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早期韦氏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WR-DLBCL)接受CHOP为主治疗的疗效及预后因素。方法 2006-2018年间收治137例确诊为WR-DLBCL患者,其中Ⅰ期22例,Ⅱ期115例。全组接受了CHOP类为主方案化疗,其中62例使用了利妥昔单抗,87例接受了累及野放疗。Kaplan-meier法计算总生存(OS)、无进展生存(PFS)、无局部区域复发生存(LRRFS),并Logrank法检验和单因素分析,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 全组5年OS、PFS、LRRFS分别为78.6%、69.5%、83.2%,综合治疗组分别为87.5%、80.2%、90.9%,单纯化疗组分别为64.2%、53.6%、72.9%。单因素分析显示乳酸脱氢酶、国际预后指数评分、大肿块、利妥昔单抗、化疗周期及综合治疗是影响OS、PFS因素;乳酸脱氢酶、大肿块、综合治疗是影响LRRFS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乳酸脱氢酶、综合治疗模式、利妥昔单抗是影响OS因素,LDH、综合治疗模式是影响PFS因素,LDH是影响LRRFS因素。结论 早期WR-BLBCL预后良好,在利妥昔单抗治疗的时代,化疗联合放疗的综合治疗方式仍然是早期WR-BLBCL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早期韦氏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WR-DLBCL)接受CHOP为主治疗的疗效及预后因素。方法 2006-2018年间收治137例确诊为WR-DLBCL患者,其中Ⅰ期22例,Ⅱ期115例。全组接受了CHOP类为主方案化疗,其中62例使用了利妥昔单抗,87例接受了累及野放疗。Kaplan-meier法计算总生存(OS)、无进展生存(PFS)、无局部区域复发生存(LRRFS),并Logrank法检验和单因素分析,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 全组5年OS、PFS、LRRFS分别为78.6%、69.5%、83.2%,综合治疗组分别为87.5%、80.2%、90.9%,单纯化疗组分别为64.2%、53.6%、72.9%。单因素分析显示乳酸脱氢酶、国际预后指数评分、大肿块、利妥昔单抗、化疗周期及综合治疗是影响OS、PFS因素;乳酸脱氢酶、大肿块、综合治疗是影响LRRFS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乳酸脱氢酶、综合治疗模式、利妥昔单抗是影响OS因素,LDH、综合治疗模式是影响PFS因素,LDH是影响LRRFS因素。结论 早期WR-BLBCL预后良好,在利妥昔单抗治疗的时代,化疗联合放疗的综合治疗方式仍然是早期WR-BLBCL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免疫化疗后早期韦氏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预后因素及放疗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03-21-2017-05-16本院收治的60例Ⅰ/Ⅱ期韦氏环DLBCL患者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放疗组(33例)和未放疗组(27例),均接受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和泼尼松(R-CHOP)方案的免疫化疗,放疗组在免疫化疗后接受累及野放疗(中位剂量:46 Gy)。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曲线描述并行log-rank检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全组随访达5年者有46例,5年总生存(OS)率、无进展生存(PFS)率和局部区域控制(LRC)率分别为80.00%、67.95%和84.4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nn Arbor分期为Ⅱ期、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2分、分期改良国际预后指数(smIPI)评分≥2分和未放疗是OS的预后不良因素,Ann Arbor分期为Ⅱ期、ECOG评分≥2分是PFS的预后不良因素,而放疗则是LRC的有利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OS有关联的因素包括年龄(HR=3.660,95%CI:1.02...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原发韦氏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和预后因素。方法 2000—2013年收治 200例确诊为原发韦氏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Ⅰ期 50例,Ⅱ期 125例,Ⅲ+Ⅳ期 25例。大部分患者接受 4~6周期CHOP或CHOP为主方案化疗以及受累野放疗(韦氏环+颈部淋巴结区域)。Kaplan-Meier法计算OS、PFS、LRC,Logrank法检验和单因素分析,Cox多因素分析。结果 5年样本数量 71例,全组 5年OS、PFS和LRC分别为78%、72%和87%。放化疗组的OS、PFS、LRC均高于单纯化疗组,分别为86%∶70%、84%∶58%和97%∶66%(P=0.001、0.000、0.000)。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肿瘤大小、分期、LDH和IPI是OS、PFS和LRC共同预后因素(P=0.000~0.036),PFS预后因素还包括ECOG评分(P=0.018)。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和分期是OS和LRC的预后因素(P=0.003~0.022),PFS的预后因素是年龄(P=000)。结论 韦氏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和疗效好的特点。早期患者加入放疗可以显著提高OS、PFS和LRC。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放疗在早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化疗后达CR患者中的地位。方法 回顾分析2004—2012年本院治疗的376例Ⅰ、Ⅱ期DLBCL患者资料,均接受至少3个周期CHOP和利妥昔单抗+CHOP方案化疗(R-CHOP)后达CR者。R-CHOP组92例,R-CHOP+放疗组79例,CHOP+放疗组98例,CHOP组107例。放疗为累及野照射30~56 Gy。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Logrank法检验,Cox回归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5年样本量为188例。全组5年DFS、OS分别为80.7%、87.6%,R-CHOP+放疗组和R-CHOP组的分别为94.9%和88.1%(P=0.030)、97.9%和86.0%(P=0.026),CHOP+放疗组和CHOP组的分别为74.2%和71.4%(P=0.623)、87.0%和82.1%(P=0.420)。多因素分析显示吸烟指数<500、IPI<2、加用利妥昔单抗是预后有利因素(P=0.034~0.000)。结论 放疗对早期DLBCL可以提高R-CHOP化疗后CR者的DFS和OS。建议DLBCL使用含利妥昔单抗的化疗,R-CHOP化疗后应接受放疗。希望开展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证明该结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Ⅰ—Ⅱ期韦氏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WR-DLBCL)患者化疗达CR后接受辅助放疗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5—2013年间浙江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30例Ⅰ—Ⅱ期WR-DLBCL资料,全部接受至少2个周期CHOP或R-CHOP化疗并达CR。R-CHOP组43例(含放疗25例),CHOP组87例(含放疗76例)。29例接受了单纯化疗,101例接受了放化疗。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Logrank法检验和单因素预后分析,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5年样本量为101例。单因素分析显示ECOG评分0、1分的5年OS率分别为95.6%、80.1%(P=0.000),5年DFS率分别为95.7%、75.4%(P=0.029);单纯化疗、放化疗的5年OS率分别为77.1%、91.7%(P=0.048),5年DFS率分别为77%、87.4%(P=0.037)。Cox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ECOG评分均是OS、DFS影响因素(P=0.047、0.003),加用放疗对DFS获益有关(P=0.039),但与OS无关(P=0.133)。结论 疗前ECOG评分低的Ⅰ—Ⅱ期WR-DLBCL患者预后较好,对化疗后获CR者加用辅助放疗可能获益,但需进一步开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IMRT对原发于韦氏环早期DLBCL的疗效、预后、放射剂量及不良反应。 方法 收集2008—2015年Ⅰ、Ⅱ期韦氏环DLBCL病例 80例,放化疗为主,3例单纯放疗。化疗后CR 24例,PR 53例。原发灶及颈部淋巴结引流区IMRT。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Cox模型预后因素分析,不良反应分级使用RTOG标准。 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为64个月,5年LRC、OS、PFS率分别为94%、88%、84%。DVH显示PGTV最高、平均和最低剂量分别为54.47、52.27、38.83 Gy。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LDH升高为OS影响因素(P=0.009、0.002),年龄>60岁、IPI≥2分及LDH升高为PFS影响因素(P=0.001、0.035、0.007)。全组急性口腔黏膜反应1级 12例、2级 53例、3级 8例,晚期不良反应口干1级 16例、2级 13例。 结论 应用IMRT技术治疗原发韦氏环的早期DLBCL,获得了较理想的LRC、PFS、OS率,同时不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8.
李盼盼  张卓 《中国癌症杂志》2021,31(12):1194-1201
背景与目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是发生在脑、脊髓、脑膜或眼的罕见侵袭型非霍奇金淋巴瘤,无CNS之外的部位累及。PCNSL与其他类型淋巴瘤相比,患者生存期短,预后差,且复发率高,未经治疗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仅为3个月。近年来研究发现C-MYC、BCL-2、BCL-6、Ki-67等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PCNSL患者预后。因此,通过分析PCNSL相关蛋白表达、治疗方式及其他临床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希望为该病的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价进一步积累资料。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6月—2021年5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治疗的42例经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灶数量、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评分、血清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病灶是否累及深部脑组织、治疗方案、病理学Hans分型及C-MYC、BCL-2、BCL-6、Ki-67等生物标志物,结合随访调查,了解患者生存时间及生存状况,应用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分析影响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预后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42例PCNSL患者中位发病年龄61岁,男女比例为1.33∶1.00,颅脑增强MRI病灶多呈均匀明显强化。所有患者均接受含有大剂量甲氨蝶呤(high-dose methotrexate,HD-MTX)方案化疗,治疗后评价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20例、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5例,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11例,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6例。中位PFS为21个月,中位OS为34个月,1年PFS率为63.7%,2年PFS率为47.0%;1年OS率为70.8%,2年OS率为55.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PFS的因素是HD-MTX多药联合化疗、鞘内化疗及联合利妥昔单抗。影响OS的因素是ECOG评分≥2、C-MYC(+)、BCL-2及C-MYC双表达、HD-MTX多药联合化疗、鞘内化疗及联合利妥昔单抗。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利妥昔单抗治疗是影响PF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20),ECOG评分、利妥昔单抗是影响O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07;P=0.046)。与未接受巩固治疗的患者相比,接受巩固治疗患者的中位PFS及OS较高;进一步的亚组分析显示,自体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SCT)组的中位PFS及OS较全脑放疗(whole brain radiation therapy,WBRT)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CNSL多发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影像学缺乏特异性。ECOG评分≥2与PCNSL患者较差的OS相关。C-MYC(+)、BCL-2及C-MYC双表达可作为指导危险分层的预后标志物。以HD-MTX为基础的多药联合化疗已经成为PCNSL的首选治疗手段,利妥昔单抗的应用可延长生存期。在全身化疗的基础上,联合局部鞘内化疗可以改善预后。进一步的巩固治疗主要包括ASCT及WBRT,可延长PFS及OS,ASCT可以取得与WBRT相似的疗效,且可避免WBRT的晚期神经毒性,但本研究中因样本量及随访时间的限制,未得出明确的统计学结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早期NK/T细胞淋巴瘤使用扩大受累野IMRT结果,分析临床特征和治疗因素对于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分析2007—2016年间 165例早期NK/T细胞淋巴瘤接受扩大受累野IMRT,158例(95.8%)采用放化疗,7例(4.2%)单纯放疗。140例(84.8%)原发部位放疗剂量≥50 Gy,25例(15.2%)<50 Gy。147例(89.1%)接受门冬酰胺酶为主方案化疗,仅 11例(6.7%)接受CHOP或CHOP类方案化疗。109例(66.1%)接受≥4周期化疗。Kaplan-Meier法计算LRC、OS、PFS率,Logrank法检验和单因素预后分析,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 结果 5年样本量 55例,5年OS、PFS、LRC率分别为74.2%、72.5%、84.4%。放疗≥50 Gy显著提高了LC率,5年LRC为91.8%,而<50 Gy仅为39.7%(P=0.000)。早期低危组 5年OS为94.2%,而早期高危组仅为68.1%(P=0.002)。早期高危NK/T细胞淋巴瘤联合≥4个周期化疗较<4个周期组显著改善生存率,5年OS分别为71.3%和59.5%(P=0.032);5年PFS分别为70.4%和54.4%(P=0.009)。多因素分析显示ECOG≥2(P=0.006)、原发肿瘤侵犯(P=0.002)、Ann Arbor分期Ⅱ期(P=0.014)是OS影响因素,ECOG≥2(P=0.004)、原发肿瘤侵犯(P=0.016)是LRC的影响因素,而ECOG≥2(P=0.045)、原发肿瘤侵犯(P=0.003)、Ann Arbor分期Ⅱ期(P=0.030)、原发于鼻腔外(P=0.032)是PFS的影响因素。 结论 ≥50 Gy扩大受累野的IMRT对于早期NK/T细胞淋巴瘤有良好的LRC、OS和PFS。对于预后不良组的早期NK/T细胞淋巴瘤远处失败较高,放疗联合≥4周期化疗能显著改善OS和PFS。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利妥昔单抗(商品名:美罗华)联合CHOP(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和泼尼松)与单用CHOP方案化疗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患者的意愿,49例DLBCL患者分别接受6疗程CHOP方案或CHOP加利妥昔单抗方案化疗,每3周1疗程,共6个疗程。结果:R-CHOP组的CR率高于CHOP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2.6%VS 65.4%,P=0.173)。中位随访时间为35月(4-66月),R-CHOP组及CHOP组的3年OS分别为75.0%±19.6%,54.9%±20.4%,P=0.043;而3年EFS分别为69.7%±20.9%,45.8%±20.6%,P=0.029。R-CHOP组的3年OS及EFS优于CHO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别。结论:与单用CHOP方案相比,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明显提高DLBCL患者的EFS及OS,而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1.
杨绍灵  苏鹏  施玲玲 《现代肿瘤医学》2011,19(10):2069-2071
目的:比较利妥昔单抗(商品名:美罗华)联合CHOP(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和泼尼松)与单用CHOP方案化疗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患者的意愿,49例DLBCL患者分别接受6疗程CHOP方案或CHOP加利妥昔单抗方案化疗,每3周1疗程,共6个疗程。结果:R-CHOP组的CR率高于CHOP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2.6%VS 65.4%,P=0.173)。中位随访时间为35月(4-66月),R-CHOP组及CHOP组的3年OS分别为75.0%±19.6%,54.9%±20.4%,P=0.043;而3年EFS分别为69.7%±20.9%,45.8%±20.6%,P=0.029。R-CHOP组的3年OS及EFS优于CHO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别。结论:与单用CHOP方案相比,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明显提高DLBCL患者的EFS及OS,而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颅内原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病例的疗效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3月到2020年9月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经病理确诊为颅内原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205例, 其中男性101例, 女性104例, 中位年龄54岁。非生发中心(GCB)型占74.1%(126/170)。177例接受含大剂量氨甲蝶呤(HD-MTX)的诱导化疗, 91例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诱导化疗后完全缓解(CR)59例(30.4%), 部分缓解(PR)或疾病稳定(SD)112例(57.7%)。83例接受化疗后巩固性或挽救性放疗, 仅14例接受自体干细胞移植(ASCT)。分析病理类型、化疗、利妥昔单抗、放疗及放疗模式、ASCT等影响因素对患者总生存(OS)和无进展生存(PFS)的影响。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 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预后分析, COX模型进行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中位随访34个月, 全组5年总生存(OS)和无进展生存(PFS)率分别为55.6%和44.2%。GCB亚型、含HD-MTX化疗、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诱导化疗后缓解情况、接受放疗是OS或PFS的有利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特点及化疗后复发相关因素分析。方法选取2010年10月至2014年12月间济南市中医医院和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75例初始化疗后DLBCL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均采用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强的松(CHOP方案)或利妥昔单抗-CHOP(R-CHOP方案)联合化疗,分析患者化疗后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体重减轻、贫血、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血沉水平、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结外病变数、临床分期、化疗方案、局部是否手术和是否局部放疗,均与DLBCL的复发有关(均P <0. 05)。体重减轻、贫血、血清LDH升高、血沉升高、ECOG评分> 2分、结外病变数>2个和临床分期Ⅲ~Ⅳ期是影响DLBCL化疗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均P <0. 05)。结论美罗华联合CHOP方案化疗、化疗前进行结外病变手术和化疗后配合结外病变局部放疗均能减少DLBCL化疗后复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原发性骨淋巴瘤(PBL)的临床特点、疗效及其与预后相关的因素.方法 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1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19例PBL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结果19例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8例,中位年龄51岁;主要发病部位为股骨(5例)和脊柱(5例);8例行放化疗联合治疗,11例行单纯化疗;总有效率89.5%,包括完全缓解12例,部分缓解5例.2年总生存(OS)率、无进展生存(PFS)率分别为61.0%、48.3%.其中15例原发性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B-DLBCL)患者2年OS率、PFS率分别为59.2%、45.5%.单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2分、无软组织侵犯、初治完全缓解为OS及PFS的有利预后因素,美国东部肿瘤研究组(ECOG)评分≤2分为OS的有利预后因素,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为PFS的有利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提示IPI评分是OS的独立预后因素,软组织侵犯是PF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IPI评分≤2分及软组织未侵犯的PB-DLBCL患者预后较好.应根据局部软组织侵犯情况,探讨更合适的IPI评分模型.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纵隔B细胞淋巴瘤(PMBCL)形态学上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和结节性硬化霍奇金淋巴瘤相似。多数 PMBCL 患者接受化疗后加巩固性累及野放疗治疗方式,认为巩固放疗能提高PMBCL的有效率和PFS,化放疗结合取得了较好疗效。最近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利妥昔单抗和蒽环类化疗方案提高了PMBCL治疗效果,能降低早期治疗失败,提高PFS和OS,改善预后。利妥昔单抗结合部分高强度化疗后不放疗也取得了较好疗效,但多数文献仍在支持免疫化疗后巩固性纵隔放疗。基于病例数较少的研究结果,结合PET进展高强度免疫化疗后PET评价达到完全代谢缓解(CMR)的患者,或许可以不行巩固纵隔放疗。然而,这些结果需要一系列更大样本的多中心临床试验证实,患者伴预后不良因素或PET评价分值高于3分时建议纵隔巩固性放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颅内原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病例的疗效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3月到2020年9月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经病理确诊为颅内原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205例,其中男性101例,女性104例,中位年龄54岁。非生发中心(GCB)型占74.1%(126/170)。177例接受含大剂量氨甲蝶呤(HD-MTX)的诱导化疗,91例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诱导化疗后完全缓解(CR)59例(30.4%),部分缓解(PR)或疾病稳定(SD)112例(57.7%)。83例接受化疗后巩固性或挽救性放疗,仅14例接受自体干细胞移植(ASCT)。分析病理类型、化疗、利妥昔单抗、放疗及放疗模式、ASCT等影响因素对患者总生存(OS)和无进展生存(PFS)的影响。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预后分析,COX模型进行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中位随访34个月,全组5年总生存(OS)和无进展生存(PFS)率分别为55.6%和44.2%。GCB亚型、含HD-MTX化疗、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诱导化疗后缓解情况、接受放疗是OS或PFS的有利预后因素,其中后三项还是独立预后因素。诱导化疗后,CR患者的巩固放疗未改善生存,PR/SD患者的挽救放疗则显著改善OS和PFS(P值均<0.01)。化疗后巩固ASCT对比巩固放疗生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颅内原发DLBCL的非GCB亚型与预后不良有关,含HD-MTX诱导化疗结合利妥昔单抗可进一步改善生存。放射治疗仍是重要治疗手段,而ASCT的实际应用并不充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 CD5阳性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9例 CD5阳性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资料及随访数据,采用 Kaplan-Meier 法估算患者的生存时间,采用 COX 比例风险模型进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结果29例 CD5阳性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患者1、2年无事件生存率分别为483%、255%,中位疾病无进展生存时间为10个月。全组患者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86%、449%、318%,中位总生存时间为19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的 Ann Arbor 分期、LDH 水平、IPI评分、结外受累范围、病理分型、利妥昔单抗的使用与否对总生存时间有显著影响(P <005)。COX 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总生存时间的独立预后因素为 Ann Arbor 分期、病理类型及利妥昔单抗的使用与否。结论 CD5表达是 DLBCL 的不良预后因素,病理类型、Ann Arbor 分期及利妥昔单抗的使用是 CD5阳性 DLBCL 影响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8.
背景与目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根据基因表达可以分成有两种不同预后的亚型:生发中心B细胞样亚型(germinal centre B-cell lymphoma,GCB)和活化B细胞样亚型(non-germinal centre B-cell lymphoma,non-GCB).本文分析原发于淋巴结内DLBCL的临床特征、免疫亚型及预后,并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收集本院2003年-2009年诊治的70例结内DLBCL.分析其临床资料和IPI评分,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成GCB和non-GCB两类免疫亚型.治疗方法包括CHOP化疗及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 (R-CHOP)免疫化疗.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和Cox回归模型对其临床资料、免疫亚型和治疗结果进行生存分析及单因素和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全组患者的5年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为67.8%.其中CHOP化疗患者的5年OS为58.9%,R-CHOP免疫化疗患者为77.2%,免疫化疗明显优于单纯化疗(P=O.017).免疫亚型为GCB型患者5年OS为73%,non-GCB型患者为55.9%,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但进一步分析:用CHOP化疗的non-GCB型患者5年OS明显低于GCB型患者(43.5% vs 66.8%,P=0.042);而用R-CHOP免疫化疗的non-GCB型患者5年OS与GCB型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7.5% vs 80.4%,P=0.717).在nonGCB亚型中,R-CHOP免疫化疗5年OS明显优于CHOP化疗(73.3% vs 42.9%,P=0.02),提示R-CHOP免疫化疗能明显延长non-GCB亚型患者的长期生存.各临床因素与OS的关系: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60岁、Ⅲ期、血清LDH升高、B症状和IPI≥3分均是预后不良的因素(P<0.05).Cox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IPI评分对OS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1),是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IPI可以预测结内DLBCL的预后和生存.采用免疫组化对DLBCL免疫分型对指导治疗有一定意义.R-CHOP免疫化疗能够显著提高结内DLBCL患者的长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19.
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观察利妥昔单抗(商品名:美罗华)联合化疗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疗效及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对预后的影响;探讨利妥昔单抗在DLBCL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中的应用。方法 DLBCL 患者21例,IPI评分低危和中低危(0~2分)14例,中高危和高危(3~5分)7例。采用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4~8个疗程,其中有5例接受APBSCT,动员方案为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加依托泊苷,预处理方案为CBV (环磷酰胺、卡莫司汀、依托泊苷)方案。结果 21例患者中CR 13例(61.9 %),总有效率90.5 %(19/21);2年疾病无进展生存率为(69.74±10.43)%,2年总生存率为(84.44±8.35)%。IPI评分0~2分患者CR率92.9 %,总有效率100 %,3~5分患者CR率0,总有效率71.4 %,IPI 0~2分患者CR率高于3~5分患者(P<0.01);5例接受APBSCT的患者采集的中位单个核细胞(MNC)为7.34×108/kg,中位CD+34细胞为8.82×106/kg,造血恢复中性粒细胞>0.5×109/L的中位时间+9天,血小板>20×109/L的中位时间+12天;主要不良反应是输注相关的不良反应(14.3 %)以及化疗相关的血液学不良反应。结论 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DLBCL疗效满意,IPI 0~2分患者的完全缓解率明显高于3~5分患者;利妥昔单抗不影响外周造血干细胞的采集及造血重建;利妥昔单抗应用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20.
R—CHOP方案治疗25例初治弥漫大B细胞型淋巴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R-CHOP)治疗初治弥漫大B细胞型淋巴瘤的疗效以及毒副反应.方法 25例初治弥漫大B细胞型淋巴瘤(DLBCL)接受3~6周期R-CHOP方案治疗,利妥昔单抗375 mg/m2d1,环磷酰胺750 ms/m2d3,阿霉素50mg/m2d3,长春新碱2 mg d3,泼尼松60 mg/m2d3~7,21 d为1周期.结果 完全缓解或不确定的完全缓解17例(68.0%),部分缓解7例(28.0%),进展1例(4.0%),总有效率为96.0%.主要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未观察到利妥昔单抗输注相关反应.结论 R-CHOP方案治疗初治弥漫大B细胞型淋巴瘤具有较高缓解率,毒副反应可以耐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