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技术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急救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本院2014年4月至2016年8月期间急诊收治的45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予以基于损伤控制理念的进行抢救治疗及随访分析。结果经过基于损伤控制技术的抢救后,存活率为86.67%。存活患者随访结果显示,Majeed骨折复位恢复总优良率为82.05%(32/39)。生活质量评分平均(68.45±6.02)分。结论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急诊救治过程中运用损伤控制技术有助于控制出血,减少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管介入治疗创伤性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9年6月68例创伤性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术前均给予血管造影,根据患者是否出现造影剂外溢来判断其是否存在动脉损伤,动脉损伤者给予选择性栓塞术治疗;无明显造影剂外溢,但存在动脉分支呈充盈缺损者给予非选择性动脉血管栓塞术治疗。比较术前、术后患者4h血流动力学指标情况。记录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和转归。结果休克症状均得到控制,术后心率较术前明显下降,收缩压较术前明显升高,中心静脉压较术前明显升高,血乳酸盐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1例患者于术后3天出现腹胀,经积极治疗后恢复正常。68例患者均存活,病情稳定后均转至骨科进行手术治疗。结论创伤性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采用血管介入治疗具有较好效果,为临床抢救提供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血液动力学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早期救治策略,为临床早期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医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血液动力学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85例,对其临床诊断、临床治疗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早期救治策略进行总结。结果 85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血液动力学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中,ISS评分为27~70分,平均(38.7±11.4)分;患者在入院后,医护人员立即对其进行了生命体征评估,进行了相应控制性复苏策略的制定,急诊抢救室有48例行气管插管,18例行胸腔闭式引流术;25例患者急诊直接送入手术室行开颅减压+血肿清除术治疗;通过骨盆外支架固定术、介入治疗或腹膜外填塞等方式对骨盆出血进行控制,术后采取针对性对症处理措施。术后24小时内,4例患者由于出血性休克死亡,术后10天内,5例患者由于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死亡率为10.6%;生存患者住ICU平均时间为(14.8±4.7)天;术后对患者进行3个月随访,根据GOS评分判定,45例恢复良好,占53.0%,18例轻度残疾,占21.2%,7例重度残疾,占8.2%,6例为植物生存状态并自动出院,占7.1%。结论对于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血液动力学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临床应积极评估患者全身状态,对相应的控制性复苏策略进行制定并实施,采用综合方式对患者骨盆出血情况进行控制,以使救治成功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一体化损伤控制救治模式对腹部脏器损伤合并休克患者的救治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4年9月本院收治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合并腹部脏器损伤患者32例,所有病例损伤严重度评分(ISS)平均36.1分(35.2±2.94),采用院前院内一体化损伤控制救治模式进行治疗。腹部损伤应用填塞止血、简单修补、结肠造瘘等方法处理,病情稳定后再二期行骨折确定性内固定、腹部脏器确定性修复重建手术。统计分析患者抢救成功率、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临床疗效等指标。结果 32例患者中死亡5例(15.62%),抢救成功率84.38%,发生严重并发症6例(18.75%)。24例行二期内固定手术,术后恢复良好,有2例发生伤口愈合不良;患者行腹部脏器损伤二期重建手术均顺利度过围手术期,未发生严重术后并发症。结论严重骨盆骨折合并腹部脏器损伤病情危急、处理复杂,应用院前院内一体化损伤控制救治模式进行多科协作救治,能有效提高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骨盆骨折是一种严重的创伤,常常表现为不稳定型骨折,并可以引起休克和/或盆腔脏器损伤,治疗较为棘手,疗效相对较差.自1995年1月~2005年12月,笔者共收治不稳定型骨盆骨折31例,经积极救治,均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PFNA内固定治疗48例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32个月。骨折均临床愈合。按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优36例,良8例,中3例,差1例,优良率为91.7%。结论PFNA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骨折固定牢固稳定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复合性骨盆伤的早期失血及损伤特点,及其与救治关系、对预后结局的影响,探讨其分类救治的方法。方法 对233例具有严重骨盆伤伴有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患者按暴力方式、骨盆骨折类型及合并伤情分组,采用生理状态、解剖损伤及输血容量等方面的量化指标进行伤情评定分级,并计算生存概率(Ps),以此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骨盆骨折多伴有合并损伤,常为高能量交通伤所致;其出血源、出血量及血流动力学改变为非对称相关;其中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合并脏器破裂出血者伤后血压改变和早期输血量均较为显著,骨盆AIS和ISS分值较高,生存概率(Ps)较低。结论 高能量所致骨盆伤多为高危性创伤,易合并多发伤,常有多源性出血,加强整体伤势和出血来源的认识,区别不同伤情,有利于对其进行分类救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克氏针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支架以及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的患者50例的临床资料。其中24例患者采用有限切口克氏针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支架治疗,26例患者采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术后6个月腕关节活动度以及骨折愈合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克氏针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架方法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与钢板内固定临床疗效相似,并且具有创伤小、避免二次手术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骨盆骨折多由高能量损伤导致,发病率约占所有骨折的3%,患者创伤严重度评分( Injury Severity Score,ISS)偏高(25~48分),病死率高达8% ~32%,尤其是其中伴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因存在难以纠正的急性失血和多发创伤,病死率往往更高[1].对于后一类患者,早期急诊救治意义重大但存在一定难...  相似文献   

10.
DHS与PFN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比较老年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采用动力髋螺钉和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的手术疗效。方法62例不稳定型老年转子间骨折患者中,30例采用动力髋螺钉固定,32例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并对手术资料、术后并发症及髋关节功能进行临床随访分析。结果与DHS组相比,PFN组手术时间短,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少,骨折临床愈合时间短,且可早期下床负重而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论PFN技术创伤小、操作简单、固定牢靠、并发症少,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方法对70例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微创防旋髓内钉固定术治疗,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手术时间45~85 min,术中出血量80~200 m L,骨折愈合时间12~15周。术后未发生切口感染、股骨干骨折、内翻畸形、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随访12~24个月,经Harris评分评估,优良率为91.43%。结论采用微创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固定牢靠,可在术后早期进行功能恢复训练。术中骨折正确复位和熟练的手术操作技巧是手术成功和保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严重骨盆骨折的急救与治疗方法,降低死亡率,减少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7年6月就诊于我院的117例严重骨盆骨折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接诊时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将患者分为血流动力学稳定型和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型两类,并行分类救治。骨盆骨折的治疗在闭合复位后,采用包括外固定架固定、经皮螺钉内固定及小切口内固定等个体化治疗措施。结果本组共117例患者,死亡5例,死亡率为4.3%,按照血流动力学稳定型和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型的分型急救,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输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的112例中,有109例获得完全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4.5个月。术中失血量20~700 mL,平均136.5 mL,术后并发症发生率9.8%,末次随访时Majeed骨盆功能评分优良率为96.3%。结论严重骨盆骨折患者根据血流动力学状态采取分型救治,多学科协作,充分发挥手术室及ICU的抢救力度,有利于提高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对骨盆骨折采用包括外固定架固定、经皮内固定及小切口内固定等个体化治疗措施,降低了手术创伤,减少了术后并发症,提高了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骨科(damage control orthopaedics,DCO)技术在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合并多发伤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DCO技术治疗的43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合并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第一阶段用骨盆外固定支架固定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并进行其他简化手术、控制致命性大出血;第二阶段行ICU复苏治疗;第三阶段行确定性修复重建手术。结果 2例死亡,4例未随访,37例平均随访23.6月。按Matta标准评定疗效:优18例,良12例,可2例,差5例,总优良率81.1%。结论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合并多发伤病情较重,采用DOC技术有利于稳定血流动力学,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和伤残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流动力学平衡在骨盆骨折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2003年1月-2009年6月收治的48例骨盆骨折合并血流动力学不稳患者救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成功救治40例,8例死亡,死亡率16.7%.38例得到随访,随访10~36个月,平均16.6个月.骨盆骨折复位按照Matta评定标准:优良率为89.5%.功能按Majeed评定标准:优良率为92.1%.[结论]骨盆骨折合并血流动力学不稳患者病情较复杂,应用伤害控制策略、多科协作、早期应用骨盆外固定维持血流动力学平衡,能减少并发症,提高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骶骨是构成骨盆后环的重要结构和脊柱重力线分市到两侧髋臼的枢纽部位,垂直不稳定型骶骨骨折多由高能量损伤引起,常合并神经损伤和多发性创伤而引起骨盆环不稳定,特殊类型的骶骨骨折可引起脊柱-骨盆的不稳定.  相似文献   

16.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采集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损伤的病例资料,总结和分析其病情特点,为临床上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损伤救治应用限制性容量复苏及损伤控制提供初步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6月间收治的24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损伤患者资料。骨折采用Tile分型:B1型3例,B2型7例,C2型9例,C3型5例;创伤严重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25~37分16例,〉37分8例。24例患者来院后立刻限制性容量复苏,维持MAP在80~90 mmHg水平,随即行损伤控制性手术,控制骨盆出血,术后持续复苏,患者生理状况允许后,按计划进行确定性手术。结果治愈18例,死亡6例,其中3例死于失血性休克,2例死于MOF,1例死于肺栓塞。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7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3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结论在急救复苏过程中,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损伤患者进行限制性容量复苏,使输液量更少,控制出血更好,为实行救命性手术提供了机会;合理应用损伤控制策略可减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背景:严重肢体骨折常合并有腹部创伤,正确的诊断和处理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重要保障。损伤控制骨科理论(DCO)符合严重肢体骨折合并腹部创伤患者的病理生理特点,正确地应用DCO理论是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的关键。目的:探讨DCO理论在严重肢体骨折合并腹部创伤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38例严重肢体骨折合并腹部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骨折情况:单纯四肢骨折20例,骨盆骨折6例,骨盆合并四肢骨折4例,脊柱骨折4例,脊柱合并四肢骨折4例;闭合性骨折21例,开放性骨折17例。腹部损伤情况:脾破裂20例,肝破裂8例,肝脾破裂5例,肠破裂3例,肝破裂+肠破裂1例,肝破裂+肾破裂1例。损伤严重度(ISS)评分平均39.3分。结果:本组38例患者经DCO理论救治后死亡2例,36例患者病情稳定后行骨折确定性手术,实施确定性手术的时间为6~62 d,平均12.5 d。其中12例发生各种并发症。除2例死亡、4例失随访外,其余3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0~25个月,平均15.4个月。其中28例骨折正常愈合,愈合时间为12~25周,平均21.2周;3例骨折出现延迟愈合,经石膏外固定后愈合,总愈合时间为10~12个月;1例骨折术后10个月发现骨不连,经二期手术并植骨后愈合。所有随访者均部分或完全恢复正常工作生活。结论:DCO理论符合严重肢体骨折合并腹部创伤患者的病理生理特点,尽早进行针对性的损伤控制手术和ICU复苏是实施DCO的关键,可提高严重此类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关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 ,早在 19世纪魏尔啸就提出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血液高凝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 ,经近百年来医学界的验证 ,以上三大因素被公认。根据本病的发病原因 ,广大医务工作者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认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与创伤、手术、骨折、产后、癌肿等密切相关。1 创伤、骨折长期以来 ,根据文献报道及临床观察 ,认为魏尔啸提出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血液高凝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往往同时存在 ,互相作用。创伤及骨折的患者 ,既有血管壁的损伤 ,又涉及到卧床制动、血流滞缓、以及损伤…  相似文献   

19.
骨盆骨折Tile分类与患者早期输血量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研究骨盆骨折Tile分类与患者输血量之间的关系,便于对骨折患者的输血量进行预测,指导临床早期对血流动力学不稳患者的救治,减少死亡率。方法:回顾性研究5年间我院收治的97例骨盆骨折患者(平均年龄40.7岁)输血量、ISS评分、伴发损伤、住院时间、死亡率等与骨折不同分类之间的关系。结果:3型骨折患者骨折的严重程度与输血量、ISS、死亡率等,各组之间具统计学显著性差异。患者平均输血量为912ml,其中C组平均输血2200ml。ISS评分平均为18.4,其中C组为28.7。死亡率平均为5.2%,C组平均为19.0%。并且骨折的3组分类的伴发损伤之间也有统计学上差别。结论:Tile骨折分类方法能对骨盆骨折患者输血量有一定的预测价值。骨折类型越严重,患者早期复苏时的输血量就越多,伴发胸腹部损伤的机会和ISS评分也增加。  相似文献   

20.
骨盆外固定支架治疗骨盆骨折   总被引:39,自引:5,他引:34  
目的: 探讨用外固定架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可行性、特点及具体方法。方法: 根据骨盆骨折稳定性的Tile创伤分类, 对不同的创伤类型应用相对应的作用力进行固定,达到消除骨盆骨折移位、稳定骨盆环的目的。结果: 本组 13例, 1例未随访, 12例获得平均 23. 4个月随访, 7例均获得骨性愈合, 恢复原有工作, 3例良好, 2例可, 总优良率为 83. 3%。结论: 外固定术具有创伤小, 操作简单, 不增加损伤等优点。对于骨盆后侧韧带保持完整的B型骨折, 由于外固定架与后韧带群的协同作用, 因而能形成可靠固定。对同时存在垂直不稳定型的骨盆骨折, 骨外固定术可稳定骨折块, 减少出血, 从而有利于稳定血流动力学, 为早期复苏赢得时间。骨盆外固定支架是治疗B型骨盆骨折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