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检测血清胃蛋白酶原(PG)对诊断胃息肉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化学发光法检测109例接受内镜下治疗的胃息肉患者及33例对照组的空腹血清PGⅠ及PGⅡ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息肉组PGⅠ水平低于对照组,以胃体及胃窦息肉亚组为著,而炎性、增生性及腺瘤性胃息肉患者血清PGⅠ浓度较对照组均有统计学意义的降低;息肉组PGⅡ低于对照组,以胃底、胃窦息肉亚组为著,PGⅡ降低主要见于增生性息肉组;PGⅠ/PGⅡ比值(PGR)腺瘤组较各组均有统计学意义的降低。结论血清PG浓度是诊断胃息肉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结直肠锯齿状腺瘤内镜表现和病理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锯齿状腺瘤(SA)内镜下表现和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2000年1月~2008年5月检出的大肠息肉病例,了解SA的检出率、内镜形态和病理学特征。结果8726例肠镜检查共检出大肠息肉1062例(1457枚),检出率为12.17%,其中SA32例(60枚),检出率为0.37%,占息肉构成比为3.01%。SA直径〉1cm者占21.63%,明显大于增生性息肉(8.57%);SA表现为有蒂息肉所占的比例(8.33%)略高于增生性息肉(5.71%),但都低于腺瘤性息肉(40.84%)。SA癌变率介于管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之间,接近于管状绒毛状腺瘤。结论SA内镜形态、病理学特点提示SA是兼有增生性息肉形态学特征和腺瘤性息肉组织学特点的息肉,具有恶变潜能.  相似文献   

3.
结直肠锯齿状腺瘤内镜和病理形态特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锯齿状腺瘤(SA)内镜下形态和病理组织学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南方医院消化内镜中心2002年1月至2005年7月检出的大肠息肉病例,了解SA的检出率、内镜形态、腺管开口分型和病理组织学特征.结果 11894例肠镜检查共检出息肉病例1928例(2811枚),检出率为16.21%,其中SA 61例(71枚),检出率为0.51%,占息肉构成比为3.16%.SA直径>1 cm者占39.44%,明显大于增生性息肉;内镜下表现为有蒂息肉所占的比例(26.76%)高于增生性息肉(13.25%),但低于腺瘤性息肉(43.95%).1815枚息肉进行腺管开口分型,SA多表现为Ⅲ型腺管开口(41.67%),部分表现为Ⅳ型腺管开口(18.33%),与腺瘤性息肉较接近.SA中度以上异型增生发生率介于管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之间,并有2.82%的癌变率.结论 SA内镜形态、腺管开口分型和病理学特点提示其本质上与增生性息肉不同,与肿瘤性息肉表现类似,具有恶变潜能.  相似文献   

4.
胃增生性息肉是我国仅次于胃底腺息肉的第二大常见胃息肉,目前治疗胃增生性息肉的首选方式是内镜下切除术,其可以明显减轻患者创伤,但术后复发仍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明确胃增生性息肉复发的危险因素,能够尽量避免切除后复发,从而减轻患者再次胃镜治疗的痛苦,降低医疗费用;除此之外,研究表明胃增生性息肉有肿瘤转化的风险,明确其肿瘤转化的危险因素能够有效预防肿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胃贲门息肉的内镜下表现、病理特征,提高对其认识。方法回顾分析解放军总医院内镜中心2012年-2013年134例贲门息肉患者内镜及病理资料。结果贲门息肉的检出率为0.495%。134例贲门息肉中,增生性息肉123例,贲门腺癌2例,胃底腺息肉9例。增生性息肉的组织来源主要为胃柱状上皮。贲门增生性息肉常合并反流性食管炎和慢性胃炎。结论贲门息肉是一组异质性疾病,最多见的是增生性息肉,极少数为贲门腺癌。  相似文献   

6.
朱建新  高华  聂锦山 《山东医药》2014,(4):79-80,I0002,I0003
目的 分析以胃肠道多发性淋巴瘤性息肉病为表现的套细胞淋巴瘤(MCL)1例,探讨减少误诊的措施.方法 结合对1例以胃肠道多发性淋巴瘤性息肉病为表现的MCL病例的临床资料与相关文献,分析该病的临床特点、内镜下表现及鉴别要点.结果 以胃肠道多发性淋巴瘤性息肉病为表现的MCL早期表现为非特异性症状,需要仔细辨别内镜下特有表现,通过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以及免疫组化CD5及Cyclin D1检测阳性得以明确诊断.结论 以胃肠道多发性淋巴瘤性息肉病表现的MCL易误诊,注意鉴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胃增生性息肉与自身免疫性化生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7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内镜中心行内镜切除术的56例胃增生性息肉患者,包括17例伴肿瘤性改变和39例不伴肿瘤性改变的患者,分析患者血清学、内镜表现和病理的特点。结果 男22例、女34例,年龄(61.88±9.01)岁。空腹胃泌素升高率50.0%(28/56),血清抗壁细胞抗体(anti-parietal cell antibody,PCA)阳性率62.5%(35/56),贫血率37.5%(21/56),幽门螺旋杆菌阴性率64.3%(36/56)。与血清PCA阴性患者相比,血清PCA阳性患者以女性多见(P=0.034),易发生高胃泌素血症(P<0.001)、贫血(P=0.001)、多发GHPs(P=0.019),且以血清铁缺乏为主(P=0.044)。35例血清PCA阳性患者共108枚息肉,胃底、体91枚(84.3%)、胃窦17枚(15.7%,P=0.005);21例贫血患者共63枚息肉,胃底、体54枚(85.7%)、胃窦9枚(14.3%,P=0.075)。56例患者共142枚增生性息肉,73.2%(104/142)为带蒂息肉,69.0%(98/142)为“草莓状”息肉。17例伴肿瘤性改变中,6例高分化腺癌、2例中分化腺癌、3例高级别异型增生、6例低级别异型增生。结论 胃增生性息肉与自身免疫性化生性萎缩性胃炎有关,可能在其基础上向肿瘤性改变转化。  相似文献   

8.
周荣翠  吴成福 《内科》2013,(6):615-616
目的探讨潴留性息肉的临床特征、内镜表现、病理改变以及治疗后随访的意义。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经肠镜检查发现,行镜下息肉切除、病理检查确诊为潴留性息肉的33例患者的临床、内镜检查、病理等相关资料。结果33例潴留性息肉主要在发生直肠和乙状结肠,占81.8l%(27/33);临床表现有血便者占66.67%(22/33);病理检查33例中7例伴有急性炎性改变,2例伴小脓肿形成,1例多发性息肉伴有轻度不典型增生,未见恶性病变。33例患者术后观察7d,均未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潴留性息肉属于良性错构瘤,内镜下切除送病理检查是诊断和治疗的有效手段i该病虽然罕有恶变,但具有恶变的潜在危险性,应进行定期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9.
胃错构瘤性内翻性息肉是一种罕见疾病,内镜下一般难以诊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确诊了3例胃错构瘤性内翻性息肉,其中2例患者内镜下表现为黏膜下隆起,超声内镜提示起源于黏膜下层或黏膜肌层,呈混杂回声,内可见无回声区,拟诊平滑肌瘤或间质瘤;1例内镜表现为带蒂息肉。通过分析3例患者内镜、超声内镜及病理特征,并查阅文献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0.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癌变率较高。本文通过对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内镜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其临床特征,探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结肠镜检查可了解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结肠受累的部位和程度,为治疗及预后评价提供依据。通过家族调查可发现早期病例,内镜下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胃息肉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点。方法对440例胃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各病理类型胃息肉均有随年龄增长而增多的趋势,40岁之后表现尤为明显。女性略多于男性,其中胃底腺息肉更多见于女性。主要病理类型依次是:胃底腺息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主要发生部位依次是胃底、胃体、胃窦、贲门、幽门。1 cm的胃息肉最多。≥1 cm的胃息肉最多见于胃窦,1 cm的胃息肉多见于胃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底腺息肉最多见于胃底,增生性息肉最多见于胃窦,1 cm的息肉多是胃底腺息肉,≥1 cm的息肉多是增生性息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例增生性息肉和2例腺瘤性息肉被检出异型增生,发生部位主要在胃窦。结论对胃息肉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点的分析有助于胃镜检查对胃息肉性质的初步判断,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指导活检及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2.
大肠幼年性息肉内镜治疗后随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幼年性息肉目前多采用内镜下治疗,但幼年性息肉切除后的随访,国内尚未见报道。本文报告69例幼年性息肉患者内镜下治疗后的随访情况,讨论幼年性息肉的再检出率,影响再检出率的因素及随访时间的安排。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采用深度学习技术提升内镜医师在窄带光成像(narrow band imaging,NBI)下判断结直肠息肉性质准确率的价值。方法收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结直肠息肉的NBI非放大图片并分为3个数据集,数据集1(2018年1月—2020年10月,1 846张非腺瘤性与2 699张腺瘤性息肉的NBI非放大图片)用来训练和验证结直肠息肉性质鉴别系统;数据集2(2018年1月—2020年10月,210张非腺瘤性息肉和288张腺瘤性息肉的NBI非放大图片)用来比较内镜医师及该系统息肉分型的准确性,同时比较4名消化内镜初学者在该系统的辅助下判断息肉性质的准确性是否有提升;数据集3(2020年11月—2021年1月,141张非腺瘤性息肉和203张腺瘤性息肉的NBI非放大图片)用来前瞻性测试该系统。结果该系统在数据集2中判断结直肠息肉的准确率为90.16%(449/498),优于内镜医师。消化内镜初学者在有该系统的辅助下,息肉分型准确率显著提升。在前瞻性研究中,该系统的准确率为89.53%(308/344)。结论本研究开发的基于深度学习的结直肠息肉性质鉴别系统能够显著提升内镜医师初学者的息肉分型准确率。  相似文献   

14.
幼年性息肉又称黏液性或潴留性息肉,属于肠道错构瘤性息肉,好发于小儿,常因便血而就诊[1-3].近年来,随着结肠镜的普及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的广泛应用,小儿幼年性息肉的诊断率和治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现回顾我院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小儿结肠幼年性息肉的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新疆地区胃腺瘤性息肉临床、内镜、病理特征及癌变的高危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2012年1月至2022年10月间胃腺瘤性息肉患者的临床、内镜及病理资料。结果 共纳入胃腺瘤性息肉患者111例,男性53例(47.75%),女性58例(52.25%);年龄37~79岁(61.0±9.5)岁。腺瘤性息肉以汉族和维吾尔族患者居多,分别占65.77%和20.72%。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率为67.21%(41/60)。息肉多分布于胃体、胃底(41.44%)和胃窦(48.65%),以山田Ⅰ型(73.87%)为主。病理类型以管状腺瘤(47.75%)为主,伴肠型化生(52.25%)、低级别上皮内瘤变(36.94%)。47.75%(53/111例)的患者合并其他疾病。6.31%的患者伴同时性胃腺癌。45.95%的患者胃黏膜背景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胃型腺瘤性息肉≥65岁患者明显多于肠型,且仅分布于胃体胃底,以多发为主,黏膜背景以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常见(P<0.05)。息肉数目(OR=4.551, 95%CI:1.322~15.66,P=0.016)及黏膜背景(OR=4.852...  相似文献   

16.
不同病理类型结直肠息肉的差别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根据不同病理类型息肉的临床特点,找出不同息肉之间的差别,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4年820例结直肠息肉病例,分析患者年龄;息肉的部位、数目、大小、形态、病理类型、不典型增生程度和癌变情况。结果 ①腺瘤性息肉:包括管状、混合状、绒毛状三种息肉,其变化规律为平均体积逐渐增大、分叶和黏膜改变逐渐多见、不典型增生和癌变率亦逐渐增高。②幼年性息肉:发病年龄一般较小,直肠多见,平均体积大,多带蒂,分叶少见。③炎性息肉:平均体积小,多无蒂、光滑和不分叶。结论 各型息肉内镜下具有一定特征,可以做为初步判定息肉性质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结肠息肉内镜下的形态和病理组织学等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消化内镜中心2005年~2007年期间检出的结肠息肉病例,分析息肉的检出率、内镜下息肉形态、病理组织学类型、息肉癌变率、息肉术后复发、新生等情况.结果 633例电子肠镜检查共检出息肉病例138例,检出率为21.80%,以乙状结肠部位息肉数量最多,为52例,检出率8.21%,占息肉构成比37.68%(P<0.01).息肉直径在1~4 cm之间者90例,占息肉构成比65.22%(P<0.01);内镜下表现为有蒂息肉所占的比例(69.18%)明显高于无蒂息肉(P<0.05).从息肉病理组织学上分析,腺瘤性息肉为96例,占息肉构成比69.57%,明显高于增生性息肉(P<0.01);96例腺瘤性息肉中绒毛状腺瘤占62.50%,明显多于管状腺瘤(P<0.05);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为40%,明显高于管状腺瘤的16.67%(P<0.05).所有腺瘤性息肉经摘除术后(包括内镜下摘除和外科手术摘除)1年复查肠镜,发现绒毛状腺瘤和管状腺瘤的术后复发率分别为28.33%和8.82%(P<0.05),而新生率接近,分别为65%和88.24%(P>0.05).结论 结肠息肉的好发部位以乙状结肠居多;内镜下息肉大小多数在1~4 cm,以有蒂息肉居多;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摘除术后1年的复发率均高于管状腺瘤,更具有恶变潜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息肉的临床及病理特点,并初步评价胃息肉的内镜下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对122例胃息肉患者作临床及病理组织分析,其中97例行内镜下治疗,58例作6个月-9年的随访复查.结果胃息肉患者的中位年龄为46岁,30-60岁患者占723%;多发性胃息肉23例(189%),单发性胃息肉99例(811%),胃体和胃窦部胃肉占全部息肉的827%,964%的息肉直径小于2cm.病理组织学分类炎症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分别占467%、330%.随访中有4例患者息肉复发或再发,1例癌变.结论胃息肉多见于中年患者,好发于胃体和胃窦部,以炎症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为最多;胃息肉的内镜下治疗安全、可靠;首次治疗后应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19.
大肠癌及各类大肠息肉流式细胞DNA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其中腺瘤性息肉与大肠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我们应用流式细胞计对不同病理类型的大肠息肉组织细胞DNA进行定量分析,以探讨各类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伴轻度及重度异型增生者与大肠癌组织细胞DNA含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生物学特性,为临床正确处理各类型息肉提供理论依据。一、材料和方法1材料来源:65例标本均为内镜下活检组织,其中正常大肠黏膜6例,炎性息肉10例,增生性息肉7例,腺瘤性息肉10例,腺瘤性息肉伴轻度异型增生10例,伴中重度异型增生12例,大肠癌10例。2方法:标本经10%甲醛溶液固定,石蜡包裹切片,常…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无痛内镜下高频电和微波切除胃十二指肠息肉术的临床疗效,分析息肉的分布、大小、形态及组织学特征.方法 对130例胃十二指肠的204枚息肉进行了内镜下高额电切或/及微波灼除术.结果 切除成功率100%、有效率95.1%,4例并发出血,出血率3.1%.胃息肉好发部位为胃窦和胃体,以<2.0 cm的广基息肉为主;十二指肠好发部位为球部,以<1.0 cm为主.回收率为63.5%.其中腺瘤性息肉8例8枚,占6.15%;炎性息肉82例156枚,占76.4%;增生性息肉410例40枚,占19.6%.多发息肉均为炎性息肉.1年后其中95例胃息肉和6例十二指肠息肉的患者复查了胃镜,共发现5例复发,复发率为4.9%,且均非原位复发.结论 无痛内镜下高频电切除术和微波灼除术具有简便安全,损伤小、痛苦少、费用低及可重复实施等特点,两者合理使用,不失为消化道息肉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