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由CT扫描发现了88例骶骨骨折或骶髂关节损伤。每例均有伤后所摄的前后位骨盆X线片,有的还摄有斜位片及倾斜角度的X线片。CT在外伤后七天内进行。作者将CT所见到的骶骨及骶髂关节损伤分为四种基本类型。第一型为骶髂关节分离,占骶骨损伤的39%,X线平片初诊漏诊率为29%,回顾性复习时漏诊率为26%。CT表现为关节不对称与间隙增宽。第二型为骶骨或髂骨唇部骨折,占骶骨损伤的25%,X线平片初诊漏诊率为57%,回顾性复习时漏诊率为59%。CT图象可见到骶骨或髂骨唇部骨折线累及骶髂关节面,但不累及骶骨的神经孔。第三型为骶骨纵行骨折,占骶骨损伤的25%。X线平片初诊漏诊率为34%,回顾性  相似文献   

2.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6  
分析了43例正常骶髂关节CT表现并对30例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作了双盲X线和CT对照研究,正常成人滑膜部关节间隙宽度为2~5mm,40岁后,关节前下部间隙可出现局部狭窄,骶侧皮质厚度多小于3mm,前后均匀者占90%;髂侧中部皮质厚度小于5mm,其前部皮质厚度可大于5mm(占16%),部分正常人可出现关节面不清晰,但无明确的侵蚀改变,关节面的侵蚀是诊断早期骶髂关节炎的重要条件,AS骶髂关节病变的对照研究表明:对平片可疑的病变,CT常可排除或肯定诊断,早期病变(Ⅱ级),CT可提高一个级别;Ⅲ、Ⅳ级病变CT和平片分级相同.CT扫描可用于临床高度怀疑而平片难以确诊者;对Ⅲ、Ⅳ级病变如仅为诊断,则CT扫描似并非必需.  相似文献   

3.
强直性脊柱炎的X线平片和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提高X线平片和CT诊断强直性脊柱炎(AS)的水平。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AS的X线平片和30例AS的CT表现。结果:骶髂关节:X线表现Ⅱ级改变15例,Ⅲ级改变31例,Ⅳ级改变34例,另5例只显示局部骨质疏松;CT表现Ⅱ级改变9例,Ⅲ级改变14例,Ⅳ级改变7例。脊柱:X线表现正常11例,骨质疏松18例,骨质疏松、椎间小关节模糊16例,上述改变伴椎旁韧带钙化24例,“方形椎”32例,“竹节样脊柱”16例;CT表现正常4例,骨质疏松、小关节模糊10例,上述表现伴椎旁韧带钙化7例,9例表现为椎旁软组织广泛钙化、椎间小关节融合。髋关节:X线表现表现正常53例,局部骨质疏松6例,骨质疏松伴髋臼、股骨头密度不均8例,髋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增白12例,骨性强直6例;CT表现髋臼、股骨头密度不均、小囊状改变5例,关节间隙变窄伴关节面增白、模糊,骨赘形成5例,骨性强直3例。结论:X线平片、CT在AS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的X线及CT表现。方法收集10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X线及CT资料。结果94例有骶髂关节表现异常,包括:早期,关节面侵蚀、骨皮质局限性增厚、硬化,关节间隙正常;后期,关节面呈虫蚀样改变,关节面皮质密度不规则增高,关节间隙增宽或变窄,最终关节间隙消失,骨性强直;其中12例髋关节、骶髂关节及腰椎均有不同程度异常。结论诊断强直性脊柱炎X线及CT检查已成为重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儿童与成人强直性脊柱炎Ⅰ期不同的影像学表现。方法:用X线平片及CT扫描作对比,并分析X线片和CT扫描的特点。结果:①儿童Ⅰ期AS的骶髂关节骨皮质浓密不均;②儿童关节邻近骨皮质内的骨小梁不清晰;③关节间隙不狭窄。成人的①②两项与儿童相似,但关节间隙狭窄。结论:儿童与成人的强直性脊柱炎Ⅰ期影像学表现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40例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CT扫描,以提高其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分析40例AS患者的骶髂关节CT表现特点。结果:骶髂关节早期CT表现为关节间隙正常,骨性关节面侵蚀破坏,基本呈对称性,关节面骨皮质毛糙不整,局限性微小皮质破坏或局限性硬化:进展期为双侧骶髂关节面广泛骨皮质破坏,呈锯齿状或毛刷状,局部骨质硬化明显,关节间隙不规则变窄或增宽:晚期为关节骨性强直和普遍性骨质疏松。骶髂关节韧带部也可发生骨侵蚀和囊变;结论:AS骶髂关节的CT表现特点,有助于临床的早期诊断,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7.
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强直性脊柱炎所致骶髂关节改变的X线及CT表现,探讨其早期征像,比较X线与CT对AS诊断的价值。方法:临床确诊的5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摄取骶髂关节正侧位平片,其中30例患者做骶髂关节CT扫描,总结其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的关系,并对两种检查方法所示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S早期骶髂关节改变影像学表现为:骨质侵蚀、虫蚀样破坏,囊变、周围骨硬化等,对于病变征像,X线与CT显示基本相同,X线为首选方法,但是CT对细微结构显示清楚,能更直观的反映病变的范围及关节间隙的改变,对早期病变显示优于X线平片,对Ⅲ、Ⅳ级病变,如仅满足诊断要求,CT扫描并非必需,对需观察病变及评价疗效者,CT是一种理想的检查方法。结论:骶髂关节骨质侵蚀、破坏、囊变、骨质硬化是AS的早期征像,CT对病变细节显示更清楚对早期病变更具敏感性,对疗效观察更为有利。  相似文献   

8.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骶髂关节病变的CT表现,并评价其对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对46例经临床证实AS患者骶髂天节病变的CT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并参照修订的AS纽约标准(5级分类法)对全部患者的骶髂关节病变进行了分级。结果研究证实,本组46例均有异常CT表现。其中,Ⅱ级(早期,7例)CT表现为骶髂关节受累,关节面轻度硬化、毛糙,皮质白线消失,关节面细小囊变,但关节间隙仍正常;Ⅲ级(进展期,35例)CT表现为骶髂关节面呈虫蚀状侵蚀,软骨钙化,关节面骨质增生硬化,关节间隙略增宽或不均匀变窄;Ⅳ级(晚期,4例)CT表现为关节骨性强直,关节间隙消失。结论CT能清晰显示骶髂关节的微细结构及其病理改变,极有利于诊断AS患者早期骶髂关节病变。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214例强直性脊柱炎(AS)的X线表现,其中11例行骶髂关节CT扫描。病变主要累及骶髂关节(100%)、次为脊柱(74.8%)和髋关节(37.9%),其他周围关节炎仅6例,23例有附着病(10.7%)。幼年发病者(JAS)易累及髋关节(75.8%),较少侵犯腰椎(48.5%),等级相关分析和X线动态观察表明:腰椎和髋关节病变与骶髂关节炎同步发展,骶髂关节炎的活动基本上可反映腰椎和髋关节病变的活动。骶髂关节炎CT扫描比平片显示更清晰。  相似文献   

10.
有多种方法被用来评价骶髂关节,包括普通X线摄影、体层摄影、核素扫描及CT。初步研究表明,对检测早期骶髂关节炎,CT较其他X线方法更敏感、更具特异性。骶髂关节炎的X 线诊断依赖于以下征象的发现: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硬化,侵蚀,或关节强直。然而,这些征象中的某一些亦  相似文献   

11.
骶髂关节病变的CT诊断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目的 阐明骶髂关节病变的CT表现。材料与方法 搜集经临床确诊或病理证实的35例骶髂关节病变者,男22例,女13例。其中强直性脊柱炎(AS)13例,类风湿性关节炎(RA)7例,化脓性骶髂关节炎2例,骶髂关节结核5例,髂骨致密性骨炎6例,创伤性关节炎2例,结果 CT表现:AS常双侧对称发病,自关节下部开始,关节面硬化与破坏,间隙狭窄或消失,骨桥形成,RA常一侧发病,易侵犯关节上壮举剖,关节面密度减低,骨质疏松,关节面下出现周围硬化的小囊状骨缺损;化脓性骶髂关节炎常单发,骨一侧发病,易侵犯关节上半部,关节面密度减低,骨质疏松,关节面下出现周围硬化的小囊状骨缺损;化脓性骶髂关节炎常单发,骨质疏松,破坏,半生,关节间隙增宽或变窄,关节囊肿胀,关节强直,周围软组织肿胀或钙化;骶髂关节结核常单侧发病,多位于关节中下部,关节面模糊,骨质破坏及死骨形成,关节间隙增宽,常伴冷脓肿和窦道形成;髂骨致密性骨炎示髂骨面硬化区,不累及关节;创伤性关节炎骨关节面增生,浓密,关节间隙狭窄,可伴骨性强直。结论 骶髂关节病变的CT表现各不相同,CT能清楚显示骶髂关节及其周围结构,是目前诊断骶髂关节病变最理想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2.
骶髂关节结核的CT表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骶髂关节结核的CT表现。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确诊的15例骶髂关节结核的CT表现。结果11例病变位于左侧骶髂关节,4例位于右侧。CT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关节面模糊、骨质破坏伴浓密,关节间隙增宽。其中4例见斑点状死骨,3例合并关节半脱位,5例伴软组织脓肿形成,8例臀肌不同程度萎缩,3例合并肺结核。结论CT能精确显示和诊断骶髂关节结核,应作为骶髂关节病变的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影像学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价值及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护理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确诊的90例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资料,总结其影像学表现及护理。结果:强直性脊柱炎X线影像学表现为骶髂关节间隙正常、关节变毛糙、模糊、硬化、关节融合,病情进一步发展,关节软骨和关节面破坏,关节间隙不规则,晚期出现关节间隙完全消失;CT征象为骶髂关节毛糙、模糊、受侵蚀出现率最高,其他如关节硬化、关节间隙变窄、关节融合,髋关节受损等;MRI显示骨突关节滑膜炎,关节间隙模糊,骨突骨髓水肿,增强后可见强化表现,棘突韧带水肿,棘突骨髓亦可见水肿表现。通过对强直性脊柱炎早期护理,延缓或减少了畸形的发生。结论:强直性脊柱炎x线早期主要表现骶髂关节骨质侵蚀、破坏、囊变、骨质硬化是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征象;CT检查对病变细节显示更清楚,对早期病变更具敏感性,CT对早期骶髂关节病变显示明显优于X线摄影,对疗效观察更为有利;MRI能显示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早期病理改变。CT和MRI为强直性脊柱炎早期诊断及护理提供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14.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CT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CT表现,协助临床评估病变程度,以提高AS的早期诊断。方法对65例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的病例进行CT扫描。其中男52例,女13例,年龄16~52岁,平均23.6岁。结果65例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CT表现的患者中,Ⅰ级11例(16.9%),Ⅱ级22例(33.8%),Ⅲ级24例(36.9%),Ⅳ级8例(12.3%)。骶髂关节双侧同时受累54例(83.1%),单侧受累11例(16.9%)。早期CT表现为关节面毛糙、关节面皮质中断、皮质白线消失,软骨下骨质微小侵蚀、囊变,关节面轻度硬化,但关节间隙正常。进展期CT主要表现为关节面不光整、局部骨皮质呈锯齿状或波浪状改变,软骨下骨质囊状破坏,局部骨质硬化明显,关节间隙增宽。稳定期CT主要表现为关节骨性强直,关节间隙消失。结论骶髂关节CT检查有利于AS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5.
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CT对类风湿性关节炎与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鉴别价值.方法:收集31例类风湿性关节炎及69例强直性脊柱炎病例,分析其骶髂关节的CT征象.结果:类风湿性骶髂关节炎CT表现主要以骨质疏松为主,伴有关节面下小的囊性变,关节间隙早期可增宽或正常,中、晚期变窄;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CT表现主要以增生或破坏为主,关节面早期变模糊,关节间隙变窄,进展期可呈虫噬状破坏,也可骨质强直.结论:CT检查是鉴别类风湿性关节炎与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一种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臀肌挛缩症的一种新X线征象--髂骨致密线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明确髂骨致密线与臀肌挛缩症之间的关系,探讨髂骨致密线的形成机制。方法:分析103例臀肌挛缩症的骨盆平片及其中8例骨盆CT片,并与200例非臀肌挛缩症的骨盆平片及其中13例骨盆CT作对照。结果:臀肌挛缩组85例(82.5%)骨盆平片见骶髂关节旁髂骨致密线,对照组仅见5例(2.5%)。103例臀肌挛缩症中,髂骨致密线出现于5岁以上组和5岁以下组分别为81例(81/88)和4例(4/15);出现于臀大肌挛缩为主组和臀中肌挛缩为主组分别为83例(83/94)和2例(2/9)。CT扫描示正常骨盆的髂骨骶髂关节部外缘皮质呈后内向前外走行的斜面,而在臀肌挛缩症患者,髂骨后部增厚、变形,外缘皮质斜面变小,近乎前后走行。结论:骨盆平片上髂关节旁髂骨致密线是臀肌挛缩症的1种征象;这一征象是由于挛缩的臀大肌长期、持续的牵拉作用,导致本呈后内向前外斜行的髂骨骶髂关节部外缘皮质变为前后走行使其形成轴位投影所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表现特点,分析其早期影像学表现,比较X线与CT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确诊的43例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资料,总结其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骶髂关节炎影像学表现为骶髂关节关节面硬化、骨侵蚀、破坏,关节间隙模糊、狭窄、消失.脊椎骨质疏松、竹节样改变,外周关节间隙变窄、关节强直等。CT对早期骶髂关节病变显示明显优于X线摄影。结论:骶髂关节骨质侵蚀、破坏、囊变、骨质硬化是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征象,CT检查对病变细节显示更清楚,对早期病变更具敏感性,能对强直性脊柱炎做出正确分期,对临床诊断及治疗预后有较高的准确性,优于X线平片。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21例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CT、X线检查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表明:X线Ⅰ~Ⅱ级AS 骶髂关节炎患者,CT常比X 线敏感一个级别;Ⅲ、Ⅳ级患者无区别;CT能准确测量关节间隙,对判定关节间隙的宽窄情况有独到之处,明显优于X 线;软骨下侵蚀,骨皮质中断和囊变,CT检出率明显高于X 线,有助于早期诊断和观察疗效。  相似文献   

19.
作者对30例髋臼骨折的普通X 线照片与CT 检查进行了对比。男25、女5,年龄17~73岁,X 线照片为前后位及斜位,CT 扫描为仰卧位,范围上包括骶髂关节、下包括耻骨下枝,层厚5 mm、10mm,时间为3.4秒、6.8秒。作者见到,X 线照片未发现的骨折,或虽已发现,但位置、程度不好确定,关节内游离体未能显示等情况,CT 扫描都能清楚显示。另外X 线照片不能反映出来的合并症,CT 也能查出,如骶髂骨骨折,骶髂关节分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影像学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90例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CT扫描分级O级、II级与X线检查结果有明显差异,P〈0.05;、IIII、IV级与X线检查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CT扫描早期结果与X线检查结果有明显差异,P〈0.05;进展期、晚期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T扫描能够准确显示和测量关节间隙病变,在诊断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