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目的探讨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非嵌顿型半椎体导致的先天性脊柱侧凸畸形的矫形效果、安全性及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1—2015-01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16例先天性脊柱侧凸畸形。结果 1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55(39~76)个月。术后即刻主侧凸Cobb角、上代偿性侧凸Cobb角、下代偿性侧凸Cobb角、节段后凸Cobb角较术前明显改善,但末次随访时主侧凸Cobb角、下代偿性侧凸Cobb角、节段后凸Cobb角矫正度数较术后即刻出现丢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胸椎后凸Cobb角、腰椎前凸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畸形安全有效,能直接去除致畸因素,获得牢靠的固定、良好的畸形矫正及脊柱平衡,而且手术时机越早,矫形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青少年脊柱侧凸的最佳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2008年4月~2012年3月本院收治的11例青少年脊柱侧凸病例临床资料,11例患者均采用后路选择性双侧交替置钉或椎板钩、钉棒系统矫形内固定术进行手术治疗,对术前、术后脊柱侧凸、胸椎后凸、腰椎前凸Cobb角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侧凸Cobb角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58.36°±14.34.、23.27.±8.47°及28.82.±12.34°,侧凸Cobb角术前与术后及末次随访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胸椎后凸、腰椎前凸Cobb角术前与术后、术前与末次随访、术后与末次随访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纯后路选择性双侧交替置钉、钉棒系统矫形内固定治疗青少年脊柱侧凸安全、经济,适合于普通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3.
全脊柱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脊柱侧凸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采用后路全脊柱椎弓根螺钉技术节段内固定治疗脊柱侧凸的疗效和安全性,并总结胸椎椎弓根螺钉的植入方法。方法选取入组患者16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7例,先天性半椎体脊柱侧凸9例,男12例,女4例;年龄12~19岁,平均15.9岁。脊柱冠状面Cobb角为30~82°,而平均为52°。全部采用全脊柱椎弓根螺钉技术后路三维矫形内固定,均获得骨性融合,其中10例行胸廓成形术。结果术中术后无神经、血管并发症。手术切口I期愈合。术后随访3~44个月,平均23.5个月,无术后疼痛,X线正侧位及动态位片未发现断钉、假关节形成。术后平均矫正Cobb角41°,16例患者术后Cobb角平均为11°,矫正率达78.8%。所有患者均在4~8个月内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结论后路全脊柱椎弓根螺钉技术内固定矫形治疗脊柱侧凸,可获得满意的效果且并发症发生概率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先天性多发性关节挛缩症(arthrogryposis multiplex congenital,AMC)合并脊柱侧凸的临床特征和手术方式并评估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1月至2006年8月在我院接受脊柱三维矫形手术治疗的AMC合并脊柱侧凸患者14例,男7例,女7例;年龄11~20岁,平均14.3岁.对侧凸类型进行分析并对其手术前后侧凸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骨盆倾斜角进行评价.结果 12例为长"C"型胸腰弯,5例合并先天性脊柱侧凸.14例患者主弯冠状面Cobb角术前平均79.1°,术后平均35.9°,平均矫正率为54.6%;10例合并胸椎前凸畸形者矢状位术前胸椎前凸Cobb角平均43.0°,术后胸椎后凸Cobb角平均16.4°;2例合并胸椎后凸畸形者矢状位术前胸椎后凸Cobb角平均91.5°,术后胸椎后凸Cobb角平均54.5°;3例术前骨盆倾斜角平均22.1°,术后平均13.3°.术后随访2.0~4.5年,平均29个月,末次随访时冠状面矫正丢失率平均6.8%.3例发生术中和术后并发症:1例后路矫形时发生大出血(4000m1);1例术后出现短暂性呼吸困难;1例二期后路内同定完成后出现完全性截瘫,术后3个月恢复正常.结论 AMC合并脊柱侧凸弯型以麻痹性神经肌源性长"C"型胸腰弯为主,可合并有先天性脊柱侧凸.脊柱三维矫形可以对AMC合并脊柱侧凸进行有效的矫正,但易发生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后路半椎体切除内固定矫治先天性脊柱侧后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椎弓根钉矫形治疗先天性半椎体所致脊柱侧后凸的临床效果。方法11例患者,平均年龄9.3岁,4例位于胸椎,5例位于腰椎,均为完全分节型,手术采用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椎弓根器械矫形并植骨融合。结果手术固定节段2-7个椎体,平均3.3个椎体。术后随访6-30个月,平均14.5个月。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示冠状面Cobb角由术前平均41.15°矫正至15.35°,平均矫正率61.53%,矢状面Cobb角由术前平均34.15°矫正至13.26°,平均矫正率60.27%,顶椎偏移由术前25.34mm矫正至11.46mm,最后随访时侧凸和后凸Cobb角平均分别为16.86°和14.08°,与术后相比无纠正丢失。无任何手术并发症,无内固定断裂脱落,均融合。结论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器械矫形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安全、有效的术式,能够获得满意的矫正。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性分析全椎弓根螺钉矫形治疗Lenke 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矫正率与置钉密度间的相关性.[方法]2007~2009年,56例行后路全椎弓根螺钉矫形内固定的Lenke 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纳入回顾性研究.测量术前、术后影像学资料,分析侧凸矫正率与置钉密度的相关性.[结果]所有患者无手术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发生.主胸弯角度由术前平均53.4°±11.7°矫正为18.4°±10.5°(P<0.05),冠状面平均矫正率为66.8%.胸椎后凸由术前31.8°±4.39°降至22.3°±3.13°(P<0.05).平均置钉密度为1.56 (1.0~2.0).矢状面胸椎后凸的减小与冠状面Cobb角的矫正度数和矫正率明显相关(P<0.05).置钉密度与侧凸矫正率无相关性.[结论]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胸椎特发性侧凸可以获得良好的冠状面矫形,但会造成矢状面胸椎后凸减小.置钉密度与侧凸的矫正率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后路间隔置钉或连续置钉矫治LenkeⅠ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效果。方法:将2004年1月~2006年6月期间收治的32例LenkeⅠ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手术方法为后路矫形侧连续置入椎弓根螺钉进行矫形(连续置钉组);另一组手术方法为后路矫形侧均间隔一个椎体置入椎弓根螺钉进行矫形(间隔置钉组)。记录所有患者冠状面和矢状面的术前侧凸Cobb角、术后侧凸Cobb角、术后侧凸矫正率并进行两组间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均无神经脊髓损伤。胸椎侧凸冠状面、矢状面Cobb角连续置钉组术前分别为62.7°±12.7°、28.3°±11.6°;术后分别为14.5°±6.9°、20.5°±10.7°;间隔置钉组术前分别为63.9°±10.9°、28.1°±10.8°,术后分别为14.7°±6.4°、21.0°±10.3°;连续置钉组和间隔置钉组术前C7铅垂线与S1椎体后缘的距离分别为-3.3±6.1cm、-4.4±4.8cm,术后分别为1.4±3.3cm、0.9±3.0cm。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冠状面、矢状面侧凸Cobb角及C7铅垂线与S1椎体后缘距离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间隔置钉和连续置钉矫正LenkeⅠ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效果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后路半椎体切除钉棒固定术治疗婴幼儿青少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施行后路半椎体切除术的先天性脊柱侧后凸16例幼儿和12例青少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及钉棒固定融合术。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手术前后Cobb角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幼儿组患者手术时间平均185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375 ml,平均输血量450 ml;固定节段平均5.1个椎体。青少年组患者手术时间平均275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765 ml,平均输血量850 ml;固定节段平均8个椎体。两组患者术后随访1326个月,平均18.5个月。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示侧凸Cobb角幼儿组平均为12°,平均矫正率68.4%;终末随访时侧凸Cobb角平均17°,丢失5°,平均矫正率55.3%。青少年组侧凸Cobb角平均47°,平均矫正率13.0%;终末随访时侧凸Cobb角平均48°,丢失2°。幼儿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伤口愈合不良1例,无神经系统并发症。青少年组伤口愈合不良2例,神经损害2例。[结论]后路半椎体切除可直接去除致畸因素,后路钉棒固定在幼儿组可获得良好的矫形。青少年组患者由于脊柱侧凸僵硬,矫形不佳,并且术后患者神经损害并发症较高。因此,对于先天性半椎体脊柱侧凸患者,幼儿期即行手术矫形,可以获得较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僵硬性脊柱侧凸前、后路松解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比较前、后路松解在僵硬性脊柱侧凸分期治疗中的效果,分析前、后路松解的手术适应证。方法:79例僵硬性脊柱侧凸患者(均为先天性或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分别一期行脊柱前路或后路松解,头颅骨盆环牵引2~5周,平均18d,二期行矫形内固定术。前路松解组40例,其中先天性脊柱侧凸18例,特发性脊柱侧凸22例。后路松解组39例,其中先天性脊柱侧凸19例,特发性脊柱侧凸20例。对两组患者松解术前、术后Cobb角及脊柱畸形改善率、手术时间和手术并发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前路松解组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的Cobb角由101°矫正至61°,特发性脊柱侧凸由96°矫正至53°;后路组先天性脊柱侧凸由106°矫正至78°,特发性脊柱侧凸由89°矫正至63°,脊柱畸形改善率前路松解优于后路松解(P<0.05)。两组的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前路松解的脊柱畸形改善率明显优于后路松解,前路松解更适合于僵硬性脊柱侧凸的一期松解,不适合行前路松解的患者可选择后路松解。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King Ⅲ型特发性脊柱侧凸经胸侧前方椎体三维矫形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本院2003年9月-2005年9月应用TSRH、CDH-M。等矫形器械对12例青少年King Ⅲ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经凸侧胸腔于椎体侧前方行椎间松解、椎体三维矫形、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临床资料,分析评价其手术并发症、侧凸矫正率及随访结果。[结果]术后出现肺部并发症2例,1例肺不张,1例呼吸道梗阻。经气管插管和呼吸机辅助呼吸后缓解。所有病例均未出现大血管损伤、脊髓损伤、肺炎和乳糜胸等并发症。术前胸椎Cobb’s角48^o~66^o,平均52.6^o。术后胸椎残余Cobb,s角平均15.2^o,矫正率77.8%。随访12~36个月,平均18.5个月。12例患者均获得了较好的节段性骨融合,矫正率无明显丢失,未发现假关节、内固定松动或断裂、失代偿等并发症。[结论]经胸椎体侧前方二维矫形手术是治疗King Ⅲ型特发性脊柱侧凸畸形的一种较安全、有效的内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11.
Halo-股骨髁上牵引对重度脊柱侧凸后路矫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Qiu Y  Liu Z  Zhu F  Wang B  Yu Y  Zhu ZZ  Qian BP  Ma WW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8):513-516
目的探讨Halo-股骨髁上牵引对重度先天性脊柱侧凸及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后路矫形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重度脊柱侧凸患者分为先天性脊柱侧凸组及特发性脊柱侧凸组,每组30例。CS组术前平均冠状面Cobb角、胸椎后凸分别为95.7°及70.2°。IS患者术前平均冠状面Cobb角、胸椎后凸为91.6°及50.6°。平均随访38个月。结果60例患者平均牵引23d,平均牵引重量16kg。IS组患者Halo牵引及后路矫形术后侧凸矫正率分别达39.3%、57.5%,胸椎后凸平均矫正33.7%。CS组Halo牵引及后路矫形术后侧凸矫正率分别达35.3%、45.2%,胸椎后凸平均矫正43.5%。两组患者后路矫形术后侧凸及后凸矫正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例患者在牵引过程中并发臂丛神经麻痹,神经功能均在2个月内获得完全恢复。结论Halo-股骨髁上牵引可大幅提高脊柱侧凸尤其是特发性脊柱侧凸畸形矫正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直视下椎体成形术联合脊柱后路减压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胸腰椎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1—2013-01诊治的胸腰椎肿瘤40例,按手术方法分为直视下经皮椎弓根穿刺椎体成形术联合脊柱后路减压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组及侧前路胸腰椎肿瘤切除钛板内固定术组。结果 2组VAS评分术后较同组术前明显降低,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脊柱后凸角度(Cobb角)较同组术前减少;2组伤椎上下椎体之间的高度较同组术前增大。结论直视下椎体成形术联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胸腰椎转移瘤,能较快缓解疼痛症状,并且止痛效果维持时间久等优点,并可恢复并维持椎体高度及矫正后凸畸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重度脊柱侧凸的后路手术矫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后路矫形内固定术治疗重度脊柱侧凸的疗效。方法重度脊柱侧凸患者16例,进行后路矫形内固定术治疗,术前主弯Cobb角71°-110°(84°±11°),其中矢状面异常患者11例。结果手术时间3.4—5.1(4.1±0.6)h,出血量570—1120(778±178)ml,平均融合节段11(9—13)个椎体,术后主弯Cobb角24°-44°(31°±5°),11例矢状面异常患者重新恢复了胸椎生理性后凸和腰椎生理性前凸,未发生感染、血气胸和神经系统等并发症。终末随访时,主弯Cobb角27°-45°(33°±5°),矫正丢失率为0—13%(7%±5%),固定范围内植骨全部融合,未发生术后失代偿和假关节形成。结论后路矫形内固定术是治疗重度脊柱侧凸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青少年脊柱侧凸术中脊柱附件局部取骨植骨融合的可行性。方法选择12例经脊柱附件局部取骨植骨融合的青少年脊柱侧凸,12例均采取一期后路矫形,中华长城内固定系统或GSS椎弓根内固定系统矫形内固定,矫形后切取需要融合区域棘突、关节突及胸椎横突处外侧骨皮质,滑移错位植于关节突关节处。定期复查X线片观察脊柱侧凸Cobb角变化和内固定情况。结果术中出血300~600 ml,输血300~400 ml。术前Cobb角为45°~120°(87°±21°),术后为15°~50°(27°±13°),矫正率为69%。经12~19个月随访,X线提示11例达到骨性融合,未出现侧凸角度加大及断钉、断棒等并发症,疗效满意。1例术后5个月出现2枚下位椎弓根钉断钉,行二次手术。结论脊柱附件局部取骨、植骨融合可满足青少年脊柱侧凸矫形植骨要求,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Ponte截骨联合后路全椎弓根钉系统与单纯后路全椎弓钉系统手术治疗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疗效。方法对行后路Ponte截骨联合后路全椎弓钉系统三维矫形融合内固定术(A组19例)与行单纯后路全椎弓钉系统三维矫形融合内固定术(B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对比分析手术前后影像学数据,随访时用简体中文版SRS-22量表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术后主弯矫正率分别为67.3%和52.1%,末次随访矫正率分别为65.9%和5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次弯矫正率及矢状面曲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和输血量明显高于B组(P<0.05)。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Ponte截骨联合后路全椎弓钉系统三维矫形融合内固定术适用于主弯Cobb角>60°成人脊柱侧凸患者,可以提高侧凸矫正率,无严重并发症,是一种安全的手术方式。缺点是增加了手术时间、出血量及输血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本院经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矫治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的分析,探讨术后近远期矫形效果。方法 2008-2013年我院共对先天性脊柱半椎体畸形患者经后路半椎体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35例,男22例,女13例;年龄5~48岁,平均17.06岁。术前、术后即刻和随访时均拍摄脊柱正侧位X线片,并测量半椎体所致侧、后凸Cobb角等评估指标,分别计算它们的改善率,记录围手术期及远期并发症。结果手术时间1.75~5.83 h,平均3.68 h。术中出血量60~2 000 mL,平均767.78 mL。全部病例随访13~60个月,平均35.8个月。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侧凸Cobb角分别为(44.41±18.49)°、(13.07±9.11)°、(15.54±8.94)°,术后即刻矫正率为(71.32±16.94)%,最终矫正率(64.35±19.53)%。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后凸Cobb角分别为(34.58±26.18)°、(10.36±11.94)°、(11.94±11.81)°,术后即刻矫正率(67.91±21.89)%,最终矫正率(58.56±30.88)%。头侧出现新的后凸畸形1例,植骨不融合1例,通过二次手术,延长固定节段,畸形得到明显矫正。末次随访时均无椎弓根切割、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无切口愈合不良、钉棒断裂及假关节形成等。结论对于先天性脊柱半椎体侧后凸畸形患者,采用一期经后路半椎体切除安全有效,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对脏器损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术中CT在重度脊柱侧凸患者后路全椎弓根螺钉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9年6月至201 1年6月行全椎弓根螺钉后路治疗的32例重度脊柱侧凸患者,其中男12例,女20例;年龄10~38岁,平均16.8岁;其中19例合并后凸.在术中椎弓根钉置钉完成后应用术中CT扫描多平面重建图像评估螺钉位置并分级,计算在上胸椎(T1-T4),中胸椎(T5-T8),下胸椎(T9-T12)和腰椎的螺钉评级结果及螺钉数目(比率),评估为2级和3级的螺钉为误置螺钉.计算术中应用CT次数.测量患者手术前后冠状面Cobb角及合并后凸病例手术前后矢状面后凸Cobb角,计算侧凸及后凸矫正率.结果:32例患者共置入胸腰椎螺钉686枚,其中胸椎螺钉544枚,腰椎螺钉142枚,其中14例患者行截骨手术.经术中CT评估分级,在上胸椎、中胸椎、下胸椎和腰椎的误置螺钉率分别是5.6%,11.1%,6.7%和4.3%,在胸腰椎总计是7.3%,误置螺钉在术中进行了修正.术中平均应用CT 2.6次(2~4次).术前侧凸Cobb角平均95°(78°~123°),术后侧凸Cobb角平均为34°(19°~53°),矫正率为64%;合并后凸病例术前后凸Cobb角69°(46°~82°),术后后凸Cobb角平均为32°(22°~45°),矫正率为54%.术后有4例患者脑脊液漏,未发现神经血管损伤病例及手术伤口感染病例.所有病例获得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18个月.未发现断钉、断棒、假关节形成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在重度脊柱侧凸全椎弓根螺钉后路手术中应用术中CT可及时发现误置螺钉并进行修正,避免了因螺钉误置导致的二次手术,保障了手术安全,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胸腔镜下前路松解,前路或后路矫形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本院自2003年7月~2005年12月施行的11例胸腔镜辅助下前路松解,前路或后路矫形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病例。年龄12~16岁,平均14.6岁。LenkeⅠ型9例,术前冠状面Cobb s角54°~68°,平均59.7°;LenkeⅢ型2例,术前冠状面Cobb s角分别为58°和71°,平均64.5°。Bending X线片侧凸矫正率为21.8%~32.4%,平均26.4%。对11例患者在胸腔镜辅助下,采用等离子冷消融切除椎间盘松解,前或后路矫正。对手术后及随访时,冠状面和矢状面的Cobb s角进行测量,并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并发症及矫正丢失等进行分析。[结果]平均手术时间290 min,平均术中出血171 ml。松解节段5~7个,平均4.4个。9例LenkeⅠ型术后Cobb s角平均20.4°,Cobb s角矫正率平均65.8%;2例LenkeⅢ型术后Cobb s角分别为20°和25°,Cobb s角矫正率平均65.1%;1例术后包裹性胸腔积液,术后平均随访18.6个月;1例出现矫正度丢失14°,无神经系统及血管损伤并发症。[结论]与传统开胸前路胸椎侧凸矫形手术相比,胸腔镜辅助下胸椎松解前后路矫形治疗脊柱侧凸是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可达到与开胸手术同样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Fulcrum-bending(支点弯曲位)像对伴发Chiari畸形和(或)脊髓空洞的脊柱侧凸手术治疗的帮助及新思路,并分析手术疗效。[方法]18例伴发脊髓空洞和(或)Chiari畸形的脊柱侧凸患者的治疗方案分两组:(1)牵引后前后路联合脊柱侧凸矫形手术(6例):对脊柱侧凸有手术矫形指征、伴发无明显神经损害的Chiari畸形和(或)脊髓空洞者,先行Halo颅骨牵引,1周后行脊柱侧凸矫形手术;(2)直接行后路脊柱侧凸矫形手术(12例):术前拍Fulcrum-bending像,并根据其结果对脊柱侧凸进行矫形。[结果]6例牵引后手术患者Cobb’s角平均矫正率为61%;6例柔软型侧凸患者直接后路手术患者均未出现神经并发症,Cobb’s角平均矫正率为60%,且术前Fulcrum-bending像与术后Cobb’s角相接近;6例僵硬型侧凸患者中1例出现轻微神经损害情况,后逐渐恢复,Cobb’s角平均矫正率为52%,手术存在过度矫正。[结论]对无明显神经损害的伴发脊髓空洞或ChiariI型畸形的脊柱侧凸柔软患者,不必行术前牵引而直接行后路手术,且可以获得与牵引后前后路联合手术类似的矫形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后路选择性双侧交替置钉钉棒矫形内固定治疗青少年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60例青少年脊柱侧凸患者,临床均给予后路选择性双侧交替置钉钉棒矫形内固定术治疗。术后随访1~2年,观察患者术前、术后脊柱Cobb角变化(矢状面胸椎后凸Cobb角、胸腰段前凸Cobb角和腰椎前凸Cobb角)和脊柱变化(顶椎旋转度、躯干位移和身高)、健康评分(SF-36)变化、脊柱情况(SRS-22)。[结果]术后半年、1年时患者矢状面胸椎后凸Cobb角、胸腰段前凸Cobb角、腰椎前凸Cobb角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0.05)。术后半年、1年时患者脊柱顶椎旋转度、躯干偏移度、身高变化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SF-36各指标(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情感职能、生命活力、社会功能)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患者SRS-22各指标(自我形象、功能活动、精神健康、疼痛程度)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0.05)。[结论]后路选择性双侧交替置钉钉棒矫形内固定治疗青少年脊柱侧凸,能显著改善脊柱畸形,恢复脊柱正常的生理弯曲,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