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与老年患者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广州市增城区人民医院神经科诊治的65岁及以上的住院患者122例的临床资料,根据其HP感染情况将其分为感染组(n=74)和非感染组(n=48),分析两组颈动脉狭窄、斑块性质和HP感染之间的关系。结果:HP感染组颈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感染组(64.9%vs 39.6%,P=0.006),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也较高(62.2%vs. 47.9%,P=0.04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P感染、既往有脑梗死病史、年龄是老年患者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在老年患者中,HP感染可能参与动脉硬化过程,影响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双工型超声检测84例老年收缩期高血压患者的双侧颈总动脉、球部和双侧颈内动脉,并与60名正常血压老年人相比较,血压诊断由二十四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BPM)和汞柱式血压计共同做出。发现老年收缩期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狭窄发生率和计分比正常血压老年人明显增高,提示颈动脉狭窄与老年期高血压密切相关,以计分和流速比值相结合可作为其预测指标,并分析 产生这种现象的病理基础和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颈动脉超声改变的关系。方法对180例高血压患者行24h无创动态血压监测分为杓型76例,非杓型104例,并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颈动脉形态、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后作组间比较;选取65例正常人为对照组。结果杓型组和非杓型组患者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斑块检出率分别为59.21%和75.96%(P<0.05);杓型组较对照组血管阻力指数明显增高,舒张末血流速度明显降低(P<0.05);非杓型组较杓型组血流速度减低,血管阻力增高,颈总动脉管径增大,IMT增厚,斑块检出率增高(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增高,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病变较杓型者为重,血压昼夜节律是颈动脉病变损害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老年晨峰高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晨峰高血压现象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采用袖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分析18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根据血压晨峰程度是否〉50mm Hg(1mm Hg=0.133kPa)分为分为晨峰组(A组)与非晨峰组(B组),同时测定超声心动图。结果180例患者中,诊断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98例,A组为54例,B组为48例,ACS总发生率为54.4%(98/180),A组中ACS的发生率为%(54/82),B组中ACS的发生率为42.6%(48/98),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晨峰程度与血管内皮受损程度呈正相关,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危险性更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变化特点。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100例原发性老年高血压患者双侧颈动脉超声观察,并与50例健康老年人进行对照检查分析。结果:(1)老年人高血压病组颈动脉阳性检出率为84%,斑块检出率为67%,明显高于健康老年人组,两组有显著差异(P<0.01);(2)老年高血压病组SPV、EDV较健康老年人组降低,血流动力学变化以血流减慢为主;(3)颈动脉血管病变彩色多普勒多有相应特征性改变。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病变多以动脉硬化粥样斑块形成、血流减慢、血管阻力指数增高和顺应性降低为主要特点。彩色多普勒超声直观、动态地了解颈动脉硬化程度及粥样斑块性质,有助于临床的诊治,对预防脑卒中的发生也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程度及部位与老年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80例老年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查颈动脉狭窄部位及程度,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检测患者的认知功能。比较不同颈动脉狭窄程度、部位患者的MoCA评分,分析颈动脉狭窄程度、部位与MoCA评分的相关性。结果不同颈动脉狭窄程度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EF、ATT、MEM评分及MoCA总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程度与EF、ATT、MEM评分及MoCA总分呈负相关(P<0.05)。左侧颈动脉狭窄患者EF、MEM评分显著高于右侧狭窄患者,而LANG评分显著低于右侧狭窄患者(P<0.05)。左侧颈动脉狭窄程度与LANG障碍有相关性(P<0.05),右侧颈动脉狭窄程度与EF、MEM障碍有相关性(P<0.05)。结论颈动脉狭窄程度及部位与老年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认知功能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老年颈动脉狭窄患者经皮颈动脉支架植入术的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30例经皮颈动脉支架植入术老年患充分做好术前准备,术后加强对心率、心律、血压、精神状态,穿刺部位,双侧足背动脉搏动情况的密切观察,及早预防和发现病情变化,及早处理。结果30例患中,有5例患出现心率减慢和血压降低,2例患出现短暂的反应迟钝,1例皮下血肿,经及时处理后均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脉压及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影响。方法15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24 h动态血压检测结果,按照昼夜血压下降率分为2组,<10%为非杓型组(72例),≥10%为杓型组(78例)。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程度及性质,并对斑块进行分级。计算不同脉压水平[≤60 mmHg(1 mmHg=0.133 kPa)、61~89 mmHg、≥90 mmHg]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结果杓型组高血压病患者中检出斑块61例,位于双侧20例,右侧15例,左侧26例,斑块检出率为78%(61/78);非杓型组高血压病患者中检出斑块68例,位于双侧38例,右侧14例,左侧16例,斑块检出率为94%(68/72)。非杓型组斑块检出率高于杓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7,P<0.01)。杓型组中硬斑30例、软斑13例、混合斑8例,非杓型组中硬斑12例、软斑24例、混合斑32例;杓型组中斑块分级为0级、1级、2级、3级的患者分别为17、33、13、15例,非杓型组中0级、1级、2级、3级的患者分别为6、8、25、33例。2组患者斑块性质及斑块分级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29、8.75,P均<0.01)。43例患者脉压≤60 mmHg,斑块检出率为72%(30/43);65例脉压为61-89 mmHg,斑块检出率为88%(57/65);42例脉压≥90 mmHg,斑块检出率为98%(41/42)。脉压≤60 mmHg、61-89 mmHg、≥90 mmHg的高血压病患者斑块检出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65,P=0.00)。结论脉压增大及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10.
臧书梅  李冬青  高明  葛金辉 《临床荟萃》2012,27(24):2158-2160
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是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社会和医学问题,颈动脉硬化与认知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本课题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测其内膜中层厚度(IMT)评估颈动脉狭窄程度,探讨颈动脉狭窄特点与老年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Hcy)与血压昼夜节律及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将133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按照血Hcy水平分为非H型高血压组63例,H型高血压组70例,分别测定2组患者的体质量指数、血糖、血脂水平、24 h动态血压以及脉搏波传导速度、踝臂指数。结果 H型高血压组和非H型高血压组的日间平均收缩压、日间平均舒张压均无显著差异(P0.05);H型高血压组的夜间平均收缩压及夜间平均舒张压均明显高于非H型高血压组(P0.05);H型高血压组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夜间舒张压下降率均明显低于非H型高血压组(P0.05);H型高血压组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非H型高血压组(P0.05);H型高血压组的脉搏波传导速度明显高于非H型高血压组(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Hcy水平升高与血压昼夜节律紊乱、动脉硬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初诊未经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经过早期正规降压治疗后能否改善血压变异性、血压昼夜节律以及靶器官损伤。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于安徽省立医院心血管内科门诊或体检中心初步确诊未经降压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0例。根据每个患者的特点选用合适的药物进行降压治疗,按3个月内血压能否降至<130/80 mmHg将研究对象分为达标组(87例)和未达标组(13例)。分析入组前以及1年后两组患者的一般生化检查、血压变异性、血压昼夜节律、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及尿微量白蛋白。结果治疗后,两组的SBP、DBP均可控制达标(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24 h SSD、dSSD、nSSD均改善,且达标组优于未达标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24 h DSD、dDSD、n DS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达标组杓型血压占比明显高于治疗前及未达标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BaPWV、LVMI、尿微量白蛋白均改善,且达标组优于未达标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达标组靶器官损伤改善率高于未达标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过1年的降压治疗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异性、血压昼夜节律以及靶器官损伤可被改善,早期降压,早期获益。  相似文献   

13.
女性更年期高血压患者神经内分泌因素与动态血压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神经内分泌因素与女性更年期高血压患者24h血压节律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78例女性更年期高血压患者血浆神经肽Y(NPY)、神经降压素(NT),应用统计学方法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观察其与24h血压节律正常组(杓型组)及异常组(非杓型组)的关系。结果 78例高血压患者血浆NPY水平与24h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均呈正相关;血浆NT水平与24h平均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呈负相关。结论女性更年期高血压患者血浆NPY、NT水平昼夜变化不同,二者含量的改变与血压波动相关。NPY、NT可能参与了高血压的发病过程,并促进其发生、发展。血浆NPY和NT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评估女性更年期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化特点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方法采用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技术研究高血压患者昼夜节律变化特点并与正常人比较。结果单纯高血压组(EH)与正常组比较,血压昼夜节律改变两组无明显差异。而原发性高血压伴靶器官损害组(TOD)的昼夜节律与单纯高血压组或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TOD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及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特征。 方法将34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按年龄段分为A组(60~69岁,n=77)、B组(70~79岁,n=109)和C组(≥80岁,n=160),分析3组患者动态血压参数、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发生率。 结果A组、B组24 h平均舒张压(24 h DBP)[A组(74.85±11.11)mmHg,B组(71.88±10.52) mmHg]均高于C组[(68.80±9.06) mmHg] (1 mmHg=0.133 kPa)(F=9.95,P<0.05);A组、B组、C组的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率分别为76.63%、87.16%和90.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9,P<0.05);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率C组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0,P<0.05)。 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大,24 hDBP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多数表现为非杓型和反杓型,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随增龄变化昼夜节律异常率增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神经肽Y(NPY)与神经降压肽(NT)动态变化及其与血压昼夜节律的相关性。方法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0例,根据其动态血压监测的特征将其分为杓型与非杓型组;同时选择2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在2: 00、8: 00、16: 00分别测定其血浆NPY、NT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昼夜血浆NPY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 01),而NT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 05);非杓型组与杓型组比较,在2: 00时NPY水平明显升高(P<0. 05),NT明显降低(P<0. 05)。结论 不同昼夜血压分布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NPY、NT水平昼夜变化不同。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血压昼夜节律性对高血压病时主动脉重构的影响。方法对64例1.2级高血压病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并以二维超声检测主动脉重构指标,对比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呈杓型和非杓型的高血压病患者主动脉重构的差异及程度,同时以36例正常血压者作对照。结果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非杓型组患者与正常血压对照组相比,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面积增大,内膜中层厚度,腔径比值及内膜中层面积,管腔面积比值显著增高;主动脉还有管腔内径及面积增大,脉搏波速度明显增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协方差分析校正可能的影响后,差异的显著性仍然存在。讨论高血压病时,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可能加重主动脉重构的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BPV)与颈动脉硬化斑块的相关性,并比较纯收缩期高血压、纯舒张期高血压、收缩期与舒张期双期高血压与颈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的关系。方法选择11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血压升高类型不同分组,其中纯收缩期高血压(ISH)(A组)35例,纯舒张期高血压(B组)30例,收缩期与舒张期双期高血压(C组)45例,同期选择30例血压正常人作对比。均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24 h ABPM),同时应用高分辨率彩色多谱勒对其颈动脉行超声检查。结果高血压组血压变异各参数均显著大于正常组,昼夜变化规律四组一致,收缩压变异大于舒张压变异,白天血压变异大于夜间血压变异,A组血压变异各参数显著大于其他高血压组。高血压各组颈动脉硬化斑块参数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颈动脉硬化斑块有明显的相关性,前者对后者有促进作用;纯收缩期高血压比纯舒张期、收缩期与舒张期双期高血压更易引起颈动脉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