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乳腺癌术后胸壁照射技术剂量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狄小云  徐敏  王健  陈维军 《实用癌症杂志》2002,17(5):502-504,514
目的:对乳腺癌术后胸壁放射治疗几种常用照射技术的剂量分布特点进行研究。方法:对乳腺癌手术后患者和做了标记的测量体模,按放疗体位做CT扫描,CT影像经网络送入三维TPS,在TPS上设计4种照射方案,并在人体模上进行模拟照射(参考剂量1Gy),用热释光剂量仪进行实际测量。结果:实验结果表明除电子弧形旋转照射外,其它3种照射技术的胸壁剂量都较均匀(胸壁平均剂量>0.90Gy)。电子线弧形旋转照射 和X线双切线影+内乳区电子线野技术由于在内乳区设野保证了内乳区有充足的剂量(内乳点剂量>0.90Gy),但是后者在2个野交界处易形成剂量冷热点。单纯X线切线野和适形野技术在内乳区可产生欠剂量情况,体积剂量直方图显示电子线旋转照射技术肺部受高剂量照体积最小,适形野技术也使肺部受高剂量照射体积明显减小。在体表加盖1.0-1.5cm的组织等效填充物后,4种照射技术的皮肤剂量可提高到0.90Gy以上。结论:乳腺癌胸壁照射技术有不同的剂量分布特点,在临床应用时应视患者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全身电子线照射治疗肿瘤期蕈样霉菌病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我院2007-2016年收治的皮肤蕈样霉菌病患者11例,均经病理检查证实,中位年龄52岁,均为T3期患者,所有病人采用6Mev电子线全身照射,总剂量DT 36 Gy,残留病灶电子线局部加量放疗DT 10~20 Gy,放疗后有8例患者联合CHOP方案化疗2~4周期.结果:总有效率为100%,其中CR 72.7% (8/11)、PR 27%(3/11)、平均生存时间10.8月,目前生存2例,不良反应主要有皮肤红斑、干燥脱屑、脱发、无汗、色素沉着及骨髓抑制等.结论:全身电子线照射治疗T3期蕈样霉菌病的效果是显著的,且不良反应可耐受,因此可作为局部晚期蕈样霉菌病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3.
皮肤T细胞淋巴瘤是一组相对罕见的主要表现在皮肤的成熟T细胞淋巴瘤,其常见的亚型是蕈样肉芽肿(俗称蕈样霉菌病)。电子线全身照射作为重要的常规治疗手段之一,却存在着剂量分布不均、体位重复差、治疗时间过长等诸多缺点,从而影响疗效及患者预后。近年随着螺旋断层放疗系统的出现与逐步普及,越来越多的单位凭借其能治疗超长靶区和实现剂量雕刻式分布的特点,正逐步扩展其在全身皮肤照射治疗中的应用,以便进一步探讨其优劣并确认是否能取代传统电子线全身照射。本文对螺旋断层全身皮肤照射治疗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介绍其治疗技术的发展、临床治疗效果及目前存在的顾虑和争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全身照射及半导体实时剂量监测方法 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应用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6 MV X线对57例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行半坐立姿或侧卧式两野或四野前后平行对穿野单次或分次照射,并在照射中使用6个半导体探头对患者不同部位进行实时剂量监测,根据监测结果 采用不同厚度的铅皮调整人体中平面受照剂量的均匀性.结果 接受分次照射的41例患者疗后均有轻度和中度恶心、呕吐、腮腺肿胀等症状,但均能耐受,经对症治疗后好转,顺利完成造血干细胞的移植,无一发生间质性肺炎.实时监测也表明,患者全身照射剂量均匀性符合临床治疗要求.结论 采用半导体探测器实时剂量监测与半坐立姿或侧卧式前后平行对穿照射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全身照射方法 .  相似文献   

5.
目的:IP板与自制十字板合用,采用三次曝光照相技术拍摄射野证实片,用于后颈电子线补量照射范围的确定。方法:将自制十字补板和IP板放置在相应位置,分三次曝光拍摄射野证实片,确定电子线后颈量的照射范围,然后在模拟机下同体位拍摄复合定位片,评价照射范围是否符合治疗要求。结果:8例需要后颈电子线补量的病人使用三次曝光方法拍摄射野证实片,经模拟定位机同治疗体位拍摄复合定位片证实,经主管医生确认电子线后颈补量照射野范围均符合治疗要求,PTW 2D-ARRAY729矩阵验证剂量误差符合要求。结论:采用三次曝光技术确定电子线照射野的方法,可用于鼻咽癌及其他口咽部肿瘤治疗时对后颈电子线补量,该方法操作简单方便、实用。  相似文献   

6.
旋转治疗技术是体外照射一种常片3的技术,它采用一个照射野来对准肿瘤,其优点是旋转角度选抒适当时,可得到理想的剂量分布,且靶区剂量分布均匀,形态对称,靶区外剂量迅速下降。本文介绍用胶片法测量不同旋转角度时的射线剂量分布,并讨论了临床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自行设计了全身电子线照射(TSEI)的患者固定用标准体位架,以及可以人工360度旋转的特制旋转盘。分别应用剂量仪、仿真石蜡固体体模、固体水,柯达慢感光胶片,胶片分析仪等多种剂量测试工具,对开展该技术所需的临床剂量学参数进行系统的数据采集,并加以分析。总结出一套对临床行之有效的照射剂量参数,并已应用于临床,为逐步开展此项工作的临床机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对于表浅的恶性皮肤淋巴瘤等疾病,采用电子线全身照射能得到较好的疗效。从五十年代开始到现在已发展多种照射技术。我们采用一种简单的病人卧位的全身照射方法,用4MeV能量的电子束照射病人,治疗中光阑开到最大而且不加任何限光筒,SSD=158cm。病人采用仰卧和俯卧两种体位,每种体位机架从45°和315°两个方向照射,人体从头侧到足侧按光野结合,根据病人身长用了3~4个照射野相接。治疗常规是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全身皮肤电子线照射的急性毒性反应,探讨热释光剂量监测的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自1995年底利用Varian-2100CHDTSe-6MeV电子束治疗模式治疗4例病人,分别用6mm和10mm有机玻璃散射屏降低电子线能量,提高皮肤表面剂量。用热释光剂量计进行5人次18个解剖部位的剂量监测,治疗周剂量500~600cGy,总量3000cGy。结果全身皮肤电子线照射对各期皮肤T-细胞淋巴瘤均有良好控制效果;急性毒性反应限于皮肤及附属器,病人均能耐受;热释光监测结果与急性毒性反应相符。结论热释光剂量监测对疗中手指、足背屏蔽防护及治疗后头顶、腋下、会阴、足底补量照射有指导意义。对肥胖病人应行大腿内侧补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颈胸交界区食管癌放射治疗中不同射野与楔形板应用的技术。方法:采用美国CMS公司XiO V4.1.1三维治疗计划系统(TPS),比较颈胸交界区食管癌在不同治疗计划中等剂量曲线、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及其他评价指标的优劣。结果:采用先前后对穿照射(适形野或马褂野)及后程两前斜野加楔形板治疗技术的剂量分布较仅应用两前斜野加楔形板治疗技术等剂量曲线分布均匀,肺受量减小。运用马褂野较用适形野的照射方式剂量分布更加均匀且满足锁骨上淋巴结区预防照射要求;楔形板常规应用技术(仅厚端相对避免内野高剂量)的靶区剂量分布较其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的应用技术均匀性明显不足。结论:放射治疗技术和楔形板在颈胸交界区食管癌放射治疗中的应用应做到个体化,对锁骨上淋巴结区需预防照射的患者,应采用先前后对穿照射(适形野或马褂野)加后程两前斜野及楔形板治疗技术,对锁骨上淋巴结区不需预防照射的患者,则可以用前两斜野加楔形板治疗技术。  相似文献   

11.
电子线旋转治疗技术在乳腺癌术后胸壁照射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ang XS  Liu MZ  Hu YH 《癌症》2004,23(3):358-360
随着肿瘤综合治疗的不断发展,乳腺癌的治疗策略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放射治疗作为一种局部治疗方法在乳腺癌综合治疗中仍占重要地位。乳腺癌术后胸壁复发占所有局部复发的44%~69%,居第一位,成为乳腺癌术后放射治疗的最重要靶区。然而,由于胸廓特殊的几何形状,传统的照射方法难以达到合理的剂量分布。电子线旋转治疗技术利用电子线的剂量分布特点、结合胸壁的形状和靶区的深度选择不同的能量,使靶区达到合理的剂量分布,同时降低心、肺受量,在胸壁照射中具有较大的优势。临床实践也证实,电子线旋转照射与常规照射技术相比具有局部控制率高、心肺毒性小、皮肤反应轻等优点,在胸壁照射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三维适形调强放疗与常规电子线放疗在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靶区剂量学分布中的对比.方法 选取行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60例,均采用CT进行定位,分别采用常规电子线放疗和三维适形调强放疗两种方式,比较两种放射方式剂量学差异并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三维适形调强放疗均匀性指数(HI)、适形指数(CI)、接受≥95%处方剂量时计划靶区的体积数值(PTVVD95%)均明显高于电子线放疗,PTVVD110%、PTVVD105%均明显低于电子线放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三维适形调强放疗心脏计划靶区体积(PTV)平均剂量(Dmean)、全肺Dmean和患肺V5值均明显高于电子线放疗,全肺V20、心脏V30、心脏V40和患侧肺V20值均低于电子线放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维适形调强放疗不仅能够提升剂量均匀性和靶区适形性,还能够减少对心脏与肺部的照射剂量和体积,优于常规电子线放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三维近距离膜治疗在乳腺癌上臂皮肤环周侵犯中的应用。方法 乳腺癌术后同侧胸壁、腋窝及锁骨上复发,同侧上臂皮肤及皮下软组织大面积环周受侵患者1例。对其上臂病变采用192Ir高剂量率近距离膜治疗,处方剂量50 Gy分25次,并与电子线计划进行比对,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三维近距离膜治疗与电子线的靶区剂量不均匀指数分别为1.62和1.94。三维近距离膜治疗CTV的D90、D100和V150%分别为205、163 cGy和6.3%,均高于电子线计划的D90、D100和V150%(189、110 cGy和3.23%)。三维近距离膜治疗肱骨的 D0.1、D1、D2分别为155、147、145 cGy,高于电子线计划的肱骨的80、55、36 cGy,但均远低于骨耐受剂量。该患接受近距离膜治疗后病灶部分消退,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2级皮肤反应。结论 对于诸如乳腺癌上臂环周受侵的浅表、大曲度靶区的照射,对比于电子线计划,选用近距离膜治疗实施简便均匀性好,可较好达到处方剂量,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蕈样肉芽肿的诊断治疗现状,加强对蕈样肉芽肿的认识,提高对蕈样肉芽肿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蕈样肉芽肿患者的临床诊疗情况,并进行随访,结合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6例患者临床表现多样且不具有特异性,早期诊断皆不明确,确诊均有赖于组织病理结果。1例ⅡA期患者行全身电子线照射,随访2年至今无复发。5例ⅡB期患者中1例行BACOP方案联合化疗、2例行全身电子线照射(TSEI)、2例行TSEI联合CHOP方案化疗,其中1例控制不佳随访8个月后死亡;另外3例随访至今无复发。结论蕈样肉芽肿病变部位多样化,临床表现复杂且不具特异性,早期诊断困难,需综合分析患者病史与各项辅检结果,排除其它疾病作出诊断,组织病理学结果是关键性诊断依据。根据临床分期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可达较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全身皮肤电子束照射剂量学参数的测量和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全身皮肤电子束照射(TSEI)的剂量学参数进行测量并讨论。方法采用双机架角多野照射技术,在源皮距等于380cm下对6、8MeV电子束相关照射野的剂量学参数进行测量。采用平行板电离室和半导体探头测量百分深度量;用半导体探头测量均匀模体内某一深度处各点剂量均匀性,用剂量胶片测量人体体模横截面的剂量分布。结果对于6、8MeV电子束双机架角6个野照射,最大剂量深度都在0~3mm处,6MeV的80%,50%剂量深度分别在7、14mm处,8MeV的80%、50%剂量深度分别在7、17mm处。在机架旋转方向上模体2、11mm深度处野内各测量点的剂量均匀性在-10%~ 3%内。得出了人体模脐部横断面内等剂量分布曲线。结论全身皮肤电子束照射的剂量学参数与常规单野照射的剂量学参数有较大区别,临床治疗前需要准备充分的临床剂量学资料。  相似文献   

16.
目的:乳腺癌术后胸壁电子线放射治疗时单野与分野治疗对整个胸壁照射区剂量分布比较。方法:对乳腺癌根治术后病人进行模拟CT定位,用Varian的Eclipse治疗计划系统进行CT图像重建、靶区勾画。6MeV或9MeV电子线对所勾画的靶区进行单野和分野计划设计,计算并比较整个靶区的剂量分布。结果:乳腺癌术后胸壁照射由单野改成二野照射后,80%剂量曲线所包靶区体积由47%上升到84%,90%剂量曲线所包靶区体积由28%上升到72%。结论:进行乳腺癌根治术后大胸壁电子线照射时,单野照射剂量分布不均且靠近内乳区和腋中线区剂量严重不足,若在病人体表弯曲处进行分野,分野后进行二野照射则大大提高内乳区和腋中线区的剂量,提高了整个靶区的剂量,从而满足临床剂量要求。  相似文献   

17.
目的:乳腺癌术后胸壁电子线放射治疗时单野与分野治疗对整个胸壁照射区剂量分布比较。方法:对乳腺癌根治术后病人进行模拟CT定位,用Varian的Eclipse治疗计划系统进行CT图像重建、靶区勾画。6MeV或9MeV电子线对所勾画的靶区进行单野和分野计划设计,计算并比较整个靶区的剂量分布。结果:乳腺癌术后胸壁照射由单野改成二野照射后,80%剂量曲线所包靶区体积由47%上升到84%,90%剂量曲线所包靶区体积由28%上升到72%。结论:进行乳腺癌根治术后大胸壁电子线照射时,单野照射剂量分布不均且靠近内乳区和腋中线区剂量严重不足,若在病人体表弯曲处进行分野,分野后进行二野照射则大大提高内乳区和腋中线区的剂量,提高了整个靶区的剂量,从而满足临床剂量要求。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电子线放疗瘢痕疙瘩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收治可随访到的瘢痕患者222例共222处瘢痕疙瘩,年龄6 ~73岁(中位年龄29岁).术后1天内开始放疗,放疗采用6MEV电子线源皮距照射技术,照射野为瘢痕切口(包括缝线针眼)外扩1cm,照射剂量20Gy/5f,术后24h开始照射.随访时间12~ 36个月(中位时间24个月).结果:222处瘢痕疙瘩治疗后有效为204处(91.8%),痊愈97处(43.7%),显效63处(28.4%),有效44处(19.8%),无效18处(8%),单因素分析显年龄、瘢痕部位为影响疗效因素(P=0.048,0.001),多因素分析显瘢痕部位为影响疗效独立预后因素(P=0.001).结论:采用电子线治疗瘢痕疙瘩可取得满意疗效,放疗面平坦度是保证电子线治疗瘢痕效果的重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比实际测量结果探究利用蒙特卡罗方法模拟患者在实际X (γ)射线全身照射过程中全身剂量分布的可行性。方法 利用MCNPX构建准确的医科达Synergy加速器6 MV治疗头蒙卡模型,根据CT值与物质密度的关系将ATOM物理体模的CT转换为用于MCNPX计算的体素模型,模拟患者在X (γ)射线全身照射过程中常用的水平照射方式中全身的剂量分布,并将模拟结果与热释光剂量计在ATOM物理体模内不同位置处的测量值进行对比分析其差异。结果 标准源皮距下6 MV加速器治疗头模型在水模体中计算的百分深度剂量曲线和离轴剂量曲线与医院的实际测量值差异性均<2%,其中10 cm×10 cm射野下的最大剂量点深度约为1.5 cm,与实际测量值相符。全身照射中体模内不同位置处剂量的模拟结果与热释光剂量计测量值的最大差异性约为4%,MCNPX的模拟结果与热释光的测量结果基本符合。结论 MCNPX较精确地模拟计算患者全身照射的剂量分布,蒙特卡罗模拟为全身照射过程中患者全身剂量的均匀性优化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扩大切除联合电子线照射治疗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月至2008年6月荆门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5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先行肿瘤扩大切除术,术后1个月开始接受局部放疗,采用8 MeV电子线行单野垂直照射,200 cGy/次,5次/周,同时加用0.5 cm补偿块,照射至总量为50 Gy后缩野行局部加量照射10 Gy。对治疗中、治疗后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并对5年无复发生存率进行统计。结果所有患者电子线照射治疗中、治疗后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术后随访5年以上,无失访者。15例中仅1例在术后4年时出现局部复发,再次行扩大切除术及术后放疗,无远处转移复发者。5年无复发生存率为93.3%,复发率为6.7%。结论扩大切除联合电子线照射治疗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