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 探讨Weber B型和C型踝关节骨折术中下胫腓联合稳定性的评价方法及效果. 方法 2007年3月至2009年3月,收治231例Weber B型和C型踝关节骨折患者,术中踝关节骨折的骨性结构恢复后,在C型臂X线透视下通过腓骨外拉应力试验来检查下胫腓联合的稳定性. 结果 Weber B型踝关节骨折145例,42例(28.9%)出现下胫腓联合不稳定;C型踝关节骨折86例,62例(72.1%)出现下胫腓联合不稳定.下胫腓联合不稳定的踝关节骨折均进行了下胫腓联合固定. 结论 Weber B型和C型踝关节骨折在骨性结构被恢复后,下胫腓联合不稳定仍然有较高的发生率.术中通过C型臂X线透视下腓骨外拉应力试验能简单有效地对下胫腓联合的稳定性进行评价,可根据其稳定性来确定是否行下胫腓联合固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Weber B型和C型踝关节骨折术中下胫腓联合稳定性的评价方法及效果. 方法 2007年3月至2009年3月,收治231例Weber B型和C型踝关节骨折患者,术中踝关节骨折的骨性结构恢复后,在C型臂X线透视下通过腓骨外拉应力试验来检查下胫腓联合的稳定性. 结果 Weber B型踝关节骨折145例,42例(28.9%)出现下胫腓联合不稳定;C型踝关节骨折86例,62例(72.1%)出现下胫腓联合不稳定.下胫腓联合不稳定的踝关节骨折均进行了下胫腓联合固定. 结论 Weber B型和C型踝关节骨折在骨性结构被恢复后,下胫腓联合不稳定仍然有较高的发生率.术中通过C型臂X线透视下腓骨外拉应力试验能简单有效地对下胫腓联合的稳定性进行评价,可根据其稳定性来确定是否行下胫腓联合固定.  相似文献   

3.
下胫腓联合又称下胫腓关节,是维持踝关节稳定性的重要结构,有下胫腓前韧带、下胫腓后韧带和骨间韧带组成.临床上下胫腓联合损伤多合并踝部的骨折,其占踝部损伤的1% ~11%,有时也可单发生.在受伤早期,如不给予足够的重视,就会造成踝关节的不稳定、疼痛以及创伤性关节炎.对下胫腓联合损伤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可以显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1].  相似文献   

4.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20):1881-1885
[目的]探讨下胫腓联合损伤对踝关节稳定性的生物力学影响。[方法]采用6例新鲜尸体标本,制作踝关节旋前外旋损伤模型,逐步离断下胫腓联合各韧带、骨间膜和三角韧带。对标本进行600 N轴向加载,同时对踝关节施加扭矩为5 Nm的外旋力。测量下胫腓联合不同程度损伤情况下,下胫腓联合的相对位移和踝关节外旋扭转角度。[结果]随着下胫腓联合韧带和三角韧带的序贯性离断,下胫腓联合的远端腓骨相对内外位移、前后位移、腓骨转角以及踝关节扭转角度呈逐渐增加趋势。[结论]下胫腓联合韧带维持踝关节稳定。在旋转稳定性方面,下胫腓后韧带的作用最为突出。下胫腓联合韧带离断后,再离断三角韧带,踝关节的稳定性进一步丢失。  相似文献   

5.
下胫腓联合损伤常伴有踝关节骨折,亦可发生在无骨折的情况下,但病史及体格检查通常缺乏特异性,漏诊或误诊可能导致患者踝关节功能受损。下胫腓联合损伤分型方法不一,可按需运用。诊断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辅助检查有下胫腓联合分离试验、外旋试验、挤压试验、腓骨横移试验和影像学检查,关节镜为诊断下胫腓联合损伤时极为重要的检查方法,尤其在评估固定术后慢性踝关节疼痛方面。急性单纯下胫腓联合损伤可保守治疗,但严重下胫腓联合损伤推荐手术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手术方式可分为静态固定、弹性固定、下胫腓钩固定和韧带重建,这些方法各有其适应证及优缺点。该文对下胫腓联合损伤手术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弹性髓内钉联合下胫腓螺钉微创内固定治疗踝关节C型骨折的疗效。方法笔者自2011-06—2015-10采用弹性髓内钉联合下胫腓螺钉微创内固定治疗18例(18踝)踝关节C型骨折。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13~19个月,平均15.8个月。术后腓骨无短缩,下胫腓联合解剖关系恢复良好。所有骨折均愈合,下胫腓螺钉无断钉,下胫腓联合无再分离现象。末次随访疗效根据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系统评定术后疗效:优14例,良3例,可1例。结论弹性髓内钉联合下胫腓螺钉可以应用于踝关节C型骨折的微创治疗,在腓骨置入弹性髓内钉后不影响下胫腓螺钉的置入,而且能有效恢复腓骨及下胫腓联合的稳定性,固定可靠,创伤小,可满足早期功能锻炼的需求,手术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伴三角韧带完全断裂的踝关节骨折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治疗伴三角韧带完全断裂的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2002年1月-2007年12月对18例伴三角韧带完全断裂的踝关节骨折患者行腓骨内同定,后踝固定或未固定,三角韧带修复术,未固定下胫腓联合.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20.2个月.[结果]用Mazur评分系统评估手术疗效,优8例,良8例,可2例.未见关节不稳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结论]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完全断裂时,往往同时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固定腓骨,修复三角韧带,就能够恢复踝关节的正常生物力学环境和稳定性,这时即使不固定下胫腓联合,也可以获得下胫腓联合的稳定.固定腓骨和下胫腓联合,而不修复三角韧带,虽然仍能恢复踝关节的稳定性,但三角韧带会愈合不佳、韧带松弛及功能不良,最终仍会导致创伤性踝关节炎.  相似文献   

8.
可吸收材料在同定下胫骨腓骨联合分离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胫腓联合分离(lower tibiafibular syndesmotie disruption)是在踝关节的损伤中,由于外翻外旋等性质的外力作用所导致在胫骨腓骨下端间起联系作用的解剖结构的破坏;踝关节因此失去了下胫腓联合各韧带的约束-维持作用,踝穴的稳定性及其对踝部活动的适应性随之丧失。并在晚期易造成创伤性骨关节炎这种损伤常伴发踝部的骨折,而单纯性下胫骨腓骨联合分离作为独立的主要病理诊断可古急性踝关节扭伤的1%~11%。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下胫腓联合的CT测量,观察下胫腓联合在CT扫描图象上的解剖特性,并探讨临床意义。[方法]对12例正常踝关节进行下胫腓联合轴向扫描,测量指标统计学处理。[结果]胫骨的腓骨切迹前部较后部短,切迹前后部夹角为(137.45±9.59)°,切迹深度(4.36±1.15)mm,胫腓重叠的垂直距离为(7.01±2.02)mm。[结论]胫骨的腓骨切迹深度、切迹内腓骨的位置影响下胫腓联合的稳定性。对下胫腓联合分离,CT轴向扫描用于诊断和治疗后的评估较为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胫腓钩治疗伴下胫腓韧带损伤的踝关节骨折的疗效。方法2002年3月~2005年11月,应用胫腓钩治疗伴下胫腓韧带损伤的旋前型踝关节骨折脱位患者18例。根据术前X线片判断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程度,经术中探查证实;于下胫腓联合平面置钩,钩住腓骨,固定于胫骨上。取内固定的同时取胫腓钩。结果16例患者获得3个月~4年(平均17个月)随访,根据踝关节活动度、疼痛及X线情况评定疗效:优14例,良2例,未发现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现象。结论胫腓钩在治疗合并下胫腓韧带损伤的踝关节骨折脱位中能有效地复位和固定,并能提供下胫腓微动关节的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1.
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诊治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胫腓联合也称下胫腓关节,近年来人们对下胫腓联合的重要性有了越来越多的认识,认为是维持踝穴完整性,保持踝关节稳定性的重要结构之一。其损伤在踝关节损伤中占1%~11%,临床上多合并踝部的骨折和其他损伤,若治疗不当会造成踝关节的不稳定,导致长期疼痛、创伤性关节炎以及踝前  相似文献   

12.
可吸收材料在固定下胫骨腓骨联合分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胫腓联合分离 (lowertibiafibularsyndesmoticdisruption)是在踝关节的损伤中, 由于外翻外旋等性质的外力作用所导致在胫骨腓骨下端间起联系作用的解剖结构的破坏; 踝关节因此失去了下胫腓联合各韧带的约束 -维持作用, 踝穴的稳定性及其对踝部活动的适应性随之丧失, 并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下胫腓联合相对运动,认识下胫腓联合运动特点。方法选用6例新鲜尸体标本,膝上10~15 cm截肢,去除皮肤、肌肉,制作骨-韧带标本,保留上、下胫腓关节周围韧带及踝关节韧带。将标本分别固定于踝关节背屈10°位、中立位、跖屈15°位,用电子万能实验机对标本进行600 N轴向加载,并在踝关节中立位时施加600 N轴向加载联合5 Nm外旋扭转加载,测量下胫腓联合远端腓骨相对远端胫骨内外位移、前后位移及远端腓骨绕轴旋转角度。结果600 N轴向加载情况下,踝关节由中立位变为跖屈15°位时远端腓骨相对远端胫骨有向内、向前位移,同时绕轴内旋;当踝关节由中立位变为背屈10°位时,远端腓骨相对远端胫骨有向外、向后位移,同时绕轴外旋。与单一轴向加载相比,联合加载下远端腓骨有向内、向后移位和外旋的运动趋势。结论下胫腓联合为微动关节,远端腓骨相对运动与踝关节体位及受力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14.
踝关节骨折脱位合并下胫腓分离的治疗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本文分析28例旋前—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脱位合并下胫腓分离的疗效,平均随诊4年.其中18例将内踝与腓骨骨折行内固定以后,下胫腓联合获得稳定。作者认为无需再作下胫腓联合内固定.  相似文献   

15.
踝关节骨折是创伤骨科中常见骨折之一,部分踝关节骨折合并有腓骨下段骨折、下胫腓联合的分离.自1999~2004年笔者采用腓骨解剖型钢板拉力螺钉治疗合并腓骨下段骨折的踝关节骨折76例,疗效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不同术式治疗三踝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术式治疗三踝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疗效。方法通过对下胫腓韧带解剖的研究,对30例三踝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采取不同术式治疗,即腓骨短肌腱移位与腓骨骨膜转位修复下胫腓韧带损伤,对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全部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22个月,平均13.5个月,30例骨折均愈合。对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踝关节的功能进行观察,其中踝关节功能按Leeds等的临床评定标准,腓骨短肌腱移位组14例:优4例,良8例,差2例,优良率85.7%;腓骨骨膜转位组16例:优8例,良7例,差1例,优良率93.8%。结论三踝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应用腓骨骨膜转位修复下胫腓韧带损伤优于腓骨短肌腱移位,是一种新的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作者对22例踝部骨折脱位并下胫腓关节分离病人进行手术治疗。18例下胫腓联合做了加压螺钉或骨栓固定,外踝骨折应用4孔钢板或髓内针固定陈旧性骨折脱位需作下胫腓关节加压融合,同时作纵轴穿针稳定距骨。随访1~6年,优良率达90.9%。认为Laugehansen分类法符合临床实际、实用,手术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脱位对踝关节稳定性、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其治疗关键在于处理好下胫腓关节分离和腓骨骨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并胫腓联合分离手术治疗特点及关键步骤。方法:回顾下胫腓联合分离并内、外、后踝骨折21例,其中外踝骨折并下胫腓联合分离5例,双踝骨折并下胫腓联合分离10例,三踝骨折并下胫腓联合分离6例;在手术治疗上,根据胫腓联合微动关节的特点,通过一枚螺丝钉在距踝关节平面上1.5cm处,通过三层骨皮质将腓骨和胫骨固定,保证踝关节活动时有一定的微动,使固定更接近踝关节的正常生理功能。结果:术后1~3年随访优良率为85.7%。结论:内踝、外踝与下胫腓联合损伤具有它的特殊性,主张应手术复位内固定,早期治疗优于后期治疗,手术复位应达到解剖对位。  相似文献   

19.
下胫腓钩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胫腓联合损伤约占踝部损伤的1%-11%,常合并踝部的其他损伤,少数也可单独发生。此损伤可引起踝关节的不稳定,如治疗不当可造成踝部疼痛和创伤性关节炎,2004年2月至2005年4月,我科采用下胫腓钩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5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双锁纽扣带袢钢板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的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01—2020-02诊治的18例踝关节骨折合并的下胫腓联合损伤,按标准踝关节骨折手术顺序(外踝、后踝、内踝)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腓骨骨折或外踝骨折常规采用重建钢板或腓骨远端解剖钢板固定,下胫腓联合采用双锁纽扣带袢钢板内固定。结果 1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8(12~36)个月。术后X线片与CT检查显示下胫腓联合复位良好。6例因纽扣带袢钢板放置在腓骨钢板表面或患者要求取出,在取出骨折内固定物的同时取出纽扣带袢钢板,取出后没有发现下胫腓联合复位丢失。末次随访时踝与后足功能AOFAS评分:优11例,良7例。结论双锁纽扣带袢钢板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的下胫腓联合损伤效果满意,能维持下胫腓联合的稳定性,同时保持微动状态,最大限度避免内固定物断裂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