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幼年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的CT表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总结强直性脊柱炎患儿的骶髂关节的CT影像特征。材料与方法 搜集78例强直性脊柱炎患儿,行骶髂关节CT检查。年龄6~14岁。结果 骶髂关节间隙的CT表现为正常、增宽及宽窄不均,未见变窄及强直征象。骶髂关节面的改变主要为:髂骨面的改变包括关节面的模糊、不规则,骨皮质的不连续、变薄、增厚;关节面下囊变,骨破坏,骨质缺失和骨硬化。骶骨面的改变明显较髂骨面少。左侧关节改变较右侧重且发病率高。按照国际标准分级,本组病例为0~Ⅲ级。结论 影像学特点最初表现为周围关节炎征象,而无典型中轴关节受累征象。骶髂关节炎是幼年强直性脊柱炎确诊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40例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CT扫描,以提高其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分析40例AS患者的骶髂关节CT表现特点。结果:骶髂关节早期CT表现为关节间隙正常,骨性关节面侵蚀破坏,基本呈对称性,关节面骨皮质毛糙不整,局限性微小皮质破坏或局限性硬化:进展期为双侧骶髂关节面广泛骨皮质破坏,呈锯齿状或毛刷状,局部骨质硬化明显,关节间隙不规则变窄或增宽:晚期为关节骨性强直和普遍性骨质疏松。骶髂关节韧带部也可发生骨侵蚀和囊变;结论:AS骶髂关节的CT表现特点,有助于临床的早期诊断,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4.
5.
6.
吴振斌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2,10(3):245-246
目的:探讨MSCT扫描在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88例临床诊断为AS患者行骶髂关节MSCT扫描,观察骶髂关节病变的CT表现。结果:88例CT均表现为累及骶髂关节的髂骨侧,82例双侧骶髂关节受累,6例单侧骶髂关节受累。0级0例;Ⅰ级12例,占13.6%;Ⅱ级20例,占22.7%;Ⅲ级31例,占35.2%;Ⅳ级25例,占28.4%。结论:MSCT是AS骶髂关节病变诊断与鉴别诊断的重要工具,CT分级在临床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8.
9.
<正>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ridylitis,AS)早期以累及骶髂关节最多见,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全身慢性结缔组织疾病。CT检查能准确地反映发病部位及不同阶段的进展[1]。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2011年39例经临床确诊为AS骶髂关节病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总结CT改变及MRI表现,探讨CT、MRI诊断AS的价值。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39例中,男27例,女12例,男女比约 相似文献
10.
骶髂关节病变的CT诊断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目的 阐明骶髂关节病变的CT表现。材料与方法 搜集经临床确诊或病理证实的35例骶髂关节病变者,男22例,女13例。其中强直性脊柱炎(AS)13例,类风湿性关节炎(RA)7例,化脓性骶髂关节炎2例,骶髂关节结核5例,髂骨致密性骨炎6例,创伤性关节炎2例,结果 CT表现:AS常双侧对称发病,自关节下部开始,关节面硬化与破坏,间隙狭窄或消失,骨桥形成,RA常一侧发病,易侵犯关节上壮举剖,关节面密度减低,骨质疏松,关节面下出现周围硬化的小囊状骨缺损;化脓性骶髂关节炎常单发,骨一侧发病,易侵犯关节上半部,关节面密度减低,骨质疏松,关节面下出现周围硬化的小囊状骨缺损;化脓性骶髂关节炎常单发,骨质疏松,破坏,半生,关节间隙增宽或变窄,关节囊肿胀,关节强直,周围软组织肿胀或钙化;骶髂关节结核常单侧发病,多位于关节中下部,关节面模糊,骨质破坏及死骨形成,关节间隙增宽,常伴冷脓肿和窦道形成;髂骨致密性骨炎示髂骨面硬化区,不累及关节;创伤性关节炎骨关节面增生,浓密,关节间隙狭窄,可伴骨性强直。结论 骶髂关节病变的CT表现各不相同,CT能清楚显示骶髂关节及其周围结构,是目前诊断骶髂关节病变最理想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1.
12.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7,(7)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改变的CT表现,以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50例AS患者的骶髂关节CT表现特点,其中男37例,女13例,平均年龄40.0岁。结果 5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早期(Ⅰ~Ⅱ级)10例(20%),CT表现为骶髂关节面毛糙、模糊,关节面下骨质粗线状增生、硬化,局部少许小囊状侵蚀及骨质疏松。进展期(Ⅲ级)31例(62%),CT主要表现为关节面边缘不光整,呈锯齿状改变,关节面下骨质囊状破坏,其周围见斑片状、条状骨质增生硬化及斑片状骨质疏松,关节间隙宽窄不等,局部可见桥状相连、斑点状及线状钙化。稳定期(Ⅳ级)9例(18%),CT主要表现为关节面模糊不清,关节间隙消失融合,出现骨性强直。结论骶髂关节CT检查有利于AS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3.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CT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CT表现,协助临床评估病变程度,以提高AS的早期诊断。方法对65例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的病例进行CT扫描。其中男52例,女13例,年龄16~52岁,平均23.6岁。结果65例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CT表现的患者中,Ⅰ级11例(16.9%),Ⅱ级22例(33.8%),Ⅲ级24例(36.9%),Ⅳ级8例(12.3%)。骶髂关节双侧同时受累54例(83.1%),单侧受累11例(16.9%)。早期CT表现为关节面毛糙、关节面皮质中断、皮质白线消失,软骨下骨质微小侵蚀、囊变,关节面轻度硬化,但关节间隙正常。进展期CT主要表现为关节面不光整、局部骨皮质呈锯齿状或波浪状改变,软骨下骨质囊状破坏,局部骨质硬化明显,关节间隙增宽。稳定期CT主要表现为关节骨性强直,关节间隙消失。结论骶髂关节CT检查有利于AS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4.
15.
16.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以中轴关节慢性炎症为主的全身疾病。骶髂关节常为最早受累的关节,几乎全部受累。本病发生于10—40岁,以20岁左右发病率最高。下腰痛、不适为本病最常见症状,晨起加重,活动后缓解。 相似文献
17.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永军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9,10(5):305-307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骶髂关节病变的CT表现,并评价其对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对46例经临床证实AS患者骶髂天节病变的CT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并参照修订的AS纽约标准(5级分类法)对全部患者的骶髂关节病变进行了分级。结果研究证实,本组46例均有异常CT表现。其中,Ⅱ级(早期,7例)CT表现为骶髂关节受累,关节面轻度硬化、毛糙,皮质白线消失,关节面细小囊变,但关节间隙仍正常;Ⅲ级(进展期,35例)CT表现为骶髂关节面呈虫蚀状侵蚀,软骨钙化,关节面骨质增生硬化,关节间隙略增宽或不均匀变窄;Ⅳ级(晚期,4例)CT表现为关节骨性强直,关节间隙消失。结论CT能清晰显示骶髂关节的微细结构及其病理改变,极有利于诊断AS患者早期骶髂关节病变。 相似文献
18.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彦增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2,3(1):13-14
目的:探讨CT对强直性脊柱炎(AS)患骶髂关节病变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收集33例AS患的临床及CT资料进行分析。 参考相关献将骶髂关节病变分为:0、Ⅰ、Ⅱ、Ⅲ级。结果:33例AS患的64个骶髂关节受累,其中双侧受累31例,单侧2例。2个骶髂关节表现正常为0级;19个关节表现为轻度受侵破坏,关节面模糊,骨质疏松定为I级;22个关节表现为明显破坏,关节面呈锯齿状或串珠状参差不齐或皮质中断,关节面下可见囊状吸收区,周围骨硬化,关节间隙假性增宽定为Ⅱ级;23个关节表现为关节强直,关节间隙变窄,可见骨小梁通过关节,严重关节呈骨性融合定为Ⅲ级.结论:根据骶髂关节的CT表现,结合临床资料,可准确诊断早期AS。 相似文献
19.
强直性脊柱炎所致骶髂关节炎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螺旋CT对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2例临床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的骶髂关节的CT征象参照纽约诊断标准进行分级.结果:本组中无0级表现病例;Ⅰ级:8例(占12.9%);Ⅱ级:24例(占38.7%);Ⅲ级:22例(占35.5%);Ⅳ级:8例(占12.9%).CT表现为病变多累及骶髂关节的髂骨侧,关节面毛糙或不光整,关节面下小囊状改变;关节间隙变窄或关节融合.结论:多层螺旋CT能够准确的反映AS不同阶段骶髂关节的表现,可对AS做出早期诊断并进行CT分级,为临床分期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0.
骶髂关节注射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CT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骶髂关节注射的CT引导。方法:采用俯卧位,对骶髂关节进行CT扫描,取得穿刺定位层面,利用CT机中计算机“功能键”进行测量,取得穿刺者利用近期的CT检查片,选择骶骨与髂骨的最大接触面作为穿刺定位层面,用刻度尺等进行测量,也可获得穿刺点。在患者被检查部作体表定位,穿刺后对该层面再次扫描,若穿刺针针尖在骶髂关节间隙中,则穿刺成功;否则,观察穿刺针与骶髂关节的位置关系,相应调整刺针,直至确认穿刺成功。结果:对28例进行CT引导穿刺,准确率达100%,一次穿刺成功的有46例关节间隙,占82.14%,需要高速穿刺针的有10侧,占17.86%。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