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丛珊  闫隆  李虹  钱玉林  王猛  于涛 《中国康复》2023,38(8):498-502
卒中后失语症(post-stroke aphasia,PSA)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获得性交流障碍综合征[1],以语言表达、语言理解障碍为主要表现,伴或不伴有写作、认知等功能障碍,是卒中常见后遗症之一。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卒中人数达2876万例[2]。  相似文献   

3.
王祥龙  吴文 《华西医学》2023,(6):815-821
近年来,非侵入性脑刺激(non-invasive brain stimulation, NIBS)技术在康复领域发展迅速。特别是在脑功能障碍的康复中,该技术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并在多个方面显现出一定的治疗潜力。然而,在临床实践中,大多数NIBS治疗方案的疗效有限。NIBS的起效机制、如何提升NIBS疗效以及NIBS的安全性问题仍需要更多关注。该文将述评近年来NIBS在脑功能障碍康复中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NIBS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相关研究以及适宜的康复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非侵入性脑刺激(non-invasive brain stimulation,NIBS)技术包括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 TMS)与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采用meta分析探讨NIBS对卒中后失语症的治疗效果。方法:检索NIBS治疗卒中后失语症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 trial,RCT),按一定标准、质量评价后纳入文献,应用RevMan 5.3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最终纳入9篇RCT,共214例患者。对照组进行常规言语训练,94例;NIBS组进行rTMS或tDCS治疗,12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NIBS治疗后,试验组言语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SMD=0.68,95%CI(0.39,0.96),Z=4.66,P0.01];rTMS治疗后有评分明显提高[SMD=0.82,95%CI(0.50,1.14),Z=4.97,P0.01],而tDCS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无显著性意义[SMD=0.18,95%CI(-0.42,0.79),Z=0.59,P=0.56]。结论:NIBS技术对卒中后失语症患者的言语功能可能有积极作用;r TMS可改善言语功能,而tDCS治疗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赵越  尹昱  赵振彪  王晓晗 《中国康复》2020,35(7):375-378
近年来,非侵入性脑刺激(Noninvasive Brain Stimulation,NBS)作为一种神经调控方法在国内外神经康复领域受到广泛关注。其中最主要的两项技术为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和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基于神经可塑性原理,非侵入性脑刺激可通过诱导突触形成、重组等途径改变神经通路,调节中枢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6.
舒璇  刘淑芬  陈丽霞 《华西医学》2021,36(5):566-571
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是利用磁场或电场作用于大脑,从而调节大脑皮质神经元活动的技术,主要包括经颅磁刺激和经颅直流电刺激.原理是通过改变大脑皮质的兴奋性,加速诱导神经可塑性,特点是无创、安全且患者能耐受.该文主要介绍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的理论基础、作用机制、在脑卒中并发症、神经性疼痛和癫痫中的应用及安全性,探讨了非侵入性脑刺激...  相似文献   

7.
脑卒中后的各项功能障碍均会对个人、家庭、社会产生诸多不良影响,认知功能障碍是其中重要影响之一。非侵入性脑刺激是近年来康复治疗研究的热点,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和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是应用较为广泛的两项技术,目前,将tDCS和rTMS应用于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旨在通过对tDCS和r...  相似文献   

8.
脑卒中已上升为全球的第二大致死原因和首要致残因素,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功能障碍之一,其不仅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吸入性肺炎等[1—2],危及患者生命。目前在临床上,吞咽障碍常用的治  相似文献   

9.
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作为一种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近年来在临床中的应用日趋广泛。许多研究发现tDCS在治疗精神疾病及神经系统疾病方面具有巨大潜力。但由于tDCS的作用机制尚未明确,其治疗参数设定及个体化治疗方案制订缺乏统一标准,导致tDCS的临床应用与普及仍受到诸多制约。本文主要综述涉及tDCS治疗参数的相关研究进展,并探讨不同参数tDCS的作用机制及疗效差异,旨在为tDCS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及指导。  相似文献   

10.
脑卒中在我国逐渐成为老年人群致残的首要病因,据报道脑卒中后20%~65%患者并发吞咽困难[1]。吞咽困难可导致吸入性肺炎、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等严重并发症,增加住院患者的病死率、致残率,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影响患者的功能康复。脑卒中引起吞咽困难主要机制为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在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技术(fNIRS)监测下,观察脑卒中患者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前后患侧上肢运动时大脑皮质激活模式的变化。 方法 选取脑卒中患者3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治疗组给予21 d、频率1 Hz的rTMS治疗,部位为健侧半球的M1区,对照组给予假刺激。两组患者给予同样的基础治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7 d、14 d、21 d 4个时间点,使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评价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在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利用fNIRS检测大脑皮质6个感兴趣区(ROI)的氧合血红蛋白值(HbO2)。6个ROI区分别是患侧半球和健侧半球的运动前区(PMC)、辅助运动区(SMA)和感觉运动区(SMC)。 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组内治疗7 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4 d、21 d的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量表评分显著增加(P<0.05)。与组内治疗14 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21 d的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量表评分显著增加(P<0.05)。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治疗组治疗14 d[(26.67±3.18)分]、21 d[(36.67±5.30)分]的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量表评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与同组同时间点其他ROI区比较,治疗组[(0.003 049±0.000 662)mmol×mm]和对照组[(0.003 201±0.000 834)mmol×mm]健侧SMC区HbO2较其他ROI区HbO2高(P<0.05)。与组内治疗前同ROI区比较,治疗组治疗21 d健侧SMC区[(0.001 125±0.000 232)mmol×mm]HbO2降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21 d同ROI区比较,治疗组健侧SMC区HbO2较低(P<0.05)。 结论 早期脑卒中患者健侧半球行rTMS抑制性序列治疗21 d,可降低患侧上肢运动期间健侧半球SMC区皮质激活,促进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对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脑电的影响,探讨针刺疗效的客观评价方法。方法:将40例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针刺治疗,共4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脑电信息采集,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Fugl 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FMA UE)、Wolf运动功能评定(WMFT)、Brunnstrom上肢运动功能分期对患者进行评定,并对脑电指标与康复量表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治疗4周后,2组C3、C4以及O1、O2导联α波平均功率值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FP1、FP2以及C3、C4导联δ波平均功率值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2组患者MBI、FMA UE和WMLF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均更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Brunnstrom上肢和手分期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均P<0.01),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均P<0.01);C3、C4以及O1、O2导联α波功率值与MBI、WMFT评分呈正相关(均P<0.05),FP1、FP2以及C3、C4导联δ波功率值与MBI、WMFT评分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针刺结合常规康复治疗改善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疗效较好,脑电指标可为针刺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临床疗效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3.
脑梗死后功能的恢复与大脑可塑性有关。影像学研究表明,脑卒中患者存在不同的脑激活图像,这与功能重组相关。近年来人们开始关注脑损伤后的不同时期未受损组织的变化。Hallett指出这种变化可能是因为去神经传入、去抑制、功能活动依赖性突触的改变、膜兴奋性的改变、新的纤维联系的形成或者是先前存在的纤维联系的暴露。有报道’,猴的幼崽单侧运动皮质损伤,成年时发现有新的运动功能代表区,此区在损伤处的内侧。Staines等对2例脑卒中患者及6例对照者在单侧和双侧重复抓握运动时所进行的功能性MRI检查表明:起初,与  相似文献   

14.
15.
张光伟  郑丽华 《华西医学》2009,(7):1627-1628
目的:观察中频电刺激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发生吞咽困难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临床用药完全一致,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辅以冰刺激和中频电刺激进行康复治疗,疗程为1月。观察患者吞咽困难的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35%,总有效率为9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显著性。结论:中频电刺激是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一种有效、简便、安全的方法,可推荐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卒中后认知障碍合并抑郁(PSCCID)患者脑功能活动的影响。 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且最终完成研究的3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2组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包括营养神经、改善循环、抗聚稳斑及控制基础疾病治疗,每例患者入组后均给予口服盐酸舍曲林片50 mg/d,疗程4周)和常规康复治疗(主要包括运动治疗、作业治疗和认知功能训练,其中运动治疗每次40 min,每日1次;作业治疗每次30 min,每日1次;认知功能训练每次30 min,每日1次。康复治疗每周5 d,共治疗4周。)。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增加rTMS治疗(10 Hz,100%静息运动阈值,刺激左侧前额叶背外侧皮质,每日1次,每周5 d,共治疗4周),对照组接受rTMS假刺激治疗(刺激时刺激线圈与刺激部位头皮切线垂直)。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结束后(治疗后),对2组患者进行临床功能评估,并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分析治疗前后的脑区局部一致性(ReHo)和低频振幅(ALFF)的变化。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较组内治疗前及对照组有多个ReHo和ALFF改变的脑区(P<0.05),其中升高的脑区主要位于刺激侧大脑,减弱的脑区主要位于刺激对侧。左额叶眶回ReHo升高与MMSE、MoCA和HAMD-17具有相关性(r=0.811、0.808和-0.771,P<0.05);左侧颞横回ALFF升高与MMSE和MoCA具有相关性(r=0.754和0.808,P<0.05)。 结论 rTMS改善PSCCID患者认知和抑郁可能与影响认知和情绪处理有关脑区的局部同步化和活动强度有关。  相似文献   

17.
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基于半球间抑制模型[1],通过调节神经可塑性促进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2].脑卒中后残存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比例明显高于下肢[3],即使经过常规康复治疗后,仍有50%~60%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4...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近红外脑功能成像(fNIRS)技术的检测下,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大脑皮质激活的影响。 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的康复训练(包括药物治疗、偏瘫肢体综合训练、物理因子疗法等),每日治疗60 min,6 d/周,持续4周。对照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假rTMS刺激,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rTMS刺激,每日1次,每次15 min,6 d/周,持续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UE)对2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估,采用fNIRS技术检测并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的前额叶皮质(PFC)、运动皮质(MC)和初级躯体感觉皮质(PSC)的激活程度(β值),并进一步分析和比较不同病变脑区的β值。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进行FMA-UE评分变量与β值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结果 ①治疗前,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的FMA-UE评分[(32.96±3.24)和(32.03±4.11)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FMA-UE评分[(42.33±3.80)和(39.23±4.77)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增加(P<0.01),且干预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②治疗前,2组患者PFC、MC和PSC皮质的β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干预组CH27和CH13的β值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在左侧病变脑区患者中,干预组治疗后的CH27和CH13的β值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且左侧干预组CH13的β值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的FMA-UE评分变量与CH27及CH13的β值变量呈中度相关(P<0.05),对照组的FMA-UE评分变量与CH27的β值变量呈低度相关(P<0.05)。 结论 rTMS有利于激活左侧病变脑区的兴奋性,提高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且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与左前额叶皮质(LPFC)、左初级躯体感觉皮质(LPSC)的激活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非侵入性脑部刺激技术(NIBS)作为一种安全、新型的治疗技术,在改善脑卒中、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器质性或非器质性疾病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中均显示出较好的应用前景。近年来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临床应用和临床研究较多,改善认知功能障碍效果相对明确,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与经颅交流电刺激(tACS)的应用研究也展现出较大的潜力。三者无论是单独治疗或联合治疗均显示出可改善认知功能的效果。其治疗模式选择、参数设置、联合治疗方案是治疗效果的关键要素,需要个体化治疗设计。本文结合三者改善认知功能的作用机制、临床效果、刺激参数、新型刺激模式、安全性等进行综合分析与比较,展望其未来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