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甘肃漳县多房棘球绦虫及其终宿主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3.
4.
多房棘球蚴在动物和人体内的发育与组织病变考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82~1985年在新疆、宁夏等地共记录人体多房棘球蚴病142例,其中男72,女70。最大年龄69岁,最小12岁,而30~40岁组65例(47%)。人体9例病理标本主要呈巨块型和巨块结节型病肝,质地坚硬。切片显示病肝纤维化,其间有大小不等的肉芽结节病变,近中央处有坏死空洞。多房蚴由许多细小泡囊组成。角质膜较厚,生发层脱落不见,缺原头节,全系不育囊。囊腔有豆渣样碎屑,无囊液。 宁夏固源流行区自然动物宿主调查发现中华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是本虫宿主新记录,自然感染率0.3%。达乌尔黄鼠(Citellus dauricus alaschanicus)自然感染率为1.3%。二种鼠类的多房蚴发育状况良好,质软有丰富的次生泡囊和原头节。中华鼢鼠有60~80%的育囊,达乌尔黄鼠有40~60%的育囊。二者切片所见泡囊角质层薄,有断裂;生发层较厚,发育有原头节并有群多的石灰质颗粒。组织病变有炎症白细胞浸润,并有成纤维细胞和结缔组织增生以及肉芽肿病变,肝组织绝大部分被次生囊所取代。观察证明两种鼠类是我国多房棘球蚴的适宜动物宿主。 小白鼠人工感染实验阐明虫卵至多房棘球蚴的全程发育。感染孕节48小时后肝组织内有六钩蚴病灶。3天后虫体呈囊块,与肝组织有界限可辨。10~12天后虫体形成泡囊,有生发层细胞分化。30天后泡囊增大达1.3×1.0  相似文献   

5.
新疆尼勒克县首次发现伊犁田鼠感染多房棘球蚴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1999年10月11-22日在新疆尼克县境内科古琴山南坡孟玛热勒林场进行野生动物度调查时,捕获并解剖野生伊犁田鼠916只,其中7只自然感染多房棘球蚴,感染率为0.76%,其中3只有发育完全的原头节;4只为发育不完全的雏囊可见完整角质层和生发层。但无原头节。伊犁田鼠体仙查获的多房棘球蚴为该绦虫中间宿主的一个新记录。  相似文献   

6.
细粒棘球蚴和多房棘球蚴的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RAPD技术,对细粒棘球蚴和多房棘球蚴两种包虫细虫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比较,对7种随机引物进行筛选,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其中3种引物OPB16、OPB11和OPB10的扩增产物可明显地将棘球蚴和泡球蚴在基因水平上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7.
用细粒棘球蚴(Echinococcus granulosus)原头节和多房棘球蚴(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原头节实验感染灰仓鼠(Cricetulus migratorius)和草原兔尾鼠(Lagurus lagurus),并以NIH小鼠和BALB/c小鼠做对照,观察了继发性棘球蚴囊的发育情况。四种鼠的细粒棘球幼感染率分别为31%(37/118)、21%(6/28)、  相似文献   

8.
甘南藏族自治州中间宿主牦牛、绵羊棘球蚴感染状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掌握甘南藏族自治州中间宿主棘球蚴感染状况,为本地区包虫病的传播动力学研究及开展大规模包虫病防治做好前期工作。方法对碌曲县和玛曲县当地牦牛、绵羊作包虫病病原学检查,记录囊肿大小、数量、寄生部位及性质等,并用10%甲醛溶液固定,做病理切片检查。结果剖检绵羊4309头,细粒棘球蚴感染率为10.61%(457/4309),多房棘球蚴感染率为0.14%(6/4309);剖检牦牛3645头,细粒棘球蚴感染率为9.16%(334/3645),多房棘球蚴感染率为0.14%(5/3645)。结论该地区牦牛及绵羊细粒棘球蚴感染率较高,并有多房棘球蚴感染。  相似文献   

9.
1987年12月~1988年4月,在新疆塔城地区北部的塔城、额敏、托里、裕民四个县(市)牧场及农业区周围15~20公里范围内进行了多房棘球绦虫的调查。解剖野生赤狐36只,其中11只自然感染多房棘球绦虫,感染率为30.6%。在裕民县郊苇湖地带捕到狼2只,其中1只感染有多房棘球绦虫,为国内新记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本实验通过研究对比不同时间两种肝棘球蚴病灶周围组织纤维化情况,进一步了解肝棘球蚴病的病理生理发展过程,为肝棘球蚴病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建立动物模型,使用HE,Masson染色以及COL1,COL3、α-SMA、TGF-β1免疫组化染色对比观察两种肝棘球蚴病在不同时间纤维化情况的不同。结果 随着时间的变化肝细粒棘球蚴病灶周围纤维化由弥漫到聚集,可形成连续致密的纤维外膜;肝多房棘球蚴病灶周围组织纤维化始终为弥漫性,无法形成连续质密的纤维外膜。细粒棘球蚴组病灶周围COL1(r=-0.768,P<0.05)、COL3(r=-0.781,P<0.05)、α-SMA(r=-0.867,P<0.05)、TGF-β1(r=-0.854,P<0.05)的表达强度与时间呈负相关,多房棘球蚴组病灶周围COL1(r=-0.349,P>0.05)、COL3(r=-0.037,P>0.05)、α-SMA(r=-0.107,P>0.05)、TGF-β1(r=-0.148,P>0.05)的表达强度与时间无相关性。 无相关性同时观察到两种包虫周围细胞外基质胶原含量不同,细粒棘球蚴组I、III型胶原比高于多房棘球蚴组(Z=-3.23,P<0.05)。结论 相较于多房棘球蚴,细粒棘球蚴病灶周围可产生连续致密的纤维外囊。细粒棘球蚴在外囊形成后纤维化进程减弱或停止,多房棘球蚴在整个病程中均有活跃的纤维化反应。细粒棘球蚴相较于多房棘球蚴外囊的I/III型胶原比值较高。  相似文献   

11.
中英法三国包虫病研究项目小组在欧共体EEC-STD3项目,中法科学技术友好促进会支持下,于1996年在新疆和布克塞布县进行了包虫病流行病学及生态学研究,将现场捕捉野鼠一赤颊黄鼠带回新疆医学院作多房棘球蚴感染敏感性实验,感染率功率达80%,说明赤颊黄鼠对多房棘球蚴高度敏感。有可能在塔城,阿勒泰地区的多房棘球蚴病流行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新疆北部多房棘球绦虫动物宿主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在新疆北部泡型包虫病流行地区的农村牧区以及山地和草原地带进行多房棘球绦虫终宿主和中间宿主调查的结果。采用槟榔碱导泻法检查 30 5只家 (牧 )犬 ,在 5 2只犬中检出棘球绦虫成虫 ,感染率为 17%。对所获 13974条虫体进行鉴定的结果 ,皆为细粒棘球绦虫。表明在新疆北部泡型包虫病流行地区 ,家犬不是多房棘球绦虫的终宿主。检查啮齿目动物 31种 5 16 3只 ,食虫目动物 4种 2 6 1只和兔形目动物 2种 196只。在西部天山地区捕获的伊犁田鼠和塔尔巴哈台山地区捕获的水鼠平中发现多房棘球蚴感染 ,表明这两种鼠类是当地多房棘球绦虫的中间宿主。属于国内新记录。  相似文献   

13.
&#718;&#805;,Verdana,Arial'; mso-hansi-font-family: '&#718;&#805;,Verdana,Arial'; mso-bidi-font-family: 宋体">目的 制备抗泡球蚴组织单克隆抗体,并鉴定其特异性。 方法 运用泡球蚴组织粗抗原免疫小鼠制备免疫脾细胞,运用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将其与小鼠骨髓细胞SP2/0融合。采用ELISA和免疫组化方法筛选抗泡球蚴原头节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检测所获细胞株的染色体数目,采用ELISA和免疫组化法鉴定所获抗体的特异性。 结果 获得了一株能稳定分泌的抗泡球蚴原头节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6G2A7F7。染色体数目为98条,为明显的融合细胞核型。所分泌的抗体McAb P325能与泡球蚴中的生发层和原头节特异结合,特别对原头节上的小钩和吸盘表现出很强的结合反应。但与棘球蚴(人源)和水泡带绦虫幼虫(细颈囊尾蚴)组织无特异性结合反应。 结论 制备的杂交瘤细胞能稳定分泌McAb P325,为泡球蚴的细胞分类、免疫组化和抗原研究提供工具和基础。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告甘肃合作牦牛自然感染多房棘球蚴,感染率1.6%。病理学观察,多房棘球蚴发育不良,无生发层与原头节存在,与人体多房棘球蚴病理观察相似。  相似文献   

15.
从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捕获的沙狐(Vulpes corsac)小肠中收集到的西伯利亚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sibiricensis)和多房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的成虫,经人工感染实验小白鼠,用在小白鼠体内发育的两种泡状蚴(Alveolar echinococcus)的微量物质,分别经腹腔接种到实验室饲养的长爪沙鼠(Meriomes unguiculatus),结果再次证实此两种棘球绦虫具有完全不同发生形式的泡状蚴和不同的宿主反应以及西伯利亚棘球绦虫种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房棘球绦虫原头蚴对体外培养宿主肝细胞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采用宿主大鼠肝细胞BRL3A和人源肝癌细胞系HepG2,分别与多房棘球绦虫原头蚴体外无血清共培养。实验组(与多房棘球绦虫原头蚴共培养)每瓶细胞接种约3×103个原头蚴;处理组(U0126)每瓶细胞先用20μmol/L U0126处理3 h,再接种约3×103个原头蚴,继续共培养,分别在12、24、48、72、96和120 h收集细胞,同时收集对照组(无血清培养基)细胞。利用免疫印迹技术(Western blot)检测p-ERK1/2、p-p38和p-JNK的变化。结果在48 h,肝细胞BRL3A共培养组p-ERK1/2表达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12、24和48 h,p-JNK和p-p38表达活性分别有微弱升高;在72和96 h肝细胞HepG2共培养组p-ERK1/2表达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JNK和p-p38表达活性无明显变化;U0126处理组p-ERK1/2活性受抑制。结论多房棘球绦虫原...  相似文献   

17.
新疆额敏县首次发现水(鼠平)感染多房棘球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5月在新疆塔城地区额敏县境内塔尔巴哈台山和齐吾尔喀什尔山区域的巴衣木扎地区在一只水Bing(Arvicola terrestris Linnaeus,1758)肝脏中发现有多房棘球蚴(Metacestode of 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自然感染,感染率为1.6%(1/61),为我国水Bing中发现多房棘球蚴寄生的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调查塔城地区和布克赛尔县境内国营牧场秋季荒漠草原黄兔尾鼠(Lngurus luteus Eversmann)的数量及是否感染多房棘球蚴.方法 2009年9月24-28日,采用洞口系数法调查鼠密度,用中号板夹捕获鼠类.对捕获的黄兔尾鼠进行解剖,检查是否感染棘球蚴,解剖后用肉眼观察肝脏和脾脏感染棘球蚴状况.结果 黄兔...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继续观察感染后6~24个月的细粒棘球蚴在NIH小鼠体内发育的组织学及组织化学变化。结果表明,在鼠体内出现育囊的时间为感染后7~8个月,囊液内见到游离原头节及子囊的时间分别为8及10个月,并发现细粒棘蚴体内的糖原、DNA、RNA、碱性蛋白质的含量,AKP、ACP及ATP酶的活力,均以生发层的芽状突起部分及原头节内的较丰富和较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