无明显出血。术后均未出现伤口感染、延迟愈合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所有患者于术后1 d下地行走,主诉原有膝关节内侧间隙疼痛明显好转或消失。患者手术后2 d与术前相比,VAS、HSS及KSS临床评分均较术前改善;手术后2个月与术前相比,VAS、HSS、KSS临床评分及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改善。术后2 d复查膝关节负重位X线片,与术前膝关节负重位X线片比较,均出现不同程度膝关节内侧间隙增高。结论:腓骨截骨术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术后疼痛减轻明显,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是治疗骨性关节炎膝内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胫骨高位截骨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中长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目的 :分析胫骨高位截骨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中长期疗效。方法 :自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采用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45例63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男10例(15膝),女35例(48膝);年龄45~64岁,平均(54.76±5.54)岁。术前常规行膝关节负重正侧位X线检查,准确测量股胫角大小,根据术前股胫角决定胫骨外侧截骨量,手术均在硬膜外麻醉下常规行胫骨高位截骨术,大部分行腓骨中段截骨,部分病例行上胫腓关节松解。术后第2天即行功能锻炼,2周开始无负重下床活动,术后8~10周开始负重。术后第2天、8~10周、半年、1年及以后每年1次拍片复查,对全部病例术前、术后3~5年、术后10~14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和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评价膝关节疼痛、畸形、功能和运动范围。结果 :43例(61膝)进行了10年及以上的随访,全部患者手术切口Ⅰ期愈合,术后8~10周截骨处均达骨性愈合。术后10~14年HSS评分平均76.24±5.27,优27膝,良25膝,可7膝,差2膝。术前与术后3~5年、术前与术后10~14年VAS、HSS、KSS比较有差异,术后3~5年与术后10~14年各项评分无明显差异。结论:胫骨高位截骨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内侧间室关节炎)只要手术指征掌握适当,术后积极锻炼,其中长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3D打印截骨导板在胫骨骨折畸形愈合截骨矫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30例胫骨骨折畸形愈合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15例患者行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截骨术治疗(3D打印组),男9例,女6例;年龄(46.3±8.2)岁;骨折畸形愈合位于胫骨中上段11例,胫骨下段4例;左侧6例,右侧9例;内翻畸形8例,外翻畸形7例;术前骨折畸形角度24.3°±5.5°。15例患者使用传统手术方法治疗(传统手术组),男10例,女5例;年龄(47.1±6.0)岁;骨折位于中上段12例,下段3例;左侧5例,右侧10例;内翻畸形7例,外翻畸形8例;术前骨折畸形愈合角度平均22.5°±5.4°。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下肢力线恢复情况。结果3D打印组和传统手术组胫骨骨折畸形愈合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D打印组和传统手术组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2、10个月。3D打印组手术时间较传统手术组明显缩短[(102.2±13.0)vs.(137.9±10.5)min],术中出血量较传统手术组明显减少[(77.3±39.7)vs.(163.3±35.2)mL],术后3D打印组畸形角度较传统手术组显著减小[(1.9°±0.4°)vs.(3.2°±0.9°)],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均未见内固定物松动,截骨处均实现愈合,未再次出现畸形,下肢力线恢复良好。结论3D打印截骨导板技术在辅助胫骨骨折畸形愈合的截骨治疗中能精准截骨,减少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有效纠正下肢力线,术后近期疗效良好,是胫骨骨折畸形愈合有效的辅助技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腓骨近端截骨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腓骨近端截骨术治疗10例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采用VAS评分、HSS评分、KSS评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12个月。手术时间30~55(35±9)min,术中出血量17~30(22.6±3.5)ml,住院时间5~12(7.6±0.8)d。VAS评分术前3~9(7.1±2.4)分,术后0~4(1.6±1.4)分;HSS评分术前39~81(51.1±20.4)分,术后53~92(76.2±18.6)分;KSS临床评分术前22~71(46.3±23.7)分,术后51~96(74.8±21.9)分;KSS功能评分术前0~65(47.2±30.1)分,术后40~90(71.9±25.6)分。患者症状与功能均显著改善。结论腓骨近端截骨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操作简单,早期效果明显,创伤小,可操作性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