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6 毫秒
1.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以改良Mason-Allen(mMA)法及双排缝线桥(SB)法修复肩袖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9月至2017年10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骨关节病专科诊治的59例肩袖损伤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26例,女33例,年龄(58.1±9.1)岁(34~79岁)。行全关节镜下手术,采用mMA法34例(mMA组),采用双排SB法25例(SB组)。术中记录包括肩袖撕裂大小、使用锚钉数量。分析术前及术后肩关节活动度(前举、外展、内旋、外旋)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Constant评分、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评分,并用MRI检查评估患者术后肩袖再撕裂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随访至少个12月。术前mMA组肩袖撕裂为(1.2±0.7)cm,小于SB组[(1.6±0.6)cm,P0.05];肩关节外展及外旋角度、Constant评分和UCLA评分SB组均低于mMA组(P0.05)。术中mMA组使用锚钉(1.2±0.4)个,少于SB组[(2.8±0.8)个,P0.05]。术后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肩关节活动度及VAS、Constant评分和UCL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的肩关节活动度及各项临床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MRI检查随访发现,两组患者肩袖再撕裂情况无差异(P0.05)。结论关节镜下以mMA法和双排SB法修复肩袖损伤均能有效改善患者肩关节功能并缓解症状,mMA法手术操作更为简单,植入锚钉相对较少,而SB法可能更适用于肩袖撕裂较大的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关节镜下双排与缝合桥技术在修复肩袖全层撕裂中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10月至2020年10月间66例肩袖全层撕裂患者的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手术,其中前33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双排缝合技术,后33例患者(观察组)采用缝合桥技术,术后比较两组相关指标,主要包括美国加州大学(UCLA)肩关节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医师协会(ASES)肩关节功能评分及Constant肩关节评分。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UCLA肩关节评分32.15高于对照组28.58,(P<0.01);观察组患者(92.40)与对照组(86.46)在ASES肩关节功能评分中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观察组患者Constant肩关节评分(82.17)对比对照组患者(72.16)有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及末次随访时关节活动度均有明显改善,患者无神经损伤,伤口感染及缝合固定失败等围术期的并发症。结论 关节镜下缝合桥技术与关节镜下双排缝合技术在全层肩袖撕裂修复中相比,在肩关节功能评分方面有显著优势,关节镜下缝合桥缝合技术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3.
史文骥  毛宾尧  朱迎春 《中国骨伤》2020,33(12):1092-1095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止点内移缝合修复巨大肩袖撕裂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9年4月行关节镜下止点内移缝合修复巨大肩袖撕裂患者27例。其中男12例,女15例;年龄37~74(56.1±8.9)岁。术中根据肩袖张力,选用关节镜下双排缝线桥技术修复5例,单排修复22例,其中7例部分肩袖修复。手术前后采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UCLA)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 Form,ASES)评分评估肩关节功能,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疼痛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8~40(18.0±5.9)个月,UCLA评分由术前的(8.67±0.78)分提高至末次随访的(30.89±1.07)分(t=43.56,P<0.001);ASES评分由术前的(8.56±0.67)分提高至末次随访的(12.63±0.33)分(t=15.28,P<0.001);VAS评分由术前的6.00(5.00~7.00)分改善至末次随访的0.00(0.00~2.00)分(Z=-4.56,P<0.001)。3例患肩上举不能过顶,但无疼痛,不影响日常工作、生活,其中2例为部分肩袖修补。结论:关节镜下止点内移缝合修复巨大肩袖撕裂能取得较满意的疗效,大部分病例可选择单排完全或部分修复肩袖。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肩袖缝合术治疗肩袖全层撕裂的手术方法和中期效果.方法 2002年12月至2007年5月对35例肩袖全层撕裂患者行关节镜下肩袖缝合术,30例获得随访,其中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31~74岁,平均55.6岁.左肩3例,右肩27例.全部病例行肩峰下滑囊切除及肩峰成形术.肩袖修复方式:19例应用缝合锚钉行肩袖止点重建,11例联合应用断端缝合及缝合锚钉技术.16例行单排缝合,14例行双排缝合.2012年6月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分别在术前和随访时采用UCLA肩关节评分标准进行评价,评分结果行配对t检验.结果 小型撕裂3例,中型撕裂22例,大型撕裂3例,巨大撕裂2例,随访时间5 ~ 10年,平均78.5个月.UCLA评分从术前的(14.2±3.1)分增至术后(33.6±2.1)分(t=-37.154,P=0.000).其中疼痛评分平均为(2.5±0.9)分比(9.5±1.0)分(t=-24.466,P=0.000),功能评分平均为(4.5±1.5)分比(9.4±1.1)分(t=-18.500,P=0.000),主动前屈角度评分平均为(3.3±1.6)分比(4.9±0.2)分(t=-5.614,P=0.000),前屈肌力评分平均为(3.9±0.5)分比(4.7±0.4)分(t=-6.591,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根据术后随访UCLA评分,优19例,良11例.单排缝合患者术前平均(13.0±3.2)分,术后平均(33.6±1.7)分.双排缝合患者术前平均(15.6±2.4)分,术后平均(33.6±2.6)分,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071和-26.455,P<0.05).所有患者对手术效果表示满意.结论 关节镜下肩袖缝合治疗肩袖全层撕裂创伤小、恢复快,中期效果令人满意.单排缝合与双排缝合的效果均令人满意.术中应正确识别撕裂的形状,充分松解粘连并采用恰当的缝合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保留肩袖残端修复经肌腱不规则肩袖撕裂的手术方法与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9-03—2021-03诊治的7例经肌腱不规则肩袖撕裂,MRI显示肱骨大结节附着大量残余的肌腱组织,撕裂位于冈上肌肌腱的体部,撕裂方式不规则,残余的肌腱组织大小不一,采用关节镜下保留肌腱残端的双排缝合桥技术修复肩袖撕裂。结果 7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3.9(12~16)个月。术后所有患者无疼痛、关节肿胀及肩关节活动受限等不适主诉,术后复查肩关节MRI显示肩袖愈合良好,无肩袖再次撕裂发生。术后6周疼痛VAS评分为4~6分,平均5.7分;术后3个月疼痛VAS评分为1~3分,平均1.8分;术后6个月疼痛VAS评分为1~3分,平均1.1分;术后12个月疼痛VAS评分为0~1分,平均0.3分。术后6周肩关节功能UCLA评分为18~26分,平均23.3分;术后3个月肩关节功能UCLA评分为19~31分,平均25.0分;术后6个月肩关节功能UCLA评分为22~29分,平均26.7分;术后12个月肩关节功能UCLA评分为29~35分,平均32.1分。结论 对于肱骨大结节处残余较多肌腱的经肌腱不规则...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关节镜缝合桥技术与单排技术治疗肩袖撕裂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关节镜缝合桥技术与单排技术治疗肩袖撕裂患者的资料,其中缝合桥固定组22例,单排组21例,采用疼痛目测评分(PVAS)、肩关节活动度、美国肩肘外科评分(ASES)、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UCLA)、复旦大学肩关节评分(FUSS评分)及Constant评分比较两组术前、术后第3 d、术后6月情况,并对术后6月撕裂肩袖的完整性及再撕裂率进行评估。结果:43例均获得随访,缝合桥固定组术后第3 d、术后6月PVAS评分分别为(2.41±1.05)分、(1.12±0.21)分,ASES评分分别为(13.29±1.57)分、(17.33±2.34)分,UCLA评分分别为(23.67±3.07)分、(33.61±3.64)分,Constant评分分别为(76.24±7.36)分、(87.96±8.49)分,FUSS评分分别为(75.43±12.06)分、(88.46±13.07)分,肩关节活动度前屈(160.28±11.57)?、外展(159.38±17.26)?、体侧外旋(48.08±1.81)?,这两时间点各指标值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排组术后第3 d、术后6月PVAS评分分别为(3.52±1.31)分、(2.07±0.35)分,ASES评分分别为(10.25±1.18)分、(15.28±2.17)分,UCLA评分分别为(17.35±3.44)分、(28.57±3.52)分,Constant评分分别为(68.33±7.18)分、(78.69±8.05)分,FUSS评分分别为(68.25±11.36)分、(78.93±12.58)分,肩关节活动度前屈(154.63±12.08)?、外展(148.16±18.57)?、体侧外旋(43.18±10.06)?,这两时间点各指标值与术前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缝合桥固定组术后第3 d和术后6月各指标值均高于单排组(P0.05);术后6月,缝合桥固定组2例(9.09%)、单排组3例(14.29%)发生肩袖再撕裂(P=1.000)。结论:关节镜缝合桥技术与单排技术均能治疗肩袖撕裂,前者在肩关节功能活动方面更具有优势,且安全性高,但在复发率方面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关节镜下缝合桥技术结合肱骨大结节钻孔治疗老年退变性肩袖损伤临床疗效。方法自2014年11月至2016年3月关节镜下缝合桥技术结合肱骨大结节钻孔治疗老年退行性肩袖损伤患者19例,男性8例,女性11例;年龄54~77岁,平均61岁;左肩7例,右肩12例。按照Cofield肩袖分类:其中小肩袖撕裂(小于1cm)2例、中肩袖撕裂(1~3cm)13例、大肩袖撕裂(3~5cm)4例、巨大肩袖撕裂0例。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3~12个月。采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UCLA)肩关节功能评分,根据肩关节疼痛、功能、主动向前上举角度、肌力以及患者主观满意度进行术前及终末随访评分,本组优12例,良5例,可2例。结论采用缝合桥技术结合肱骨大结节钻孔治疗老年退变性肩袖损伤,避免了由于老年患者骨质疏松,固定时张力过高,内排锚钉的松动、脱出。内外排之间不占用肩袖解剖止点的骨面,结合肱骨大结节钻孔,促进肩袖修复作用、具有生物力学稳定、固定可靠、操作简单等特点,有利于肩袖修复同时修复大结节囊变。  相似文献   

8.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24):2285-2288
[目的]探讨肩关节镜下单锚钉双线微创手术技术修复肩袖小撕裂的治疗价值。[方法]回顾2012年1月2013年6月肩关节镜下单锚钉微创手术技术修复小肩袖撕裂(肩袖撕裂口<1 cm)31例患者,男20例,女11例,年龄382013年6月肩关节镜下单锚钉微创手术技术修复小肩袖撕裂(肩袖撕裂口<1 cm)31例患者,男20例,女11例,年龄3875岁。采用Constant评分系统、UCLA肩关节评分系统、ASES评分系统及VAS评分系统对手术前、后肩关节功能进行临床评估。[结果]Constant评分从术前的(49.2±12.5)分增加至末次随访时的(90.1±10.1)分;UCLA肩关节评分从术前的(7.4±4.9)分增加至末次随访时的(31.2±3.9)分;ASES评分从术前的(41.5±16.6)分增加至末次随访时的(87.5±11.3)分;VAS评分从术前的(6.4±1.8)分降到末次随访时的(1.1±1.3)分。术前、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肩关节镜下单锚钉双线缝合微创手术修复肩袖小撕裂是治疗肩袖小撕裂安全有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性研究关节镜下肩袖修补的疗效及不同修补方法,不同肩袖损伤之间的区别。方法:2009年1月至2014年1月,采用关节镜下肩袖修补的方法治疗并获得有效随访的353例肩袖损伤患者根据就诊时间分成3组,第1阶段(第1组)采用单排铆钉缝合(115例),男51例,女64例,平均年龄(57.46±9.08)岁;第2阶段(第2组)采用双排铆钉缝合(163例),男76例,女87例,平均年龄(56.93±9.92)岁;最后阶段(第3组)采用缝线桥式固定(75例),男32例,女43例,平均年龄(55.90±9.15)岁。分别采用3种方式进行修补,其中巨大肩袖损伤29例,全部为单排缝合修复。术后外展枕保护6~8周,6周内进行被动肩关节活动,6~10周后开始主动上举锻炼,患者术前术后随访时进行UCLA、Constant-Murley及VAS评分比较疗效。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12~62个月,平均30个月,无感染和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UCLA评分术前10.71±2.45,术后32.07±3.16;Constant-Murley评分术前43.33±11.55,术后78.15±12.64;VAS术前5.81±1.27,术后0.52±0.71;术后评分均优于术前。组间UCLA、Constant-Murley评分及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37例对治疗结果满意,16例对结果不满意。16例中3例为巨大肩袖手术,13例术前无关节僵硬;导致患者不满意的主要抱怨为术后肌力弱,不能恢复劳动(11例)。结论: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对于肩袖损伤患者具有可靠的临床疗效,不同修补方法及不同的肩袖损伤之间均能获得稳定可靠的临床效果。术前无关节僵硬,过早活动,术前肩袖萎缩严重可能是术后不满意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肩袖间隙滑移技术修补巨大回缩型肩袖损伤的疗效.方法 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采用关节镜下肩袖间隙滑移技术修补21例巨大回缩型肩袖损伤患者,男8例,女13例;年龄42 ~ 73岁,平均60.5岁;左侧7例,右侧14例.所有患者术后定期随访,末次随访时行X线及MRI检查.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评分及Constant-Murley评分,评价术后肩关节活动范围和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12~ 36个月(平均23.2个月)随访.术后无感染、伤口不愈合及肩关节感觉异常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的X线片及MRI均显示肩关节在位良好,无明显肱骨头上移.术前VAS、UCLA及Constant-Murley评分平均分别为(4.6±1.3)、(8.7±2.5)、(38.1±7.7)分,末次随访时平均分别为(9.0±1.2)、(29.4±4.5)、(86.9±10.0)分,末次随访时较术前各项评分均有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下肩袖间隙滑移技术修复巨大回缩型肩袖损伤在疼痛、活动范围、肌力及功能恢复方面均有明显改善,可获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锚钉改良植入,单排缝合修复老年肩袖撕裂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20年2月9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老年肩袖撕裂患者,其中男29例,女67例,年龄65~85(68.8±3.9)岁。采用关节镜下锚钉改良植入,单排缝合修复撕裂肩袖。手术前后采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矾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UCLA)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ASES)评分评估肩关节功能,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疼痛情况。其中32例术后1年患肩接受MRI检查。结果:所有病例完成关节镜下手术,随访时间11~42(21.4±7.5)个月,UCLA评分由术前的12.22±3.30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31.30±2.49(t=45.21,P<0.01);ASES评分由术前的8.60±1.88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12.60±0.84(t=19.05,P<0.01);VAS中位数由术前的5.00(2.00~8.00)分改善至末次随访的1.00(0.00~3.00)分(Z=-12.22,P<0.05)。术后1年32例接受MRI检查的患者中,1例显示修复肩袖再撕裂,但不影响正常生活,未再手术。未发现植入锚钉拔出病例。结论:关节镜下锚钉改良植入,单排缝合修复老年肩袖撕裂可取得较满意的疗效,能有效降低锚钉拔出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张玉龙  焦成  荣林 《中国骨伤》2022,35(10):971-976
目的:分析全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与小切口肩袖修补术对老年肩袖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60例老年肩袖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37例,女23例;年龄61~77(63.45±12.34)岁;病程6~12(5.32±1.02)个月;左侧29例,右侧31例。其中,行全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者30例,为观察组;行小切口肩袖修补术者30例,为对照组。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University of California,Los Angeles,UCLA)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肩关节前屈活动度、外旋活动度、外展活动度,术后72 h内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然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后UCLA评分、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较术前均显著提高(P<0.05),两组术后UCLA、ASES、Constant-Murley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肩关节前屈活动度、外旋活动度、外展活动度较术前均显著增加(P<0.05),术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4、48、72 h VAS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13.33%(4/30)低于对照组33.33%(10/30)(P<0.05)。结论:全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和小切口肩袖修补术均可以改善老年肩袖损伤后的肩部功能,但全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后72 h内疼痛程度和并发症均明显优于小切口肩袖修补术,可根据患者临床实际情况与需求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肩峰下间隙注射长效激素、盂肱关节内注射玻璃酸钠结合物理疗的方法治疗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4月期间在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因肩袖撕裂接受保守治疗的患者,予以肩峰下间隙注射长效激素(复方倍他米松)+利多卡因、盂肱关节内注射玻璃酸钠,以及物理治疗方法,包括热疗、拉伸训练、主被动的关节活动度练习和肌肉力量练习。所有患者至少经过6个月的保守治疗,保守治疗前后使用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功能评分(UCLA),肩关节功能评分(Constant),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保守治疗前及随访时的肩关节进行评估。保守治疗前和随访时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 结果共有75例患者经过14~20个月随访,患者的平均年龄(62±11)岁。40%的患者疼痛消失,30%的患者疼痛减轻不需要口服止疼药治疗。70%的患者的日常生活没有影响。保守治疗前UCLA评分(22.1±1.5)、Constant评分(59.2±5.9)、VAS评分(3.9±0.3),最后一次随访时UCLA评分(35.5±1.3)、Constant评分(87.4±1.3)、VAS评分(1.8±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36、-8.935、-4.136,均为P<0.01)。 结论肩峰下间隙注射长效激素、盂肱关节内注射玻璃酸钠结合物理疗治疗肩袖撕裂的方法对于早期肩袖全层撕裂的患者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高分子聚乳酸可吸收医用膜对肩袖修补术后肩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9月至2016年12月确诊肩袖破裂的患者50例:对照组25例,男12例,女13例,平均年龄(48.7±3.5)岁,单纯行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试验组25例,男11例,女14例,平均年龄(49.2±4.1)岁,行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加肩峰下间隙肩袖表面植入高分子聚乳酸可吸收医用膜。记录并分析每组患者手术前后肩关节VAS、ASES、UCLA评分。结果:术后6个月随访时,对照组VAS评分从术前的5.48±1.12降低至术后的1.28±0.84,ASES评分由术前的52.24±4.64提高至术后的86.92±3.20,UCLA评分由术前的14.36±1.89提高至术后的30.72±1.28;试验组VAS评分由术前的5.36±1.32降低至术后的1.40±0.71,ASES评分由术前的51.04±4.09提高至术后的88.96±2.79,UCLA评分由术前的15.12±1.81提高至术后的32.12±1.33。两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SES、UCLA评分试验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高分子聚乳酸可吸收医用膜的应用较常规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可明显提高术后肩关节功能,可有效预防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后肩峰下粘连。  相似文献   

15.
卓鸿武  潘玲  刘诗滦  李坚 《中国骨伤》2021,34(6):504-507
目的:观察并比较关节镜下改良Mason-Allen与缝线桥缝合治疗中型肩袖撕裂的术后疗效.方法:自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采用关节镜下改良Mason-Allen缝合治疗中型肩袖撕裂患者22例,年龄40~81(57.14±10.26)岁;男9例,女13例.2018年2月至2019年1月,采用缝线桥缝合治疗中型肩袖...  相似文献   

16.
关节镜下线桥技术治疗中老年人肩袖损伤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评价肩关节镜下线桥技术治疗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采用关节镜下线桥技术修复肩袖损伤30例的手术效果,其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52~67岁,平均62岁。测定患者术前术后休息和活动时的VAS评分,肩关节前屈、外展和体侧外旋角度,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UCLA)和美国肩肘外科医生评分(ASES).结果:术后所有患者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3个月。小撕裂0例,中撕裂16例,大撕裂12例,巨大撕裂2例。休息时VAS评分从术前6.3±3.2 降到随访时0.8±1.4,活动时VAS评分从术前7.7±2.1降到随访时1.7±1.6.手术前后关节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CLA评分由术前15.1±4.6增加到随访时31.2±5.0;ASES评分由术前的30.2±16.0增加到随访时80.4±13.0.患者对手术的满意率为94%,无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结论:关节镜下线桥技术治疗中老年人肩袖损伤是一种可靠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Massive rotator cuff tendon ruptures are not uncommon in older patients. We propose the transfer of the latissimus dorsi muscle for treatment of irreparable ruptures associated with functional impairment and chronic pain. Five women and 11 men were so treated and reviewed with an average follow-up of 26 months. The mean age was 60 years. Four patients also had subscapularis deficiency. Results were assessed with the Constant score and the Oxford shoulder score. Humeral head position was analysed.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performed by the Wilcoxon non-parametrical test. The Constant score increased by 24.2% (p = 0.001) with all parameters showing improvement. Nine patients showed improved humeral head positioning in internal rotation. Three of four patients with a deficient subscapularis had unfavourable results. Latissimus dorsi transfer for the treatment of irreparable massive rotator cuff tears leads to a substantial clinical improvement. An intact subscapularis tendon is mandatory.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关节镜下应用缝合桥双排固定治疗肩袖全层撕裂的初步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0年3月至2011年2月间应用关节镜下缝合桥双排固定技术治疗的44例肩袖全层撕裂患者的术后效果(男22例,女22例,术时平均52.3岁).关节镜下将撕裂按大小分组.分别测定患者术前术后休息和运动时的VAS评分,肩关节前屈、外展和体侧外旋角度,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UCLA)和美国肩肘外科医生评分(ASES).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平均9.7个月,随访率100%.本组病例小撕裂14例(31.8%),中撕裂21例(47.7%),大撕裂5例(11.4%)和巨大撕裂4例(9.1%).休息时VAS评分从术前(6.4±3.4)分降到随访时(0.7±1.5)分,活动时VAS评分从术前的(7.9±2.1)分降到随访时(1.8±1.8)分.手术前后的关节活动度有统计学差异(前屈、外展和体侧外旋的Z值分别为4.789,4.450和4.454,P〈0.01).UCLA评分由术前的(15.3±4.9)分增加到随访时(30.7±4.0)分;ASES评分由术前的(30.5±17.8)分增加到随访时(84.2±12.6)分,改变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5.759和5.760,P〈0.01).患者对手术的满意率是93%,无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结论 关节镜下缝合桥双排固定是一种治疗肩袖全层撕裂安全有效的方法,其长期临床效果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