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SCC)和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21-1(CYFRA21-1)浓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90例CKD患者作为CKD组,根据其血清肌酐值再分为高肌酐组(47例,血清肌酐超过93 μmol/L)及正常肌酐组(43例,血清肌酐为39~91 μmol/L),同期选择42例健康人作为对照.血清SCC、CYFRA21-1及肌酐的检测分别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及苦味酸法.结果 高肌酐组患者血清SCC、CYFRA21-1浓度均明显高于正常肌酐组及对照组(P〈0.05),正常肌酐组患者血清SCC、CYFRA21-1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CKD组患者血清肌酐浓度与血清SCC、CYFRA21-1浓度呈正相关(rSCC=0.66,rCYFRA21-1=0.25,P〈0.05).结论 血清SCC、CYFRA21-1水平可作为判断患者肾功能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方涵  谢军军  王剑超  童向民 《检验医学》2010,25(10):807-809
目的探讨噬血细胞综合征(HPS)患者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和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采用速率法和放免法测定31例HPS患者和17名正常对照者血清LDH和β2-MG水平.结果 正常对照组与HPS组、HPS治疗缓解组与初发组、非肿瘤相关性HPS(NT-HPS)与肿瘤相关性HPS(T-HPS)组的β2-MG水平相比,后者均明显高于前者(P〈0.05);而LDH在前2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NT-HPS和T-HPS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β2-MG和LDH的检测有助于HPS诊断和疗效的评价.而且β2-MG还可以作为鉴别NT-HPS和T-HPS的一个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A1c(HbA1c)与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基质金属蛋白-9(MMP-9)的相关性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同期对103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和103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的HbA1c水平及血清MCP-1和MMP-9进行检测和相关性分析。结果糖尿病组患者的HbA1c及血清MCP-1和MMP-9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17.04、7.23、10.28,P均<0.05)。糖尿病患者血清MCP-1和MMP-9均与HbA1c呈正相关性(r分别=0.75、0.74、P均<0.05)。结论即使对于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也应全面筛查和评估有无发生糖尿病并发症和相关风险性;监测HbA1c也可间接反映患者体内免疫炎症反应的强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FAM19A5在套细胞淋巴瘤患者中的表达情况,明确其与套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新发套细胞淋巴瘤患者25例,利用流式微球技术检测血清中FAM19A5的浓度,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淋巴结组织中FAM19A5的表达水平,分析FAM19A5在血清和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分析FAM19A5表达与套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及与治疗和预后的关系。结果:FAM19A5在套细胞淋巴瘤患者血清中的平均浓度为90.55±38.24(ng/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461)。25例患者淋巴结组织中FAM19A5高、中、低表达水平的比例分别为32%、36%和32%,较正常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FAM19A5在血清和淋巴结组织中的表达具有显著的相关性(r=0.8683,P=0.001)。FAM19A5血清浓度与Ki67比例呈明显的正相关(P=0.0222,r=0.4554)。FAM19A5高、中、低表达水平组的平均无复发/死亡存活时间分别为17、27和37.5个月,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360)。应用ROC曲线分析FAM19A5不同血清浓度对套细胞淋巴瘤患者治疗效果的预测作用结果显示,其界值为91.49 ng/ml,13例患者FAM19A5血清浓度91.49 ng/ml,其中复发/死亡者2例;12例患者FAM19A5血清浓度 91.49 ng/ml,其中复发/死亡者8例,两组比较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56)。结论:FAM19A5在套细胞淋巴瘤中表达水平升高,而且FAM19A5高表达的患者更容易出现复发或死亡,FAM19A5有望成为套细胞淋巴瘤新的预后标志物及潜在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5.
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胶乳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经冠状动脉造影(CAG)确诊的CHD患者100例和CAG结果正常者40例的血清hs-CRP浓度,同时采用Gensini评分系统对CHD患者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程度进行定量评分,并分析hsCRP与Gensini评分间的关系.结果 血清hs-CRP浓度在单支冠状动脉病变组、双支冠状动脉病变组及三支冠状动脉病变组依次增高,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CHD患者血清hs-CRP水平与Gensini积分呈显著正相关(r=0.316,P<0.01).结论 血清hs-CRP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有相关性,可作为临床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甲状腺功能不同状态下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tatin C,Cys C)水平变化及与甲状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30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甲亢组)、30例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甲减组)血清FT3,FT4和sTSH浓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30名为对照组,采用乳胶粒子增强散射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Cys C水平,采用直线相关分析法分析血清Cys C水平与甲状腺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3组血清Cys C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亢组血清Cys C水平较对照组及甲减组明显升高(P〈0.01),甲减组血清Cys C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血清Cys C水平与FT3,FT4变化呈正相关(r=0.665,0.573,P〈0.01),血清Cys C水平与sTSH呈负相关(r=-0.487,P〈0.01)。结论甲状腺功能变化可影响血清CysC水平。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旨在探讨噬血细胞综合征(HPS)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干扰素(IFN)-γ水平及临床意义。收集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确诊的30例HPS患者临床资料,同时以2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分别检测患者及对照者血清TNF-α和IFN-γ水平,分析TNF-α和IFN-γ水平与HPS原发病的关系,并于当日检测血红蛋白、铁蛋白、甘油三酯、NK细胞活性、sCD25水平,并对HPS患者血清TNF-α和IFN-γ水平与上述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HPS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清TNF-α和IFN-γ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肿瘤相关性HPS组和风湿免疫相关HPS组血清TNF-α浓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NF-α与血红蛋白水平呈负相关关系(p=0.025,r=-0.558),与其余指标均无相关性。结论:高水平的TNF-α和IFN-γ参与了HPS的发生发展,TNF-α可能是导致HPS血红蛋白降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腹膜透析患者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2年1月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肾内科122例腹膜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2组:合并脑卒中的患者(A组,n=17)和无并发脑卒中的患者(B组,n=105).统计腹膜透析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同型半胱氨酸浓度、血清尿酸浓度的差异.分析年龄、腹膜透析龄、高血压、糖尿病、同型半胱氨酸浓度、CRP水平、血清尿酸浓度、血清N末端脑钠肽前体(BNP)等指标与腹膜透析患者发生脑卒中的相关性.结果 本组患者共发生脑卒17例,发生率为13.9%,其中男性13例(76.5%),女性4例(23.5%).60岁以上患者发生脑卒中者共11例(64.7%),60及岁以下患者发生脑卒中为6例(35.3%),A组患者平均年龄63.5±10.7岁,B组患者平均年龄52.7±14.9岁,A组患者年龄大于B组患者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0.05).血清CRP水平A组(30.1±21.7mg/1)高于B组(12.1±13.3mg/1)、血同型半胱氨酸浓度A组(19.6±4.8umol/1)高于B组(14.8±6.9umo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尿酸浓度A组(340.4±71.0umol/l)低于B组(418.4±119.1umo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户0.0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P=0.026),糖尿病(P-0.022),CRP (P=0.001),BNP(P=0.045),血清同型半胱氨酸(P=0.017)均为腹膜透析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结论 本组腹膜透析患者脑卒中发生率为13.9%.高血压、糖尿病、高CRP浓度、高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均是腹膜透析患者发生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陈玲  岳黎明  畅辉 《临床医学》2011,31(11):7-9
目的观察缬沙坦对高血压病患者血清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γ(PPAR-γ)、血红素氧合酶-1(HO-1)水平的影响及其肾脏保护作用关系。方法将35~65岁高血压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缬沙坦组(80~160 mg/d)30例和常规治疗组30例,接受16周的治疗。治疗期间监测血压,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6周后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PPAR-γ、HO-1水平;并检测尿β2-微球蛋白和尿微量蛋白含量。结果缬沙坦治疗可显著降低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水平(P〈0.01),升高血清HO-1和PPAR-γ水平(P〈0.01),降低尿β2-微球蛋白和尿微量蛋白含量(P〈0.01)。结论缬沙坦在血压治疗达标的同时可显著降低尿蛋白,作用机制推测可能与其炎症调控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0.
摘要 探讨血清血红素氧化酶-1(HO-1)水平预测早产儿脑损伤及近期预后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于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120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头颅B超及MRI结果分为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IVH)组(35例)、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组(15例)、无脑损伤组(70例)。监测并比较血清HO-1、血清白介素-6(IL-6)水平及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行为神经测定(NBNA)评分;绘制血清HO-1、IL-6水平及aEEG、NBNA评分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图,计算出敏感度、特异度,并根据ROC曲线下面积(AUC)大小,比较血清HO-1、IL-6水平及aEEG、NBNA评分对早产儿脑损伤及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结果(1)PIVH组、PVL组不同时间点血清HO-1、IL-6水平高于无脑损伤组,而1周内aEEG评分均低于无脑损伤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2)纠正胎龄40周时PIVH组、PVL组aEEG、NBNA评分均明显低于无脑损伤组,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3)血清HO-1与血清IL-6呈正相关(r=0.814,P<0.01),与1周内aEEG评分呈负相关(r=-0.671,P<0.01)。血清HO-1水平与纠正胎龄40周时aEEG、NBNA评分呈负相关(r=-0.631、-0.666,均P<0.01)。(4)血清HO-1、IL-6水平及1周内aEEG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12、0.917、0.901,敏感度分别为85.3%、93.0%、88.2%,特异度为84.0%、86.1%、96.7%。纠正胎龄40周时aEEG、NBNA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09、0.851,敏感度为87.3%、84.5%,特异度89.1%、96.2%。 结论血清HO-1可作为预测早产儿脑损伤及近期预后的敏感、特异指标,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38例噬血细胞综合征病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探讨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的病因及临床特点。回顾性分析38例HP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且对家族性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病(familial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FHL)发病相关的穿孔素(prf1)和stx11基因外显子编码区片段进行突变筛查。结果表明:38例HPS病例中1例(2.63%)确诊为FHL,与感染性疾病相关14例(36.84%),与肿瘤相关10例(26.32%),与风湿免疫系统疾病相关7例(18.42%),病因不明6例(15.79%)。38例HPS患者中死亡9例,死亡率为23.68%,其中感染相关HPS患者4例死亡;肿瘤相关HPS患者2例死亡;风湿免疫相关HPS患者1例死亡;病因不明患者2例死亡。1例HPS患者发现穿孔素基因(prf1)突变,最终确诊为FHL。结论:HPS不是一种单一病因的疾病,原发疾病不同其转归各异。临床诊断HPS时必须重视原发疾病和病因学检查。穿孔素基因(prf1)及stx11基因外显子编码区片段突变检测对于FHL确诊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临床少见病成人嗜血细胞综合征(HPS)的临床诊断及实验室鉴别诊断的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至2008年收治的24例HP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4例HPS患者中与恶性肿瘤相关的HPS(MAHS)12例(MAHS组),其中10例由骨髓病理结合免疫组化确诊;非MAHS组12例,其中与病毒感染相关的HPS(VAHS)4例,与其他病原体感染相关的HPS(IAHS)4例,与自身免疫相关的HPS(MAS)4例.MAHS组与非MAHS组在发病年龄、发热持续时间、病死率、血清铁蛋白(FER)水平、血乳酸脱氢酶(LDH)及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MAHS组骨髓细胞形态、病理特征与非MAHS组比较有显著的差别.结论 病原学、免疫学、骨髓细胞学及病理学有助于早期HPS的诊断及分型,并指导临床的针对性治疗.  相似文献   

13.
鼻NK/T细胞淋巴瘤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鼻NK/T细胞淋巴瘤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HPS)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对4例鼻NK/T细胞淋巴瘤合并HP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例鼻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符合HPS诊断标准,初诊时具有多项淋巴瘤相关不良预后因素1,例以HPS为首发症状,3例发生HPS时处在疾病进展期,3例骨髓检查均发现淋巴瘤细胞浸润。合并HPS后病情进展迅速,最明显症状是发热、血象进行性下降、纤维蛋白原降低、血清铁蛋白升高、骨髓中出现噬血现象。给予HLH-2004为基础的方案结合化疗后,HPS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但由于原发病无法控制,HPS很快复发,患者合并肝功能异常、凝血异常或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最终死亡。结论鼻NK/T细胞淋巴瘤合并HPS时预后差,常发生在淋巴瘤复发进展期或终末阶段。HLH-2004为基础的方案联合化疗有希望逆转病情,延缓疾病进展,为原发病治疗创造机会。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噬血细胞综合征(HPS)的临床特征,探讨实验室诊断指标,特剐是细胞形态学对噬血细胞综合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8例HPS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诊断结果、形态学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HPS患者常以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骨髓组织细胞增多,100%见到噬血细胞,伴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凝血功能异常、三酰甘油(TG)、乳酸脱氢酶(LDH)血清铁蛋白(SF)升高,纤维蛋白原(FIB)降低。结论HPS病情凶险,进展迅速,外周血细胞减少、骨髓涂片中噬血细胞≥1%,高TG、高LDH、高SF及低FIB都是诊断HIS的重要指标,通过对HPS实验室特征的认识,有利于HPS的早诊断、早治疗、减少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估探讨白细胞介素-18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相关性.方法 研究对象为稳定型心绞痛患者(CCS组,3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ACS组)(共39例,3个亚组各13例)、正常健康成年人(对照组,38例),ACS组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确定的病变分支数又分为三组[累及单支的ACS 1组,累及双支的ACS 2组,累及三支及以上的ACS 3组],共39例,各13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技术测定IL-18,并分析其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较高的血清IL-18水平出现在ACS 3组(P〈0.01),其次依次分别为ACS 2组(P〈0.01)和ACS 1组(P〈0.05),CCS组患者的血清IL-18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IL-18可以作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观察指标,并且与病变分支数呈正性相关.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旨在探讨F-18 FDG PET/CT在噬血细胞综合征(HPS)的诊断和预后判断中的作用。回顾性分析了11例行F-18 FDG PET/CT检查的HPS患者,评估了F-18 FDG PET/CT对HPS相关的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计算了骨髓和脾脏的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对骨髓和脾脏的SUVmax与HPS的多个实验室参数以及临床转归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患者中4例伴恶性肿瘤;通过F-18 FDG PET/CT检测判断HLH患者是否伴有恶性肿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100.0%、66.7%和75.0%;骨髓和脾脏的SUVmax与实验室参数无显著的相关性;预测患者预后的脾脏SUVmax值和骨髓SUVmax值的最佳截断点分别为3.10和3.47;单因素分析提示,骨髓和脾脏中F-18 FDG高摄取患者的存活时间较短。结论:F-18 FDG PET/CT在继发性HPS的病因诊断和预后判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高华  陈蓉 《华西医学》2014,(4):624-629
目的探讨成人嗜血细胞综合征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2011年2月-2013年10月,对12例嗜血细胞综合征(HPS)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临床表现:发热12例(100.0%),肺部感染10例(83.3%),淋巴结肿大6例(50.0%),出血表现3例(25.0%),脾肿大2例(16.7%),肝肿大1例(8.3%)。实验室检查:骨髓嗜血现象12例(100.0%),铁蛋白升高11例(91.7%),血小板降低12例(100.0%),白细胞降低10例(83.3%),纤维蛋白原降低8例(66.7%),高甘油三酯血症7例(58.3%)。10例感染相关性HPS,2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相关性HPS。2例治愈,9例死亡,1例自动出院。结论HPS临床罕见,感染相关性HPS最常见,临床表现多样,可累及多个系统,病情发展迅速,治疗难度大,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清可溶性人类白细胞抗原G(sHLA-G)在噬血细胞综合征(HPS)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收集2008年9月至2010年7月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确诊的HPS患者23例,根据不同病因分为感染相关性HPS、肿瘤相关性HPS和风湿免疫病相关性HPS,同时收集25例健康人血清,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患者及健康人血清sHLA-G水平,并与各实验室检查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HPS患者组血清sHLA-G水平高于健康对照者,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3),对HPS患者组中不同病因人群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3)。检测HPS患者血清sHLA-G水平与采血当日WBC、Hb、Plt、ALT、AST、LDH、ALB、TBil、DBil、IBil、Cr、BUN、TG、纤维蛋白原、铁蛋白的相关性发现,其与血小板水平呈正相关关系,与其他各项实验室指标均无相关性。结论:血清sHLA-G水平在HPS患者中升高可能有多种原因,包括感染、肿瘤、T淋巴细胞过度活化以及一些细胞因子的刺激等,sHLA-G还可以抑制NK细胞活性,导致异常免疫风暴形成,在HPS的发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浆内皮素1(ET-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水平变化与冠心病患者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稳定型心绞痛(SAP)组患者及正常对照组的血浆ET-1、IGF-1水平。结果 IGF-1在SAP和对照组中明显高于ACS组(P<0.01),对照组的血浆IGF-1浓度明显高于SAP组(P<0.01);血浆ET-1的浓度在SAP和对照组中明显低于ACS组(P<0.01),对照组明显低于SAP组(P<0.01)。冠心病中IGF-1与ET-1呈负相关(r=-0.524)。结论血浆IGF-1、ET-1可能参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IGF-1与ET-1在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中互为影响。  相似文献   

20.
张静  桑海彤 《临床荟萃》2012,27(24):2117-2120
目的 研究肝硬化患者合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发生率以及SIRS对肝肾功能和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203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在住院期间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以及临床评分进行随访记录,并以患者死亡和出现门静脉高压并发症作为随访终点.结果 81例患者合并SIRS.合并SIRS组黄疸发病率、细菌感染率、白细胞计数升高、血红蛋白降低、血清肌酐升高、丙氨酸转氨酶升高、血清胆红素升高、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心率、血清白蛋白降低和Child-Pugh评分升高密切相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合并SIRS组病死率、门静脉高压出血发生率、肝性脑病发生率以及1型肝肾综合征(HRS-1)均显著高于未合并SIRS组患者(均P <0.01).死亡患者SIRS发病率显著高于存活患者(P<0.01).门静脉高压并发症患者SIRS发病率显著高于无门静脉高压并发症的患者(P<0.01).SIRS和Child-Pugh分级评分是患者死亡(SIRS:OR=0.505,P<0.01;Child-Pugh分级:OR =0.412;P<0.01)和门静脉高压并发症(SIRS:OR=0.494,P<0.01;Child-Pugh分级:OR =0.309;P<0.01)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SIRS好发于中晚期肝硬化患者,且与门静脉高压并发症密切相关,合并SIRS的患者其病死率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