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测量截骨与间隙平衡截骨的临床效果。方法笔者自2008-01-2013-06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诊治126例(130膝)骨性关节炎,测量组76例,平衡组50例,比较2组的手术情况、影像学、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126例均获随访2~5年,平均3.4年。测量组与平衡组单膝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中2钉孔连线与股骨通髁线夹角2°,测量组外旋角度(1.04±0.62)°,平衡组内旋角度(1.24±0.57)°,术后患膝伸直应力位X线片示内外侧股胫关节角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屈膝90°应力下X线片示内外侧股胫关节角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下肢力线与小腿解剖轴线夹角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膝关节KS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隙平衡截骨技术在保证下肢力线及屈伸间隙平衡方面优于测量截骨技术,但易导致股骨假体内旋,术中要注意调整两钉孔连线与股骨通髁线夹角。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采用测量截骨联合间隙平衡技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年5月至2019年7月在聊城市人民医院接受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的92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47例单纯应用测量截骨技术纳入测量截骨组,男16例,女31例;年龄55~74岁,平均年龄(66.26±4.56)岁。45例应用测量截骨联合新型间隙测量垫辅助的间隙平衡技术纳入联合截骨组,男18例,女27例;年龄52~76岁,平均年龄(64.69±5.83)岁。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影像学及膝关节功能恢复的情况。结果 92例患者完成至少2年随访,联合截骨组的手术时间(68.62±11.06)min,少于测量截骨组(74.81±13.2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联合截骨组的股骨后髁连线外旋截骨角为(4.22±1.27)°,高于测量截骨组的(3.43±0.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联合截骨组的股骨内后髁的截骨厚度为(9.77±0.81)mm,测量截骨组为(9.35±0.69)m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  相似文献   

3.
[目的]作者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股骨截骨方法进行了改良,增加了股骨后髁截骨厚度,本项研究通过截骨厚度的测量对改良截骨方法的手术效果进行了验证。[方法]对81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各向截骨骨块的厚度进行了测量,分为膝内翻和膝外翻两组,采用Student's-test对截骨厚度和假体厚度进行了比较。[结果]总体截骨厚度在膝间隙和伸膝间隙均小于假体厚度。膝内翻组,外侧屈膝间隙存在微量的过度截骨;膝外翻组,内侧屈膝间隙存在微量的过度截骨。[结论]采用改良的股骨截骨方法,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测量截骨联合间隙平衡截骨技术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期间采用测量截骨联合间隙平衡截骨技术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内翻伴屈曲挛缩畸形骨关节炎6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4例,女37例;年龄(66.80±8.2)岁(范围60~78岁)。均采用膝前正中切口、髌旁内...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不同截骨顺序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40例患者40膝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根据不同截骨顺序分成2组:观察组20膝,先行股骨截骨;对照组20膝,先行胫骨截骨.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前术后膝关节功能情况及HSS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14个月.手术时间和术后引流量:观察组分别为(52.1±14.3)min和(324±46)ml;对照组分别为(75.5±16.7)min和(416±5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周和12周的膝关节活动度:观察组分别为87.5°±13.1°和100.5°±8.2°;对照组分别为86.6°±14.7°和101.3°±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周和12周的HSS评分:观察组分别为(89.43±9.6)分和(91.72±7.6)分;对照组分别为(89.95±8.9)分和(90.87±8.5)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膝关节置换术先行股骨截骨可以为胫骨的操作获得更大的操作空间,手术操作简便,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失血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伸直间隙优先截骨法在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对39例患者39膝(骨关节炎36例,类风湿关节炎3例)行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应用LDK JOINT PS型假体。术中按术前测量外翻角度先进行股骨远端截骨,再根据胫骨髓外定位装置,行胫骨平台截骨,最后行股骨前后、斜面及髁间窝的截骨,髌骨不常规置换。记录手术时间,置换后引流量,置换前及置换后2,6周膝关节活动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30个月,平均14个月。手术时间平均(118.3±30.4)min,置换后引流量平均(272.7±106.1)mL。置换后6、12周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the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均较置换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患者均未出现感染,未出现假体排异反应。结论伸直间隙优先截骨法在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减少重复截骨的发生率,显露清晰,操作简便,可以充分保证术后膝关节完全伸直,力线正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间隙平衡截骨法结合测量截骨法在全膝关节置换(TKA)术中应用价值和疗效评价。 方法笔者自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濮阳市中医院接受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78例(82膝)骨关节炎的患者,纳入标准: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膝屈曲挛缩畸形角度≤ 15°;膝内翻畸形角度≤ 20°;Kellgren-Lawrence分期Ⅲ、Ⅳ级。排除标准:膝炎性关节疾病施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患者伴发严重的内科疾病;资料不完整、未使用同一厂家生产的后稳定型固定平台假体的患者。其中平衡组38例(40膝),测量组40例(42膝)。比较分析2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影像学、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患者满意度。采用成组设计资料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7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平均(7.6±2.4)个月。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术前下肢机械力线及KSS评分等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测量组与平衡组单膝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2组胫骨外侧及股骨远端外侧截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股骨外后髁截骨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4.36, P<0.05)。平衡组选择9 mm垫片者(29例)显著多于测量组(13例)(Z=-5.28,P<0.05)。术中两钉孔连线B线与AP垂直线A线的夹角<2°,测量组外旋角度(1.1±0.5)°,平衡组内旋角度(1.2±0.5)°,术后患膝伸直应力位X线片示内外侧股胫关节角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屈膝90°应力下X线片示内外侧股胫关节角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内t=6.76,外t=7.18, P<0.05)。术后下肢力线与小腿解剖轴线夹角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膝关节KSS评分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6, P<0.05),术后患者满意度调查表示平衡组优良率87.5%(35/40例),测量组优良率71.4%(30/42例)。 结论间隙平衡截骨法结合测量截骨法能取得良好的下肢力线和屈伸间隙平衡,还能避免屈曲失稳的并发症。术中易导致股骨假体内旋,要注意调整两钉孔连线B线与AP垂直线A线的夹角。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应用股骨内髁滑移截骨技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RanawatⅡ型膝外翻畸形的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2-06—2017-06应用股骨内髁滑移截骨技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65例RanawatⅡ型膝外翻畸形,其中31例术中行股骨内髁滑移截骨(截骨组),34例常规方法行外侧软组织松解(常规组)。记录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术后髋膝踝角、膝关节KSS临床评分、膝关节KSS功能评分、膝关节活动度。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0~7.8年,平均6.3年。常规组6例、截骨组4例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经抗凝、溶栓治疗后均于术后2周左右恢复。截骨组3例因骨质疏松出现部分螺钉少许退钉,其中1例因螺钉退出较多作小切口将螺钉重新置入,另2例无明显症状未做特殊处理。所有患者滑移截骨块与股骨髁均愈合,影像学检查显示截骨块骨折线消失时间为术后3~6个月,平均3.2个月,无骨折不愈合发生。末次随访截骨组膝关节KSS临床评分、膝关节KSS功能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均优于常规组(P<0.05),两组髋膝踝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股骨内髁滑移截骨技术在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股骨髁间截骨膝关节假体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方法]自2005年5月2010年10月本科行TKA术的患者107例(122膝)。使用深盘型后稳定假体62例(72膝),使用桩柱型后稳定假体45例(50膝)。对比两组术前、术后KSS评分、功能评分、测量膝关节ROM。[结果]两组术后与术前的KSS评分、功能评分、膝关节RO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KSS评分、功能评分、膝关节RO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深盘型后稳定假体组有1例,术后出现膝关节假体周围感染,经过一期骨水泥旷置,3个月行二期翻修;桩柱型膝关节假体组有1例术中发生股骨外髁骨折,术中及时发现给予螺钉内固定,1例术后7个月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给予钢板内固定术,患者均痊愈出院。两组术后随访X线片观察膝关节假体位置、力线、固定性能等均显示良好,无松动、透亮线等异常表现。[结论]两种不同术式股骨髁间截骨膝关节假体行TKA临床疗效满意,术后膝关节功能良好。  相似文献   

10.
膝关节骨关节炎(KOA)的手术治疗方式有多种,膝关节周围截骨术作为可保留膝关节的一种术式,近来逐渐受到重视,尤其是对年轻、活动量较大的患者,可有效缓解骨关节炎症状,并为后期可能的膝关节置换等手术保留一定骨量。膝关节周围截骨术包括胫骨近端内侧开放楔形截骨术、胫骨近端外侧闭合楔形截骨术、股骨远端内侧闭合楔形截骨术、股骨远端外侧开放楔形截骨术、腓骨上段截骨术等,适用于治疗不同类型的KOA。该文就近年膝关节周围截骨术治疗KOA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单纯测量截骨与测量截骨联合间隙平衡技术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2018年8月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骨关节炎1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7例采用单纯测量截骨技术,59例采用测量截骨联合间隙平衡技术。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截骨组股骨内后髁截骨量显著大于测量截骨组[(9.84±1.12) mm vs (8.79±0.72) mm,P0.05],而联合截骨组术中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率显著低于测量截骨组(3.39%vs 15.79%, P0.05)。术后1个月联合截骨组膝关节KSS评分[(72.22±7.85) vs (68.23±8.10),P0.05]和膝伸屈活动度(ROM)[(103.78±7.93)°vs (99.84±7.56)°,P0.05]均显著优于测量截骨组,但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间KSS评分和ROM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相应时间点,两组间FTA、TPA、PTS测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性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测量截骨联合间隙平衡技术能够获得更适当的膝关节屈曲间隙,减少软组织松解,并改善术后早期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应用五合一股骨截骨技术和Deluxe-ps型假体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近期疗效.方法 2008年10月至2009年12月,应用股骨五合一截骨法采用Deluxe-ps型膝关节假体行TKA手术20例,25膝.对照组为同期应用传统股骨四合一截骨技术,采用Depuy P.F.C.Sigma型膝关节假体行TKA手术17例,22膝.术中测量五合一截骨后各平面夹角和股骨远端前后径距离,计算各角度、距离与对应假体设计参数的差值.术后X线片测量两组外翻角、股骨假体屈曲角以评估股骨侧假体位置.采用KSS评分和功能评分、膝关节ROM评估两组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结果 两组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6~20个月,平均12个月.本组五合一截骨后各平面夹角、股骨远端前后径距离与对应假体设计参数的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前、术后随访KSS评分和功能评分、膝关节RO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随访KSS评分和功能评分、膝关节RO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X线片评定假体位置、力线、固定性能等均显示良好,其中外翻角、股骨假体屈曲角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初次TKA手术采用五合一股骨截骨技术和Deluxe-ps型假体术后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3D打印截骨导板技术的应用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1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分组:对照组(n=55)行常规全膝关节置换术,研究组(n=55)应用3D打印截骨导板技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输血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2、7、14 d 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两组患者膝关节活动范围、下肢力线角度及膝关节功能HSS评分均较术前改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膝关节活动范围、下肢力线角度、膝关节功能评分及膝关节恢复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3D打印截骨导板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可以有效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出血量,更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胫骨内侧高位截骨术与单髁置换术治疗单纯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为临床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1—2019-10诊治的47例单纯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其中22例采用胫骨内侧高位截骨术治疗(截骨组),25例采用单髁置换术治疗(置换组)。结果 47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1.2(11~15)个月。截骨组术后1例膝关节疼痛缓解不明显,1例膝内翻复发,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置换组术后1例屈膝时髌骨弹响,末次随访时弹响消失;1例对侧间室不明原因疼痛,1年后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截骨组与置换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末次随访时股胫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组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至下床负重时间较截骨组短,术后2周疼痛VAS评分较截骨组低,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较截骨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组与截骨组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胫骨内侧高位截骨术与单髁置换术治疗单纯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各具有优缺点,临床医师应根据患者膝关节退行性改变程度、类型、患者年龄以及患者对术后运动功能的期望值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术前负重位双下肢全长数字化X线片(Digital radiography,DR)测量截骨参数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情况及对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9-10—2020-10完成的104例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其中58例根据术前负重位双下肢全长DR片测量结果截骨(DR组),46例以股骨外翻角5°和外旋角3°为标准截骨(常规组)。结果 104例均获得至少3个月随访。术后切口一期愈合,未发生感染。所有患者术后X线片显示假体在位,下肢力线恢复满意。DR组与常规组术后1个月股骨力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R组下肢力线和关节间隙夹角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R组术后3个月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HSS评分、WHOQOL-Bref评分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前摄负重位双下肢全长DR片可准确评估患肢生物力学特征并测量截骨参数,为术中下肢力线对位和截骨提供准确参考,促进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和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中滑移截骨在软组织平衡中应用的手术方法和经验.方法 对7例(8膝)严重膝外翻行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中均通过股骨髁的滑移截骨达到膝关节周嗣的软组织平衡.结果 所有病例均得到随访.采用HSS膝关节评分标准:优5例(6膝),良1例,可1例.术后膝关节力线正常,均无残留外翻畸形.结论 膝关节表面置换术软组织平衡的处理中,股骨髁滑移截骨具有操作简单易行、损伤小、手术效果好、疗效满意等优点,是可行的办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采用不同股骨远端旋转截骨法对膝关节炎患者截骨参数及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分析2019年3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116例膝骨关节炎患者, 分组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 将116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58例)和对照组(58例)。研究组TKA中行个体化股骨后髁旋转截骨, 对照组行股骨远端外旋3°截骨。评价指标包括围手术期指标, 截骨参数, 术前、术后6个月时膝关节功能, 术后1年内并发症。术后1年内并发症。统计学方法主要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结果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比较, 研究组手术时间(83.35±8.26) min、出血量(51.35±6.64) ml、聚乙烯衬垫厚度(8.83±1.35) mm、住院时间(8.13±1.62) d, 对照组手术时间(81.52±9.13) min、出血量(53.72±6.83) ml、聚乙烯衬垫厚度(9.26±1.53) mm、住院时间(8.85±1.95) d,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比较(t=1.132, P>0.05);两组患者的出血量比较(t=1.895, P>0.05);两组患者的聚乙烯衬垫厚度比较(t...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用于屈伸间隙和内外侧间隙平衡的截骨技术主要有间隙平衡法(Gap Balancing; GB)和测量截骨法(Measured Resection; MR)两种,而两种技术的优劣一直存在争议,本研究对两种技术进行了比较。方法:本研究通过系统回顾两种截骨技术的随机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比较其各自的优劣。结果:纳入5篇RCT和10篇队列研究,结果表明GB组相对于MR组能够获得更好的内外侧间隙的平衡,但是,其关节线较MR组明显升高。而在关节活动度、下肢力线、截骨量、功能评分和并发症等方面,两者无明显差异。结论:GB组相对于MR组能够获得更好的内外侧间隙的平衡,但是关节线明显提高。两者在临床结果方面无明显差异,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和医生熟悉的手术技术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9.
蒋超  叶灿华  钱文伟  朱诗白  陈曦 《骨科》2016,7(5):322-327
目的:比较分析间隙平衡法(gap balancing, GB)和测量截骨法(measured resection, MR)两种用于屈伸间隙和内外侧间隙平衡的截骨技术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常用医学外文数据库中检索“gap balancing”、“measured resection”、“total knee arthroplasty”、“total knee replace?ment”,在常用医学中文数据库中检索“间隙平衡法”、“测量截骨法”、“测量切骨法”、“全膝关节置换术”、“间隙平衡”,并对入选文献的参考文献进行手工查阅作为补充材料,截止日期为2016年4月。经文题、摘要、全文内容等二次筛选,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文献,从内外间隙的平衡、股骨假体旋转、关节线、下肢力线、关节活动度、功能评分等方面比较GB和MR技术的优劣。结果纳入5篇随机对照研究(RCT)和10篇队列研究。结果表明GB相对于MR能够获得更好的内外侧间隙的平衡,但是,其关节线较MR组明显升高。而在关节活动度、下肢力线、截骨量、功能评分和并发症等方面,两者无明显差异。结论 GB相对于MR能够获得更好的内外侧间隙的平衡,但是关节线明显抬高。两者在临床结果方面无明显差异,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和医生熟悉的手术技术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胫骨高位截骨术对随后进行的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影响。方法对23例行胫骨高位截骨术后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术中情况以及术后膝关节功能与对照组进行了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疾病和关节畸形方面具有可比性。结果胫骨高位截骨术后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手术时间(118.5±32)与对照组(98.9±2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伤口的并发症也较对照组多。但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的出血量和术后膝关节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胫骨高位截骨术后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和活动范围与对照组相似,但其手术的技术要求较高,并发症也相对较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